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網際網路消費貸逐步進入規範發展階段

網際網路消費貸是指金融機構、類金融組織及網際網路企業等藉助網際網路技術向消費者提供的以個人消費(一般不包括購買房屋和汽車)為目的,無擔保、無抵押的短期、小額信用類消費貸款服務,其申請、稽核、放款和還款等全流程都在網際網路上完成。與傳統消費金融相比,網際網路消費金融業務(本報告網際網路消費金融業務主要指網際網路消費信貸業務,下同)在降低資金成本、提高業務效率、減少資訊不對稱性等方面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2014年2月,京東金融推出“京東白條”,拉開了網際網路消費信貸的序幕,隨後螞蟻集團推出“螞蟻花唄”,2015年各方開始大力佈局網際網路消費金融業務,網際網路消費金融業務進入發展快車道。2016年3月,人民銀行、銀監會提出“加快推進消費信貸管理模式和產品創新”,行業創新不斷湧現,網際網路消費金融業務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期。但在野蠻生長的過程中,各個網際網路平臺也開始暴露出諸多問題,2017年下半年開始行業進入整頓期,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監管政策整頓行業發展亂象,從P2P專項整治、規範現金貸到商業銀行網際網路貸款,再到更底層的對於大資料違規行為的清理、非法放貸和民間借貸利率的規範等,中國網際網路消費信貸業務逐步進入規範健康發展階段。

網際網路消費貸商業模式科技賦能業務全流程,大資料和模型輸出能力是核心優勢 網際網路消費信貸的基礎和核心——大資料

網際網路消費信貸產品的普惠性、小額分散、純信用無抵押等特點,決定了網際網路消費信貸市場中科技的重要性。大資料、人工智慧、雲端計算、區塊鏈等金融科技的深化促進了網際網路消費金融的快速發展,進一步提升其創新速度的效率。其中,大資料運用是網際網路消費信貸的基礎和核心,網際網路消費信貸業務也可以稱為大資料消費信貸業務,網際網路消費信貸的貸前、貸中、貸後各流程都是建立在大資料的基礎上。另外,大資料的運用能力和模型輸出能力也是網際網路消費金融平臺的核心能力。

網際網路消費信貸大資料獲取的三種模式

網際網路消費金融平臺獲取資料主要有三種模式,第一,網際網路公司主要依賴自身電商平臺或社交平臺等網際網路商業生態系統所積累的海量資料來獲取使用者資訊,主要面對公司生態體系內的已有客群,授信一般採用白名單制度。以騰訊旗下的微眾銀行、阿里巴巴旗下的螞蟻金服、京東集團旗下的京東數科為代表。第二,傳統商業銀行利用自有賬戶或政府平臺開放的資料資訊自行搭建大資料平臺,或通過與現有網際網路公司進行合作獲取資料,主要面向銀行既有客戶,客戶資質要求較高。該模式主要適用於大型商業銀行,小銀行難以獲得大銀行開展大資料信貸業務所用的資料。第三,通過獲取分散、多維度、低飽和度的第三方大資料(包括自己採集的資料和第三方資料),採用先進的大資料處理技術開展信貸業務的模式。該模式一般面向全網客戶,實時審批授信,主要適用於中小型金融機構,以新網銀行和垂直分期平臺等為代表。

場景化、精細化趨勢日益明顯,更注重客戶體驗

根據是否依託於場景、放貸資金是否直接劃入消費場景中,可以將網際網路消費信貸產品分為場景消費貸和現金貸兩大類,前者有明確的消費需求和資金去向,後者雖然名義用途也是消費,但實際難以追蹤,不知道資金的最終去向。由於平臺不可能完全覆蓋各類生活場景,並且場景的佈局和導流也需要積累,因此大多數平臺一直同時具備兩種形式的消費信貸產品,但兩種產品同質化都是比較嚴重的。 現金貸:代表產品有螞蟻集團旗下的“螞蟻借唄”、騰訊旗下的“微粒貸”、招商銀行的“閃電貸”、寧波銀行的“白領通”等。目前市場上現金貸產品設計和管理等都非常類似,不同的主要是額度和綜合利率上的差異。大型商業銀行由於具備明顯的資金成本優勢,並且客戶資質較為優質,因此大型商業銀行的現金貸產品利率一般都比較低。 場景消費貸:代表產品有“螞蟻花唄”、“京東白條”等。目前消費貸場景集中在購物、住房、裝修和旅遊上,導致購物等某些場景領域競爭過度,但農村消費場景等卻處於短板甚至空白。消費貸產品一般設定有免息期,螞蟻花唄的免息期最高為 40 天,超過免息期後開始計算利息,螞蟻花唄日利率可低至約 0.02%,大部分貸款的日利率為 0.04%或以下。2020 年 8月 20 日,最高人民法院釋出了規定,民間借貸利率的司法保護上限為 LPR的 4 倍,按最新發布的一年期 LPR 利率 3.85%計算,民間借貸利率的司法保護上限為 15.4%,對應的日利率為 0.042%,對於部分非持牌機構的利率定價帶來了一定的約束,對持牌金融機構的定價也會有間接影響。

現金貸遭嚴整頓,場景消費貸是發展方向,未來網際網路消費貸的良性發展模式是 “實現依賴場景、反哺場景、擴大規模、搭建新場景”的橫向迴圈擴張。 2017年 12 月 1 日,央行聯合銀監會共同下發 《關於整頓“現金貸”業務的通知》指出,暫停發放無特定場景依託、無指定用途的網路小額貸款,逐步壓縮存量業務,限期完成整改。對於消費金融機構而言,場景越來越重要,而獲取場景有自建場景或與第三方合作接入場景等模式,具有場景優勢的電商平臺在網際網路消費信貸市場具備明顯優勢。目前部分場景競爭過度,未來精細化場景佈局和開拓農村金融消費場景、藍領消費場景等空白場景將是新的發展方向,但這對平臺的大資料風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輕資產助貸模式逐漸成為網際網路巨頭的主流模式

網際網路消費信貸主流模式主要包括:自營貸款、ABS 出表模式、聯合貸款和助 貸模式。其中自營貸款模式對資本金要求很高,商業銀行和持牌消費金融機構採用該模式較多。網際網路機構由於缺少資本金,已經完成從自營模式到 ABS 出表模式再到聯合貸款和助貸模式的轉變,其中助貸模式已經成為騰訊集團、螞蟻集團和京東集團等網際網路巨頭的主流模式。

ABS 出表模式

ABS 出表模式自 2015 年就已成為網際網路機構發展消費金融業務的重要方式之一,主要是為了規避資本金監管和降低資金成本以實現規模的快速擴張。2015年 10 月,京東金融的“資產專項計劃”在深交所掛牌,網際網路企業消費信貸ABS 產品發行加速。同時,商業銀行、持牌消費金融公司也紛紛加大了消費信貸 ABS 產品的發行。據統計,2017 年消費金融 ABS 產品發行規模達 4981 億元,較 2016 年增長了 362%。 部分網際網路金融企業和小額貸款公司通過資產證券化放大槓桿進行表外融資的方式受限。2017 年 12 月初《關於規範整頓“現金貸”業務的通知》明確,禁止通過網際網路平臺或地方各類交易場所銷售、轉讓及變相轉讓本公司的信貸資產,以信貸資產轉讓、資產證券化等名義融入的資金應與表內融資合併計算,合併後的融資總額與資本淨額的比例暫按當地現行比例規定執行。《通知》對通過表外融資變相加槓桿的行為進行抑制,消費金融 ABS 發行規模在 2017 年達到階段性高點,之後進入穩定發展階段。

聯合貸款模式與助貸模式

2017 年開始聯合貸款模式逐漸成為主流,網際網路巨頭憑藉流量和風控優勢逐步演變成純技術輸出的助貸模式。近年來消費金融需求快速擴張,但網際網路金融平臺 ABS 出表模式被限制使得其面臨嚴重的資本金約束,因此亟需找到新的模式以規避資本金的監管。網際網路金融平臺,尤其是巨頭網際網路平臺在獲客和風控上具有明顯的優勢,因此在這階段網際網路金融平臺開始加強與傳統商業銀行和持牌消費金融公司的合作,由銀行提供資金而網際網路消費金融平臺提供客戶和風控的聯合貸款(助貸)模式盛行。 聯合貸款模式:網際網路平臺和持牌金融機構按一定的比例出資,或者網際網路平臺向持牌金融機構繳納一定的保證金,如果客戶出現了違約情況,網際網路平臺和持牌金融機構按出資比例承擔風險或者以繳納的保證金承擔風 險(風險承擔比例可以協商)。在該模式下,由於網際網路平臺在獲客和風控等核心環節上具備明顯優勢,因此一般可以分享比出資比例更高的利潤。該模式本質上是風險共擔的模式,對網際網路金融平臺的資本金也有一定的要求,網際網路金融平臺基本上會參與貸前、貸中、貸後全流程。 助貸模式:由於網際網路巨頭平臺在獲客和風控上具有明顯優勢,聯合貸款模式逐步演變成了純技術服務的助貸模式。網際網路金融平臺通過初步風控之後將篩選出來的客戶推送給持牌金融機構,持牌金融機構對客戶再進行一次風控,對合格的客戶發放貸款,並向網際網路金融平臺付一筆技術服務費。該模式下,網際網路金融平臺不承擔任何客戶違約風險,也不佔用自身資本金,僅作為一個導流的平臺收取技術服務費。由於助貸模式具備不佔用資本金、不兜底的優勢,逐步成為了網際網路巨頭的主流模式。根據螞蟻集團披露的資料,公司自營微貸業務淨利息收入佔微貸科技平臺收入比重持續下降,2020 年上半年為 4.8%,較 2017 年下降了 5.9 個百分點,助貸(聯合)貸款模式已經成為了網際網路巨頭企業的主流模式。

網際網路消費貸成本收入構成

網際網路消費貸業務收入來源包括分期手續費、利息收入、逾期罰息、通道費用以及其他服務費等;成本主要由系統搭建成本、資金成本、獲客成本、運營成本、壞賬損失以及其他成本組成。提升收入的方式主要通過增加客戶數或者提高單戶生息資產規模,但客戶下沉和提高單戶信貸餘額都意味著增加信用風險,對平臺的風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成本方面,一方面可以降低資金成本,但可控性較差,資金成本主要取決於巨集觀經濟和流動性等巨集觀因素,網際網路金融平臺資金成本相對較高;另外一方面可以通過提升風控能力降低壞賬損失,但與系統搭建成本、運營成本等呈負相關性,需要尋求平衡點。對於當前網際網路巨頭主流模式——助貸模式,既沒有資金成本,也不承擔信用損失成本,其成本主要包括系統搭建成本、獲客成本和運營成本等,但這需要建立在大流量資料基礎上。對於一般的網際網路消費平臺而言,資金成本和風險損失成本仍是主要成本。

網際網路消費貸市場格局:分化加速,巨頭崛起

網際網路消費貸市場參與主體包括持牌金融機構(傳統商業銀行、消費金融公司、網際網路銀行)和非持牌機構(電商平臺、其他網際網路公司、垂直分期平臺和網貸平臺)。其中,電商巨頭下的消費金融平臺憑藉豐富的消費場景、股東積累的大資料等優勢在網際網路消費金融市場佔據較高的市場份額,2018 年市場份額為37.2%。商業銀行憑藉其資金成本優勢、風險管控能力等優勢在網際網路消費金融市場份額據第二位,2018 年市場份額為 13.7%。網貸平臺、消費金融公司和垂直分期平臺 2018 年市場份額分別是 9.6%、9.4%和 8.3%。

持牌金融機構傳統商業銀行

商業銀行在消費金融市場中的最大優勢就是低資金成本,同時風險控制能力和產品覆蓋面等優勢也較為突出。銀行系消費金融線下模式佔比較高,但近年來加大了線上消費金融的投入,銀行網際網路消費金融主要模式是:銀行自己搭建平臺(主要是手機銀行 APP),自己開發產品,消費者可以直接在手機銀行 APP上申請貸款,以建設銀行的“快 e 貸”、招商銀行的“閃電貸”等為代表。商業銀行網際網路消費貸目標客戶基本為原有客戶,對客戶的信用要求高,難以覆蓋無資產或無信用記錄的客戶群體。另外,商業銀行的網際網路消費貸以現金貸為主,與具體的消費場景結合度不高,服務精細化程度有待提高。但近年來不少 商業銀行也在積極加強網上商城等場景生態的佈局,以工商銀行、招商銀行等為代表的銀行在場景構建上也取得了不錯的成效。

網際網路銀行

目前純網際網路銀行共 4 家:微眾銀行、網商銀行、新網銀行、億聯銀行,此外蘇寧銀行、眾邦銀行等銀行也從事較多類似業務。其中,微眾銀行、網商銀行、億聯銀行和蘇寧銀行的大股東為網際網路巨頭,但網商銀行專注服務小微企業和三農使用者,微眾銀行、億聯銀行和蘇寧銀行主要面向大股東生態體系內已有客戶提供消費貸,一般採取白名單制度,根據從大股東購買的資料先行完成大部分客戶的預授。根據微眾銀行財報披露,截至 2019 年末,“微粒貸”已向全國31 個省、直轄市、自治區近 600 座城市超過 2800 萬客戶發放超過 4.6 億筆貸款,累計放款額超過 3.7 萬億元;授信客戶中約 77%從事非白領服務業,約 80%為大專及以下學歷,筆均貸款約 8000 元。新網銀行和眾邦銀行則面向全網客戶,根據自己採集的資料和第三方資料實時審批授信。其中,眾邦銀行消費金融信貸產品主要包括眾保貸、眾遊貸和眾車貸,主要圍繞購車、旅遊、家裝幾個消費場景。

持牌消費金融公司

截至目前,全國共有 27 家持牌消費金融公司開業,消費金融公司基於牌照優勢、先發優勢、人才優勢等,近年來取得快速發展。以招聯消費金融為例,2020 年6 月末,公司總資產規模 921 億元,較 2017 年末增長了 96%。2019 年公司實現淨利潤 14.66 億元,同比增長 17%。與傳統商業銀行相比,消費金融公司信貸稽核標準相對較鬆、貸款額度更高,但風險控制能力和資金實力不及傳統商業銀行。

垂直分期平臺

垂直分期平臺深耕細分消費場景,主要集中在教育、旅遊、裝修、租房和購物等場景。由於針對某一垂直細分市場,又無電商大資料優勢,因此對平臺風控要求較高,大部分分期購平臺依賴網際網路徵信,壞賬率較高。同時,垂直分期平臺的融資成本也比較高高,因此近年來垂直分期平臺逐漸向受託支付式模式轉變,將債權打包至 P2P 等平臺,P2P 平臺向投資者銷售債權回籠資金。

網貸平臺

在 2016-2017 年經歷野蠻式增長後迎來行業重點監管,2019 年 12 月末正常運營的 P2P 平臺數量已降到 344 家,成交量降至 429 億元。網貸平臺在客戶流量、資金成本等方面都不具備優勢;此外,網貸平臺與消費場景不產生直接聯絡,未來仍面臨較大的轉型壓力。 (本報告觀點及版權屬於原作者,僅供參考。報告來源:國信證券)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比特幣10年瘋狂之旅:數字貨幣狂飆割韭菜頻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