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本期分享的主題為“一個人真正開始成熟的標誌”

我總結為以下四點:

01 由“表現型人格”向“進取型人格”轉變

讀李笑來《財富自由之路》,書中的一句話一下子點醒了我:“表現型人格最在意自己當下的表現。進取型人格最在意自己未來的表現”。

我開始反思自己的一些行為,比如,頻繁地更新朋友圈動態(其中大部分是推文及自己的一些感想記錄),每天更新,我在分享還是向外界證明什麼嗎?是希望得到認可嗎?

經過認真分析,我得出一個結論:自己傾向於表現型人格,且心智還不夠成熟。

而我的一位同行好友,更傾向於進取型人格,她不會頻繁地更新動態,但一直有在認真做事。

能把事做好且不張揚,是一種能力。

進取型人格的人,並非只看將來、不看眼前,而是目標更長遠、很明確,內心更篤定,不會圍繞原地打轉,不會僅僅侷限於當下所取得的微小成就。一旦下定決心,就準備好做出長期努力。

我也觀察過一些同樣真正做出成績的人,比如自媒體創作經驗非常豐富的小鬱兒,也會每天在圈內分享對當天的工作“覆盤”。

小鬱兒已經在擅長的領域有所成就,有一定影響力,有效輸出既充滿儀式感,又能鼓勵新手學習。

而我目前屬於沒什麼影響力的人,就會去猶豫、反思:我能給到別人的價值是什麼?我分享的意義是什麼?會不會讓人覺得是種打擾?只是分享、還是希望得到關注和認同?

可以肯定的是,一個人若只是在乎眼前、在乎當下的表現,是走不遠、走不長久的。

前期的積累和沉澱很重要,“想到”並“做到”,才可能讓“成長”真正發生。

內容足夠好,自然會吸引到同頻的閱讀者。因此打磨內容,才是眼下我更需要花精力和時間去做的事。

想明白這些問題,就不會去內耗了。有些東西一味地向外去追逐、尋找,是找不到的,反而會丟了自己。

向內探索,才知道自己該走什麼樣的路、如何去走。

是大張旗鼓的,還是靜默從容的。

高爾基曾經說:“每一次剋制自己,就意味著比以前更強大。”

心智成熟的成年人,早已在學著剋制自己的炫耀欲、分享欲,不慕良言,埋頭趕路。

02 逐漸降低對自我的過分關注

羅素有句名言:“幸福的獲得,在極大的程度上卻是由於消除了對自我的過分關注。”

一個人過分關注自我,就會眼盲、心盲,以為眼前巴掌大的地方就是世界的全部;以為自己的優點無與倫比、缺點無可救藥。

實際是太過關注自我而放大了自身的特產,忽視了世界之大、自有超越自己認知範疇的規律。

過分關注自我的人,沒有自我,且更容易在遇到煩惱或挫折時丟了自我。

相反內在是豐富的、圓滿的,這樣的人更容易感知快樂,有能力且更願意去幫助別人。

降低對自我的關注度,喜悅會不請自來。

03 開始狠狠地拓寬“知識邊界”

越成長越發現:會的東西不足以解決現實問題,不會的反而越來越多,需要不斷刻意學習、刻意練字,去收穫更多成長。

這就需要——狠狠地拓寬“知識邊界”。

學生時代的學習偏被動,成年人的學習則是自發的、主動的,因為渴望成長,期待變得更優秀。再者說,為了下一代,也必須先以身作則。不然,假如有了小孩,被孩子提問到啞口無言,是件很尷尬的事。

學習這件事,沒有太晚的開始,任何時候都可以進行。

可以在一個領域垂直生長,但不會僅僅侷限於此。

總有一天我們會發現,不斷拓寬知識邊界,主動學來的,確實能派得上用場:

閱讀名著——思想更深刻,有了更豐富的心靈世界;潛移默化中提升了閱讀及寫作能力。

學習哲學——能夠更辯證地去看待和思考問題。

學習旅遊攻略——出行不會盲目,且更安心,獲得更好的旅遊體驗。

學習思維導圖——讓思考“看得見”,藉助導圖來分析總結一本書、一堂課等,更明確、更清楚,提高做事效率。

……

主動探索和進取,是心智成熟的成年人普遍在做的事。我們很忙,但不瞎忙。

04 知恩惜福,不抱怨

有句話說得好:“正面思考的人知恩惜福,負面思考的人怨天尤人。”

心懷怨氣,其實仍是心智不夠成熟的表現。越成長越發現,這短暫的一生不值得浪費在悲嘆上。

人生固然不盡是美好,我們要儘可能讓自己美好,活得不擰巴、活得精彩。

心智成熟的人,知恩惜福,不抱怨,帶給周圍的人也會是善意與溫暖。

心智成熟的人,凡事往好處想,知因果、但不執念因果,自知很多事,需在因上努力、果上隨緣。

心智成熟的人,學習不侷限於年齡、人事物,很少以大人的身份自居,自認為能夠去教導和約束小孩子。相反,他們會去觀察小孩子,像小孩子學習。

小孩子很少抱怨,很容易知足、很容易快樂。

我們成年人,內心大可以住個小孩,這使自己平和良善,仍能保持一部分清澈,看得見擁有,活得簡單,在時光洪流中不迷失。

心智成熟的人,心打開了,讓光芒照進來,他(她)不去追光,把自己活成光本身。

以上,與大家共勉哦~

* end *

5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民間故事:落魄男子投親,遭岳父嫌棄陷害,遇痴情女一路追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