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篁嶺的世俗,是溫吞的。

崖上古村,遍地佈滿市井、長巷。

花溪水街,石磨流水,古建的屋簷下,懸著燈綵。

燈的明暗,美宿里人的美夢愁夢,讓人很神往,一位嫻靜嬌美,楚楚動人的古代少女。

繡娘,曬秋大媽,古徵州人細小謙恭的足跡,幾百年了——多少歷史都成凝結的陳跡。

在篁嶺,半緣修道半緣君。好像走回了農業社會,我們對人是風平浪靜的追求,是風調雨順的追求。

當你決定要做一個篁嶺人。那你就是要做一個在美學生活裡的人,做一個在文學生活裡的人。

緩過神來,篁嶺的大永遠是那麼大,但它的藝術世界日益恢弘,所見是“古徽州的人”所開鑿的精神世界和美學生活。

“知道這是篁嶺哪顆仙樹?”盛夏,鄉村奇妙夜,讓人多了山精木魅的想象。絢麗燈光秀,柔柔的水、蓮夢花開、竹林秘境,流光森林裡,一顆古樹對你講述古老秘密的夜景。

婺源篁嶺夜遊,比上海的迪斯尼之夜,更能引起遊客思古的情韻。

比秦淮河的夜遊船,缺了水的柔膩,但更悅人目。

這是一種不食人間煙火精靈式的活法。

夏夜的水塘,倒映著人影憧憧,紅鯉穿梭來往,不似白天熱蓬蓬的潤澤的綠,呈一種冷綠。

狹窄的舊街道與繁密的鋪面中,色那樣柔活,浮泛的幻想加貼切的觀察,故遊客在這久了,總盼望自己是天生的美學家、聰慧的學者。

這時,擔水巷裡,一個農民模樣的老漢,肩膀挑起重重兩桶水,褲腳邊兒溼透了。

他打破了人們不切實際的幻想。農民的努力,安分守己,忍得住生活,看得重友情,詮釋了美,讓人明白樸素原來最有力量。

讓我的靈魂如撞鐘轟轟迴響許久。

盛夏的篁嶺,就像八個、九個、十個遙遠的童話。

小巷間,仙人眾神,小人物小動物,讓我們置身其中這樣細細享受了精緻和美麗,褪去身心的臃腫。

入夜,走過各式各樣的小巷。

有的隱幽,有的明麗,有的壯闊,有的精細。浪漫夜景裡,用作降溫和營造氛圍的冰一樣的水氣如白紗籠著篁嶺夜的色彩。

有一點故作幽深、拒人千里的自然天成。

一群年輕人從犁尖巷走下來,一臉陶醉地生無可戀地晃啊晃,小夥子們夜晚出來錄製暑假生活視頻,好像這一刻這世界跟自己無關,他的世界裡只有篁嶺。

過了晚上九點,大人帶著孩子走累了,孩子進咖啡館和甜品店裡點單,大人坐在街巷中乘涼,望著水塘的水輕輕流。

自然的山美水美給予一家人對美,對藝術的很多追求。

夢幻篁嶺奇妙夜,就像是有一個精靈,陪你一起玩兒,陪孩子玩,也陪童心未泯的大人玩,去揭開生命和愛的謎語。

再認真看徽派建築一則則修身養性的家訓。這是再生動不過的學習。很多學問是活著的。點點滴滴在街頭。

篁嶺用並不高深的方式和他們產生共鳴。

篁嶺吸引五湖四海的遊客,也迎回萬里不忘根的婺源人。

浪跡天涯的人回來,第一站一定會來篁嶺,在篁嶺每棟古宅天井、廳前,淡雅的對聯前自說自語,像是和一位故人沒日沒夜地嘮叨。

飲著查氏酒坊的酒;品評天街食府的豆腐包和荷包鯉魚;吃著婺源小吃,既有達官貴人、文人雅士的雅緻,又有平民百姓的民俗風情。更多的是臉上充滿了樂山樂水的樂觀主義,人的辛勤勞動一定可以建設出一個繁榮的生活樣貌。

很會做吃食的篁嶺村民,做冰涼粉,荷包鯉魚,粉蒸肉、苦櫧豆腐、氣糕、糯米子糕、清明果,天街食府把曬秋符號也利用鍋巴做成了色香味俱全的美食。

這樣的美食,源自山野,源自古徽州,也源自心靈。

熠熠生輝的篁嶺是粉紅色的。

住在篁嶺美宿的粉色主題雙床房,粉色代表青春、溫馨,提醒我們心情要像粉色一樣美好。

篁嶺是一本旅遊教科書,大學裡不少年輕學生,畢業論文都會寫到它:

篁嶺景區開創了“微派古建築異地搬遷保護模式”,把散落在婺源鄉間,面臨腐爛倒塌的,但百姓無力維修的有價值的古建,搬遷在這裡集中保護。早上很早起來,到村中去偶遇,一抬頭,看到良好的古徽州人的家風。“五桂堂”月牙形的水池,知足不求全,月滿則虧,水滿則溢。每每進進出出,都會受到前人智慧的薰陶。

走進老宅看精巧的磚雕門樓,雕花門窗,詮釋的美術雕刻,生動舒展。婺源三雕是國家級非遺。篁嶺鄉村奇妙夜之婺源非遺板龍燈巡遊,西衝福字花燈、甲路福傘、篁嶺福字竹編,對這些無緣謀面的非遺大師,我充滿了敬意。

篁嶺的徽文化,把很多人印在骨子裡的、自己也不能言說的鄉愁美意,表達了出來、塑造了出來,把精神上的東西放到面上顯現出來。這大概就是永恆,就是真正的不朽。

“五桂堂”是篁嶺古村的根,原主人叫曹希例。

篁嶺古村的開村始祖,姓曹,至今村裡大部分人是“曹”姓,“五桂堂”是曹姓家族的祖屋。

“樹和堂”是古村中的官廳,老宅大約建於清朝的嘉慶年間,是當官人家用來奠儀之用的,迎接達官貴人,接待朝廷禮儀等。

“樹和堂”的主人叫曹鳴遠,崇禎十六年進士,官至知縣。

我仰望他們,熱愛他們,不期與古人並駕齊肩,更深地感受到,自己應該無限地愛誰呢?黨,祖國,人民和世界。

土牆上繪有鮮紅的五星紅旗,或白牆表面剝去漆的顏色露出紅磚構成國旗形象。

曬盤裡的鮮紅辣椒,組成的國旗格外鮮豔。獨特“曬秋”農俗,“曬”五星紅旗,帶給篁嶺一個火紅的時代。篁嶺人的心是熱騰騰的,村長村民,天街的商販,美宿的接待人員,他們對遊客的關懷、照顧,那些語言,統統從心窩裡掏出來一樣。

快活工作的年輕的磚瓦工、木匠、水電安裝工,夏日的太陽將他們的膚色曬得黝黑,他們在山崖的村落上,為擔水巷的新的民宿新的店鋪的搭建砌上紅磚,丟棄在腳邊的廢料、圓釘、水泥紙一大堆,旁邊是挑東西的擔子。

頭頂一輪閃耀的太陽,工作到暮色中出現了一盞盞、一片跳躍的光。

他們覺得很自豪,自己也為保持古村文化,保護家鄉味貢獻了一份力。

遇到了一個篁嶺美宿的服務員葉美花,正忙碌不歇地打掃房間。

因暑假入住太火爆,一位來早了在等房間的女客人因為低血糖有些頭暈了,問她有沒有什麼吃的?

葉美花立即戴著草帽跑到服務檯取回一盒方便麵和幾粒水果糖,絕不肯收客人錢,真正是服務的另一番境界。

一個女孩子開一家“村姑的天堂”——詩燕,白天要照顧店裡的生意,在迎來送往中拂落眉梢的汗;晚上寫作看書,到周圍的鋪子串門。名字裡有“詩”,詩的光福、古樸、柔美,令她像一位大家閨秀,不乏浪漫,善解人意。

詩燕因為《三清媚》寫作營和篁嶺結緣,漸漸地,山崖上一幢幢古民居、一種種徽文化讓她久久留下。天街上所有的店鋪已經被各種特色、創意、土特產填滿。像詩燕這樣的年輕創業者和村民很多,現在的篁嶺村內,只要你想,就一定有勞作、創業以及經營的機會。夏天來,眼前的,無一是你無一不是你。

7
最新評論
  • 這菜好吃到到飆淚!皮Q肉嫩,香掉魂
  • 老人說“八十年代的豬肉香,是因為豬的品種原因”,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