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1、美國製造業的比例在下降

說美國的製造業空心化,是因為美國的製造業的比重在下滑,下圖是美國製造業增加值從1995年以來的變化,從曲線我們可以看到,製造業的比重是呈現下滑趨勢的,在1995年的時候還佔到16%的比例,到了2017年已經降低到11%的比例。更早之前的比例我們不得而知,但是也可以猜出出來,之前的比例應該更高。

製造業的比例在不斷下滑,不僅僅是出現在美國,在德國、英國、法國和日本也是如此,德國是歐洲頭號製造業大國和強國,2018年的製造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大概是20%,而在1991年的時候是25%,最近三十年以來一直是呈現下降的趨勢而法國和英國也是呈現出下降的趨勢,而且製造業佔比更低,在2018年法國的製造業增加值佔GDP的比例是9.7%,而英國更是下降到了9%不到。

日本是另一個製造業大國,在1994年的時候日本的製造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大概是23.5%,到了2018年大概是20.73%,也是呈現出下滑的趨勢。但是整體來說,美國的下滑得更加厲害,美國的製造業增加值佔GDP的比例基本是英國、法國是同一級別的,而日本和德國是同一級別的。這個和我們感官的認知是相符合的,日本和德國都是製造業大國和強國。

當然,還有一個國家的製造業是很厲害的,那就是南韓,南韓是少有的製造業增加值的比重能夠不斷增加的一個發達經濟體,在1960年的時候,只有11%的比例,而1988年達到了一個高點,達到27.18%,此後有所下滑,但是在2011年再次創下歷史新高,達到28.48%,目前維持在27.23%。

中國製造業增加值在2018年佔到GDP的比重是29%,中國是名副其實的製造業立國的,這個也是中國完成了工業化最好的說明。

2、美國的服務業在蓬勃發展

​美國的服務業的比重是非常高的,在1997年就達到了71.8%,此後還不斷上升,在2018年更是達到了77.34%,在發達經濟體中有一個明顯的共同點就是服務業的比重都比較高,而農業的比重會比較低,日本2018年服務業佔GDP的比重也達到了69%,曾經最高的時候達到了72%。德國的服務業佔GDP的比重也達到了61.8%。

中國的服務業佔GDP的比重不斷提升,在2018年已經達到了52.16%,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資料,意味著中國的服務業的增速超過了製造業,中國未來的經濟增長將依靠的主要是服務業的增長,服務業對經濟的貢獻會更大。

從創業的角度來講,未來的服務業將具有更多的機會,這個是一個國家的機會,這是大大的方向,無論是創業還是工作,都是一個巨大的方向,其實從微觀也可看的出來,送外賣比進工廠要賺錢,而且還擁有更多的自由,開工廠的越來越少,但是開快遞站點的卻越來越多。整個送外賣和送快遞就吸納了千萬的就業人口。

美國的服務業當中金融業是非常發達的,最發達的資本市場在美國,全球最優秀的企業基本都在美國的資本市場上市交易,還有外匯市場,期貨市場,保險市場等等,世界500強中的美國排名前11的公司如下,沃爾瑪是零售行業,埃克森美孚是石油公司,屬於工業領域,蘋果公司是製造業嗎?不是,是服務業,因為生產組裝是在中國完成的,美國是品牌、設計、營銷、研發和物流;伯克希爾是保險公司,亞馬遜是網際網路企業,屬於服務業,聯合健康集團屬於服務業,麥克森公司也是醫藥批發銷售公司,也是屬於服務業。CVS Health公司是醫療和零售企業,也是屬於服務業,電話電報公司也是屬於服務業,雪佛龍是製造業。

在世界500強企業中排名前11名的企業名單中,大概只有2家制造業企業,佔比不到20%,從銷售額的佔比就更低了。

反觀中國,在世界500強企業的前8排名中,中國石油是屬於工業領域,中國石化也是屬於工業領域,國家電網也是屬於工業領域,中國建築當然也是屬於工業領域,鴻海精密的富士康當然是製造業了,前八個當中工業和製造業佔據了5個。

如果我們沿著這個榜單的排名再往下數9個名單,集團是製造業,中國鐵路工程集團是製造業,中國鐵道建築總公司是工業企業,華為是製造業企業,中國海洋石油也是工業企業。也就是說9個名單有5個是工業或者製造業企業。


​3、美國的製造業為什麼會空心化?

當完成工業化之後,製造業和工業的增加值佔GDP的比重就會下降,這是一個必然的趨勢,因為一個人能消耗的有形的物資就那麼多,在一個人的消費比例中是無法再繼續增加了,這個時候是需要其他 的消費,往往就是服務業的由來。

零售批發、醫療、金融、教育、文化、娛樂等等消費就會增加,而在有形物資上是消費變得比較恆定,這種現象在整個發達國家都是如此的。

中國目前也是這樣的情況,服務業的增速快於製造業的增速,而且體量也超過了服務業,未來GDP的增長主要是依靠服務業,經濟增長的貢獻主要是來自於服務業。

美國是把微笑曲線兩頭的都留下了,把利潤低的組織加工部分轉移到其他地區去了,因為隨著 經濟水平的發展,人力成本越來越高,利率較低的組裝加工是很難在人力成本高的地區形成競爭力的,這個人力成本高是來自三個方面,一方面是經濟水平提高自然形成的,第二個就是高福利形成的,另一個就是工會力量介入形成的。可以參考曹德旺在美國開工廠的記錄篇,曹德旺的公司在中國的製造業當中已經算是比較出色的,但是到了美國發現那邊的人力成本高出原來的想象。

所以產業的遷出是必然的,而遷出的產業這些年來主要是轉移到了中國,被中國承接了,中國利用這個機會把工業化完成了,把製造業發展起來了,在國際上十分具有競爭力,發達國家的人力成本高,消費能力強,他們需要我們國家生產提供的物美價廉的商品,這樣他們的生活才完美。

美國的空心化幾乎是不可逆的,儘管從奧巴馬開始就說要讓製造業迴流美國,但是效果並不明顯,美國製造業的比重還是不斷降低,這是一個幾乎不可能用人力去扭轉的局勢,因為美國的人力資本降不下去,企業回去的話是沒有競爭力的。而高階的製造業已經是飽和了,生產的產品已經足夠當前發達國家的人群使用,要擴大銷售,只能是一方面提高自己國家的經濟收入,另一方面就是要祈禱有新的國家發展起來,那裡的人口能夠消費得起這麼高階的產品。

比如印度,蘋果手機未來的業績是要要印度去完成的,因為發達國家以及中國市場目前就只能消費這麼多數量的產品,未來只能是寄希望於印度的勞動人口的收入水平上升,能夠消費更多的蘋果產品。

而在高階領域,也面臨著激烈的競爭,發達國家之間的競爭,以及來自後起之秀中國的競爭,中國從低端開始,發展到中端,現在向中高階發展,這是非常激烈的競爭。

總之,美國的空心化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ST板塊中,這三隻有望被“爆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