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我不是一個嗜酒之人,而且身體狀況也不允許喝酒,所以不接觸,不懂,也不喜歡。

在我們這個“喝什麼酒都要乾杯,紅酒都要幹”的神奇酒桌文化裡,紅酒之於不能喝酒的我,大概就是逃避白酒,無可奈何的最後一大利器。

其實我陸陸續續看過很多歐洲歷史悠久的紅酒莊園,人文傳承的家族興衰的視訊和書,紅酒其實不僅是文化歷史中很濃墨重彩的一個篇章,更是有自己的深厚的文化底蘊。

但是我一直沒機會正兒八經的入門。越是深刻的東西,越需要正確的認識。

本著不能因為不好氛圍導致我對“紅酒”產生偏見,我滿懷期待地打開了這本——

這是一部以葡萄酒為切入點,探索歐洲大地的風土與歷史文化的遊記作品。

作者從英國出發,走過法國、西班牙、義大利,在當代葡萄園、酒莊以及古代遺蹟之中暢遊,探尋葡萄酒的歷史與文化脈絡。

同時,這也是作者自己的一次尋根之旅,她在每一片土地上,都找到了民族與家族的痕跡,觸到了土地的溫度。

01 流浪、紮根、生長、流浪,尋根

紅酒雖然是舶來品,但是不論是從發源、歷史、文化、傳承,還是用具的講究、品嚐的方法、各種分類,其實和中國的茶文化,還有西方的咖啡文化都有相通之處。

這本書,作者用文字創造了一個沉浸式的遊記視角,我們不需要掌握很多背景知識,就可以輕鬆踏上歐洲文化之旅,見識古羅馬的葡萄壓榨機、領略中世紀的勃艮第風光、細聞西西里島的火山岩土。

每一種流傳下來的人事物,其實都是一種融合了歷史、文學、藝術、美食、風土人情、甚至是美談故事的文化符號。

葡萄樹長久以來都是生育能力的象徵,一個原因是,它們有著冬枯春榮的頑強生命力,另一個原因則跟它們釀出的汁液對效能力的作用有關:所以葡萄酒的誕生,傳播,也是來自人類渴望蓬勃生育能力的體現。

對猶太人而言,葡萄酒是信仰中儀式感的體現:

葡萄酒紅色的汁液會讓人聯想到血液和永生;神話中能讓人復活的的歐西里斯同樣恰好就是掌管葡萄的神明,象徵著重生以及生命的往復;葡萄酒常被看作是一種與神明溝通的工具或象徵。

眾所周知的原因,猶太民族和葡萄樹一樣,都在不斷流浪、紮根、生長、流浪,尋根。

最打動我的地方是,作者一直在尋找自我,尋找民族的歷史和根源,尋找一種歸屬感,和麵對無能為力的屈辱傷痛,更豁達超脫的心態。

作者通過葡萄酒和一路種種,其實也是在和祖先對話:“葡萄酒擺脫了死亡的命運”——所以有些印記,有些精神,即使經歷顛沛流離,也還是頑強紮根,向陽而生,傳承至今。

沉重的話題,不一定非要煽情又痛徹心扉的激烈表達。

也可以像作者說的,用一種更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去正視,去反思:

“如果你提供給葡萄的生長環境太好,你釀出的酒就非常單調無趣。對人來說,道理也許是一樣的,我們都希望過上舒適的生活,同時又知道太輕鬆舒適是不應該的,所以只能從葡萄酒中尋求安慰。

釀酒師們對人們的這種矛盾心理了然於心,於是他們努力工作,創造出世界上最好的、能帶我們走進安逸的’魔藥’。但是他們似乎並不明白什麼叫作輕鬆的生活,要是他們明白的話,就會像我們一樣舒舒服服地坐下來開懷暢飲了。”

舉起酒杯,也是一種與古人共飲,神交的機會。

02 如何將紅酒文化帶入身邊?

在這本書的理論基礎鋪墊下,我認真上了一節來自國際高階品酒師WSET的老師的入門品酒課。

1.如何分辨不同的紅酒?

我們千篇一律的刻板印象就是“紅酒=乾紅”。紅酒的分類其實很多。

按酒精含量,可以分為有醇和無醇。按含糖量多少,可以分為乾紅,半乾,半甜,甜四種。按顏色分,可以分為白葡萄酒、紅葡萄酒和桃紅葡萄酒。按原料和工藝的不同,還有特種葡萄酒,比如我們只是聽過的冰酒。

不同於延遲採摘的葡萄,而是一定要選取零下8度的“冰葡萄”作為原料,往往需要5顆葡萄樹的果實才可以釀出來一瓶。

聯想起書中的釀造過程,

洞裡的葡萄樹正在理想的恆溫、涼爽環境中經歷第二次發酵。酒渣,是發酵過程中死去的酵母細胞形成的泥狀沉澱物,會附著在香檳瓶內壁上。釀酒師會使用一種極其精確的操作來去除酒渣,即轉瓶除渣法——在幾個月的時間裡,釀酒師逐個輕敲並轉動酒瓶,讓酒渣慢慢聚集到倒置的瓶口處;然後,把垂直倒置的香檳瓶放在機器上,冷凍瓶口處,再豎直瓶身開啟瓶蓋,利用瓶內氣體的壓力把酒渣冰塊衝出來;接著用葡萄酒和糖的混合液補充到瓶中,補充液裡的糖加多加少則根據釀酒師最終想達到的香檳酒甜度來決定。

這也是種追求生活美好的藝術。

2.如何選用合適的酒器?

印象中,紅酒必須要醒酒。但其實,並不是所有都需要醒酒。

葡萄酒是有生命的。醒酒,就像是一個溫柔喚醒的過程。

不同醒酒器的形狀,其實和酒的年份有著密切的關係。

酒杯是很有講究的,波爾多酒杯,勃艮第酒杯,氣泡酒杯,香檳杯,都是配不同的酒。

酒杯精緻的形狀引導葡萄酒流向舌尖準確的位置,讓香氣和口味和諧的呈現。大容量的酒杯不僅看起來很賞心悅目,較大的容量也彷彿激發出更多層次感的香氣。

深刻的味覺理論和蘊含很多心思的複雜工藝和設計,就藏在這純粹簡單的線條和帶給人們的愉悅使用感裡。

這些酒杯的名字也起源於,幾大著名的產區,在書中都可以找到歷史和故事。

3.如何正確優美地開瓶?

老師示範了用正確的工具和正確的開啟方式,開啟一瓶酒。開啟的瞬間,令人愉悅的聲音不禁讓我們都發出了“原來如此”的感嘆。

“砰”的聲音有個特別好聽的名字,少女的初吻。

想想那些年,野蠻式開瓶留下的狗啃式的印記,還有直接捅進去的木塞。還是應該趕緊get正確的姿勢。

4.如何用嗅覺先於味蕾,品鑑美酒?

《流浪的葡萄樹》裡,引用了很多美好的文字:

昨日瓶中的香草味……是冬天的蘋果在櫥櫃裡慢慢成熟的芬芳,是春日田野裡新葉盛放的清香;是奧古斯都大帝身上點綴著帕拉汀刺繡的絲綢長袍輕輕拂過,是女僕手中暖過的琥珀發著溫潤的微光,是裝滿深色費勒納斯葡萄酒的罐子打碎了,遠遠飄來的醉人酒香……

——馬提亞爾,《諷刺詩集》

選擇一款合適的酒杯,是為了讓酒體本身的味道更好的發散出來。我們在晃動酒杯時,嗅覺早就先味蕾一步,品到了酒裡令人沉醉的香氣。

趙茜茜老師特意帶來了一個神祕的“寶箱”,裡面是一個個精緻的小瓶,每一瓶都被封存了一種葡萄酒所具有的味道。

在老師的講解下,大家紛紛嘗試,用嗅覺切身感受蘊藏在美酒中的氣息。發酵的過程其實就是時光的沉澱,葡萄經過氧化,沒想到還能散發出巧克力的香醇、橙子的清新……

5.如何優雅地品嚐和評價一杯酒?

不少人喜歡果汁,但是不喜歡葡萄酒,大概就是不喜歡那一股酸和澀。那其實是單寧的味道。

老師解釋了單寧是存在在葡萄皮裡的一種酚,是立體味覺的靈魂主,也兼具了抗氧化的功能,豐富的單寧可以幫助紅酒逐漸醞釀出香醇細緻的時光的味道。

所以她同時也是“時間的鬥士”,保護著葡萄,保護著葡萄酒。

紅酒的魅力就在於,你總能找到合適自己的口味,讓你覺得每一口都是愉悅。你也可以找到單寧柔和的那一款the one。

看著葡萄酒倒入酒杯,慢慢觀察和欣賞。慢慢搖晃酒杯,深吸一口氣,感受香氣裡不同的味道。慢慢品一口,漱漱口,瞬間整個口腔都充斥著濃郁的香氣。最後在神總結一下:“酒體中等,單寧柔順,酸度清新,餘味停留時間長。”

我們不需要引經據典,也能表現出品酒的正確姿勢。

03 體驗就好,為什麼多此一舉,去了解文化?

1.摒棄文化精華,只留感官刺激

當每次看到負面新聞,吐槽飲酒的不良風氣,尤其是酒局中夾雜著地位壓迫,職場糾葛的時候,我都在感嘆,太多人只保留了飲酒甚至酗酒的習慣,從沒考慮過如何維持身心健康的同時,真正去了解背後的文化。

酒,甚至變得更多是負面的印象——酒醉金迷,酒池肉林。

其實,真的不應該是如此片面粗暴地看待傳承千年的事物。

2.什麼叫做用心經營生活?

紅酒,並不是一件多麼小資文藝,或者故作高雅情調的事物。她可以是名貴奢侈品,但也可以是品質好又不昂貴的就在我們身邊的體驗。

願意用心了解和體驗未知事物,開啟心扉,放下偏見,去體驗這種美好,你會發現生活中原來還有那麼多值得追求和享受的事物。

在一個安靜的午後,一首歌,一瓶酒,三五人,就很幸福。

這本《流浪的葡萄樹》裡你可以了解到,一瓶紅酒,一顆葡萄樹都有很多值得深思的點。

即使大家不想過得太累太複雜,不過是喝杯紅酒而已,那也無妨。

我還是不喜歡那種不平等的酒局文化,但我願意去了解更多知識,甚至也許可以靠硬核分析,機智化解尷尬,維持自己只聊酒不喝酒的清醒。

我們至少也應該意識到,我們辯證地看待人事物存在的合理性,更多看向美好積極的一面。

不帶預設,擯棄偏見,生活會有更多美好的可能性。

年讀110+本書,兩大視訊網站入駐作者。

用刻意練習寫出多平臺10w+,用愛發電。立志通過寫作改變人生,堅持工作、娛樂、閱讀、寫作和自我提升五不誤。

願意寫深度思考劇評+書評的娛樂生活雜博。

  • 這菜好吃到到飆淚!皮Q肉嫩,香掉魂
  • 無糖無鹽無油,不油炸也能做的網紅小吃,外酥裡嫩,開胃又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