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明朝哲學家王陽明曾說:“人須有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生而為人,總要為自己著想。真正為自己著想的人,都懂得節制,唯有節制才能成就自己,主宰人生。

克己、節制,針對的都是慾望,也就是“寡慾”。古人常說:“寡慾精神爽,多思氣血衰”,下半句同樣是精華。今天,咱們就來聊聊這句老話的真義所在。

寡慾精神爽,多思氣血衰

“少思寡慾”,出自老子《道德經》,原文是:“見素抱樸,少私寡慾”,意思是保持純潔、樸實的本性,減少私心貪念,節制自身慾望。

人的慾望,是無窮的。不可否認,社會之所以進步,與人的慾望不無關聯。可見,慾望具有雙面性。

合理的利用慾望,可以“心有所成”,只可惜大多數人,停留在了壞的一面。控制慾望、修身養性,是一種境界。

所謂修行,不過是修心。心,在佛學中含義頗多。可指真心;可指“意”,具體為貪、嗔、痴、慢、疑;又可指第六意識,即思維妄念。

佛家言修行,都是從“心猿意馬”開始,徹底制服心猿和意馬,起正思、正精、正信、正念時,便是圓滿。

人從呱呱落地,到第一次認識這個世界,便就有了自己的慾望。慾望可大可小,可強烈,可淡泊;太過強烈,容易為慾望主導。太過淡薄,則顯得無情無性,所以適度即可。

人不必將慾望視為洪水猛獸,要正視它的存在。如佛家說“心猿意馬”,存在於每個人的心中,是不可能消失的,哪怕修行至圓滿,也只是讓“心猿意馬”走上正途,不影響自己罷了。

做自己真正應該做的事,事成之後,有所得,自然欣喜,所謂“人逢喜事精神爽”,也就順理成章了。

殫精竭慮、嘔心瀝血、冥思苦想,腦細胞大量死亡,需要血液不斷供給。腦子經常不思考,會變得愚鈍,但若過量,又會生出疲勞,影響身體健康。

王陽明被貶到貴州龍場,當了個小驛丞,僕從先後病倒,王陽明親自為他們煮粥熬藥,甚至為他們唱起故鄉民謠,喚起人們生的希望,驅散陰霾。

事實上,王陽明本應該是最痛苦的那個人,官場不得意,生活不順遂,但是王陽明卻並沒有耿耿於懷,而是一笑了之。輕輕拿起,輕輕放下。

生活總是這樣,畢竟困難挫折總是說來就來,患得患失,睡不著覺,倒不如不要去想,輕輕放下。緊閉眉頭、徹夜苦思並不能解決問題,只能讓人更加憔悴。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熬壞了身體,於是事業而言沒有任何好處,反而是一種拖累。既然如此,不如養精蓄銳、蓄勢待發,一旦機會來臨,一鳴沖天,破境而出,豈不美哉。

少杯不亂性,忍氣免傷財

酒,最能抒情。於是成了文人墨客、喪國遊子、職場失意者的必備良藥。人生多有落魄、寂寞時,唯飲酒,可緩解內心落寞感觸。

如韓愈送別友人,“莫辭酒,此會固難同”;如白居易嘆歲月流逝,“酒盞酌來須滿滿,花枝看即紛紛”;如范仲淹思鄉情切,“酒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

換言之,除了情感上的需要,大多數時候是不值得“酒入愁腸”的。酒後亂性,亂的不僅是節操,更是性情,讓自己辛苦樹立的形象頃刻間崩塌。

誤事、誤人、誤情,甚至一誤便是終生。所以,酒桌上切莫貪杯,少杯,方能“不亂性”。

與人相處,最忌諱傷了和氣。待人處事是門學問,得饒人處且饒人,是一種度量。及時制怒,不僅有益於人際交往,更有益於身心健康。

“忍氣”,不是為了吞聲,而是為了更好的表達,更好的與人相處。有格局的人,面對令自己生氣的事,會首先考慮值不值得。

王振因為也先謊報使者人數,怒火中燒,結果導致了明朝與瓦勒的土木堡之戰,差點導致上喪國;張飛性情剛烈,眼裡揉不得沙子,一喝酒便要打人,結果身首異處;

林則徐眼看世事不平,先是破口大罵,結果給小人制造了藉口,於是他便在房中掛起一塊“制怒”的牌子,時刻提醒自己,不要生氣。傷了他人,敗了自己,“忍氣”方能“免傷財”。

結語

寡慾、少思、少杯、忍氣,和身體狀態息息相關。學會了這四點,再去看待生活瑣事,方能“守得雲開見月明”、“柳暗花明又一村”。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糖尿病患者這3種食物,千萬謹慎!這4種東西卻很好,你知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