首頁>歷史>

公元1206年,在當時南宋所謂的“主戰派”韓侂冑的建議下,南宋王朝又進行了一次別開生面的北伐,這便是在宋寧宗年間展開的開禧北伐!

但是,宋軍此次的北伐更像是一場遊戲一樣(為何這樣形容,後文會詳細說道),大軍還沒正式進入中原地區,便在江淮一線遭到金朝軍隊的攻擊,頓時全線大敗,南宋政權不僅損失了大量糧草輜重、兵源,也大大打擊了南宋王朝的統治權威。

最終,宋寧宗為了保障南宋政權的北方陣線,遂同意和金朝議和。同時,為了表示議和的誠意,以至於斬殺了主導北伐的將領韓侂冑。所以說,這場北伐也被坊間戲說為最奇葩的北伐!

接下來,我就帶領大家重新了解一下開禧北伐的這段故事!

其實,對於北伐,後世的南宋帝王何嘗不想一統中原大地,重振宋朝雄風。早在公元1163年,南宋孝宗政權便組織了一次北伐。

但是,很可惜,這次北伐依然以宋軍的慘敗而告終。並且,軍隊沒有取得什麼戰術、戰略上的勝利,南宋朝廷甚至還吃了一個大虧。

這個大虧便是南宋朝廷為了和金朝示好,只能簽訂新的“和平條約”(在歷史上也被稱之為隆興和議)。雖然說,隆興和議比公元1141年的紹興和議的賠款要稍微少一點。(紹興和議的賠款為每年向金納貢銀、絹各25萬兩、匹,而隆興和議的賠款條例是銀、絹各減五萬,為二十萬兩匹)

但是,隆興和議依然是金朝強加給南宋政權的一個不平等條約。雖然說賠款少了,但是金朝卻強行割佔南宋的秦州和商州,甚至失去了些許戰略攻防的橋頭堡。

為什麼會這麼說呢,我們可以具體看看商州(也就是現在的甘肅天水一帶)和秦州的位置(在現在的陝西商洛一帶),商州鉗制著河西走廊,是溝通西域和中原大地的重要交通樞紐,戰略位置不言而喻。反觀秦州處於關中地區,也是一塊戰略高地,可以有利防備北方遊牧政權南侵。

由此可見,隆興和議可以算是金朝欲吞併南宋的一個前期徵兆,也許不是蒙古的強大,進而金朝軍隊處於兩線攻防作戰,否則南宋政權也是堅持不了多久。

但是,時隔40年,和平的日子還沒享受夠,南宋政權的時任平章事的韓侂冑又再次提出北伐計劃。當然,他提出這個北伐計劃還似乎有點道理。因為北方的蒙古政權逐漸強大起來,進而可以給金朝的北方防線施加壓力,只要宋軍在這個時候北上攻擊,勢必會取得一定的戰果。

隨後,韓侂冑為了團結主戰派將領,先後啟用陸游和辛棄疾,甚至讓年近7旬的辛棄疾擔任浙東安撫使,隨後又被朝廷調往京口負責軍事防備。(辛棄疾也是在京口寫下了膾炙人口的京口北固亭懷古詞篇)

但是,韓侂冑的北伐舉措並沒有得到,這兩位致力於恢復宋室中原老人的青睞。其實,並非只有陸游和辛棄疾不看好韓侂冑的北伐計劃,很多人之所以認為韓侂冑要北伐,無非是給自己掙軍功、在世間百姓面前標榜自己的豐功偉績。

同時,對於這場北伐,宋軍的準備又顯得非常倉促。因為宋朝的特殊軍事制度,導致將領指揮士兵作戰的協同能力非常受限。

並且,整個南宋前線軍隊沒有進行戰前的軍事訓練,各種軍械、戰馬也供應苦難,還有前線的軍事堡壘也沒有做到加固、整修或者新建。在這種沒有完備的攻防體系下,貿然進攻勢必會遭受巨大的損失。

還有一點,即使前期的軍事準備工作確實非常出色了,宋軍也不一定能夠北伐成功。為什麼這麼說呢?

任何時期,從北向南統一都是一個主流的戰略模式。北方只要佔據關中得到後勤補充、佔據山西得到戰略制高點、佔據華北平原得到後方兵源的前進基地,進而能夠興兵南下。

但是,從南向北獲取相關領土乃至統一的可能性卻比較小,畢竟南方的地理條件就限制了其沒有更好的戰略進攻縱深,進而無法支撐整體戰略佈局。

如果非要從南統一北方,除非是軍事條件過硬,後方基地穩定輸出兵源、糧草、軍械、戰馬等物資,並且處於一個政治清明的時期,才有可能一舉突破金朝的防線。但是,很明顯,此時的南宋軍隊可謂是缺衣少糧、軍械戰馬供應嚴重不足,怎麼可能獲取北伐的勝利。

但是,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韓侂冑也力排眾議,舒服了宋寧宗,南宋軍隊拖著疲憊的進攻步伐向北方挺進,卻在淮河流域被金兵大破,南宋軍隊進而全線潰敗。

最終,宋寧宗為了平息眾怒,只能將貪功冒進的韓侂冑斬殺,以儆效尤。隨後,南宋和金朝重新簽訂了和議,金朝在獲取了相關利益後,轉而北上全力防備蒙古軍隊的南下步伐。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為了讓女兒榮華富貴,霍光夫人居然毒死了皇后,太凶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