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中央蘇區第二次反“圍剿”取得勝利後,蔣介石即將發起第三次“圍剿”,在這間隔緩衝的緊要關頭,1931年6月底至7月初,毛澤東在建寧駐地發出著名的三封指示信,指示紅一方面軍在閩贛邊及閩西北繼續分兵和擴大紅色區域,為即將到來的新的戰鬥、下一次反“圍剿”鬥爭作多方面準備。三封指示信既縱橫捭闔,指揮有力,為粉碎國民黨軍隊第三次“圍剿”提供重要的指導,又高屋建瓴,指點江山,預示了中央蘇區形成的區域和方向。細讀三封指示信,其中形成中央蘇區的範圍與客家祖地的區域基本一致,形成中央蘇區與客家祖地的條件十分相似,也就是說,中央紅軍利用閩粵贛邊特殊的條件,建立了中央革命根據地,為中國革命勝利奠定基礎,而一千多年以來,客家先民也是利用這一片區域,利用同樣的特殊條件,正如毛澤東所說的“東方好區域”,形成客家祖地,成就客家民系。中央蘇區範圍與客家祖地區域基本一致1.從大的區域來看,三封指示信所預示的和後來實際形成的中央蘇區範圍,大體上與客家祖地的區域重疊。毛澤東的三封指示信指出:“依大局看來,過去所擬三軍團去二崇、四軍去寧安的計劃,不但客觀上幫助蔣介石打擊兩廣,為蔣介石所大願,並且要很快引起兩廣的對共行動,乃由我們一身遮斷兩廣反蔣視線,使之集註於我們自己,必然要促進蔣粵妥協對共的過程。”紅一方面軍不可去南面擴大紅色區域,不僅招惹“兩廣”,而且引來更大的火燒身。“去南豐以北,目前事實上既不許,整個策略上亦不宜。因一則無鞏固政權可能,二則威脅長江太甚。”去北面分兵實施工作區和籌款區,北面既無根據地基礎,實戰能力不足,又直逼南昌、武漢,鋒芒太露,還不具備這個條件。往西邊發展,西邊有贛江橫亙,於中央蘇區發展和紅軍戰略戰術運用,均有不利影響,“戰局結束後無發展餘地。”而且西面“湖南則更因黨的盲動主義的錯誤,黨內黨外群眾幾乎盡失。”黨和群眾的基礎都不好,向西發展也是不宜的。毛澤東闡述了南北西三面均不可,只露出東邊區域,緊接著又詳列了有“地勢偏僻,既不受威脅”等5個好的條件,指出向東發展的可行性,雄辯地指出“只有東方是好區域”。在三封指示信裡,毛澤東對紅一方面軍此前在閩贛邊和閩西北的分兵活動,及時進行了部分重要調整:“十二軍中心任務應不是籌款,而是建立深入寧化石城長汀三縣的工作。”“三軍團應以建寧、泰寧、將樂為工作區域,以順昌、邵武、光澤為籌款區域。四軍應以歸化、清流、連城為工作區域,以沙縣、永安、尤溪為籌款區域,即在三縣籌款自給。三十五軍以瑞金為工作區域,籌款自給。三軍以於都、會昌為工作區域,籌款自給。贛東獨立師的中心工作區是廣昌,使之聯絡建寧與石城。”指示信裡點到的地名有:安遠、會昌、長汀、瑞金、於都、石城、寧化、寧都、廣昌、建寧、南豐、光澤。向東縱深的閩西北地區有:清流、寧洋、永安、歸化、沙縣、將樂、順昌、邵武等。觀察這些地名所在的位置,毛澤東指出的紅軍要分兵和擴大的紅色區域,是贛東南和閩西北區域。從以上毛澤東所劃出的大的區域和點出的具體地名來看,這個“東方好區域”顯然包括贛南、閩西和閩西北地區,即武夷山脈兩側及各向東西兩面延伸的縱深區域。此外,從“東方好區域”所列出的5個好條件來看,以項山、陰那山、鳳凰山等為主要山峰的粵東山地丘陵地區,和毛澤東指出的“東方好區域”的贛南、閩西、閩西北地理環境條件十分相似,也是可發展的,因此“東方好區域”今後發展方向,也應包括了粵東地區。經過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和紅軍領導人的卓越領導,特別是毛澤東三封指示信的精神指引,紅軍的英勇戰鬥,人民的大力支援,1931年8月到9月,中央蘇區紅軍先後消滅國民黨軍隊3萬餘人,取得第三次反“圍剿”勝利。從此,贛南和閩西根據地連成一片,形成以瑞金為中心的的閩贛邊的中央革命根據地。11月,在瑞金召開了中華工農兵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佈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毛澤東在三封指示信裡所預示的區域成為現實中的中央蘇區範圍。一千多年以來,客家民系也在贛南、閩西、粵東這塊閩粵贛邊區三角地帶,具有“東方好區域”神奇的土地上孕育、成長、壯大,形成客家祖地。2.從三封指示信確定的“東方好區域”的重點地域來看,中央蘇區的中心,與客家祖地的中心,亦大致吻合。三封指示信不僅指出武夷山脈兩側的閩贛邊是“東方好區域”,還指出其中的重點地域,也即中心區域,這就是於都、瑞金、石城、會昌、寧化、長汀。這六縣物產豐富、人口較多,在地理上連成一片,已全部或部分赤化,群眾基礎好,從三封指示信的第一封指示信來看,是毛澤東重點要做工作的,要全面赤化的,要進一步加以鞏固和發展的,是要取得第三次反“圍剿”勝利紅一方面軍所依託的主要後勤保障地域,更是未來中央蘇區的中心區域。第一封指示信一開頭就指出:“此次……十二軍中心任務應不是籌款,而是建立深入寧化石城長汀三縣的工作。十二軍擔任這三縣,三十五軍擔任瑞金一縣,三軍擔任於都、會昌兩縣,均以兩個月(七八兩月)為限期,分完田,建立地方武裝、地方臨時政權和臨時黨部,把這四個問題真正的解決,使於瑞石寧會汀六縣連成一片。這是我們的中心任務。”即在這六縣分田地、建武裝、建政權、建黨,真正解決四個問題,使之全面赤化,作為中心任務。毛澤東還在這重點之中再提重點,就是對十二軍的部署,作了強調,“因此須變更康都決議,把三十四師迅速調返來,使他擔任寧化全縣,三十五師擔任石城全縣,三十六師擔任長汀全縣,軍直屬隊在三縣之間。望堅決照此佈置。”不僅把十二軍的三個師作了具體安排,還說“堅決照此佈置”。最後千叮嚀萬囑咐:“十二軍在寧化、長汀、石城工作,要力戒二期在石城、最近在建寧工作之失敗(石城游擊隊盡是流氓、富農,通通反了水),要來一個徹底的轉變,堅決反對群眾工作中的機會主義。如若三縣工作再如過去建寧、石城一樣,那末軍委和三個師委須負嚴重的責任。”如這三縣工作沒做好,“軍委和三個師委須負嚴重的責任”。可見,毛澤東對做好“東方好區域”的中心地帶的工作,是何等的重視。果然,這六縣後來在第三次反“圍剿”中發揮重要的後勤保障作用,為中央紅軍提出大量的給養和兵源。中央蘇區形成後,這六縣成為中央蘇區的中心區域,其中瑞金成為中華蘇維埃臨時共和國的首都,長汀是中央蘇區最重要的後勤供給基地。同樣,在客家祖地裡,這六縣都是不同時期的中心區域及其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寧化和汀州分別是客家祖地的前期中心和早期中心。唐末黃巢起義,先期遷到贛北贛中的客家先民及直接從中原遷來的漢人來到寧化石壁,使石壁成為客家先民的生活樂土,成為客家民系的前期中心。經兩宋二三百年穩定發展後,寧化人口增加,到北宋末靖康之亂及南宋期間,寧化石壁一帶客家先民紛紛南遷,到以長汀(汀州)為中心的閩西,使長汀成為客家民系的早期中心。明清時期,客家向粵東發展,使以潮梅為中心的粵東成為客家的中期中心。改革開放以來,以瑞金(贛州)等為總中心的贛南等地,成為客家祖地的後期中心。3.三封指示信確定和打造的主要紅色交通線,與客家先民進入客家祖地的主要路線,也大致一致。毛澤東在第二封指示信中指出:“(對紅12軍要求)寧、石、長汀三縣工作在目前形勢之下,……中心點是要把田地分配,……即擇重要地點分配,如寧化之安遠、中沙、縣城、禾口、石牛五點,石城之小松、豐山、縣城、坪山、龍崗、大猷坪六點,長汀之縣城、館前、古城及四縣交界四點。三十五軍在瑞金工作應注重九堡、鋁壩、武陽圍、西崗四處”。據隋武先生研究,毛澤東之所以選擇以上重要地點確保分配土地,是要在這些地點建立紅色交通線,作為參戰紅軍部隊的行軍中途宿營地以及物資給養的補給點、情報傳送線。尤其是要建立“建寧—都上—安遠—中沙—寧化—石牛—館前—長汀”和“寧化—禾口—石城”這兩條南北東西縱橫的“T”字型交通線。毛澤東在第三封指示信中還作了具體佈置:“三十四師(隸屬紅12軍)即行撤回寧化,佈置在中沙到長汀界上的線及寧化與石城兩縣交界線多點工作起來,一0四團仍在都上、安遠到中沙的一線上,但工作要向江西邊界推進,便與江西赤色連線,一0三團及三十五師師部,十天後應去石城”。讓英勇頑強、覺悟較高的紅12軍三十四師負責這條“T”字型交通線的工作,足見毛澤東對此高度關注和極其重視。在第三次反“圍剿”期間,這幾條交通線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作為紅軍的“生命線”,為粉碎國民黨第三次“圍剿”作出巨大貢獻。同樣,這兩條交通線也是客家先民遷入客家祖地的重要路線。其中“石城—禾口—寧化”交通線,是客家先民通過武夷山站隘嶺進入寧化石壁的重要通道;“建寧—都上—安遠—中沙—寧化—石牛—館前—長汀”,特別是寧化至長汀這條交通線,也是客家先民南遷進入汀州的重要路線。形成中央蘇區與客家祖地的條件十分相似1.從指示信分析的政治條件看,閩贛邊是國民黨統治薄弱地帶,能夠形成紅色割據;而一千多年以來,閩贛邊同樣是封建統治薄弱地帶,容納了南遷的客家先民,形成客家民系。1928年毛澤東在《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裡已提出,要在幾省或幾縣邊界國民黨勢力控制比較薄弱的地區,建立紅色割據。隨後在《井岡山的鬥爭》中予以總結:“一國之內,在四圍白色政權的包圍中間,產生一小塊或若干小塊的紅色政權區域,在目前的世界上只有中國有這種事。”到1931年,在三封指示信裡,毛澤東分析指出閩贛邊具備這些條件。在南面,有廣西的李宗仁、廣東的陳濟棠聯絡唐紹儀、汪精衛、孫科,在廣州成立國民政府,形成一股新的勢力,南面很強。北面又是白色勢力強盛的南昌,且間接面對國民黨的政治軍事中心南京。而西面即是湖南省,其軍閥部隊實力同樣很強。南北西三面都很強大,只有這三省交界的閩贛邊邊遠地帶,國民黨政府和軍隊控制比較薄弱。“地勢偏僻,既不受威脅,若較之我們出南豐、宜黃者為小……”,“因有這些條件,我們應該在這區域作長期工作計劃”,因此在這個南北西皆強中間薄弱的三省交界“東方好區域” 地帶,有足夠的發展餘地,可允許紅軍在這裡分兵擴大紅色區域,形成紅色割據,建立革命根據地。同樣,在這塊地域裡,自古以來就是封建統治比較薄弱地帶。羅香林在《客家研究導論》中說:“以其在當時所處的地域為南唐以南,王閩以西,馬楚以東,南漢以北的地帶,即閩粵贛三省交界的三角地帶,各個割據政權的溶化勢力,即不能支配他們,而適以環繞他們,使他們保持了傳統的語言和習俗。”在人口增加,建制細化後,又是延平府、汀州府、贛州、嘉應州等地區的交界之地,同樣控制比較薄弱。這樣,在這塊地域裡,“而與其四周的民系相較,則一者已為各別的混化,一者仍為純粹自體,對照起來便覺得二者有點不同。”由此孕育出與周邊民系相比相對獨特的客家民系。2.從地理條件看, 閩粵贛邊山地險阻,交通閉塞,便於發展形成武裝割據,建立革命根據地,這樣的地域也為客家先民形成客家民系,提供了寧靜的世外桃源。毛澤東在三封指示信中指出閩贛邊是“東方好區域”,好在哪裡,“有山地縱橫,無河川阻隔,最適宜造成新戰場。”紅軍就是在這樣的區域裡,利用叢山迭嶺,縱橫阻隔,誘敵深入,擊其薄弱,廣泛開展山地游擊戰爭,接連取得反“圍剿”的勝利,建立了以瑞金為中心的,包括贛南、閩西、閩西北以及粵東的三省交界之處的山地丘陵地帶的中央蘇區。客家先民進入贛南、閩西北、閩西、粵東為主要區域的客家祖地後,也是利用這裡山地縱橫,山嶺重阻,外面較少進入進行移民融合的特殊地理環境,與當地少數民族和先期進入的漢人土著,在相對孤立平靜的山地區域,比較穩定地長期生活生產,融合鬥爭,形成客家民系。3.“東方好區域”相對豐富的資源,為紅軍提供給養,為建立中央蘇區奠定物質基礎,也為客家先民提供充足的生產生活資料。三封指示信裡重點指出了東方好區域的給養優勢:“……第四、有款可籌,軍以內不愁給養。第五、群眾很多,可以出兵擴大紅軍。”閩粵贛邊山地起伏,中間鑲嵌小盆地,總體來說大部分地區糧食比較欠缺,但同樣這裡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壤深厚,部分地區是產糧地,如寧化就有閩西北“糧倉”之稱。發展到上世紀三十年代,汀州已是交通便利,工業發達,商業繁榮的閩西中心,有“小上海”之稱。特殊的山區經濟優勢,使這裡“有款可籌”、“不愁給養”。經過宋以來的發展,閩粵贛邊已逐漸改變人口稀少、地僻山荒的狀況,人口明顯增加;因特殊的山地條件,這裡群眾生活貧苦,性格樸實耿直,又可得到充足的兵源。這無疑是建立革命根據地的理想之地。同樣,客家先民也是利用這裡優厚的氣候地理物產條件,“鬆杉而外,有竹、茶、烏桕之饒,竹可紙,茶可油,烏桕可燭也”,和豐富的礦產資源,與“刀耕火種”、“猱升鼠伏”的少數民族及早期遷來的漢民土著共同生活,共同生產,開拓進取,豐衣足食,形成客家民系。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二戰紀錄片《極寒之藍》:對第八航空隊2萬8千名捐軀的成員的禮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