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司馬遷在史記中這樣寫道:

”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

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

這位大家稱為“黃帝”的人,原名叫公孫軒轅,後世簡稱“軒轅黃帝”,他是少典的兒子。

軒轅帝生下來就帶著主角光環,畢竟他爹少典也是響噹噹的人物,熊氏部落的首領,遺傳基因就強大,少典他生了兩個兒子,都是神一般的人物。一個就是軒轅黃帝,另外一個是炎帝神農。

黃帝從小就特別聰明,還穿開襠褲的時候就已經能言善辯了,長大後自然做了國君。

所以在《黃帝內經》這本書中,黃帝的出場介紹也是很華麗的,“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短短20個字就把他的絢爛一生寫完了。

”跟黃帝這等“神人”一比,我們這等凡人是如何平凡渺小。

但即便黃帝是這等聰明的人,對於當時的醫學和人體的奧祕也是了解甚少,所以他特意找來一個老師給他補課,給他講自然的規律和人體規律。

我們現代很多人不怎麼聰明,但喜歡自作聰明。不了解人體,更不了解中醫,上來就噴“中醫不科學,中醫是迷信。”

相反,黃帝這個聰明的人但卻很虛心,面對人體諸多問題他不懂,也有很多疑惑,所以就問老師岐伯。

這每一問每一答皆是學問啊,後人把他們的對話記錄總結下來就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黃帝內經》,這本書的內容是中醫的根基啊,後人也把中醫叫做“岐黃”或者“岐黃之道”。

黃帝這虛心一問,一不不小心就問出《黃帝內經》這本絕世經典來,這成書方式頗有《論語》的感覺。

黃帝問了老師岐伯第一問題:“老師,我聽說上古時候的人可以活到上百歲,而動作都不會衰弱。但是今天的人呢,活到半百身體就開始衰弱了,這是時代變化的原因嗎?”

是啊,老話把人去世叫做“百年之後”,可見活到上百歲是常態啊。於是岐伯老師開始回答他的這個問題:

”上古時候的人知道自然執行的規律,能順應自然去生活,飲食有規律,能節制,不過度勞累,所以能身心合一,活到自然死亡,活到自然死這叫天年啊。就是老天賜給你那麼多時間,你能全部用完。“

“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黃帝內經》的內容涉及到當時對人與環境、人體運轉機理、疾病預防、各種疾病發病原因、病變流轉、病理、診斷方法、治法、治則、鍼灸方法等與中醫藥相關的理論及實踐。

整書或以黃帝與他的老師岐伯的一問一答,或以黃帝自說自話,或以黃帝與別人(伯高、雷公等大臣)的對話,或直接闡述醫藥理論等形式展開。

一些固守傳統的人認為《黃帝內經》是中醫經典,便把此書每句都奉為不可更改、絕對正確的經句,這種認識是不正確的。

在《黃帝內經》成書年代,科技並不發達,但當時的人對人與環境的關係、人體機能、病理、治療等有如此詳盡的認識,並編撰出這樣一本理論鉅著,是值得欽佩的。

但是,並不建議古文基礎和思辨思想較弱的人直接讀《黃帝內經》,古文基礎薄弱看不懂,而思辨思想較弱則容易陷入“盡信書不如無書”的境界。

在中華文明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醫為人類的健康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5曰,《黃帝內經》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專家投票,成功列入了《世界記憶名錄》。

春天到了,越來越多人開始注重養生的重要性,但又擔心網上流傳的各種養生知識知識可信度存疑,我就給他們推薦了《黃帝內經》。

但是朋友總是跟我抱怨,《黃帝內經》醫理講的極好,深入淺出,難處就是文言文實在看不懂。

因此,我每次遇到這種問題,都是極力推薦他們可以閱讀這個全注全譯+圖解版本的《黃帝內經》。他們普遍反映都是完全沒了因為文言文導致的閱讀困難的問題。

成立於1980年的中央級出版社,也是國家唯一出版中醫古籍的出版社,尊重原著是必須的,它會在尊重原著內容的基礎上,通過結合實際的例子來教你如何去分析問題,將其中晦澀難懂、枯燥乏味的內容,變得人人都能看得懂、學得會、用得上的,著實讓我受益無窮。

如果有一樣苦惱的朋友,也可以選擇《圖解黃帝內經》來看。2本僅需要59塊錢,就是一頓飯錢,便能讓自己受益一生,何樂而不為呢?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論茶圈那些自欺欺人的案例,防止曾經鴉片生活的歷史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