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昨夜,我們見證了美國股市的歷史。

當地時間3月9日,美國三大股指開盤大跌,標普500指數跌7%,觸發第一層熔斷機制,暫停交易15分鐘。上一次啟動熔斷機制,是在1997年,令人們沒想到的是,整整近23年後的2020年,全球股民親眼見證了這次熔斷髮生的歷史時刻。

美股開盤市值蒸發了3萬億美元,大盤一片綠油油,正如有人開玩笑地說,好一派“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貪婪與恐懼,醞釀下的危機

其實,這原本是一場可以預判的危機。

資本市場往往就是在這種危機的時候顯得愈發的瘋狂。試問你的身邊有多少人是在這一兩年開始被瘋狂暴漲的美股吸引,成為了接盤俠和韭菜,等待被收割。

而只要你多多觀察與分析,就會發現很多地方都已經在預示我們危機的來臨。

在這裡我要列舉一個例子,去年的這個時候,華爾街老兵,《貨幣戰爭》的作者Jim Rickards就已經充滿危機感的表示,由於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的一些貨幣和政策失誤,經濟很容易陷入“混亂”。

而且,上一次經濟危機從未真正結束。他在其新書《Aftermath: Seven Secrets of Wealth Preservation In The Coming Chaos》中詳細描述了上一次經濟危機從未真正結束的原因。他寫道:

“從技術上來講,經濟衰退已經於2009年6月結束,此後美國經濟一直在擴張。

接下里出現了十年的經濟擴張,這是美國曆史上最長的擴張週期之一,也是美國曆史上最長的牛市之一。

但是,這也是美國曆史上最弱的擴張。10年以來,平均增長率一直在2.2%左右。”

其實認為經濟衰退即將到來的遠遠不止Jim Rickards。

“在過去的100年裡,我們習慣了6%的回報率,但在未來20年裡,美股的實際回報率可能平均只有2%或3%左右。”

過去5年,標普500指數的複合年增長率為8.1%,道指的複合年增長率為9.1%,納指的複合年增長率為9.1%。 之所以認為未來回報率會低,是因為Grantham認為現在股價過高。

關於美債收益率倒掛與經濟危機之間的關係,我們在前兩天的文章中已經有了比較全面的分析,大家可以參考。

此外,個人消費和投資的經濟貢獻率的下行,也是經濟由盛轉衰的另一項重要指標。

畢竟危機已經爆發,預言也已慢慢兌現,我們能做的還是收拾收拾心碎的感覺,繼續向前。

我們說以史為鑑可以知興衰,那麼今天我們簡單的分析一下2008年的金融危機發生後,世界經濟到底發生了什麼?我們明天的機會在哪裡?

以史為鑑,可以知進退

覆盤2008年金融危機,我們可以將它總結為一場“美國房地產泡沫引發的全球金融海嘯”。

終於,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銀行破產,而這一幕,成為了接下來全球金融海嘯的序曲。

其實,對抗金融危機,大家都沒有太多可以用的辦法。如果說,金融學家在近百年週期性爆發的金融危機中學到什麼的話,那就是“錢惹出來的麻煩還得用錢來解決”。因此,不管是什麼樣的救市政策,歸根結底也都是“投錢 + 降息”這兩條。

我們先說中國。

彼時的中國經濟仍要大量依靠外需拉動。但信貸緊縮下,美國實體經濟已經陷入大規模衰退。此時,如何用內需來取代外需,成了應對金融危機的核心問題。

2008年11月,“四萬億”一攬子計劃出臺,其中包含的十項措施,都旨在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其中有一些結合中國國情的細節,比如家電下鄉、對小排量汽車減稅等等。

除此之外,基建則是重中之重。2009年全年基建投資增速直線上行,達到42.2%,創下歷史高點,迄今無法逾越。從2008年到2010年底,中國高鐵運營里程增加了8238公里;港珠澳大橋等大型工程也是在“四萬億”的背景下開工的。

美國的政策也類似。

2008年11月,奧巴馬上臺。面對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機,他搞出了8000億美元的救市計劃,在所有能花錢的地方瘋狂砸錢:大幅推動政府開支;失業率補助金,醫療保險、政府救助資金TARP等等。並且,和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一樣,美聯儲降息到0利率水平。

接著,美國政府拿出29萬億扶持包括通用、克萊斯勒在內的大型企業,安慰市場,緩解恐慌情緒。

說到底,這些救市手段的核心都是就是釋放流動性,刺激市場。

從現在回看,中國的“四萬億”計劃不僅幫助中國在當時那個節點抵禦住了金融危機的衝擊,就長而而言,也是一次經濟結構的升級。2009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際增長16.9%,為1986年以來最高增速。

但救市政策終究只是緩兵之計。開閘放水、刺激內需,能緩一時之急,也會帶來很難消化的負面影響。

首先就是財政壓力。

在中國,瘋狂舉債投資之下,2007年到2014年,地方部門政府總負債增加了16.4萬億,達到30.28萬億,增幅為118%。

在美國,2008年到2014年,發放了三輪總額高達3萬多億美元的量化寬鬆政策。雖然美國藉此走出了金融危機的蕭條期,但美聯儲資產負債,也從危機前的8000億美元增長至4.5億美元,翻了近6倍。

為了轉移壓力,美聯儲只能繼續採取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美元持續貶值,讓各國,尤其是中國對美出口承受了巨大壓力。

其次,財政放水、負債增加的趨勢下,2008-2014年間,部分地區居民槓桿率從18%上升至36.4%。這樣的高槓杆率會擠壓城市居民消費增長能力,並不利於今後持續拉動內需。

這是金融危機爆發後全球經濟增長示意圖。2009年,受四萬億放水刺激,中國是全球少數幾個經濟仍然保持擴張的國家。也是在那一年,中國GDP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總體而言,中國之所以能較平穩的度過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除了積極的應對措施外,和當時中國經濟整體債務水平低也有很大關係,這使得中國經濟得以在短期內抵禦外部環境變化。

而反觀,則是目前仍未走出歐債危機的歐洲各國。

從2008年到2020年,我們已全面擁抱了國家金融社會,全球愈來愈成為一個統一的命運共同體。

今晚這場轟轟烈烈的雪崩或許只是新冠疫情下的一陣恐慌,或許是另一週期危機的開始,或許預示著更大更深遠的變革。站在現在的時間點,它意味這什麼,會演變到何種地步,我們還不得而知。

我們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在金融災難、金融危機面前,無論你、我、國家,不再有誰能夠獨善其身。

歷史的選擇,中國的機會

目前,中國新冠疫情已經從化解內患,逐步轉變為防止外輸。全國的抗擊疫情工作也都在壯士斷臂的精神下取得了階段進展。我們認為,任何危機都是危與機的並存。

我們也要看到歷史在給我們新的機會。

這裡我們再次引用開篇那位知名投資預言家的話:

如果美國股市的表現如此平淡,投資者該怎麼辦呢?Grantham建議買進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他認為這些市場的回報率可以達到6%或8%。

摩根士丹利日前也將中國股票由中性調升為增持,建議買入中國股票作為此次全球疫情爆發後的對衝資產。國際資管巨頭景順資產近日發表研報,建議買入中國股票以及在中國有大量收入敞口的全球股票。國盛證券策略團隊發表研報預測稱,短期內海外投資者聚焦中國疫情防控的卓有成效及逆週期調節的持續加碼,A股有望成為全球資金避險港。

一場股市的跌宕,一場盛世的狂歡,一場孕育時機的危險,NEXT TECH 提醒大家,保持敏銳和冷靜,切莫過於悲觀與樂觀。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下午大盤怎麼走 跳空十字星 下午大盤避險猶存一黑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