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85歲,就不能愛科技嗎?我對新科技深感興趣,令我的心境年輕化。”

李嘉誠對媒體說出這句話是在2013年。當時的背景是,過去的幾年裡,憑藉著對Facebook、 Skype、 Spotify等專案的投資,維港投資以超高投資回報率,在資本市場大賺特賺。後來,英國金融時報評價維港投資為“李嘉誠財富版圖的一大支點”。

維港投資成立於2002年,是一家主要投資高新科技中早期專案的創投公司,早期由李嘉誠基金會董事周凱旋,與時任香港特首董建華的表妹張培薇創立,李嘉誠在兩年後通過李嘉誠基金會入夥。目前維港投資主要由周凱旋管理。

9月1日,受二季度財報影響,Zoom股價飆升40%,截止當日美股收盤,市值達到1290億美元,較上市之初翻了十倍,躋身美國市值最高的20家科技公司之列。李嘉誠持有Zoom8.5%的股權投資收益超過50億美元。

李嘉誠發跡於20世紀中期,1958年正式介入地產市場,1972年,其一手創辦的“長江實業”上市,在香港商界聲名鵲起。到1979年,“長江實業”收購老牌英資商行“和記黃埔”22.4%的股權,李嘉誠開始進行產業擴張。

現在,李嘉誠旗下的家族產業,僅在香港就涉及了港口、電力、電訊、零售等行業,涉足香港700多萬市民生活。

在一般讀者心目中,李嘉誠就是個房地產商,或者就是個基建巨頭,但Zoom這次股價暴漲,讓李嘉誠不為人所知的另一重身份——高科技專案投資人——浮出水面。

房地產企業做到一定規模後,謀求業務擴張及轉型,這在國內並不少見。

較之於李嘉誠多元產業佈局的策略,國內房產企業的多元化業務佈局,大多是圍繞地產這個核心,構建起自己的服務生態,如酒旅、物業、商業地產。

擁抱網際網路和科技,這兩年被傳統房企喊得震天響,但付諸實施的企業為數不多。

2018年,碧桂園將邊際擴張的觸角伸向了機器人以及農業領域,前者的研發重點是建築機器人,後者則意在做成高科技農業生態圈。但目前為止,這兩大業務尚未明確落地,沒有帶來可觀的商業營收。

在轉型高科技的方向上,恆大步子邁得更大。

2018年,許家印投資FF,欲進軍新能源汽車,最終與賈躍亭不歡而散後,許家印帶領恆大走上了自主造車之路。過去的兩年裡,恆大頻頻在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攻城略地,車還沒造出來,地倒是拿了不少:2019年6月11日,恆大與廣州市人民政府簽署合作協議,將投資1600億元在廣州南沙建設新能源汽車三大基地等專案;今年6月15日,恆大再與瀋陽市人民政府簽約,表示將投資1200億元在瀋陽建設新能源汽車三大基地等專案。

不久之前,恆大健康更名為恆大汽車,顯示出許家印要在新能源車領域大幹一場的決心, 今年8月,恆大汽車一口氣釋出恆馳首期六款車型,並稱將從2021年起陸續實現全面量產。不過,恆大現在資金鍊緊張,承諾能否如期兌現,還得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除了恆大之外,據搜狐汽車統計,目前包括恆大集團、萬達集團、寶能集團、華夏幸福等在內的10家地產企業已經佈局新能源汽車產業,僅在2017-2018年的投資規模已經接近500億元。不過,這些企業裡相當一部分缺錢,有些甚至徘徊於資金鍊斷裂邊緣,面對新能源車這隻近年來最出名的吞金獸,這些首要任務是還債付息的房產大佬的造車巨集圖,多半隻能活躍在PPT裡。

在科技投資這條路上,李嘉誠雖然不如孫正義,但足以令許家印們望塵莫及。如果真的有錢有心向高科技轉型,許老闆們不妨先好好讀讀李嘉誠傳記,特別是寫維港投資那幾章。

房地產生意現在並非李嘉誠家族的商業命脈——商海浮沉近70年,李嘉誠家族早已在房地產之外,橫向打通了能源、零售、電訊、基建等產業。

2015年長江集團旗下產業重組後,李嘉誠家族產業被打包進“非地產”和“地產”兩家上市公司:長江和記實業有限公司(長和)與長江實業地產有限公司(長實)。

根據這兩家上市公司2019年年報,長和營收4398.56億港元,長實營收為823.82億港元,地產業務在集團營收佔比不足20%。

這驗證了李嘉誠商業帝國轉型的成功。回顧李嘉誠的商業路徑不難發現,這種轉型有著強烈的時代印記,而李嘉誠敏銳的商業嗅覺,讓他成功抓住了時代際遇,打開了通往新世紀的大門。

在李嘉誠的商業版圖裡,兼具基建與科技屬性的電訊業務是不能忽視的一部分。

某種程度上,通訊技術的發展與行動電話的出現是一脈相承的。上世紀八十年代,第一代移動通訊技術(1G)的出現,為行動電話的普及鋪平了道路,早些年的移動終端“大哥大”,是1G最廣泛的應用。在中國,1G系統的應用從1987年至2001年,維繫了長達14年。

李嘉誠嗅到了這個機會。1991年,李嘉誠買入Orange前身Microtel,通過Orange大力投資2G無線通訊技術。據虎嗅報道,1994年到1999年,Orange使用者增長3200萬,成為英國電信市場第三大服務商。

到1999年,李嘉誠察覺到了新的變化:隨著話音服務愈加普及,行業競爭擴大,電信運營的邊際利潤存在降低的可能性。反之,資料傳送服務增速在擴大,成熟的3G技術很可能是未來移動通訊服務的制高點。

當年,李嘉誠將旗下和記黃埔持有的Orange plc總計49.01%的股權轉讓至德國電信服務商曼內斯曼,這累計為和記黃埔帶來了1680億港元溢利(稅後利潤)。值得注意的是,和記黃埔對Orange的總投資金額,只花了區區100億港元。

先買後賣,閃轉騰挪之間,李嘉誠將彼時的香港首富李兆基拉下馬來,從此就沒下來過。

後來,在接受《財新》專訪時,李嘉誠曾坦言,“出售Orange成為我們公司最成功的重大交易之一”。

從2002年開始,和記黃埔開始以合理的價格在全球範圍內獲取3G牌照。根據其2012年年報,和記黃埔投資在歐洲3G的總資產為2252億港元,佔其8039億港元總資產的28%,成為佔比最高的業務板塊。

再之後,從4G到5G,李氏家族的電訊業務長期是其非地產業務的重要支柱。2019年,長和在全球範圍內的電信業務營收達到1025億港元,營收佔比23%。

驅動李嘉誠果敢進軍電訊行業的主要因素,源自他對科技行業常年的追蹤觀察與喜愛。

“我非常喜歡看書,追求最新的科技知識。我非常留意與自己從事行業有關的新資訊和發展轉變,無論做什麼生意,你一定要喜歡它和愛它,這樣才有進步。”2013年接受《南方人物週刊》採訪時,李嘉誠這麼說道。

入股Zoom之前,Facebook是維港最成功的投資案例。

2007年,成立不過三年的Facebook積累起了數千萬的使用者群,體現在營收上卻幾乎一片空白。但李嘉誠只用了五分鐘,就被Facebook不斷增長的使用者群以及其在移動領域的業務前景所吸引,在2007、2008年共計投資1.2億美元獲得臉書0.8%的股份。後來,李嘉誠通過維港對Facebook繼續追加了投資,最高時持有4.5%的股份。

彼時,Facebook的估值不過150億美金,按當下Facebook的市值來計算,這筆投資給李嘉誠帶來的回報達到近50倍。

在維港的投資版圖中,不乏Skype、Siri、Waze、Summly、DeepMind、Slack、Spotify等明星專案,部分被微軟、蘋果等矽谷巨頭收購,部分成功上市。

而行事低調的周凱旋,普遍被外界認為是李嘉誠投資版圖的“影子推手”。

自成立以來,維港對外溝通的面孔一直是周凱旋。李嘉誠對這位合作伙伴極其信任。維港整體的投資邏輯,深受李嘉誠影響,但周凱旋在維港有著極高的自主權。

據虎嗅報道,在維港,投資是在一個個具體案例的基礎上啟動,並邀請李嘉誠加入,不同於其他創投公司先募集好一批資金再著手進行投資。也就是說,維港很多的投資行為背後,周凱旋才是操盤手。

比如對Zoom的投資,就是由周凱旋一手推動,她親自與Zoom創始人袁徵達成了這筆交易。在談及為何要投資Zoom時,周凱旋這樣表示:“我總是這樣比喻——人與人基因相似度可高達99%,但就是這1%造就你的獨特和與眾不同”。

有趣的是,她曾對《財新》表示,“背後原因挺搞笑的,同年李先生(李嘉誠)的集團高層,要求花2000萬港元購買高階視像會議硬體裝置,當時把李先生嚇傻了,氣得‘七竅生煙’。當他知道我們投資了Zoom這個能雲端化、專注企業服務、簡單易用的低成本軟體時,沒有人比他高興了。”

周凱旋曾表示,維港的投資攻略主要分為兩個類別,一是與李嘉誠的傳統業務有協同價值的專案,二是那些能解決巨大問題、探索未來願景、推動前進的顛覆科技。

“周凱旋逼我們拿她們的錢,”眾包地圖導航應用Waze創始人兼CEO Noam Bradin曾表示,周凱旋是“一個令人無法拒絕的人”。

注資Waze被認為是維港投資最成功的專案之一。2011年10月,維港投資聯合KPCB對Waze進行了3000萬美元的投資,後者在2013年6月被Google以13億美元收購。

Bradin對周凱旋的行事風格印象很深,他告訴網易科技,在維港注資後,有一次他告訴周凱旋,想和一位網際網路公司高管見面。讓他驚訝的而是,當時正在矽谷出差的周凱旋,派她的私人飛機將Bradin和那位高管及其他相關人士,都接到了拉斯維加斯的一家酒店共進晚餐。

周凱旋的這種行事作風,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維港投資的風格。

有超過24位同周凱旋合作過的知情人士向網易科技透露,周凱旋有時與投資物件在喝過一杯咖啡後,就決定投資他們的初創公司,並且不需要李嘉誠的簽字。

Misfit 的CEO Sonny也指出,周凱旋與其他的風險投資者完全不同,周在與他視訊通話24小時之後,就投資了他那家位於加利福尼亞的公司。

周凱旋

在文章開頭,我們已經提及,維港主要投資高新科技中早期專案的創投公司。與相對成熟的專案相比,這種投資選擇往往面臨更高的風險與更高投資回報。

另一方面,由於委託基金全部源於李嘉誠,維港這種家族化的投資基金,也使得投資立足點更加長遠。很多週期長、失敗率高的專案,普通PE不敢問津,而維港卻不會拒絕。

這意味著維港有著比其他投資機構更高的自主權,更自由的投資選擇,反應決策更快,但也面臨著更高的投資風險。

事實上,除了被外界熟知的那幾筆成功案例,維港也有過失手。比如其投資的金融交易軟體RFinity和手機安全公司Fixmo,早已淡出公眾視野。對於這些並不成功的投資案例,李嘉誠、周凱旋、維港集團都閉口不談。

不過不可否認的一點是,李嘉誠在科技圈的投資已經足夠成功。也正是因為其在Facebook、Zoom等專案上大獲成功,人們選擇性忽視了維港那些並不成功的專案。

現在,維港的細分投資領域已經涵蓋了人工智慧、人造蛋、人造肉以及新醫療等方面。

值得注意的是,重新梳理維港的投資風格,我們不難發現,這種追求更高風險更高回報,且出手更快的投資選擇,與李嘉誠以往的從商理念稍有不同。

正如李嘉誠被外界熟知的那句話:“把90%的時間用來思考未來的事情和失敗。”在李嘉誠商業帝國的落成中,其一直在極力對抗風險。如2000年,他擬以450億美元競購德國3G牌照,但在競價環節及時退出,躲過次年的網路科技泡沫。

2003年,經濟學家郎鹹平主持的一次論壇上,有人向李嘉誠這麼提問:“李先生,您成功的關鍵是什麼?”李嘉誠的回答是:保守。

創業70年,李嘉誠對現金流的掌控和低負債率的追求鮮少有人能企及。

據稜鏡報道,過去這麼多年,長和系的負債率一直保持在5%左右,長實集團的負債率也僅有2%。相比香港四大龍頭房企平均32%的資產負債率,也要低出不少。作為對比,近些年瘋狂擴張的恆大,資產負債率長期高於85%。

客觀上,內地房企與香港房企全然不同的資產負債水平,並不能作為衡量業績水平的標準。箇中區別在於,發達經濟體的房企業務模式更加多元化,融資需求小,由此能夠保持更低的負債率。如香港房企採取物業開發與自持出租混業經營,2018年前十大房企房地產投資收入佔營收比重平均值高達47%,租賃業務利潤率高,能提供充沛現金流,資金內生能力強。

而在內地,房企業務仍以物業開發銷售為主,資產負債率更高。

這從根本性上決定了,內地的房地產生意並不好做,較高的資產負債率下,房企要承擔起更高的現金流壓力,邊際業務的擴張並不好做。

反觀李嘉誠,其從核心地產業務向外擴張始於20世紀80年代,其擴張方式多數為海外併購與投資,以嫻熟的資本運作手段撐起商業帝國,也大有脫離地產業務之勢。

從規模來看,主營業務仍聚焦於核心地產的國內房地產企業,自然不能與李嘉誠的商業帝中中國產生直接對比,讓他們用李嘉誠的方式“成為李嘉誠”,也不現實。

但一個明顯的區別在於,相比之下,李嘉誠顯然有著更寬闊的國際視野,無論是產業擴張還是投資分佈,其商業手段都比一眾房地產企業家更加高明。

無論是在香港還是內地,李嘉誠都譭譽參半。2015年完成“世紀大重組”後,李嘉誠旗下資產“脫亞入歐”已經基本完成,其在歐美份額不斷增長、香港及內地份額進一步下降的情形仍在持續。

2015年,長和營收中尚有20.5%來自香港及內地,來自歐美的收入佔比是44.2%。到2018年,營收中10%來自香港,9%來自內地,合計營收佔比為18.4%,相比之下,其來自歐美地區的收入佔到營收的59.4%。

2013年提及這一資本運作,李嘉誠對《南方人物週刊》表示,是基於商業判斷。

“我們在世界52個國家都有投資和營運,除了香港與內地和亞洲區外,還遍及澳洲、中東、歐洲、北美和中南美洲。不同地區的經濟與不同行業的表現各有其迴圈起伏,有助集團平衡營運風險。”

單從商業角度而言,李嘉誠在全球範圍內的產業佈局,讓其面對風險有了更靈活的騰挪空間,這種立足全球的視野,也為維港投資提供了出海經驗。

維港的投資專案主要分佈在美國矽谷和以色列。矽谷是全球科技巨頭的聚集地,也是全球資本的逐利場。而以色列的創業公司同樣極為密集,據格隆匯2017年的一則報道,過去5年,以色列每年初創企業的平均增長數量為927家,年均增長率為10%,不容忽視的一點是,以色列的資本市場更專注技術,且崇尚“快進快出”的投資手法,而這與維港的投資理念不謀而合。

根據以色列風投研究機構IVC的統計,維港投資在2012年“以色列最活躍的10所風投”中位列第二。而且自2011年開始,維港投資已經在以色列累計投資1.8億美元,成為以色列最大的外國創業投資人。

中國的房地產大佬缺少的,恰恰就是李嘉誠的國際視野和前瞻性,哪怕走出國門,他們買買買的物件,也往往是大樓、土地或者足球俱樂部,而現在,投資海外高科技專案的機會,在短期內已經不復存在了。

參考資料:

1. 李嘉誠們扼殺了香港經濟嗎?新浪財經;

2. 李嘉誠玩轉“二馬”,全天候科技;

4. 李嘉誠摘瓜,虎嗅;

5. Zoom造富神話:市值8000億,VC/PE賺翻了,投資界;

6. 碧桂園大轉身,華商韜略;

7. 90歲的李嘉誠宣佈退休,南方人物週刊;

8. 維港投資:李嘉誠財富版圖的一大支點,格隆匯;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全世界欠錢最多的人:足足負債1.1萬億,光利息每天就還兩三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