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首都博物館內收藏著一本

《中共抗戰一般情況介紹》

這些談話內容的傳播

擴大了當時中國

敵後戰場的國際影響

文物展示

葉劍英,生於1897年4月28日,廣東梅縣人。少年時期,葉劍英在丙村三堡學堂和梅縣東山中學讀書,受到辛亥革命影響,他立志報效國家。1916年,葉劍英隨父赴南洋,翌年回國,入雲南講武堂學習。1927年7月,在白色恐怖的籠罩之下,葉劍英祕密加入中國共產黨,走上真正救國救民的革命征途。

讓我們通過這本《中共抗戰一般情況介紹》,走進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勳、一代“儒將”葉劍英在抗日戰爭時期的革命歲月。

密赴西安,共商大計

1936年7月,張學良祕密聯絡中國共產黨,磋商建立東北軍、十七路軍與中共聯合抗日的“西北國防政府”。中共中央決定派葉劍英密赴西安負責開展東北軍、西北軍和整個西北地區的抗日統一戰線工作。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實行“兵諫”,提出抗日救國的八項政治主張,並宣佈成立抗日聯軍臨時西北軍事委員會。西安事變當天,張學良致電中共中央,希望聽取中國共產黨的意見。中共中央經過緊急磋商後覆電張學良,表示全力支援,擬派周恩來等赴西安協商大計。

周恩來到達西安的幾天後,葉劍英也趕到西安。應張學良的請求,經中央批准,葉劍英出任抗日聯軍臨時西北軍事委員會的參謀長,與東北軍、十七路軍將領一起制定了抵抗親日派“討逆軍”的作戰計劃和軍事部署。葉劍英執行中共中央的正確決策,促成了西安事變和平解決。

挺身而出,據理力爭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全民族抗戰從此開始。8月25日,中共中央軍委釋出命令,宣佈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葉劍英任參謀長,並任南京、武漢的八路軍辦事處代表。

1938年,武漢會戰結束後,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就在抗戰最艱苦的時候,1940年3月,蔣介石在重慶召開各戰區軍以上參謀長會議,準備發動第二次反共高潮。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通知時任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八路軍”後改稱此名)參謀長的葉劍英參會。

在會上,蔣介石把冬季攻勢失敗的原因歸罪於八路軍,指責八路軍遊而不擊、製造摩擦、破壞抗戰等等。蔣介石剛講完,一些事先安排的國民黨有關戰區和部隊的參謀長便爭先發言,誹謗攻擊八路軍。

在會議的第三天,葉劍英以“對日作戰和友軍摩擦問題”為題做了長篇發言,有理有據,鏗鏘有聲,對蔣介石等人的汙衊一一進行駁斥,原定半小時的講話時間,葉劍英講了一個半小時,贏得了大多數與會者的認同,挫敗了蔣介石製造口舌、發動武裝摩擦的反共陰謀。

保衛家園,步步為營

1941年2月,葉劍英從重慶返回延安。從這時起直到抗日戰爭勝利,他在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參謀長的重要崗位上,成為毛澤東、朱德指揮全國敵後抗戰的得力助手。

葉劍英非常重視情報工作,先後在十八集團軍總部、二師、六師等處建立了情報網的聯絡據點。情報網的建立對於保證中央軍委首長準確、及時地掌握情況,指揮作戰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44年,抗戰進入戰略反攻階段,國內外的記者團和美軍觀察團都先後到延安參觀考察。葉劍英受黨中央的委託,在延安接見了中外記者西北參觀團和美軍觀察組,向他們全面介紹了敵後戰場的情況和我軍的編制、裝備情況,擴大了中國敵後戰場的國際影響。葉劍英與中外記者西北參觀團的長篇談話被製成出版物——《中共抗戰一般情況介紹》。

抗日戰爭期間,葉劍英以一個政治家和軍事家的風度和膽識,贏得了黨內外和軍內外的廣泛讚譽。他堅持貫徹中國共產黨的全面抗戰路線和方針政策,為爭取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武則天自創的新字讓日本人拿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