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王荃、鞏堅是在日偽對蘇中四分割槽抗日民主根據地實行殘酷“清鄉”的前夜來到如皋縣掘東區(現屬如東縣)工作的。在如火如荼的反“清鄉”鬥爭中,他們分別擔任區委書記和區長,成了同心協力的親密戰友。

王荃,原名王綸學,又名李綸學。1916年2月2日出生於廣東省揭陽縣棉湖鎮(今屬揭西縣)。他是遺腹子,十歲時,哥哥又因病去世,家境貧寒,全靠母親和嫂嫂給人家做針線過活。1932年他在棉湖興遭小學畢業後,考入福建集美試驗鄉村師範學校。師範畢業後,先後任廣東省普寧縣植槐小學教師、富美小學校長。

他在師範讀書時,受到進步思想的薰陶,對革命有了初步認識。畢業後回到家鄉參加學術研究社(中共外圍組織),積極投入抗日救亡活動。1935年在棉湖組織愛國學生讀書會,發動愛國青年閱讀進步書刊,出版抗日牆報;他們還建立劇團,演出宣傳抗日的話劇和街頭活報劇。1937年,王荃在富美小學擔任校長期間,經常利用集會向學生灌輸抗日愛國思想,組織師生下鄉進行抗日宣傳。1938年春,王荃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這年下半年,富美小學祕密建立黨支部,他擔任黨支部書記。他把全部精力用於發展青年抗日運動和建黨工作,活動範圍由普寧擴充套件到潮陽一帶。

1941年3月下旬,王荃受黨組織派遣,到達蘇南新四軍第六師十八旅,不久由師部送到鹽城新四軍軍部,進入抗日軍政大學五分校學習。學習結束後來到蘇中四分割槽工作。先後任四地委學生幹部夏令營(設在豐利)某隊指導員,東南行署祕書。1942年秋後,調掘東區任區委書記兼副區長。

鞏堅,1917年6月出生於安徽省含山縣。八歲喪父,母親帶著他到南京投親,鞏堅從繼父姓,改名袁文卿,就讀於南京夫子廟小學和南區實驗小學,其後轉入南京市立職業中學半工半讀,兼攻印刷技術。在校時受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影響頗深,認識到勞動神聖、勞動創造世界的真理,對帝國主義壓迫奴役中中國人民的行徑深惡痛絕,希望儘快掀起象蘇聯十月革命那樣洶湧澎湃的革命浪濤,趕走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鞏堅還與志趣相投的同學一起創辦“利群學社”,切磋學術,砥礪思想。1933年,他從職業中學畢業,離家赴滬,改名鞏西濤,在愛中國人士黃炎培先生主辦的上海太平洋印刷公司工作。後經人介紹,到啟東縣和合鎮鹽務稅警局分部當分隊長。

1937年“七七”事變後,鞏堅脫離稅警局,參加了國民黨啟東縣地方武裝。他關心時局變化,經常講“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可是,這些地方武裝勢力掛的是抗日的招牌,卻專事魚肉百姓,熱衷於收編、吞併異己,甚至排擠、迫害真心抗日的軍人。在這種情況下,他雖然當過分隊長、副營長等職,卻毅然離隊。

1940年新四軍跨過長江,開闢蘇北抗日根據地。這年秋天,他告別親人,奔赴黃橋,參加了新四軍,改名鞏堅。不久,被選送到鹽城抗日軍政大學五分校,參加第二期學習。1941年春結業後,留校工作。後調蘇中四分割槽司令部任作成參謀,負責區司令部和地委機關的警衛工作。在反掃蕩鬥爭中,他忠予職守,處置得當。1942年秋,他調任東南獨立營營長,鼠扁未能到職,組織上決定他到掘東區任區長。

王荃、鞏堅到掘東區,共事幾個月後,日偽發動了殘酷的“清鄉”。掘東區位於“清鄉”區內,在方圓不過數十華里的沿海平原上,日偽除在掘港、九門閘兩個老據點增加兵力外,又增設了八總廟、南坎,鮑家壩,大豫、兵房五處據點,還由掘港向東經南坎至海邊,構築了長達二十華里的竹籬笆。敵人幾乎每天四處騷擾。王荃、鞏堅同心協力,挑起了領導掘東人民開展反“清鄉”鬥爭的重擔。白天沒有敵情時,他們就幫助農民搞生產,敵人“清鄉”時,就組織並掩護群眾轉移和疏散;夜晚,走村串戶,宣傳群眾。他們領導掘東軍民拆毀竹籬笆,粉碎敵人封鎖陰謀;鎮壓叛國投敵的漢奸,遏制偽化的推行;通過敵偽軍工作,獲取可靠的情報,使分割槽部隊成功地伏擊了九門閘據點的日軍。

王荃,鞏堅在工作上互相支援,步調一致,在生活上互相關心,親密無間。一次南坎的民兵捉到一個民憤很大的慣匪,請示王荃批准處決,王荃堅持要等鞏堅來商量決定。他說,殺人是黨賦予行政的許可權,非特殊情況,誰也不能擅越。鞏堅也處處尊重王荃,遇到重大問題總要徵求王荃的意見。他倆經常爭挑重擔,爭到危險的地方去工作。王荃認為鞏堅家有老母和妻兒,危險的地方應由他去,鞏堅則認為王荃不會說掘東地方方言,危險的地方應由他去。由於他倆肝膽相照,擰成一股繩。在他倆直接領導下的掘東區的反“清鄉”鬥爭開展得很有成效。

1943年11月9日傍晚,王荃、鞏堅及區機關的一部分同志在九門閘據點附近的圩坿鄉研究工作,突然遭到日軍偷襲。鞏堅在突圍時壯烈犧牲,時年二十六歲,王荃因傷勢過重,於第二天夜裡停止了呼吸,時年二十八歲。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國博館刊 | 溥儀出宮後的清史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