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血糖水平是判斷和控制糖尿病病情的主要指標,也是糖尿病治療方案制定和調整的依據。

血糖監測是糖尿病治療和預防相關併發症的關鍵訊號,血糖控制不理想,將會引發糖尿病相關併發症。

嚴格控制血糖可以顯著降低糖尿病微血管病變、心肌梗死、神經病變及死亡的風險。

那麼,該怎樣做好血糖監測呢?

今天給大家科普一下!

血糖監測的目標是什麼?可以通過生活幹預來控制血糖的人群:通過血糖監測發現血糖改變規律而調整飲食和運動模式。使用藥物治療糖尿病的患者:通過血糖監測合理調整胰島素等藥物使用劑量。血糖監測可以由什麼人員操作?

血糖監測跟其他生化檢測指標的檢測不同,普通人和醫務人員都可以進行監測,針對操作的不同的人群設計不同的血糖監測系統:非專人員使用的自我血糖監測系統(self-monitoring of blood glucose, SMBG)和專業人員使用的專業血糖監測系統((blood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s, BGMS)。

BGMS一般來說準確性、抗干擾性更高,測量範圍稍大於SMBG,用於專業醫療機構的床旁檢測,醫務人員進行操作,可檢測採取不同部位的動脈血、靜脈血和毛細血管全血,可以檢測新生兒血糖。

SMBG是設計給“非專業人員”操作的,裝置具有更強的穩定性、可靠性和可操作性,檢測樣本通常為毛細血管全血,不能用於檢測新生兒血糖含量。家用血糖儀就屬於此類。

血糖監測的指標有哪些?毛細血管血糖監測:

沒有進行胰島素治療的2型糖尿病患者每週3天,每天監測5~7個點,待血糖資料足夠多、且得到了相應治療措施後,可以減少監測次數;

使用口服降糖藥患者可每週監測2~4 次空腹或餐後2 小時血糖;

使用胰島素患者,本次血糖監測結果為下一次胰島素使用提供依據:

使用基礎胰島素的患者應監測空腹血糖,根據空腹血糖調整睡前胰島素劑量;使用預混胰島素者應監測空腹和晚餐前血糖,根據空腹血糖調整晚餐前胰島素劑量,根據晚餐前血糖調整早餐前胰島素劑量,空腹血糖達標後,注意監測餐後血糖以優化治療方案;血糖控制極差和病情危重而住院的患者,每天監測4~7 次血糖或根據需要檢測;

特殊人群需要個體化方案。

2. 糖化血紅蛋白監測:

2010年美國ADA糖尿病協會的診斷標準明確規定了糖化血紅蛋白( HbA1c) 是國際公認的檢測糖尿病的“金標準”,能夠有效反映出2 ~ 3 個月內患者的平均血糖水平。

患者治療初期每3 個月檢測1 次,達到治療目標可每6個月檢查一次。

怎樣進行自我血糖監測?

應該選擇正規廠家的血糖儀,血糖儀顯示的型號與血糖試紙型號相匹配;

採用正確的採血方法如下:

肥皂洗淨雙手,避免手上沾染其他糖類;

擦乾後用酒精棉給指尖消毒,等待酒精完全揮發;

採血筆刺破指尖側面,為了減輕痛感,不要在指腹部位採血;

可以使小臂垂直地面,利用重力作用使血流出,千萬不要按壓手指,以免混入組織液,是檢測結果偏低。

其他的血糖監測手段有哪些?

動態血糖監測:

快速指尖末梢血和靜脈抽血的血糖檢測方式,往往不能完全真實地反映患者血糖波動全貌,因此實時動態血糖監測系統也逐漸被採用。

動態血糖監測技術,通過皮下植入血糖監測感測器,可發現不易被傳統檢測方法所探測到得高血糖及低血糖狀態,與胰島素泵聯合使用可以較為精確的維持血糖的穩定狀態。

更適用於I型糖尿病,以及需要糖尿病強化治療的2型糖尿病。

其他無創的葡萄糖監測系統,如僅靠手壓就能植入真皮層的固體微針陣列、隱形眼鏡檢測葡萄糖、外技術測量血糖等技術正在創新與發展,為糖尿病的護理帶來新突破。

#糖尿病藍光計劃#

#關注糖尿病#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人體三大化痰穴,大人小兒都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