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文>

因為所學專業的關係,這幾年,見了很多人,在這些人中,不快樂是常態。

不快樂的原因當然有很多,但歸結起來大概都是這樣一點:

在這樣的認知下,不同的人又會有兩種不同的表現:

當然,更多時候,兩種狀況是交替出現在同一個人身上的——這也是我為人類的掙扎深深著迷的原因。

人們始終充滿掙扎,這種掙扎一方面表現出了人的侷限,卻也與此同時,毫不遜色地表現出了人的堅韌有力。

與這種不快樂的原因並存的一個常見的想法是:

如果我的人生能夠變得xxxx,我一定就會更快樂了。

如果我長得很美,如果我現在能賺很多錢,如果我現在有一個愛人……

有時候你會很想說,hey,那個擁有你想要的東西的誰誰誰,也一樣痛苦不堪著呢。

當我見過了足夠多的人,彼此間彷彿錯位似的,擁有著別人想要的東西,而同時都處於不快樂中,我才慢慢地不禁覺得,可能"主觀的快樂感"是一個獨立變數。

它與任何這些變數之間都沒有相關關係,只與你是不是一個快樂的人本身有關係。

說到這裡,想起以前讀過的一個實驗:

“希望生活變得更好”中的“更好”是沒有盡頭的。人們理性上都明白這件事,只能靠自己實現了更好,卻又陷入新的痛苦,才真正開始理解這件事。

理解這件事之後,首先改變的,是我對“幸運”的看法。

同很多人一樣,我曾經覺得,那些相對來說付出更少,卻莫名被給予了很多的人是“最好”的,他們是上天的寵兒。

人們經常羨慕這樣的人,因為他們的努力相對來說被給予了更多的回報,比如由於出身的關係人生非常順遂,或者因為機遇甚至是投機收穫了巨大的財富。

特別是當這些人德行有失,人們往往更加焦慮甚至憤怒,有的人會責怪命運的“不公”:為何ta如此“幸運”,我卻如此不幸?

我經過了長期的觀察與認真的思考,想說,其實這些“看起來人生要容易很多”的人,本身就是正在經歷著考驗。

人類很奇妙的一點,在於每個人都只能侷限在自己小小的身軀裡,非常獨立而隔絕地體驗著存活於世的經驗,用自己的體驗去歸納著“真理”。

我以前常常對於那些質疑自己過於“矯情”的人說:

這些“人生容易很多”的人中,有不少人(有針對性的教育可以改變一部分)會更難感到滿足、更少有能力珍惜。

他們或者對“人生的容易程度”產生了與“一般人的體驗”有偏差的認知,或者對“幸運”習以為常而產生了過高的期待(例如期待幸運會高頻發生)。

人們對於這個世界的理解,是基於有限的自身體驗的。

這些幸運兒,容易誤以為好事還會持續發生,眼前這個機會之後,仍會有無數機會逐一開展。因此他們更容易輕率、魯莽地對待“好事”。

而人生是漫長的,對於任何人而言,都不會毫無瑕疵。你對於人生要求的越多,“瑕疵”自然也會越多——

某種程度上,“瑕疵”的存在是由目光決定的。主觀快樂程度,與客觀所擁有的水平,比我們想象中更為剝離。

另一件與我們想象中不同的事情是:

人不是在擁有中學會滿足的,人是在失去中學會滿足,在失望中學會珍惜。

他們知道,即便所擁有的看似是如此的少,“擁有”的體驗都是如此珍貴。

他們在“好事”面前,有一種維持幸福必須的小心翼翼和謹慎謙卑。他們不揮霍世界和他人對自身的善意。

比起實際上擁有多少,我現在更傾向於認為,滿足和快樂更多是一種思維習慣與價值觀。

只有給自己帶來滿足感,以及那些被自己好好珍惜的東西,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好生活”。

否則你所得到的,也可能只是從你身邊經過——和“不擁有”一樣給你帶來苦惱;更不用說上天曾經饋贈你的東西,未必就不會收回去。

我現在覺得,最受上天寵愛的人,是那些得到得“很平衡”的人。

一方面,成就感讓他們相信自己,也相信努力;另一方面,挑戰讓他們看清自己的侷限,也讓他們在命運面前始終保持一定的謙卑。

在宇宙面前,我們多麼渺小,以至於在我們必須承受的一些東西面前,只能做出自己小小的努力——並不期許一定要改變太多。

隨著生命程序的推進,他們不斷消化著更多的成就,以及更多的挑戰。他們的世界觀不斷變得更為複雜,從而能夠幫助他們適應世事的變遷。

他們對於“得不到”有著真正意義上的心理準備——有些人只是理性上“知道”自己會有“得不到”,但從沒能“接受”自己得不到。

他們也因為每一次挑戰,更珍惜每一分所得,即使他們發生在人生的不同方面——他們慢慢參透“快樂”是一種價值取向,幸福真的是一種“信念”。

某種程度上,你是由於相信自己是幸福的,才變得幸福的。他們也因為更早學會了珍惜,而不容易錯失生命中珍貴而罕見的東西。

如果在讀這篇文章之前,你覺得自己不夠幸運,或者羨慕某些人的“幸運”,我會建議你把“幸運”放到一個拉長到更長的時間維度裡看一看。

以前一位老師曾經告訴我,我們生命中大部分的重要的事情,都是無法在當下理解它全部的、對於自己的意義的,無論是一個人還是一份工作,我們可能需要經過很多很多年,才會在回頭時理解它對於自己究竟產生了哪些影響。

有一個姐姐曾經跟我說,自己的平靜來自於一種看似有些悲觀的世界觀。

她說,每個人,包括我自己,每個人類都是那麼虛弱的,我們沒辦法做到那麼多,沒辦法承擔那麼多不切實際的期望。正因為這樣,她才不會去向他人,也不會向自己強求那麼多。

在那之後,她就找到了一種放鬆的平靜感,以及為了“僥倖”擁有的而感到快樂。

你要相信,你的苦樂參半的人生,正是你最好的可能。你既不用充滿“不服”地去追求,更不能沮喪地停止追求。你要的安寧與幸福,正是在這個“求”與“不求”的動態平衡中。

9
最新評論
  • 於德慶:做人不要太張揚〈雜文)
  • 真正成熟的人,不會當眾賣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