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古代軍事理論的大發展時期,戰略理論也比較系統地形成了,其重要標誌就是《孫子兵法》的問世,它提出了中國古代最早的戰略概念——"廟算"。

《孫子兵法•始計篇》中曰:"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翻譯成白話文就是:未開戰而在廟算中就認為會勝利的,是因為具備的致勝條件多;未開戰而在廟算中就認為不能勝利的,是具備的致勝條件少。具備致勝條件多就勝,少就不勝,何況一個致勝條件也不具備的呢?我從這些對比分析來看,勝負的情形就得出來了!

我們覆盤北韓戰爭,中國抗美援朝的勝利,事實上就是《孫子兵法》所謂“廟算勝者”。在決定出兵時,毛澤東不顧眾人反對堅持出兵,並非是一場賭博而是從戰略上洞悉了美國強大之下的弱點,而這正是毛澤東敢於出兵的底氣所在。

1950年6月25日,北韓得到蘇聯默許,不宣而戰進攻南韓,歷時三年的北韓戰爭爆發。9月14日至9月19日美軍仁川登陸後,北韓半島局勢逆轉。中國警告美軍不要越過三八線,但美軍置若罔聞將戰火引燃到了鴨綠江畔。局勢危機,中國剛剛歷經多年戰亂,百廢待興,到底該不該出兵援助北韓?

據史料披露,新中國高層在決策出兵北韓的過程中,除周恩來、鄧小平、彭德懷三人支援毛澤東的出兵決策外,其他人都表示反對。事實上,周恩來、鄧小平之所以支援出兵實質上支援的是毛澤東,彭德懷則是“天生為戰爭而生的人”支援的是出兵,三人的支援都與北韓關係不大。

而高層絕大多數人之所以反對出兵,則是出於各自分管領域的客觀現實,也可以說是當時中國的現實。比如:總司令朱德從中國軍隊現實以及與美軍的差距太大的角度表示反對;作為財經委員會主任的陳雲從財政經濟角度表示反對;東北地區一把手高崗從東北的現實出發表示反對等等。每個人從自身分管領域的現實出發反對出兵,合情合理,卻將思維侷限在了局勢一角,忽略了世界的大格局,這個大格局才是毛澤東決定出兵的底氣所在。

北韓戰爭是一場發生在美蘇爭霸格局下的戰爭,美蘇之間的冷戰是這場戰爭最大的背景與戰略格局。在這一背景下,蘇聯的支援乃至出兵是毛澤東理所應當考慮的問題,但並非毛澤東決定出兵的決定性因素,事實上蘇聯始終拒絕直接出兵,蘇聯的援助直到中美在三八線附近進入拉鋸戰時才大規模到來,有些馬後炮的意味。

蘇聯之所以始終拒絕出兵北韓,在於蘇聯的戰略重心始終在歐洲,同時並不願意過早與美國攤牌,因而樂見美國陷入北韓戰爭的泥潭。美國的戰略重心同樣在歐洲,也同樣不願意過早與蘇聯攤牌,因而始終將戰爭控制在北韓範圍內。正是將北韓戰爭定性為區域性戰爭,使美國自縛手腳難以全力投入北韓。

整個北韓戰爭期間,美國基於全球防禦蘇聯的需要,以及二戰後的大規模裁軍的現實,其在朝陸軍兵力始終維持在8個師的規模,而這是美國陸軍當時所能抽調的最大兵力。戰爭期間,為保障北韓作戰,甚至日本一度處於不設防狀態;戰爭初期為彌補軍隊的減員,美軍一度還將大量的南韓士兵編入美軍各師,有的美軍師南韓士兵甚至高達三分之一。

正是由於美軍難以全力投入北韓戰爭,以及由此造成的兵力不足,北韓人民軍是有機會統一北韓半島的,即在美國陸軍從全球抽調的援兵抵達前將美韓軍趕下大海,時間節點大概在1950年7月底前。也是由於美軍兵力的不足,美軍最初只投入了一個陸軍師即24師,並且還是添油戰術,不僅未能阻止北韓人民軍的進攻還損失慘重,師長威廉·迪安(William Dean)都在撤退途中失蹤,直到很久之後才知道被俘,成為北韓戰爭期間美軍被俘的軍階最高的軍人。

基於全球戰略考量美軍不能在北韓戰爭全力而為,也不能將戰爭擴大到與中國的全面戰爭,才是毛澤東決定出兵北韓時最大的底氣所在,也是美國在戰略上最大的弱點。後來的越南戰爭,美國吸取了北韓的經驗,為避免中國直接介入,嚴禁美國陸軍越過北緯17度線攻擊北越。美國又打了一場自縛雙手的戰爭,當然結果也與北韓戰爭差不多,事實上據美國政府解密檔案披露,至少在美軍撤出越南前十年美國政府就意識到戰爭沒有取勝的希望,但出於某種原因仍然打了下去。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千古奇女子:千里尋夫,哭倒長城,被後人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