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當我們提到“鳳冠霞帔”的時候,大多數人因為常看古裝劇,首先想到的是古代女性結婚時的華麗裝扮,在人生最幸福的那一天,身著鳳冠霞帔嫁給自己的如意郎君,但這樣的印象是有些片面的。“鳳冠霞帔”最初並非是為了婚嫁而使用,而是皇宮裡后妃的規定穿搭。

中國古人無論男女都蓄長髮,這就需要用簪、釵等來固定住頭髮,而男子到成年之時就要戴冠,“弱冠之年”便是由此而來。至唐五代時期,壁畫和石刻上開始多了一些女子戴鳳冠的形象。鳳冠是從宋代開始被正式確立為后妃的禮服冠,后妃在受冊封、朝謁、祭祀等重要場合時需要戴鳳冠。南宋時又在鳳冠上增加了龍的形象,所以當時的冠全名叫作“龍鳳花釵冠”。

明 孝端皇后鳳冠

到了明代,上至皇后下至品官之妻,都可以戴冠,但要依據服制,嚴格地根據身份級別來使用相應的冠。比如從皇后到皇妃、皇太子妃、親王妃、公主們,冠上雖然都使用的是金鳳簪,但因皇后和皇太子妃是正妻,所以她們的冠才能被稱為“鳳冠”,而嬪妃、親王妃、公主們的冠,則叫作“翟冠”。

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古代中國”展廳裡陳列有一件孝端皇后九龍九鳳冠,製作精美至極。此冠出土於明定陵,是明神宗朱翊鈞(1563—1620)的陵墓。

按照洪武年初的服制,皇后禮服冠為九龍四鳳冠,常服冠為雙龍翊鳳冠。但實際上定陵出土的四頂鳳冠,都比明初規定的裝飾更為複雜。根據傳世的畫像可以發現明代早期的鳳冠較小,只能罩住頭上的髮髻部分,後來冠體越來越大,明中後期基本可以罩住整個頭部,裝飾也是越來越繁複,甚至超出規定的品類和數量。

明 孝端皇后鳳冠

這頂孝端皇后九龍九鳳冠重達2320克,上有以累絲工藝製作的金龍九條,均口銜珠滴,珠滴由一紅一藍兩個寶石間以兩顆珍珠串成。其下為九隻點翠工藝製作的鳳鳥,同樣口銜紅藍寶石珠滴。口圈一週有金寶鈿花12個,冠上有48個,全冠共計金寶鈿花60個。金寶鈿花是由黃金、寶石、珍珠組合而成的花型裝飾。其間“鋪翠”,有翠雲、翠葉、珠翠花等裝飾滿鋪在冠上。

冠兩側後方為“博鬢”,是專門表示尊貴身份的假鬢,行走時會隨著身體的擺動而展開,皇后為六博鬢,左右各三,每扇有金寶鈿花三個,金龍兩條,下邊垂有珠滴,稱為“垂珠滴翠”。皇后以下的各級后妃博鬢和其上金寶鈿花的數量依次遞減,如皇后博鬢金寶鈿花為24個,皇太子妃則為18個,並且只有皇后的博鬢才可以垂珠滴。此冠裝飾極其奢華,用到紅藍寶石一共115顆,其中紅寶石57顆,藍寶石58顆,而用到的珍珠更是多達4414顆。

明 孝端皇后鳳冠(局部)

此外,佩戴鳳冠的時候,因其又重又大,還需要一種固定冠體的首飾——金簪。為了起到良好的固定作用,金簪長度一般要在10釐米以上。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古代服飾文化展”中有一對同為明定陵出土的“嵌寶石行龍銀鍍金簪”,這對金簪長18釐米,扁形簪體,簪首處較寬,簪腳較尖且下凹,弧線流暢優美,簪首是鏤空的行龍圖案,中間嵌紅寶石一顆,其下等距鑲嵌紅藍寶石三顆。使用的時候由冠口圈處的左右兩側插入髮髻中。

明 嵌寶石行龍銀鍍金簪

鳳冠之外,便是霞帔。霞帔最早由唐代的帔帛演變而來,雖然在唐代沒有進入服制,但也走入了宮廷,成為當時的穿衣風俗。宋代的霞帔可以算作是處於轉型期,一方面被收入了服制,內外命婦的禮服都需穿戴,同時也是民間婦女日常穿搭的衣飾。

而到了明代,霞帔的地位上升到了女性服制中的最高等級,與鳳冠一起成為內命婦禮服的定製。花釵鳳冠和霞帔固定搭配穿戴,也是自此時起,“鳳冠霞帔”被組合成為一個詞語沿用下來。明代的霞帔搭配真紅大袖衫,霞帔地為深青色,根據級別的不同,后妃霞帔分別以金繡雲霞鳳紋、雲霞翟鳥等紋飾。

而外命婦的霞帔則更是根據品級區分得十分詳細,如一品金繡紋、二品金繡雲肩大雜花紋、三品金繡大雜花紋、四品繡小雜花紋、五品銷金大雜花紋、六品七品銷金小雜花紋,八品、九品則是沒有紋樣的大紅素羅霞帔。

明 《臨淮侯夫人史氏像》

“中國古代服飾文化展”中的《曹國長公主朱佛女像》,其頭戴翟冠,身著紅色大袖衫,佩戴深青色霞帔織雲霞翟紋,腰繫金鈒花革帶,手執玉圭,下墜橢圓形金帔墜。

朱佛女為明太祖朱元璋的二姐,明朝開國將領李文忠的母親,因曹國公李文忠的緣故,後加冊為曹國長公主。此畫與規定中的公主服制略有不同,根據服制,其應為無龍紋的紅色大衫,不持玉圭,但由於朱佛女在大明立國之前就已經去世,是後被追封的公主,並且此像為清初追摹的,而明代晚期冠服已沒有完全按照規制來,常穿著比自身等級高的冠服,佩戴高品級的翟冠、補子、革帶等,畫像中也多繪製穿戴高等級形制的冠服。另外在《臨淮侯夫人史氏像》《明人繪三人群像》等畫中,也都可以看到明代霞帔的面貌。

清 《曹國長公主朱佛女像》

與霞帔搭配的還有一物便是佩墜,明代的佩墜延續了宋代佩墜的功能——以重量來保持霞帔的平整。明代的佩墜同樣有著明確的等級規定:公、侯、伯及一至四品,為鈒花金墜子;五品鍍金鈒花銀墜子;六至九品下均為鈒花銀墜子。“中國古代服飾文化展”中有一對明益莊王朱厚燁墓出土的金佩墜,墜子為雞心形,中空,兩面透雕鳳紋,製作精良,頂部尖端有孔,穿以掛鉤,刻有“銀作局嘉靖二十六年八月造金一兩九錢”的字樣。

明 嘉靖二十六年金帔墜

由此看來,“鳳冠霞帔”是古代官定的有品級有身份女性的正式穿搭,那為何如今會讓大家覺得它是結婚的婚服呢?中國古代的婚禮服色一直在變化,自周代的玄纁開始,南北朝時還出現過白色的婚服,到了唐宋則用青色,而至明代則變為大紅色並在民間盛行。

明初的律法還規定了民間女子禮服不可以用大紅、鴉青、黃色,但是前面也提到了明代後期規定已經鬆動,常有逾越服制的現象,甚至明代的家族畫像中也常描繪高於自己等級的冠服。故而先前對婚禮的禁忌逐漸被打破,此後“真紅大袖衫”和“鳳冠霞帔”的裝扮流傳至今,成為人們對中式婚禮的標準印象。

華麗的鳳冠霞帔,將中華傳統服飾之美體現得淋漓盡致。在數百年之後的今天,於展覽中匆匆一窺,仍能讓人驚豔不已。

本文節選自《中國美術館》2022年第2期

《鳳冠霞帔——古代女性的高光時刻》

《中國美術館》

郵發代號:80-870

3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寒衣節將至,給先人上墳添衣,老祖宗的交代的“三不忘”要謹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