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9月12日,在HICOOL全球創業者峰會上,谷歌全球前副Quattroporte、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在發言期間表示,創新工場曾經幫助曠視科技從美圖、螞蟻金服(現改為“螞蟻集團”)拿到大量人臉資料。

這句所謂的“口誤”,使得螞蟻集團當晚20:08就緊急發聲,對涉及隱私資料“買賣”事件解釋一通。

晚九點後,李開復“口誤”道歉微博和曠視科技的解釋微博也相繼“到賬”。事已至此,網友只想問一句:我們的隱私,還好嗎?

01、個人資訊被採集:我們的隱私,他們的生意?

幾年之前,福斯對個人隱私的還沒有如此重視。

2018年,百度CEO李彥巨集曾說過“我想中中國人可以更加開放,對隱私問題沒有那麼敏感,如果他們願意用隱私交換便捷性,很多情況下他們是願意的,那我們可以用資料做一些事情。”

換句話說,使用者向軟體開放許可權,以便軟體能為他提供更好的便捷服務,而代價就是軟體將會收集使用者資料,也就是侵犯使用者的隱私!

此種公開言論都沒有引起公眾“不適”,更何況是水下的“暗潮洶湧”。中國消費者協會2018年釋出的《APP個人資訊洩露情況調查報告》顯示,85.2%的受訪者遭遇過個人資訊洩露,近七成的使用者認為手機APP在不必要情況下獲取使用者隱私許可權。其中,經營者未經本人同意收集資訊,以及經營者或不法分子故意洩露、出售或非法提供資訊,是造成個人資訊洩露的影響最大的兩類原因。這表明,APP過度採集個人資訊呈現普遍趨勢,移動裝置的個人隱私保護現狀不容樂觀。

02、人臉識別時代,誰能保護我們的隱私?

現在技術的突飛猛進,人臉識別技術頻繁應用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比如:刷臉支付、刷臉安檢、刷臉測量體溫……無論你是主動還是被動,每人每天都避免不了被刷。

基於疫情需求,曠視科技旗下團隊提出了“人體識別+人像識別+紅外/可見光雙感測”的解決方案,在原始的人工近距離檢測發熱篩選系統弊端下,研究出對遠距離精度測溫和高密度人流量測溫。

要知道,曠視科技的人工智慧核心在於資料收集,演算法的形成最終取決於資料量的大小,可供參考的資料越多,演算法也就越精確。

在2019年,曠視科技的雲端人臉識別身份驗證解決方案佔市場份額逾60%,而在中國製造生產的配備身份驗證功能的安卓智慧手機中,已經70%使用了曠視科技提供的基於人臉識別的裝置解鎖方案。

所以說,曠視科技在疫情中貢獻了科技的力量,但使其獲得了大量使用者的人臉資料。質疑隨之而來,討論較多的是涉及個人隱私及其可能帶來的風險。

那我們人臉資料到底價值幾何?

以刷臉支付為例,使用者在開通【刷臉支付】經過面部掃描,掃描資料會被曠視科技存入資料庫,當用戶再發生刷臉支付等行為時,系統就會將當下的人臉特徵與資料庫中存檔人臉特徵進行比對,並結合其他行為來確認使用者身份。那我的“臉”就成為一把消費的鑰匙,而這把鑰匙還不只你一個人控制,想想都後怕。

那不使用刷臉支付可以麼?

殘酷的現實是:即使排除疫情刷臉測溫、刷臉支付等常規操作,通訊錄、麥克風、圖片等都留存我們的隱私,因為使用者總是習慣性的將一些許可權授權於網際網路,以便我們更好的體驗軟體功能。

曠視科技也曾表示:使用者的資料安全的儲存不被竊取,隱私僅存在於資料流通中用於交換相應的便捷性,而不會把敏感資訊透漏。

但是2017年-2020年陸續爆出大量資訊洩露的事件,而且資料不管是被盜還是被“明碼標價”的黑色交易,中招的頭部網際網路企業赫然在列,曠視科技真的能保護我們的隱私安全嗎?

2017年,“暗網”市場知名供應商雙旗拋售從網易、騰訊、新浪、搜狐等多家中國網際網路巨頭盜取的海量資料,總計資料條數超過了10億條。2018年,網曝“暗網”賣家出售華住酒店集團的使用者資訊,涉及5億人的身份證號、手機號被以大概32萬人民幣的價格打包出售。2019年,亞馬遜Alexa語音助手、蘋果Siri和谷歌助手接連曝出通過人工聽取使用者錄音的方法,來優化語音服務品質。03、李開復“口誤”,可能使得IPO之路再次受阻

作為 “CV四小龍”的曠視科技,此次“口誤”會被高度關注是源於公司體質。

曠視科技是一家以AI技術為核心的行業物聯解決方案提供商。從2019年提交給港交所的招股說明書來看,曠視科技的收入主要來源來自個人物聯網,城市物聯網,供應鏈物聯網三個解決方案。其中,城市物聯網是曠視科技營收佔比最大領域,主要是提供演算法、軟體和AI感測器。

從招股說明書就可以看出,曠視科技的IPO之路本身就艱辛。

從收入方面來看,2016年收入6700 萬元人民幣,2017年增至 3.132 億元,2018 年增至 14.269 億元。其中2016-2018年個人物聯網比重逐漸下降,城市物聯網收入逐步上升到佔比74.1%。

而為城市物聯網“買單的”是政府。曠視科技主要提供的是“攝像頭及其他感測器,與傳統供應商相比,不僅具有計算能力的硬體裝置,還可以在網路錄製和傳輸的基礎上進行後續的分析和運算。

但是,由於曠視科技在渠道和品牌影響力上還不及老牌傳統企業,又以安防為支撐業務,導致其議價能力較低,應收賬款逐年增高。招股說明書顯示,在2016年-2019上半年的應收賬款表現出“滾雪球現象“。

曠視科技2016-2019上半年應收賬款(單位:億元)

此外,“流血上市”的曠視科技也存在研發費用居高不下和虧損逐年遞增的隱患。

據招股說明書披露,2016年-2018年的研發支出分別是0.78億、2.05億和6.13億,2019年上半年為4.68億。雖然作為科技公司,在研發上鉅額投資在所難免,但是曠視科技的研發成本佔比幾乎接近總營收的一半,實屬行業內偏高了。虧損方面來說,曠視科技更像是坐了過山車,一路俯衝直下。2016-2018年,曠視科技分別虧損3.43億、7.59億和33.53億,2019年上半年竟然達到52億虧損。

高額虧損引起外界關注,曠視科技表示虧損原因是“可轉換優先股公允價值變動”,但因長時間外界已對AI公司的商業化落地能力表示懷疑,此項解釋也顯得蒼白無力。

從股東關係來看,在過去的7年裡,曠視科技一共進行了9輪融資,公司的估值飆升270多億,曠視背後一直具有龐大的“明星股東團”,其中不乏有阿里巴巴,鴻海精密,Sunny保險等一流機構。

但是,在曠視科技開始深陷“買資料”的傳聞中後,和各大投資方的關係就微妙起來。

在2017年到2018年中,曠視和阿里在個人物聯網解決方案的關聯交易分別是2064萬元和2616萬元,佔據曠視科技當年相關收入的14.8%和15%時,各大投資方對於曠視科技的態度還是不錯的。

但在涉嫌採購經營資料的爆料之後,即使一再發生證明“個別媒體的惡意炒作”,也不能改變網際網路大佬集體“退潮”。目前,曠視科技的投資人僅剩曠視科技的三位創始人印奇、唐文斌、楊沐三人組,持股比例分別是75%、12.5%、12.5%。究其“嚇跑投資人”的原因莫過於:CV行業估值泡沫,雖然技術前景雖好,但是業務落地困難。

之後的曠視科技並未收到港交所上市委員會關於通過聆訊的信函,在港交所的IPO程序已經失效。那麼今年已經開始籌備以“A+H”股的方式登入資本市場的曠視科技,或許又在李開復的“口誤”下,為IPO再次蒙上一層陰影。

#人臉識別技術有被濫用趨勢# #曠視科技# #港股#

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堅果資本孫鴻達:資本視角下的跨境電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