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農業>

截至9月下旬,2019年產的稻穀已經處於陸續上市期,其中南方產區的早秈稻收購已經進入尾聲,市場關注和購銷活動的焦點也逐漸轉向正處於收割上市的中晚稻上來。從收購基本上很少的早稻,到目前正在收割上市的一季稻,鑑於今年國內水稻播種面積的下降,以及主產區水稻生長期間遭受了不利天氣等影響,今年國內稻穀的收成是偏差的,總產量比去年減產已成定局。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資料,2019年全國早稻播種面積為6675萬畝,比2018年減少512.0萬畝,下降7.1%;總產量2627萬噸,比2018年減產232.5萬噸,下降8.1%。在減產的同時,因為成熟收穫期的持續陰雨天氣,也使得部分產區的早稻品質下降,符合收儲品質標準的早稻進一步減少,在輪換收購和市場化主體的積極收購下,今年新早稻的價格穩步上漲,在前半程基本上高於1.20元/斤的託市收購底價;後期隨著市場化收購熱情的退卻,早稻價格有所趨弱,安徽、湖南、江西等主產省陸續啟動了託市收購預案。

另外,從新產中晚稻來看,南方產區一季中稻已經上市,價格也是穩中上漲,其主要原因,除了市場主體在初期積極收購之外,也有產量下降的原因。同時,東北地區的粳稻也有零星上市,主要是長粒品種,但數量不多,價格並不具有代表性,而從產情來看,作為主產區的黑龍江,特別是東部地區,今年在秋糧生產關鍵期,遭受了持續性的低溫陰雨寡照天氣和颱風,對於水稻產量和品質的形成是不利的,出米率下降、單產下降已經被證實。

一方面,2019年產中晚稻的產量並不樂觀,無論是東北產區,還是南方產區,粳稻和秈稻的產情預計同比都將下降,其中東北的黑龍江稻穀產區,今年因為低溫陰雨及颱風天氣,使得水稻發育不良,品質(出米率)下降,對後市價格或有一定的支撐。

另一方面,從下游需求來看,今年新米的走貨,對比往年同期,並不好,經銷商的備貨積極性不高,使得市場主體對後市也不太看好。這也將對後期新稻穀大量上市後的價格產生一定利空。

再者,預計2019年中晚稻託市收購執行預案在大多主產區仍將會陸續啟動,但收購力度或將繼續下降,從國家糧食部門釋出的做好秋糧收購工作的通知來看,重點還是要落實市場化收購,因此,託市收購發揮託底作用或將會表現明顯。

  • 面積僅2.5萬平方千米,大面積國土是沙漠,為何以色列農業發達?
  • 玉米價格有下調趨勢?市場資料告訴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