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六盤山紅軍長征紀念館中的壁雕

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

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

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

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六盤山,是中央紅軍長征途中翻越的最後一座大山。

《清平樂·六盤山》(其雛形為《長征謠》),是毛澤東長征詩詞的最後一首。

這兩個“最後”意味著什麼呢?就是四個字:“勝利在望”,紅軍長征勝利在望!

北上,到陝北去

毛澤東率領中央紅軍在攻克了天險臘子口並翻越岷山後,於1935年9月18日到達甘南岷縣和西固之間的哈達鋪。此前,毛澤東等多位中央領導與主張南下又一意孤行的張國燾有過激烈爭論。

紅軍到達川西北後,中央認為,這裡多為少數民族聚居地,人口稀少,交通不便,經濟貧困,不利於紅軍的生存和發展。而在以北的陝甘地區不僅經濟條件好很多,且是國民黨統治的薄弱地區,又臨近抗日前線華北,應該繼續北上。但張國燾提出種種藉口,不願北上,非要紅軍南下四川、西康,還要“徹底開展黨內鬥爭”。為貫徹北上方針,避免紅軍內部可能發生的衝突,毛澤東決定連夜率紅一、三軍和軍委縱隊先行北上。

在哈達鋪,毛澤東等領導同志從當地找到的報紙上獲悉陝北紅軍和根據地仍然存在,都很興奮,提出到陝北去。9月20日,在毛澤東居住的義和昌藥店召開了中央政治局常委會。22日,在哈達鋪關帝廟前的院子裡召開了團以上幹部會議,毛澤東做報告。

楊成武將軍在回憶錄中記述,毛澤東的報告是這樣開頭的:“同志們,今天是9月22日,再過幾天(就)是陽曆10月,自從去年我們離開瑞金,過了於都河,至今快一年了。一年來,我們走了兩萬多里路,打破了敵人無數次的追、堵、圍、剿。儘管天上還有飛機,蔣介石連做夢也想消滅我們,但是我們過來了……現在坐在哈達鋪的關帝廟裡,安安逸逸地開會了,這本身(就)是個偉大的勝利。”毛澤東談了形勢,說到了張國燾對抗中央的行為,還提到了長征的落腳點。毛澤東詼諧地說:“感謝國民黨的報紙,為我們提供了陝北紅軍的比較詳細的訊息,那裡不但有劉志丹的紅軍,還有徐海東的紅軍,還有根據地!”他鼓勵大家說:民族的危機在一天天加深,我們必須繼續行動,完成北上抗日的原定計劃。……從現地到劉志丹建立的陝北革命根據地不過七八百里的路程。大家要振奮精神,繼續北上。

油畫:到陝北去——毛澤東在哈達鋪關帝廟前做動員 作者:鄭春龍

9月27日,在甘肅通渭的榜羅鎮,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正式決定將陝北作為紅軍長征的落腳點。這時,蔣介石又調集二三十萬人馬,還親自出任“西北剿匪總司令”,企圖一面“圍剿”陝北紅色根據地,一面在渭水堵截紅軍。毛澤東率中央紅軍離開哈達鋪時,佯攻天水,將敵主力誘惑過去。之後,紅軍快速突破重重封鎖線,於10月5日分兩路進入今寧夏固原市西吉縣,即六盤山西麓。

六盤山,勝利之山

位於寧夏南部和甘肅東部的六盤山脈南北走向,綿延幾百公里,是陝北和隴東兩大高原的界山,渭河與涇河的分水嶺。其第二高峰六盤山海拔2928米。因山路曲折,六重盤道始達山頂,故名六盤山。還有一說法:過去山上有鹿,人們順著鹿的腳印上山,所以叫鹿盤山,後取諧音為陸盤山,為便於書寫又改作六盤山。

六盤山曾是古絲綢之路東段北道的必經地,此時是紅軍從甘肅、寧夏進入陝北的必經地。毛澤東當年的警衛員陳昌奉回憶:“六盤山和我們以前走過的雪山相比,雖然不是最大的,但一上一下也有六十里地。剛上山時還有點樹扶著,快到山頂時樹也沒有了,只有一些快要枯死的小草,行走起來更加艱難。”

儘管山路難行,但走過這裡的紅軍將士各個精神飽滿、信心十足:翻過六盤山,長征就勝利啦!六盤山見證了紅軍長征走向勝利,因而被譽為“勝利之山”。

在中央紅軍到達前,紅二十五軍已經走過六盤山。他們紀律嚴明,和善愛民,給當地民眾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中央紅軍到達後的幾天幾夜,更是留下了許多動人的故事,其中以青石嘴戰鬥和毛澤東吟出《長征謠》傳頌最廣。

六盤山上的紅軍小道

六盤山下有條青石河,河西岸的青石嘴村當時只有十多戶人家,這一帶敵軍兵力相對較弱。為了擺脫國民黨幾個師的圍堵和尾追,紅軍選擇從這裡跳出包圍圈,翻越六盤山,挺進陝北。

1935年10月7日拂曉,正在上山的一縱隊偵察到有一股敵人進了青石嘴村。據隨後抓到的敵哨兵交代,進村是向固原運輸物資的國民黨某騎兵團的兩個連。

這時,毛澤東等紅軍領導也到了青石嘴附近。陳昌奉回憶說:“前衛部隊派人來報告主席說,在青石嘴發現敵人的騎兵。主席很快走到山頭上。從望遠鏡裡,看到敵人正在休息,戰馬拴在樹上,村裡還冒著炊煙。敵人根本沒有料到我們來到青石嘴。毛主席當即召集一軍團(一縱隊)的領導同志說:‘立即命令一、四、五大隊,把敵人的騎兵幹掉,我看著你們打!’”

本來,基於儲存紅軍的有生力量,毛澤東一週前在政治局常委會上提出“儘量避免同國民黨軍隊作戰,要迅速到達陝北集中”。然而眼下這個突然出現的攔路石若不打掉,紅軍就無法順利翻越六盤山,迅速到達陝北。因此,毛澤東親自下了作戰命令,並親臨前線指導。

一縱隊緊急部署:四大隊正面攻擊,一大隊、五大隊兩側迂迴包抄,十三大隊後衛掩護。紅軍悄悄接近村子,猛然發起進攻。敵人被打個措手不及,有的亂放幾槍就倉皇逃走,有的跑到山下又被逮個正著。紅軍從四面包圍上來,敵軍除團長帶著隨從逃走外,其餘全部就擒。

青石嘴戰鬥速戰速決,共殲滅敵騎兵兩個連,繳獲戰馬百餘匹,還有馬車和軍需物資。

蔣介石這個“運輸大隊長”給紅軍送來的戰馬真不錯,毛澤東當即決定,成立紅軍第一支騎兵偵察連。

7日下午,懷著勝利的喜悅,毛澤東率紅軍眾將士一鼓作氣登上了六盤山。陳昌奉回憶道:“……我們一方面聽毛主席說古論今,一方面觀賞著六盤山的風光山色,在越過一道山卡之後,主席轉過身揮手招呼同志們說:‘休息一會兒吧!’他坐在一塊大石頭上,習慣地用手摘下帽子,伸開雙腿,一邊歇息,一邊眺望遠方,高興地說:‘這裡真是個好地方,以後可以好好地寫一寫,你們看,天高雲淡,紅旗漫卷,大雁南飛,六盤山的景色多好啊……’過了很久,我才明白,毛主席這是在醞釀吟詩作詞哩。”

毛澤東究竟是在山頭就吟出了完整的歌謠,還是當晚在村民窯洞中補充記下的?回憶者、研究者們說法不一。但是,《長征謠》誕生於六盤山,這是確定無疑的。

“天高雲淡,望斷南歸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同志們,屈指行程已二萬!同志們,屈指行程已二萬!六盤山呀山高峰,赤旗漫卷西風。今日得著長纓,同志們,何時縛住蒼龍?同志們,何時縛住蒼龍 ?”

歌謠是紅軍重要的宣傳形式之一。由於毛澤東深諳古詞,《長征謠》是以《清平樂》為骨架,卻又朗朗上口。

《長征謠》很快就在紅軍中傳開了,後來又在八路軍、新四軍甚至國民黨統治區追求進步的文學愛好者中傳誦著。

長纓,定縛蒼龍

由《長征謠》發展成為著名詞作《清平樂·六盤山》,應該是在紅軍到達陝北之後。據陳昌奉回憶:“1935年12月的一天,也就是黨中央駐在瓦窯堡(現子長縣)期間,毛主席沒有開會,也沒有看書,靜靜地坐在桌前,反覆吟誦,揮筆寫出了《清平樂·六盤山》。”

但關於詞的寫作時間,1963年版《毛主席詩詞》和1986版《毛澤東詩詞選》均標為1935年10月。《毛澤東年譜》1935年10月7日記有:“率陝甘支隊勝利地越過六盤山主峰,繼續向環縣與慶陽之間前進,隨後,作《清平樂·六盤山》詞。”這都是以毛澤東吟《長征謠》的時間為詞作時間,應該說合乎實際,也更具歷史意義。

《清平樂·六盤山》與毛澤東其他幾首長征詩詞一樣,早已成為舉世公認的名篇。

“天高雲淡”,是對隴東高原深秋壯美景色的描寫,也是抒發因勝利而興奮的激情。“望斷南飛雁”,是將厚重的情感寄意於景中。凝視南去的大雁飛到天際,依然思念綿綿。思念留在蘇區的同志、血肉相連的鄉親、長眠在路上的烈士、還在征途上的幾萬紅軍……

“不到長城非好漢”,這是人們時常引用的佳句。可以說是寫實:走到六盤山,就踏上了秦長城遺址;更應理解為言志:不到根據地,不上前線,就不是英雄好漢。“屈指行程二萬”,回首長征路,從容“屈指”,似等閒視之,更顯豪邁氣概。

“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依然是寄意於景中。重巒疊嶂間,西風勁吹,紅旗招展,猶如大氣磅礴的畫卷,彰顯出紅軍所向披靡的氣勢。

“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這是宣誓,是吶喊,是對信念和意志最有力度的表達。“長纓”指革命武裝;“蒼龍”是凶神惡煞。毛澤東曾專作批註,“蒼龍:蔣介石,不是日本人。因為當前全副精神要對付的是蔣不是日。”詩人李瑛評價此句“畫龍點睛地展現了革命任重道遠但卻信心百倍的光輝前景”,“是全詞的主旨所在。”

從《長征謠》到《清平樂》,字句有多處改動,刪去了“同志們”的呼語和重複句,改“南歸雁”為“南飛雁”,改“赤旗”為“紅旗”,改“今日得著長纓”為“今日長纓在手”,但內容無實質變化。

對這首詞的發表時間,有諸多考證:1941年12月5日上海出版的文學刊物《奔流新集之二·橫眉》首次披露這首詞,被認為是第一個公開版本。1942年8月1日新四軍《淮海報》以《長征謠》為題刊出這首詞。1947年8月1日晉冀魯豫軍區《戰友報》、1948年7月1日東北解放區《知識》雜誌都刊發了這首詞。1949年5月冀東新華書店印行的《二萬五千里長徵》一書以《詠紅軍長征》為題刊載這首詞。1949年8月2日上海《解放日報》最先使用詞牌《清平樂》發表這首詞。1955年5月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長征記》刊登《長征》和《六盤山》兩首詞,是首次在國家級出版社的出版物上發表。1956年8月3日出版的《中學生》雜誌在謝覺哉《關於紅軍的幾首詞和歌》一文中引錄有這首詞。

毛澤東對這首詞的情感也非同一般,他留下的手書多達10幅。最早的手跡是1938年11月在延安書贈李公僕留下的,見《李公僕紀念文集》插頁。1957年1月《詩刊》創刊號發表毛澤東詩詞18首時,他應邀將這首詞寫了橫豎兩幅書法,並將“紅旗漫卷西風”一句的“紅旗”改為“旄頭”。

據研究者介紹,毛澤東對此詞改動有8次。1957年把 “紅旗”改為“旄頭”後,1961年又將“旄頭”改為“紅旗”。在他留下的手書中,“紅旗漫卷西風”句,有七幅是“旄頭漫卷西風”;“何時縛住蒼龍”句,有七幅是“何時縛取蒼龍”,一幅是“他年縛住蒼龍”。

幾十年來,每當誦讀、演唱甚至想起《清平樂·六盤山》,寧夏人總會流露出更為特殊的情感。這不僅因為寧夏的山水見證了紅軍長征走向勝利,還因為毛澤東的一次特殊關照。

1959年北京人民大會堂落成後,要求各省、直轄市、自治區佈置自己的會議廳,許多同志建議寧夏廳應懸掛毛澤東手書《清平樂·六盤山》。時任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委員會祕書長的黑伯理便與董必武取得聯絡。1961年9月8日廬山中央工作會議期間,毛澤東欣然提筆,專為寧夏同志書寫了這首詞作,派人送到董必武處,並致信說:“必武同志,遵囑寫六盤山一詞,如以為可用,請轉付寧夏同志。如不可用,可以再寫。”9月30日《寧夏日報》頭版套紅刊發了毛澤東的手書墨跡,並配發社論。之後,工藝人員將手書作品放大,鐫刻在賀蘭石板上,懸掛於人民大會堂的寧夏廳。

現在,矗立在六盤山巔的紅軍長征紀念碑上,也鐫刻著毛澤東這首記載著紅軍長征走向勝利、傳揚著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永放光芒的《清平樂·六盤山》。

責編:王曉霞

網編:小林

監製:方丹敏

最新評論
  • 1 #

    毛主席思想的旗幟永遠高高飄揚!

  • 2 #

    永遠懷念偉大領袖毛主席!毛主席光輝思想偉大旗幟永遠高高飄揚!

  • 3 #

    “紅旗漫卷西風”!壯美中含有悽清的意境,讓人身不由己的心生感慨。中國五千年來第一人!

  • 4 #

    毛主席的業餘創作,也比專業性詩人不知道要強多少倍。一首長征謠,足以名留青史,背後的長征,是驚天地泣鬼神的偉大壯舉。沒有毛主席,就沒有長征的勝利。

  • 5 #

    只要是毛主席的文章必看!

  • 6 #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主席就是那仙人!

  • 7 #

    偉大領袖毛主席,先見之明,遠見卓識。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 8 #

    “六盤山上高峰”,寫的是景,但若無人則無生氣。下句“紅旗漫卷西風”,不直接寫人,而寫紅旗。依然是景,但有紅旗必然有人。好比一座大山不見寺院,但見一階石階直通山下,但見一僧在水邊打水,人、物相映,妙!

  • 9 #

    大約是在1971年小學三年級學的。記憶最深就是第一句,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每每念起就懷念起那時的同學了,可能他們都忘記了我,因為不久我家搬走了。

  • 10 #

    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 11 #

    瑞金,遵義,哈達鋪,井岡,延安,西北坡。神聖之旅!

  • 12 #

    可以寫入中小學生課本中去。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白銀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