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諺語有云:“農時節令到立夏,查補齊全把苗挖。糧棉作物勤鬆耪,滅草鬆土根下扎”。每年公曆5月5日或6日就是立夏節氣。立夏早在戰國末年(公元前239年)就已經確立了,那麼到了立夏預示著什麼呢?今天就帶你了解二十四節氣中的七號節氣——立夏。

當太陽到達黃經45度時交立夏節氣,是夏季的第一個節氣,表示孟夏時節的正式開始,太陽到達黃經45度時為立夏節氣。鬥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書:"立夏,四月節。立字解見春。夏,假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

在天文學上,立夏表示即將告別春天,是夏天的開始。人們習慣上都把立夏當作是溫度明顯升高,炎暑將臨,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

立夏日是漢民族民間傳統節日,稱為"立夏節",流行於全國各地,農曆四月間(陽曆5月5日或6日)進行。北半球白晝變長,黑夜變短。直至到夏至。太陽直射點照向最北,北半球白晝最長,黑夜最短。因為中國幅員遼闊,從南到北緯度跨度大,因此中國還是"一個國家,多個季節":按氣候學的標準,只有當日平均氣溫穩定上升到22攝氏度以上方為夏季的開始,"立夏"前後,中國一般只有福州到南嶺一線以南地區是真正的"綠樹濃蔭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的夏季,而東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區往往在這個時候才開始進入春季。

一般來說,立夏是在農曆四月間開始的,全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在18至20攝氏度上下,正是"百般紅紫鬥芳菲"的仲春和暮春季節。總體而言,立夏節氣期間,中國的天氣會呈現以下兩個特點:一是南方地區正式進入雨季,雨量和雨日均會明顯增多,連綿的陰雨不僅會導致農作物的溼害,還會引起多種病害的流行。二是北方地區氣溫回升很快,但降水不多,加上春季多風,蒸發強烈,大氣乾燥和土壤乾旱嚴重,常會影響農作物的正常生長。

過了立夏之後,將正式進入雨季,雨量和雨日均明顯增多。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夏季是許多農作物旺盛生長的最好季節,充足的光照和適宜的溫度以及充沛的雨水給植物提供了所需的條件。季風氣候是中國氣候的主要特點,夏季受來自海洋的暖溼氣流的影響,高溫潮溼多雨,雨熱同期,有利於農作物成長。農作物在夏季進入了茁壯成長階段。 "秦嶺-淮河"是中國南北方的地理氣候分界線。秦嶺是關係中國南北氣候的山,它是中國重要生態屏障,發揮著調節氣候、保持水土涵養水源、維護生物多樣性等諸多功能。冬天,秦嶺阻擋寒潮南下進入南方地區;夏天,阻擋溼潤海風進入北方地區。秦嶺、淮河流域是南方多雨和北方乾旱之間的過渡地區,從秦嶺、淮河附近向北,降雨量急劇減少。

立夏節作為民間的傳統節日,各種民俗是必不可少的。

古代的時候,在立夏這一天,帝王要率領文武百官迎夏,舉行迎夏儀式。君臣一律穿著硃紅色禮服,佩戴硃色玉佩,馬匹車旗用硃紅色裝飾,以表達對豐收的祈求和美好願望。而民間則有鬥蛋、稱人的遊戲。

鬥蛋

"立夏蛋,滿街甩",鬥蛋通常是小孩子們的遊戲。要用熟雞蛋,一般是用白水帶殼煮的囫圇蛋(蛋殼不能破損),經冷水浸過,然後裝在用彩色絲線或絨線編成的網兜裡,讓孩子掛在脖子上。鬥蛋的規則挺簡單,說白了就是"比比誰的蛋殼硬":大家各自手持雞蛋,尖者為頭,圓處為尾,蛋頭撞蛋頭,蛋尾擊蛋尾,一個一個鬥過去,鬥破了殼的,認輸,然後把蛋吃掉,而最後留下的那個鬥不破的小強,被尊為"蛋王"。

為什麼要鬥蛋?民間的說法是:"立夏胸掛蛋,小人疰(zh )夏難"。進入夏天后,因感暑熱之氣,有些人,尤其是老幼體弱者,容易出現食慾不振、乏力倦怠、心煩氣虛之類的症狀,稱為"疰夏"。雞蛋作為一種簡單易得的營養品,用來為預防疰夏提前"進補",是個不錯的選擇。而配合孩子們的心性,將吃與玩結合在一起,那就更好了。

當然,作為一種節令習俗,"立夏蛋"有它的儀式意義所在。根據中國傳統醫學理論,夏季宜養心,人們認為"心如宿卵",所以在夏天到來的時候吃蛋,作用是"拄心"。而"吃蛋拄心",配合上立夏的其他習俗——吃筍,拄腿;吃豆,拄眼——人們因面對著即將到來的酷暑苦夏、身體虧損而生的不安全感,終於在這一整套"以形補形"、支撐體魄康健的儀式中找到了消解之處。所以,過去的民間俗諺會這樣說:"立夏吃了蛋,力氣大一萬。"

立夏還有秤人的習俗。人們在村口或臺門裡掛起一杆大木秤,秤鉤懸一根凳子,大家輪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講著吉利話。秤老人要說"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秤姑娘說"一百零五斤,員外人家找上門。勿肯勿肯偏勿肯,狀元公子有緣分。"秤小孩則說"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長大會出山。七品縣官勿犯難,三公九卿也好攀"。打秤花只能裡打出(即從小數打到大數),不能外打裡。

傳統中醫認為,人們在春夏之交要順應天氣的變化,重點關注心臟。心為陽髒,主陽氣。心臟的陽氣能推動血液迴圈,維持人的生命活動。心臟的陽熱之氣不僅維持其本身的生理功能,而且對全身有溫養作用,人體的水液代謝、汗液調節等,都與心陽的重要作用分不開。立夏以後,天氣轉熱,傳統中醫認為,"暑易傷氣","暑易入心"。因此,值此時節,人們要重視精神的調養,加強對心臟的保養,尤其是老年人要有意識地進行精神調養,保持神清氣和、心情愉快的狀態,切忌大悲大喜,以免傷心、傷身、傷神。

立夏節氣常常衣單被薄,即使體健之人也要謹防外感,一旦患病不可輕易運用發汗之劑,以免汗多傷心。老年人更要注意避免氣血瘀滯,以防心臟病的發作。故立夏之季,情宜開懷,安閒自樂,切忌暴喜傷心。清晨可食蔥頭少許,晚飯宜飲紅酒少量,以暢通氣血。具體到膳食調養中,我們應以低脂、低鹽、多維、清淡為主。

盛夏時節的到來,酷暑炎熱,人們容易悶熱不安和睏倦煩躁。所以,最重要的還是要使自己的思想平靜下來,神清氣和,心靜自然涼。早晨曙光初照,三期清新,去到草木繁茂的園林之中散步鍛鍊,吐故納新。傍晚之時,待日落之後可漫步徜徉於江邊湖畔,涼風習習會讓你心靜似水,一日疲勞盡除。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出現以下7個症狀,要留神,可能是中風發作了,要重視別耽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