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涼州之畜天下繞,

名山茶為易馬用。

粟特人,在史料典籍中被稱之為“中亞九姓”,其原本居處的主要範圍在今烏茲別克斯坦澤拉夫珊河流域的索格底亞那(Sogdiana)。包括有若干在公元3世紀左右在中亞地區建立的幾個城邦小國,如康國(颯秣建,今撒馬爾罕Samarkand)、安國(捕喝,今布哈拉Bukhārā)、曹國(劫布呾那Kapūtānā)、石國(赭時Chach)、米國(弭秣賀Māymurgh)、何國(屈霜你迦Kuāika)、火尋(花剌子模Khwārizmik)、史國(羯霜那Kashāna)、戊地(今烏茲別克布哈拉西)等。

粟特在中亞建立的這些城邦小國並不是特別強大,卻是當時中亞地區文化上處於優勢地位。這些城邦小國以康國為首,《後漢書·西域傳》就有明確的記載:“慄弋國屬康居。出名馬牛羊、蒲萄眾果,其土水美,故蒲萄酒特有名焉。”

粟特人雖然在文化上別具一格,但其族群長期一直受控制。波斯的阿契美尼得王朝、希臘的亞歷山大帝國、塞琉古王朝、康居、月氏、貴霜、挹闐(白匈奴)、突厥,都曾掌控過粟特人。

粟特人經歷文化多樣性的錘鍊,來到涼州後還充當起了文化傳播的使者。古代波斯帝國的拜火教,也傳入了涼州。拜火教是摩尼教之源,在中國稱為“祆(xiān)教”。

前涼時期的姑臧城就有一批祆教徒,這批祆教徒受劉弘招募,在姑臧城南的天梯第五山中集會。《晉書》有記載:“京兆人劉弘者,挾左道,客居天梯第五山,然燈懸鏡于山穴中為光明。”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倚天屠龍記》中,“明教”的原型就是“拜火教”。

▲(拍攝:武威金陸港進出口)(拍攝地點:舍尖技藝)

粟特人受多元文化的影響,傳播來涼州的不僅僅是拜火教。印度教、佛教、景教、基督教等也是粟特人文化傳播的一部分。同時,華夏文明也被粟特人積極接受,茶葉和絲綢也成為了粟特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曹、安、史、康、石、羅、白、米、何等姓氏,就有粟特人的身影在其中。這就是大名鼎鼎的“中亞九姓”。

武威市博物館曾有一個臨時展覽“融合之路——拓跋鮮卑遷徙與發展歷程展”,其中就有中亞風格的胡壺和漢風胡韻的司馬金龍石雕柱礎。這完全可以說明涼州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貿易中轉站和文化交流中心。

▲胡壺(拍攝:武威金陸港進出口)(拍攝地點:武威市博物館“融合之路——拓跋鮮卑遷徙與發展歷程展”)

▲北魏司馬金龍墓石雕柱礎(拍攝:武威金陸港進出口)(拍攝地點:武威市博物館“融合之路——拓跋鮮卑遷徙與發展歷程展”)

後記:涼州文化傳遞向上向善的人文精神,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精神生活追求的嚮往不會改變。我為涼州文化,感到自豪!*本文如有遺漏錯誤還請各位同仁同學指正

5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萬里任馳驅,滿腔熱血酬知己,一片丹心付瑟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