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紅軍三大主力會師

在84年前的今天,1936年10月9日(農曆1936年8月24日),紅軍三大主力會師。

1934年夏,中央蘇區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在王明消極防禦方針指導下,屢戰失利,軍力、民力和物力消耗巨大,根據地日益縮小,在內線粉碎敵人“圍剿”已經很困難。中國共產黨被迫領導工農紅軍離開原來的根據地,進行了震驚世界的二萬五千里長徵。

紅軍長征是分六批從五個地區出發的,第一批由紅七軍團組成北上抗日先遣隊,1934年7月從中央革命根據地向贛東北前進。其後各批是:紅六軍團,1934年8月離開湘贛根據地;中央紅軍(紅一方面軍),同年10月離開中央革命根據地;紅二十五軍,同年11月離開鄂豫皖根據地;紅四方面軍,1935年3月離開川陝根據地;紅二、六軍團同年11月離開湘鄂川黔根據地。

最初時期,由於紅軍還處在王明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領導下,長征進行得很不順利,損失很大。1935年1月,紅軍攻佔貴州第二大城市遵義,在那裡召開遵義會議。這次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當時紅一方面軍只剩下3萬多人,蔣介石調遣了幾十萬軍隊進行圍追堵截。紅軍打破了敵人的包圍,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奇襲安順場,爬雪山,過草地,與各種難以想象的險惡的自然條件作鬥爭,終於在1935年10月勝利到達陝北根據地。次年,紅一方面軍除發展陝北根據地,還進行了東征和西征作戰。1936年8月,四方面軍和二方面軍先後到達甘肅南部地區。黨中央和中央軍委決定,乘敵人尚未全部集中和部署就緒之際,迅速實現三大主力紅軍會師。為此黨一面指示二、四方面軍迅速北上;一面組織一方面軍分左右二個縱隊向南推進,進行接應。1936年10月9日,紅軍一、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標誌著紅軍長征徹底勝利。

在這次歷時兩年的殊死征戰中,紅軍以無比堅強的革命毅力,走過了福建、江西、廣東、湖南、廣西、貴州、四川、雲南、西康、甘肅、陝西等11個省,經過了漢、苗、壯、彝、回、藏等約2億人口以上的不同民族地區,挫敗了幾十萬敵軍的圍追堵截,克服了重重艱難險阻,創造了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英雄業績。從此,我軍緊密團結,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

第二次長沙戰役結束

在79年前的今天,1941年10月9日(農曆1941年8月19日),第二次長沙戰役結束。

舊1941年10月9日,進攻長沙的日軍在中國軍隊反擊下開始撤回原陣地。

自9月日軍攻入長沙後,中國軍隊就開始向供應長沙日軍給養的交通線展開破襲戰。至10月1日,由於日軍戰線過長,後方交通經常被中國軍隊切斷,補給困難,加之第五、第六戰區的中國軍隊向宜昌、荊門發起攻擊、迫使日軍退出長沙北撤。中國軍隊迅速組織反擊,對日軍進行追擊、阻擊和側擊,但由於主力部隊在遭到嚴重打擊後,戰鬥力下降,力不從心,以致在追擊戰中無法擴大戰果,僅獲得一些小勝,10月9日,日軍撤回新牆河北岸,第二次長沙戰役至此結束,這次戰役,日軍傷亡萬餘,中國軍隊傷亡及失蹤約為10萬人。

第一次巴爾幹戰爭爆發

在108年前的今天,1912年10月9日(農曆1912年8月29日),第一次巴爾幹戰爭爆發。

的黎波里居民觀看義大利軍隊進入利比亞首都。1911年10月10日,10月21日,義大利軍隊進駐北非,喬瓦尼·焦利蒂政府向蘇丹王梅爾梅特五世宣戰。柏柏爾人猛烈反擊義大利人的進攻,繼而義大利軍用空中力量對其打擊。在登陸本格哈茲戰役中,600名義大利士兵戰死。

1912年10月9日,第一次巴爾幹戰爭爆發。

20世紀初,巴爾幹各族人民反對土耳其統治,爭取民族獨立的鬥爭日益高漲。1911—1912年意土戰爭期間,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希臘和門的內哥羅結成巴爾幹同盟。1912年10月9日,門的內哥羅首先向土宣戰,保、塞、希隨後參戰。土耳其軍節節敗退,11月初請求歐洲列強調停。12月16日土耳其與4交戰國在倫敦議和談判。次年1月23日,土耳其國內發生政變,新政府在德國的支援下,態度強硬,和談破裂。2月3日,戰爭再起。土耳其戰敗,再次求和。5月30日,土耳其與巴爾幹4國簽訂《倫敦條約》,規定埃內茲至裡海的米迪那一線以西的土耳其Continental屬地(阿爾巴尼亞除外)和克里特島割讓給巴爾幹同盟國家;阿爾巴尼亞獨立,但須受俄、英、法、德、奧、意6國監督;愛琴海諸島問題須由德、奧、英、俄4國處理。

第一次巴爾幹戰爭中,在馬其頓弗洛倫納被捕的土耳其士兵。

經過殘酷的圍攻後,希臘部隊佔領了塞薩洛尼基。而此時,土耳其軍隊正在利比亞前線與義大利部隊打仗,毫無準備。

2名布林士兵在抵禦英軍(其中一名手持國旗)。英軍擊敗了荷蘭殖民者的抵抗,首先佔領了奧治蘭自由邦,隨後於1900年6月5日佔領了德蘭士瓦地區和首都比勒陀利亞。

中國第一艘可潛式遊艇下水

在31年前的今天,1989年10月9日(農曆1989年9月10日),中國第一艘可潛式遊艇下水。

1989年10月日,中國第一艘集娛樂性、科普性於一體的可潛式遊艇,在漢壽縣船舶修造廠試製成功,並於日前下水試航。

這種可潛式遊艇,是一種適用於公園水庫、內湖等水域的遊樂裝置。它可在水面航行,也可潛入水中航行。

船內可乘坐4人,最高航速為每小時5公里。

《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典》出版發行

2002年10月9日(農曆2002年9月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典》出版發行。

全中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和司法部2002年10月9日在人民大會堂共同舉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典》首發式。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中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李鵬出席並講話指出,中國已形成了以憲法為基礎,以民事、刑事、經濟、行政和訴訟等方面的基本法律為核心,以各種不同層級的法律、法規、規章為內容的法律框架,初步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李鵬首先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典》的正式出版發行表示祝賀。他說,這是中國法制建設史上的一件大事,是全中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司法部以及廣大法律工作者多年辛勤勞動的結晶。

李鵬指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我們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已經載入憲法。“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有法可依是基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法制建設取得了很大進步。截至2002年8月底,全中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共審議通過法律301件,法律解釋7件,有關法律問題的決定122件,共430件。

李鵬強調,中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黨和人民的意志通過法定程式上升為法律。立法的過程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也是一個與時俱進的過程,有很多新的法律法規需要制定,涉及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立法工作任重而道遠。這部法典的編纂,全面反映了中國的立法狀況和法制建設程序。他希望全中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和司法部再接再厲,將編纂工作長期延續下去,為實施依法治國方略,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典》是由全中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編纂、司法部法律出版社出版的,是一部編纂規模大、法律規範檔案形式完整、彙集內容全面、編輯方式科學新穎的大型法律法規彙編。法典囊括了中國全部現有的法律規範的檔案形式,即法律(含法律解釋、有關法律問題的決定)、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部委規章、地方政府規章、司法解釋;涵蓋憲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經濟法、社會法、刑法、訴訟與非訴訟程式法七個方面;同時也收錄了中國締結或加入的國際條約。這部法典按法律規範的效力等級分卷彙編,已編纂120卷,現已出版83卷。法典採取可追加增補的活頁式,新制定、修改的法律規範檔案可以及時不斷地增補進去。編輯和出版單位將每年追加服務一次,長期延續編纂下去。

這部法典的編纂、出版,是向黨的十六大獻上的一份厚禮,反映了中國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完整內容,展示了中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重大成就,也體現了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將法律法規公開化的承諾。

南京大屠殺檔案正式列入世界記憶名錄

2015年10月9日(農曆2015年8月27日),南京大屠殺檔案“申遺”成功。

當地時間2015年10月9日晚,總部位於巴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官方網站上公佈了2015年最新入選“世界記憶名錄”的專案名單。在總共47個入選專案中,中國申報的南京大屠殺檔案榜上有名,但另一份慰安婦檔案遺憾落選。

至此,在被列入“世界記憶名錄”的346份文獻和文獻集合中,來自中國的已達到10份。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方網站顯示,中國提交的南京大屠殺檔案共分三部分,分別包括1937年至1938年,日本侵略軍佔領南京期間大肆殺戮中國軍民和平民的檔案;1945年至1947年,對日本戰犯調查和審判的檔案;以及1952年至195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司法機構提供的檔案。而慰安婦日軍性奴隸檔案,則記錄了慰安婦的情況和痛苦遭遇。

人們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參觀(9月17日攝)。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0月9日釋出的訊息,南京大屠殺檔案正式列入世界記憶名錄。

人們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參觀(9月17日攝)。

申遺成功!南京大屠殺檔案入列聯合國世界記憶遺產。記者獲悉,當地時間9日晚,總部位於巴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官方網站上公佈了2015年最新入選“世界記憶名錄”的專案名單,在共47個入選專案中,中國申報的南京大屠殺檔案榜上有名,同時申報的另一份日軍強徵慰安婦相關資料遺憾落選。

世界記憶工程國際諮詢委員會第12次會議4日—6日在阿聯酋阿布扎比舉行,與會成員在3天內評審全球各國約90項關於世界記憶遺產的提名,其中包括中國申報的南京大屠殺和日軍強徵慰安婦相關資料。

記者了解到,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朱成山也在阿布扎比會議現場。中國組成了以國家檔案局局長李明華為團長的中國檔案代表團參會,朱成山和上海師範大學蘇智良教授作為隨團專家和觀察員身份參會。

【全球數百文獻成為人類永久記憶中國至此10項在列】

世界記憶遺產又稱世界記憶工程或世界檔案遺產,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92年啟動的一個文獻保護專案,目的是對世界範圍內正在逐漸老化、損毀、消失的文獻記錄,通過國際合作與使用最佳技術手段搶救,使人類的記憶更加完整。此前,中國已有《清代大金榜》《納西東巴古籍》《本草綱目》《黃帝內經》等9個專案入選。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簡要介紹中稱,《南京大屠殺檔案》由三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關於大屠殺事件(1937年至1938年);第二部分關於中華民國政府軍事法庭在戰後調查和審判戰犯的檔案(1945年至1947年);第三部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司法機構的檔案(1952年至1956年)。《“慰安婦”——日軍性奴隸檔案》主要包括1931年至1949年關於“慰安婦”的檔案,記錄了“慰安婦”的情況和痛苦遭遇。

記者了解到,世界記憶工程又稱世界記憶遺產或世界檔案遺產,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92年啟動的一個文獻保護專案。其目的是對世界範圍內正在逐漸老化、損毀、消失的文獻記錄,通過國際合作與使用最佳技術手段進行搶救,從而使人類的記憶更加完整。迄今,全球已有數百份文獻入選名錄,成為永久的人類記憶。

【申遺之路】

“申遺”之路凝聚了中央、省、市多個部門和眾多學者的心血。

2010年3月,《南京大屠殺史檔案》申報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的“世界記憶遺產工程名錄”專案正式啟動,由國家檔案局牽頭,最初以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南京市檔案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所藏檔案為主體,其後又增加了中央檔案館、遼寧省檔案館、吉林省檔案館、上海市檔案館所藏檔案。

2014年3月,中國國家檔案局以世界記憶工程中國國家委員會的名義,正式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遺產祕書處遞交了《南京大屠殺檔案》和《“慰安婦”——日軍性奴隸檔案》提名錶,相關檔案名錄共11組。

記者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網上看到,中國申報的兩個專案分別為《南京大屠殺檔案》和《“慰安婦”——日軍性奴隸檔案》,申報時間都為201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並不參與“世界記憶”計劃的評選過程,只是作為中間機構,協調申報者和評審委員會的工作。獨立的專家將會通過一系列的評判標準,決定申報內容的真實性、重要性和獨特性。

據了解,評選過程中不需要投票。接到一項申報之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先會將申報內容傳送給註冊委員會和技術委員會,讓委員們進行評估。評估結果將再轉給擁有14個成員的國際顧問委員會。該委員會將形成最終的推薦意見,並由委員會主席將其提交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

【檔案歷史線索清晰形成完整證據鏈】

朱成山曾在2014年6月表示,這批檔案歷史線索清晰、記錄真實可信,檔案資料互補互證,構成了完整的證據鏈。

朱成山說,在《南京大屠殺檔案》中,包括身處國際安全區的金陵女子文理學院舍監程瑞芳日記;美國牧師約翰?馬吉16毫米攝影機及其膠片母片;南京市民羅瑾冒死儲存下來16張侵華日軍自拍的屠殺平民及調戲、強姦婦女的照片;中中國人吳旋向南京臨時參議會呈送的日軍暴行照片;南京軍事法庭審判日本戰犯谷壽夫判決書的正本;美中國人貝德士在南京軍事法庭上的證詞;南京大屠殺倖存者陸李秀英證詞;南京市臨時參議會南京大屠殺案敵人罪行調查委員會調查表;南京軍事法庭調查罪證;南京大屠殺案市民呈文;外中國人日記:“佔領南京——目擊人記述”。

記者了解到, 1982年,日本文部省審查批准的歷史教科書裡,公然把“侵略中國”改為“進入中國”,強烈傷害中中國人民感情。應當建館立碑編史,人們的呼籲得到了南京市委、市政府的響應。建築設計師齊康院士為建館嘔心瀝血,並免收設計費。1985年8月,在江東門集體屠殺和“萬人坑”叢葬地遺址上建造的紀念館建成,成為中國抗日戰爭紀念館系列中最先開放的紀念館。截至目前,紀念館共徵集了169714件文物史料,成為研究南京大屠殺史的重要物證和書證。

朱成山館長說:“歷史是一種記憶。人們記取歷史的目的,是為了現在和將來不重犯歷史的錯誤,人類能夠長期和平生存和發展。”

【日本官方一再阻撓】

針對中國將南京大屠殺、“慰安婦”相關文獻資料申請“世界記憶遺產”的正常舉動,日本官方卻一直持反對態度。

早在2014年6月,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居然宣稱,要向中方提出抗議,並要求中方撤回申遺。今年10月2日,菅義偉又在記者會上宣稱:“在日中兩國努力改善關係的時期,中國想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進行政治利用,令人極為遺憾。”共同社10月4日援引日本官員的話報道,日方質疑中國有關南京大屠殺和“慰安婦”檔案的真實性,要求中國撤回申報,但遭到拒絕。

事實上,南京大屠殺和“慰安婦”的慘痛記憶和深刻教訓,不只是中中國人民的歷史記憶,也是屬於世界的歷史記憶,中國相關申遺舉動完全合情合理。2014年6月10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就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中方將有關南京大屠殺和日軍強徵慰安婦的一些珍貴歷史檔案進行申報,目的是牢記歷史,珍惜和平,捍衛人類尊嚴。此外,除中國外,南韓也在考慮將關於“慰安婦”和日本二戰期間強徵北韓半島勞工的檔案申報世界記憶遺產。

值得注意的是,在反對中國正常申遺舉動的同時,日本近年來在申遺過程中卻屢次夾帶私貨,暗藏粉飾和篡改侵略歷史的企圖。比如,日本曾把反映二戰期間日軍自殺攻擊記錄的“特攻遺書”作為申遺候選物件。再如,日本“明治工業革命遺址”今年7月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其中一些遺址在二戰期間存在強徵勞工的歷史,但日本申報過程中卻有意淡化和迴避,遭到南韓和中國方面的強烈反對。

芝加哥大學塞勒榮獲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2017年10月9日(農曆2017年8月20日),美國經濟學家理查德·H·泰勒諾貝爾經濟學獎。

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訊息,當地時間2017年10月9日,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在瑞典斯德哥爾摩揭曉,美國經濟學家理查德·H·泰勒(也譯理查德·塞勒)獲獎。

美國芝加哥大學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獲獎,理由是行為經濟學的成就。

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行為金融學奠基者、芝加哥大學教授。國籍美國,出生於紐澤西州 ,生於1945年,畢業於羅徹斯特大學 。

理查德-塞勒1945年出生於美國紐澤西州。曾先後在羅徹斯特取得文學碩士(1970)和哲學博士(1974)學位。先後執教於羅徹斯特大學(1971-1978)和康奈爾大學(1978-1995),1995年起任芝加哥大學商業研究生院行為科學與經濟學教授、決策研究中心主任至今。現為美國經濟學會會員、美國藝術與科學研究院院士。系行為經濟學和行為金融學領域的重要代表人物。

塞勒的主要研究領域是行為經濟學、行為金融學與決策心理學。在行為金融學方面,塞勒研究人的有限理性行為對金融市場的影響,並作出了很多重要貢獻。塞勒是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所領導的一個委員會的委員,其任務是向總統的科學顧問提交關於決策與問題求解的研究報告。

經濟學獎是諾貝爾獎家族中最“年輕”的一個學科獎項,創立於1968年,從1969年開始每年頒發一次,而其他的獎項(物理、化學、生理或醫學、文學、和平獎)從1901年阿爾弗雷德-諾貝爾(Alfred Nobel),即諾獎的創立者去世後不久即開始頒發。

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更準確名稱是:瑞典央行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經濟學獎,用於表彰在經濟學領域作出重要貢獻的學者。資金來自瑞典央行,而數額與其他的諾貝爾獎項相同。今年六個諾獎的金額均為900萬瑞典克朗,約合730餘萬人民幣。

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由來

從1969年至2017年的獎項頒出前,總計頒出了48個經濟學獎,其中24次被授予一位經濟學家,18次由兩位得主分享,而剩下的6次有三位學者共享了這一經濟學的最高學術榮譽。今天之前總計有78位經濟學諾獎得主,迄今沒有任何一位學者兩次(或以上)獲得經濟學諾獎。

經濟學獎得主獲獎時的平均年紀是67歲,是諾獎中得主平均年齡最大的一個學科。年紀最輕的獲獎者為肯尼斯-阿羅,他獲獎時年僅51歲。年紀最大獲獎者為里奧尼德-赫維克茲,他在2007年獲獎時已90歲高齡,是迄今所有諾獎得主中獲獎年紀最大的。

迄今僅有一名女性埃莉諾-奧斯特羅姆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她於2009年因經濟治理分析獲獎。經濟學獎男女得主間的不平衡程度也是諾獎所有領域中最顯著的。

1968年,瑞典銀行為紀念諾貝爾而增設了經濟學獎,全稱為“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瑞典銀行經濟學獎”,也稱瑞典銀行經濟學獎。該獎項於1969年首次頒獎,比其他獎項的設立和頒發足足晚了半個多世紀。

諾貝爾經濟學獎由瑞典皇家科學院院士組成的評委會評定,評委會包括5名到8名成員。

諾貝爾經濟學獎可以頒發給單個人,也可以最多由3人分享,其主要目的是表彰有關人員在巨集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新的經濟分析方法等領域所作的貢獻。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世界大案要案紀實:活剝人皮做“藝術品”,被稱“人皮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