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如果說世界上有什麼職業是以典雅和端莊為職業要求的話,藝伎一定是其中的一個。

在日本,藝伎是頗具代表性的文化名片。據史料記載,日本藝伎(Geisha)產生於17世紀的東京和大阪。最初的藝伎全部是男性,大約1750年左右出現了第一個女藝伎。18世紀中葉,藝伎職業漸漸被女性取代,這一傳統也一直沿襲至今。

藝伎並非妓女。她們是經過嚴格訓練的專門從事表演藝術的女性。除為客人服侍餐飲外,很大一部份是在宴席上以舞蹈、樂曲、樂器等表演助興。藝伎是在日本男權社會極端膨脹為背景下產生的。她們的服務物件通常是那些上層社會有錢有勢的男人。在日本,談論生意的男人們喜歡請一位藝伎相伴,為他們斟酒上菜,調節氣氛,當然這種服務的開銷也著實不菲。

日本歷史上的藝伎業曾相當發達,京都作為集中地區曾經藝館林立,從藝人員多達幾萬人。這些經過嚴格職業培訓的藝伎們,舉手投足之間都透露出東方女性特有的矜持、含蓄、典雅的韻味。再加上她們華麗而極具日本民族特色的服飾裝扮,可以想象最初見到她們的西方人會有怎樣的驚豔感覺。

可以說,西方文化的入侵客觀上講為日本藝伎文化在全世界的推廣起到了強烈的推動作用。

十九世紀中葉,日本經歷明治維新,擺脫了長達幾個世紀的幕府統治。在明治時期,西方商業資本開始進駐日本。西方人被允許在橫濱神戶市、北海道和函館市等地逗留。剛剛誕生不過20多年的攝影術隨即被帶入日本。帶著對遠東文明強烈的好奇心,一批批的西方攝影師在日本獵取著他們眼中“奇異”的畫面,藝伎自然是在鏡頭前捕捉最多的物件。

在明治時期,長崎與橫濱是早期日本攝影的搖籃。這兩個城市也是通往日本的兩大門戶城市。來自西方的攝影師在此開辦了攝影館。用反映日本風土人情的照片製成的明信片成為了外國旅行者必然會購買的紀念品。通過這些明信片旅行者可以向家人和朋友展示他們在遠東的所見所聞。於是以商業用途的為目的攝影在明治時期的日本興盛了起來。

日本的明治時期,彩色攝影還未誕生。為了更加真實的反映物件,手工上色的照片逐漸成為了市場上的主角。雖然攝影的手工上色並不是在橫濱發明的,但是之後手工著色照片卻成為橫濱寫真的標誌。在實踐中那些探索者們發現,日式塗料特別適合給照片上色。之後,橫濱的很多大型攝影工作室開始僱傭日本的照片上色師,橫濱的手工著色照片很快就風靡一時,成為了日本最重要的旅遊特產。通過那些精心描繪的色彩,照片中藝伎那些考究的和服不再暗淡無光,而是以奪目的色彩向世人展示著它們的魅力。

對比作品來看,日本的手工著色蛋白照片所呈現的畫面感相比同時期的中國攝影作品要更勝一籌。不論從拍攝方式還是從製作品質來看,日本明治時期的攝影都展現出相當高的水準。在向現代化過程中高速邁進的時代背景下,日本通過對於西方文化的膜拜和狂熱的學習,逐漸結合本國文化建立起一套特有的攝影語言體系。並且誕生了以上野彥馬、下岡蓮杖、福原信三等人為代表的本土攝影大師。

作為商業用途的藝伎照片可能並沒有以藝術表現力作為最初的出發點,這些大多出自西方攝影師之手的作品,有一些是完全按照西方對東方的臆想而擺佈拍攝的。加上當時攝影的技術條件有限,曝光時間較長造成人物略顯呆板。但是從數量龐大的照片生產基數來看,其中還是有大量的精品湧現出來。從畫面中不難推測,此類照片的拍攝通常都要經過相當長的準備時間。首先,藝伎的妝容與服飾都竭力呈現出最完美的狀態;其次,攝影者會按照真實的或者他所理解的生活環境來對藝伎進行擺佈,有時是安靜的端坐;有時是三三兩兩的在對弈品茶;還有時是被放置在某種民俗儀式之中與伴童或隨從人員一起作出結伴出遊的姿態。這些被定格在照片中的場景客觀上形成了對日本明治時期生活民俗的記錄。為後人研究日本服飾文化、生活禮儀民俗提供了寶貴的一手資料。即使你對歷史研究並無興趣,這些穿越了百年的歷史影像也讓我們對日本攝影那段“黃金時期”有了驚鴻一瞥的印象。藝伎身上那種歷經時間磨礪而愈發沉靜的氣質不愧為人類文化史中的一抹驚豔。

【免責宣告】文章來源為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絡,我們將刪除內容!特別說明,本站分享的文章不屬於商業類別宣傳。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清朝痴情女子:丈夫棄家而逃,她靠賣身養活公婆,還買了個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