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溺病是男科臨床最常見的疾病,古往今來的醫家論述雖多,亦頗精闢,然追根溯源,《黃帝內經》乃其活水源頭。

本文擬就《黃帝內經》關於溺與溺病的相關論述(原文)進行梳理,或許對於臨床有所啟迪。一孔之見,就正於高明。

1. 《黃帝內經》論溺

1.1 津液與溺

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素問•經脈別論》

1.2 寒熱與溺

黃帝問於岐伯曰:水谷入於口,輸於腸胃,其液別為五,天寒衣薄則為溺與氣,天熱衣厚則為汗,……。岐伯曰:……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天寒則腠理閉,氣溼不行,水下留於膀胱,則為溺與氣。《靈樞•五癃津液別》

1.3 溺之出口

北方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陰。《素問•金匱真言論》

莖垂者,身中之機,陰精之候,津液之道也。《靈樞•刺節真邪》

小結:

津液代謝主要與脾胃、肺、膀胱相關,而溺液的形成依賴於津液,並受天氣寒熱的影響,天寒溺多則汗少,天熱汗多則溺少,溺從前陰排出。

1.4 五臟與溺

1.4.1 腎與溺

腎者水髒,主津液。《素問•逆調論》

北方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陰。《素問•金匱真言論》

腎者至陰也,至陰者盛水也,肺者太陰也,少陰者冬脈也,故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積水也。《素問•水熱穴論》

腎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府也。《靈樞•本輸》

腎合膀胱,……少陰屬腎,腎上連肺。《靈樞•本輸》

腎者牝髒也,地氣上者屬於腎,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陰。《素問•水熱穴論》

1.4.2 肺與溺

二陰至肺,其氣歸膀胱,外連脾胃。《素問•陰陽類論》

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素問•經脈別論》

肺者五臟六腑之蓋也。《靈樞•九針論》

1.4.3 脾與溺

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素問•厥論》

脾惡溼。《素問•宣明五氣篇》

1.4.4 肝與溺

發生之紀,是謂啟陳,土疏洩,蒼氣達。《素問•五常政大論》

小結:

腎為水髒主津液,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肺為五臟六腑之蓋,氣歸膀胱,為水之上源,肝主疏洩,條達周身氣機,通調水道。故溺之常態主要與五臟中的腎、肺、脾、肝相關。

1.5 六腑與溺

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靈樞•本輸》

1.5.1 膀胱與溺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素問•靈蘭祕典論》

腎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府也。《靈樞•本輸》

1.5.2 三焦與溺

餘聞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此之謂也。《靈樞•營衛生會》

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素問•靈蘭祕典論》

三焦者,中瀆之府也,水道出焉,屬膀胱,是孤之府也。《靈樞•本輸》

下焦者,別迴腸,注入膀胱而滲入焉。故水谷者,常並居於胃中,成糟粕,而俱下於大腸,滲而俱下,濟泌別汁,循下焦而滲入膀胱焉。《靈樞•營衛生會》

腎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應。《靈樞•本髒》

小結:

六腑具有行津液的功能,而膀胱為津液之府,三焦為津液代謝過程中的不同狀態的通道。故溺之常態主要與六腑中的膀胱、三焦特別是下焦相關,又與腎聯絡密切。

總結:

溺液的形成依賴於津液,而為津液之餘,能調節體內津液和排出代謝產物,故“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所謂氣化,主要關乎腎,膀胱得腎之氣化,則所藏津液化為溺,並與肝、肺、脾、三焦相關,同時受自然溫度(寒暑)的影響,天寒溺多汗少,天熱汗多溺少,溺從前陰排出。

故津液的形成、輸布並代謝為溺,在五臟中主要與腎、肺、肝、脾關係密切,六腑中主要與膀胱、三焦特別是下焦相關,其過程所表現的形式為升降出入的氣化。

2. 《黃帝內經》論溺病

2.1 溺病的病機

諸病水液, 澄徹清冷,皆屬於寒。《素問•至真要大論》

諸轉反戾, 水液渾濁,皆屬於熱。《素問•至真要大論》

諸寒收引,皆屬於腎。《素問•至真要大論》

諸厥固洩,皆屬於下。《素問•至真要大論》

五臟不和則七竅不通。《靈樞•脈度》

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素問•通平虛實論》

陰陽氣道不通,四海閉塞,三焦不瀉,津液不化,水谷並行腸胃之中,別於迴腸,留於下焦,不得滲膀胱,則下焦脹,水溢則為水脹。《靈樞•五癃津液別》

小便黃者,少腹中有熱也。《素問•評熱病論》

肝熱病者,小便先黃。《素問•刺熱論》

小結:

溺病屬於下焦之病,病性主要與寒、熱相關,無論虛實;病位主要在膀胱、下焦,與腎、肝、脾、肺密切相關。然無論何種原因、任何臟腑虛實,都必須影響到膀胱、下焦,才能發生溺病。溺病主要包括淋、癃閉、遺尿、溺血、白淫等。

2.2 淋

脾……實則腹脹涇溲不利。《靈樞•本神》

形有餘則腹脹涇溲不利。《素問•調經論》

凡此少陰司天之政,……二之氣,陽氣布,……其病淋。《素問•六元正紀大論》

熱至則……淋悶之病生矣。《素問•六元正紀大論》

厥陰不遷正,……民病淋溲,……小便赤。《素問•本病論》

凡此陽明司天之政,……其病,……甚則淋。《素問•六元正紀大論》

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腸為之苦鳴。《靈樞•口問》

胞痺者,少腹膀胱按之內痛,若沃以湯,澀於小便,上為清涕。《素問•痺論》

小結:

淋之症狀,尿頻、尿急、尿痛,溲澀不利,小便赤黃。以熱證、實證多見,以脾、腎、肝、膀胱實邪為主。中氣不足,清濁混淆,溲便為之變,溲變致淋,啟迪了臨床辨證論治淋的思路,從而為肝腎陰虛致淋奠定了理論基礎。胞痺致淋,痺者不通,為從氣滯血瘀論治提供了依據。尿道炎、膀胱炎、前列腺炎等多見。

2.3 癃閉

膀胱不利為癃。《素問•宣明五氣篇》

膀胱病小便閉。《素問•標本病傳論》

膀胱脹者,少腹滿而氣癃。《靈樞•脹論》

三焦者,……入絡膀胱,約下焦,實則閉癃。《靈樞•本輸》

少俞答曰:酸入於胃,其氣澀以收,上之兩焦,弗能出入也,不出即留於胃中,胃中和溫,則下注膀胱,膀胱之胞薄以懦,得酸則縮,約而不通,水道不行,故癃。陰者,積筋之所終也,故酸入而走筋矣。《靈樞•五味》

涸流之紀,是謂反陽,……其病癃悶,邪傷腎也。《素問•五常政大論》

有癃者,一日數十溲,此不足也。《素問•奇病論》

督脈者,……此生病,……癃痔遺溺……。《素問•骨空論》

胞移熱於膀胱,則癃溺血。《素問•氣厥論》

小腹痛腫,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約。《靈樞•四時氣》

三焦病者,腹氣滿,小腹尤堅,不得小便,窘急,溢則水,留即為脹,……。《靈樞•邪氣臟腑病形》

肝雍,兩胠滿,臥則驚,不得小便。《素問•大奇論》

厥陰厥逆,攣腰痛,虛滿前閉。《素問•厥論》

肝足厥陰之脈,……是主肝所生病者,……閉癃。《靈樞•經脈》

心痛引小腹滿,上下為常處,便溲難,刺足厥陰。《靈樞•雜病》

小結:

癃者小便點滴而出,閉者小便不通,合稱癃閉,有輕重緩急之別,癃者病緩,閉者病急。主要與膀胱相關,其次為三焦,關乎肝、腎與督脈。三焦者,上焦如霧,肺為水之上源,中焦如漚,脾為運化水溼之髒,下焦如瀆,腎為主水之髒。

肝主疏洩條達氣機,故三焦之氣化依賴於肝氣疏洩。熱邪為主,虛則次之。關乎肝者,多為肝失條達,疏洩不利,導致三焦氣化否澀。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導致瘀血阻滯。又與肺、脾、腎、督脈之虛相關,虛者,陽、氣、陰不足也。前列腺增生症多見。嗜食酸味亦可致癃的觀點,值得我們思考。

2.4 遺尿

膀胱……不約為遺溺。《素問•宣明五氣篇》

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素問•脈要精微論》

太陽所至為流洩……《素問•六元正紀大論》

肝足厥陰之脈,……是主肝所生病者,……遺尿,……。《靈樞•經脈》

肝脈……微滑為遺溺。《靈樞•邪氣臟腑病形》

厥陰終者,中熱嗌幹,善溺心煩,《素問•診要經終論》

三焦者,……入絡膀胱,約下焦,……,虛則遺溺。《靈樞•本輸》

督脈者,……此生病,……癃痔遺溺……。《素問•骨空論》

腎咳不已,則膀胱受之,膀胱咳狀,咳而遺尿。《素問•咳論》

小結:

遺尿之症狀,渾然不知而小便自出。主要與膀胱、肝相關,又關乎三焦、督脈、肺、腎。以諸臟腑陽氣虛多見。所謂腎主閉藏,肝主疏洩,腎虛則無以氣化,封藏失固,膀胱不約,關門大開;或肝氣下洩、肝火在下而疏洩不禁所導致。上虛不能制下,肺氣虛而遺尿。兒童、老年人多發。

2.5 溺血

胞移熱於膀胱,則癃溺血。《素問•氣厥論》

少陽不退位,……小腹堅滿,小便赤沃,甚則血溢。《素問•本病論》

悲哀太過,則胞絡絕,胞絡絕則陽氣內動,發則心下崩數溲血也。《素問•痿論》

小結:

溺血之症狀,溺中帶血或溺血。主要關乎膀胱,又與肝膽、心相關。熱邪是主要原因,肝膽實熱或溼熱下注,則膀胱絡傷;悲哀太過則陽氣內動,內動則傷絡為重要因素。多見於膀胱炎等。

2.6 白淫

思想無窮,所願不得,意淫於外,入房太甚,宗筋馳縱,發為筋痿,及為白淫。《素問•痿論》

少陽在泉,客勝……甚則下白溺白。《素問•至真要大論》

脾傳之腎,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熱而痛,出白,一名曰蠱。《素問•玉機真髒論》

小結:

白淫之症狀,小便溺白。思慮傷脾,房勞傷腎,導致脾腎兩虛、陰虛火旺,或所願不得,氣鬱化火,肝膽溼熱下注。慢性前列腺炎常見。

總結

《黃帝內經》認為溺病的發生,病因有實熱、溼熱、氣滯、血瘀、悲哀太過、思想無窮等;病性分為虛實兩端,虛者腎氣不足、腎陽虧虛、中氣不足、腎陰不足、陰虛火旺,實者肝鬱氣滯、血脈瘀阻、氣滯血瘀、溼熱下注、熱傷血脈等;病位主要在膀胱,與肺、脾、肝、腎、三焦密切相關。

淋以溼熱、實熱、氣滯、血瘀為主,實證多見,兼見中氣不足、肝腎陰虛。癃以熱邪為主,氣滯血瘀次之,又關乎肺、脾、腎、督脈之虛。遺尿以諸臟腑陽氣虛多見,肝氣鬱而化火,疏洩不禁為其重要病機。熱邪是溺血的主要原因,悲哀太過陽鬱傷絡為重要因素。白淫多屬脾腎兩虛、陰虛火旺、肝膽溼熱下注導致。

3. 《黃帝內經》論溺病治則

3.1 標本先後原則

大小便不利,治其標;大小便利,治其本。……先小大便不利而後生他病者,治其本也。《靈樞•病本》

小結:

小便不利者,先通小便治其標,後圖其本,所謂急則治其標也。先小大便不利而後生他病者,先通小便治其本,再治後生他病也。腎合三焦膀胱,故癃閉之治,當以腎、膀胱、三焦為主。

《黃帝內經》主要闡明了溺病中癃閉的針刺治療。舉一反三,為我們臨床使用藥物治療溺病,指明了重點臟腑。

3.2 癃閉治則

內閉不得溲,刺足少陰、太陽與骶上以長針。《靈樞•癲狂》

癃,取之陰蹻及三毛上及血絡出血。《靈樞•熱病》

小結:癃閉的治療以針刺為主,常以膀胱經和腎經為主取穴,如三陰交、中極、照海等。

3.2.1 邪在膀胱治則

膀胱病者,小腹偏腫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取委中央。《靈樞•邪氣臟腑病形》

小結:邪在膀胱導致的癃閉,應取膀胱經的委中穴。

3.2.2 邪在三焦治則

小腹痛腫,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約,取之太陽大絡。《靈樞•四時氣》

三焦病者,腹氣滿,小腹尤堅,不得小便,窘急,溢則水,留即為脹,……取委陽。《靈樞•邪氣臟腑病形》

小結:邪在三焦導致的癃閉,針刺當以疏利三焦為主,取太陽大絡之委陽穴以瀉之,達到疏利三焦之氣的目的。

3.2.3 總結:

《黃帝內經》認為小便不利是急症、標症,急則治其標是原則。並就閉、癃、不得小便的病位、針刺原則、方法、取穴進行了簡明扼要的闡述。認為邪在膀胱、三焦,取太陽大絡、足少陰、太陽與骶上、陰蹻及三毛上及血絡,刺之出血,主穴位有委陽、委中等。

3.3 淋之治則

形有餘則瀉其陽經。《素問•調經論》

小結:淋以熱證、實證為主,故宜瀉其陽經。

4.1 津液代謝與溺液形成

4.1.1 津液代謝需要多髒共同完成

根據《黃帝內經》的論述,津液代謝主要與腎、肝、脾、肺、膀胱、三焦相關,並受自然溫度(寒暑)的影響,天寒溺多汗少,天熱汗多溺少,溺從前陰排出。

故溺為津液之餘,五臟中主要與腎、肝、肺、脾關係密切,六腑中主要與膀胱、三焦特別是下焦相關,並受到腎氣的影響,關乎故肺、脾、肝之氣。

4.1.2 三焦是津液代謝的主要通道

《靈樞•營衛生會》曰:“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此之謂也。”故津液代謝的主要通道是三焦。上焦、中焦、下焦是津液形成的重要臟腑所在和道路,而下焦是津液和溺儲存與排出器官及通道。

津液不能獨行,必得氣化而流通,因此《素問•靈蘭祕典論》雲:“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則是指三焦乃津液氣化的通道。後世所謂氣行則津行,氣滯則津停,就是此理。而津液氣化之機,上焦關於肺心,下焦關於肝腎,中焦關於脾胃,肺脾肝腎尤其重要。

4.1.3 膀胱是津液之腑和儲溺之器

膀胱是津液之府,溺液的形成依賴於津液,是津液之餘,能調節體內津液和排出代謝產物,儲存於膀胱。

4.2 溺病分為膀胱本病和他髒致病

4.2.1 膀胱本病致溺病

各種因素導致的膀胱病,稱為膀胱本病。可以引起淋、癃、閉、遺尿、溺血等溺病的發生。

4.2.2他髒之病致溺病

腎、肺、脾、肝、三焦等他髒之病也能夠導致溺病的發生,稱為他髒病。如淋、癃、閉、遺尿、溺血、白淫等。

4.2.3 溺病有虛實之分

無論是膀胱本病,還是他髒之病,均可導致溺病。但溺病有虛實之分,虛者腎氣不足、腎陽虧虛、中氣不足、腎陰不足、陰虛火旺等,實者肝鬱氣滯、血脈瘀阻、氣滯血瘀、溼熱下注、熱傷血脈等。

4.3 溺病治療以針刺為主

《黃帝內經》論溺病的治療,以針刺為主。重點闡述了癃閉的治療,認為癃閉是急症,邪在膀胱、三焦,取太陽大絡、足少陰、太陽與骶上、陰蹻及三毛上及血絡,刺之出血,主穴位有委陽、委中等。為後世臨床治療該病指明了方向。

4.4 針刺原則啟迪用藥思路

《黃帝內經》雖然主要論述了溺病中癃閉的針刺治療原則和方法,但對於淋、癃閉、遺尿、溺血、白淫等病因病機進行了較為詳細的闡述,為後世臨床用藥啟迪了思路。

通過對上述疾病病因、病性、病位的確定,制定相應的治則治法,然後選藥組方,理法方藥一以貫之,就是中醫的辨證論治。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常喝酒的人,出現這5種表現要注意,你的肝可能已經出現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