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民國時期的迪化

“趕大營”與“八大家”是烏魯木齊商業史上的話題,這些話題雖然是從清朝末年以來才開始流傳的,但是,中國中原和西域地區的商貿活動,遠從漢唐開始,隨著“絲綢之路”的繁榮和發展,一直沒有中斷。

清朝政府從一七五五年平定了準噶爾貴族集團的武裝叛亂以後,積極恢復商貿,倡導物資交流。乾隆皇帝弘曆在這年三月釋出的命令中寫道:“新疆貿易自應疏通”,還命令陝甘總督楊應瑤組織官茶運往新疆。為降低茶價,指示進疆官兵順路轉運,減少運費。因此,新疆與內地的商貿活動很快就恢復了。據《平定準噶爾方略》一書記載,內地商人經驛站大路或地方農民的村落,進行商貿活動,“彼此相安”,“行旅並無阻滯”。由於商貿事業的日益發展,烏魯木齊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椿園在一七七八年寫的《西域聞見錄》中說:當時的烏魯木齊,“字號商店,鱗次櫛比”。

可惜這種繁榮景象沒有延續一百年,就被帝國主義的走狗阿古柏破壞了,阿古柏於一八七O年侵入烏魯木齊,燒殺搶掠,把一個欣欣向榮的新城市,糟蹋得路斷人稀。

清朝政府為了清除外患,保衛國土,於一八七六年(清光緒二年)出兵新疆。因為行軍路途遙遠,軍需供應困難,就動員京津商人進行支援,可是那些有錢的富商誰也不肯效力,只有天津楊柳青一帶的流動貨郎願意隨軍西征,於是由一批小本貨郎為骨幹,聯絡了二百多名農村貧民,置備了一些零星生活用品和常用中成藥,挑著貨擔,跟在軍隊後邊,一面行進,一面售貨,所以稱他們為“趕大營”。清兵收復烏魯木齊以後,這批趕大營的貨郎擔,就定居下來,由搭棚擺攤到開設商店,成為復興烏魯木齊商業的主力。“趕大營”的商人,一般都是貧民階層,能勤能儉,善於經營,加以他們支軍有功,得到官方的照顧,所以生意越做越發達。有些人所經營的商店,到清朝末年就成了烏魯木齊有名的“八大家”。

當時的永裕德、同盛合、公聚成、德恆泰、中立祥、復泉湧、升聚永、聚興永等八家津商,不但“分枝遍南北疆”,而且“官中協餉不繼,猶時資以招注”(《新疆圖志》)。“八大家”能夠給地方當局借錢,維持當時的政局,這充分說明他們已經有了雄厚的資本。同時,以“八大家”為首的津幫商人,在繁榮地方經濟,抵制外國“洋行”壟斷商品市場等方面有著一定的積極作用,所以得到地方當局的支援。

一九〇一年(清光緒二十七年),經地方當局批准,發行商號“本票”,擴大資金週轉。商號“本票”發行後,“本票”可以代替貨幣,流通使用,因此,市場上出現了混亂。地方當局於一九0七年在烏魯木齊設立了商務局,對商務活動進行統一管理,並於一九O八年開辦官錢局,由地方政府發行紙幣,限制商號“本票”使用範圍。為協調官商關係,一九一一年四月成立了迪化總商會。當時全城雖有一千二百多家商號,但是參加商會的會員只有九十七人。有些鉅商仍然“結納長吏,遊媚貴人,以矜光寵”(《新疆圖志》)。特別是在辛亥革命前夕,個別投機商人,幫助封建統治階級,監視和破壞革命黨人的活動,因此招致了一九一〇年六月的王高升放火事件。

王高升放火燒燬了大十字一帶的商號,“八大家”元氣大傷,有的返回原籍,有的進行改組。於是,兄弟民族所經營的商業和山西、陝西、甘肅、湖南、湖北等省商人所開設的商店接踵興起。

烏魯木齊的繁榮和發展是和商業分不開的,在烏魯木齊經商的各族人民,對地方、對國家有過貢獻。辛亥革命期間,雖曾有人為虎作悵,但也有人掩護過革命黨人的活動,有的還加入了革命黨人的隊伍;辛亥革命後,有些熱心地方公益的商人,積極投資,興辦地方事業。抗日戰爭時期,踴躍捐獻,支援抗戰。新疆和平解放以後,烏魯木齊的各族商人,積極慰問起義部隊,迎接中國人民解放軍,對維持社會安定發揮過積極作用,特別是在抗美援朝運動中,更是慷慨捐獻,表現出強烈的愛國熱忱。一九五三年,在社會主義改造運動中,全行業公私合營,走向社會主義的光明大道。當年被列入“八大家”的同盛合、復泉湧的後期經理人,在解放後積極執行黨的政策,擁護黨的領導,曾被選為烏魯木齊市人民政府委員和政協委員。現在,他們雖然相繼逝世了,可是他們和他們的絕大多數同行們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的行動,卻在烏魯木齊的商業史上增添了光輝的一頁。(來源:烏魯木齊史話)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伏羲在歷史上確有其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