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今年22日21時31分迎來“秋分”節氣,分者,半也,古人認為此日既平分秋季,又均分晝夜。

《春秋繁露》曰:“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秋分與春分都是晝夜平分,只不過春分陽在正東,陰在正西,之後,陽氣越來越佔上風,晝漸長,夜漸短;秋分陰在正東,陽在正西,之後,陰氣越來越佔上風,夜漸長,晝漸短。

秋分節氣,陰陽平分,則較易在此時“謹察陰陽之所在,以平為期”,正如老話所說“秋分不養,一年白忙”,遇此特殊的天地契機,一定要加強對身體的養護。

秋分後,這3件事一定要停止

秋分為八月中。秋分之日正居於秋季九十天的中間,是初秋和深秋的“分水嶺”。

秋分過後逐漸步入深秋,氣溫降低的速度明顯加快,一天比一天冷,所謂“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秋分之後,以下3件事不能再做了:

1.露肩、露臍、露腳

雖說“春捂秋凍”,但是秋分之後,這三個地方——肩膀、肚臍、腳可不能再“凍”著了,不然容易引發頸椎病、腰椎病、腹瀉、嘔吐、關節疼痛等,女性朋友還可能因受寒引起下腹部血液迴圈不暢,導致月經不調、痛經、婦科疾病等,嚴重的話甚至影響生育!

2.食冷飲、生冷瓜果

秋分以後胃腸道對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所以一定要禁食冷飲、生冷瓜果、生海鮮等等,否則容易患上胃潰瘍、胃出血、胃炎等疾病。

3.劇烈運動、大汗淋漓

當人進行劇烈運動時,陽氣就會向外發散,特別是運動到大汗淋漓的時候,不僅耗陽,還會傷陰。中醫主張秋季要以靜養生,尤其是傍晚、夜晚陽氣潛藏的時候,更要避免進行劇烈運動。

飲食上,潤肺滋陰以緩秋燥

秋分把秋天分成兩半,秋分之前有暑熱的餘氣,故以溫燥為主;秋分過後,晝短夜長,寒涼漸重,涼燥漸漸取代溫燥。

針對涼燥,飲食上可選用平性偏溫而能潤燥的食材,如山藥、芋頭、板栗、芝麻、芡實、核桃、蓮子等。

俗話說“秋分到,吃山藥”,這時節尤其推薦吃山藥。山藥味甘性平,有益氣養陰、補脾肺腎的作用。

山藥的吃法非常多,比如可以到藥店買了幹山藥打成粉,用溫水衝成糊糊喝,每天早餐來一碗;也可以把鮮山藥蒸熟了淋上蜂蜜吃,蜂蜜亦是滋陰佳品,能夠很好地緩解秋燥帶來的身體不適。

而最適合一家老少食用的做法莫過於熬粥:取芡實30克、山藥50克、粳米200克同煮為粥。

山藥能補脾養胃、生津益肺,芡實具有固腎澀精、補脾止瀉、利溼健中之功,此粥具有補而不峻、防燥而不膩的特點,尤其適合虛不受補的老人,或者脾胃虛弱導致食慾不振、消瘦的孩子食用。

秋分保健灸,調和陰陽少生病

秋分是自然界陰陽消長的轉折期,隨著天氣轉涼,外界陽氣變少了,虛證的表現就越發明顯了,所以很多人在這段時間會開始出現:

咳嗽、過敏性鼻炎、慢性支氣管炎、肩周炎、虛寒性胃腸病、腰腿痛、風溼性關節炎、類風溼性關節炎……

此時艾灸大椎、肺俞、關元、大腸俞、太溪等穴位,有助於祛風散寒、調和陰陽、扶助正氣,使機體保持“陰平陽祕”,從而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

大椎穴是諸陽之會,灸之能通陽解表、扶正祛邪;肺俞是肺臟之背俞穴,為肺臟經氣輸注於背部的地方,常灸肺俞,能改善肺功能,補肺衛之氣,達到預防外感疾病的目的。

關元穴是“關藏人體元氣的地方”,艾灸關元穴可補腎固元,同時能使腹內寒氣消散,小腸吸收功能增加,既補氣又補血。

大腸俞則是大腸之背俞穴,具有通調大腸氣機的作用,可用於燥熱傷津所致之便祕,也可用於緩解秋季常見的腹痛、腹脹、腸鳴等腸胃道疾病。

太溪穴是腎經的原穴,艾灸太溪穴有滋補腎陰的作用,秋季經常會感到喉嚨幹,喝水也不管用,這其實是陰液不足的表現。刺激太溪穴能滋陰,真正意義上的為身體“補水”。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這個時間吃早餐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