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溼氣過盛,在現代人身上太普遍了,百分之七八十的人都有這個問題。

大多數人都會把以下這些現象歸為溼氣重:

早晨起床時還覺得睏倦、四肢沉重,尤其是小腿肚子發酸發沉,手腳冰冷,人也懶得動彈...

大便經常粘在馬桶上,一箱水還衝不淨,而且總有排不淨的感覺...

舌體胖大,舌苔白厚有齒痕,一刷牙噁心、乾嘔,嗓子裡邊總是絲絲拉拉的感覺...

體態臃腫、面板瘙癢起疹,沒有原因的胃口不佳、胸腹悶、容易拉肚子...

人們常說:溼氣不除,百病叢生。溼氣重的人如果不能及時排溼,將會給人的身體帶來一系列隱患;溼氣上行,則會長斑長痘,油光滿面,溼氣下注,則會引發一些列婦科疾病,損失身體,溼氣在皮,會引起溼疹等面板病,溼氣入骨,則引發關節炎,肩周炎等等;溼氣在內時首先會侵犯脾胃,然後停留在腎,繼而溼氣會侵犯心肺,同時,溼氣下侵肝,膽,膀胱,五臟六腑,無一能倖免。

說到底,我們身體內的溼氣究竟是從哪裡來的呢?

一是外感溼邪,盛夏更為明顯。夏季天氣熱、降水多,加上人們愛待在空調房,冷熱失衡,身體水分排不出,易使人有頭疼、身重、胸悶不餓、汗粘、四肢睏倦、不清爽之感。

二是脾的運化功能失調導致溼氣內生。現代人飲食口味比較重,吃得也油膩,又缺乏運動,很容易出現飲食積滯的問題,到了夏季,又貪涼,喜食冷飲、瓜果,不僅加重了脾胃的負擔,還會損傷脾陽。

脾是運化水溼的,脾虛或脾傷,水溼不能完全運化,就會滯留在體內變為溼邪。溼氣和脾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單一祛溼不健脾,根本上來說難以治本,所以想根本解決溼邪問題,必須要健脾,健運脾胃才能徹底祛除溼氣。

提起健脾祛溼,想必大家都會想到“紅豆+薏米”這個國民組合。

既健脾又祛溼還能減肥,看了眼都紅了,這個自己在家也可以做啊!去超市買了紅豆、薏米,熱火朝天的煮起了紅豆薏米水,剛開始喝時感覺很有效果,每天小便次數增多,大便爽利一些,但是時間長了,卻發現大便開始變溏瀉,大便次數由一天一次變成兩三次,胃也開始不舒服,一吃涼的東西就會胃痛,甚至腹瀉不止。

這是什麼原因呢?哪個環節出了錯?

很顯然,你的選材出了問題,這裡說的”紅豆+薏米“是指扁長的赤小豆和炒過的薏米,而不是你選的圓身紅豆和生薏米,炒熟的薏米和赤小豆一起煮,有助於健脾祛溼,反之越祛越溼,還傷脾胃。

薏米性寒涼,味甘淡,利水滲透,入脾,經常食用可以促進新陳代謝,沉降體內水分,通過面板和大小便排出。雖說生薏米和炒薏米都有祛溼的效果,但是它們的側重點是不同的

生薏米性偏寒涼,能利水滲透,改善水腫和風溼疼痛等疾病

炒過後的薏米比較溫和,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有健脾養胃的作用

如果你是寒溼體質,吃生薏米會出現腸胃不適、消化不良、腹痛腹瀉,建議你將薏米炒熟了再吃。

如果你是溼熱人群,直接將薏米泡水喝、或者煲湯煲粥就能很好地起到清熱祛溼的作用,但不宜長期食用,時間一長也容易在體內累積寒氣,傷害脾胃

國民組合中的紅豆不是圓身紅豆,而是扁長的赤小豆。

圓身紅豆有清熱解毒功效

赤小豆健脾益氣、利水除溼,適合養脾胃,對脾胃有保護作用

其實“紅豆+薏米”這個國民組合不是現代獨有的,在古代藥書中也多有記載,根據中國四大藥堂之一的雷允上老藥師介紹,在《本草綱目》與《神農百草經》都記載有“以赤小豆、薏米”配以其他食材的食療之方,其中赤小豆、薏米搭配茯苓、白扁豆、山藥、苦蕎麥、山楂、大棗、橘皮、甘草、梔子等更是健脾祛溼中的經典,現已被製成養生茶飲,值得一試!

這樣搭配有什麼妙處呢?除了赤小豆、薏米,相信大家對茯苓一定不太陌生!

茯苓能利水滲溼,健脾安神,很多人都知道,《用藥心法》中記載:茯苓,淡能利竅,甘以助陽,除溼之聖藥也。

茯苓首先能夠健運脾胃,脾胃的功能恢復,就能促進水液的代謝。民國大醫張錫純認為茯苓可以通過將脾胃之中的痰飲化成水液,使其加入到人體的迴圈系統之中,以達到祛溼健脾的效果,其次有利水的功能,茯苓是往下走的,能夠把中焦脾胃的水溼通過小便的方式排出去。

另外橘皮、甘草、梔子補益脾氣,清熱解毒。山楂、白扁豆、黃苦蕎可以消食健胃,健脾化溼。大棗和山藥,補血益氣。科學搭配,健脾祛溼,當然這些原料最好經過低溫烘焙或者炒制的,否則一些藥性較為寒涼,時間長了反而對身體不好。

300年中華老字號雷允上家的赤小豆薏米茯苓茶,食材都是經過低溫烘焙再炒制的,在原料上講究“道地選材,每小袋10g(開水沖泡)”,哺乳期產後三個月後也可以喝,長期飲用無壓力。

除此之外,糾正自己不良的飲食習慣和生活作息,忌吃生冷、少熬夜多運動等也是祛溼排溼,改善身體健康的關鍵哦。小編給大家整理了些調理排溼的小方法,點贊收藏哦~

適量增加運動

運動出汗能夠很好的祛除體內溼氣,適當增加運動量,多做一些揮汗如雨的專案,比如打球、健走、跑步等,每天堅持不僅可以祛溼,還能紓解壓力、活化氣血迴圈,增加水分代謝。

熱水泡腳

熱水泡腳可以刺激腳部穴位,促進血液迴圈,加快新陳代謝,對祛除溼氣有一定的作用。但不要出大汗,只要泡到額頭微微出汗就好。

還可以放一些艾葉在泡腳水中,有助於體內的血液迴圈加快,促進面板的新陳代謝,更加快速地把體內的寒溼排出體外。

保證良好睡眠

充足高品質的睡眠有助機體自我修復,是保證機體良好運轉的基礎,是天然的祛溼藥。應當順應天時,宜晚睡早起,但晚上最好不要晚於11點入睡,中午需要午睡,但不宜超過一小時,還要切記貪涼,忌在溫度很低的空調屋或潮溼的地上睡覺,也不可迎窗而睡。

多喝薑茶

俗話說:“冬吃蘿蔔夏吃薑。”姜具有溫補的作用,夏季可以多吃點姜,補補陽氣。生薑性辛溫,有散寒發汗,化痰止咳,和胃,止嘔等各種功效。喝薑茶是一種簡便易行的保健方法,而夏天是最適宜喝薑茶的季節。

按摩承山穴

承山穴是祛溼大穴。溼氣重的人按承山穴,酸脹痛感會非常明顯。因溼重而常感睏倦時,承山一按就能醒神了。按揉承山幾分鐘,會感覺身上微微發熱,這表示膀胱經上的陽氣被激發,正在排出溼氣。

【取穴】

微微施力墊起腳尖,小腿後側肌肉浮起的尾端即為承山穴。

【方法】

①如果你的床沿有一定硬度,可以躺在床上,將承山穴剛好放到床沿的位置,來回轉動小腿,或抬腿自由落下即可敲擊按摩到承山穴。

②站立,用腳跟敲擊另一側的承山穴。或用按摩錘敲打承山穴。

注:每天5~10分鐘,最佳時段是下午三點到五點。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以茶代酒,先乾為敬!介紹一款時令養生茶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