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近期,四川師範大學一則“學生反駁韓教授‘端午起源與中國’被‘私聊’”的事件在網絡上一起熱議。事實上,關於端午節起源的問題在民俗學研究中也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但學界對“端午節起源於中國”這一點是達成一致的。

而社會上關於中國和南韓端午節的爭議是從2005年南韓的“江陵端午祭”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確定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始的。在中國的民眾看來,這無疑是“盜竊”,引起了巨大輿論反響,同時也促進了華人對傳統節日的保護意識。社會上的爭執不平是必然的,但人們並不深入瞭解其中曲折,面對這種行徑往往是憤怒而無奈,但正如魯迅所言“不平是改造引線,但必須先改造了自己,再改造社會,改造世界,不可單是不平。”瞭解端午的來源使我們反駁的底氣,此文也是為更多人略略瞭解端午所作。

“節”在中華文明中是一個重要文化意象。在漢語中,“節”可以指兩端之間的連接之處。在中國古代農耕社會中,古人採用傳統曆法紀年,用時令的變化指導著生活和勞動。在大量的勞動經驗中,先人總結出經驗,在每年的一定時間點設置“節”,表示氣候轉變,也提醒人的生活和生產行為隨之調節、變化。在“節”時,人們會舉辦各種活動,以休沐、祭祀、避難、祈福等,節日習俗寄託了人們心中美好的感情,是炎黃子孫情感認同的一個重要支點。

然而,近年來,隨著物質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和社會節奏的加快,傳統節日的慶祝方式被過度簡化,人們對傳統節日的瞭解變得符號化。因此,加強傳統文化的教育、創新節日形式讓更多人瞭解傳統節日的內涵,將“端午節”與現代人的生活更加緊密連接,是繼承和發展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關鍵。

端午節作為中國三大傳統節日之一,距今已有2500年之久。現在人們多認為端午節的起源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但在民俗學研究中,其實早在屈原投江之前,中國就已經出現了端午節的相關習俗,端午節最早與屈原並沒有關係。就目前民俗學的觀點來看,端午節的起源主要有夏至說、紀念說、辟邪說、祭祀說等,相關的習俗也有不同的解釋。

端午之所謂端午,晉代周處的《風土記》最早以文字記雲:“仲夏端午,烹鶩角黍。”其注曰: “端,初也,謂五月五日也。”古代以天干地支紀年,按照“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地支順序推算,正月為寅月,第五個月為“午月”,而古人習慣把五月前幾天以“端”稱呼,元代陳靚《歲廣時記》雲“京師市塵人,以五月初一為端一,初二為端二,數以至五為端五”,古代“五”與“午”通用,故稱“端午”或者“端五”。又因為五是陽數,端午也叫“端陽”,還有因端午在五月五日叫“重五”“重午”等。

夏至說是指端午發源於夏至日祭祀避災的學說。夏至的陰陽轉換是理解此學說的根本。我們的先民很早就認識了一年四季的循環 ,將自然中日照時間的變化理解為宇宙間陰陽的神秘信息。 他們在勞動中總結出經驗,發現五月正是夏至陽最盛之時,《禮記·月令》雲“ 是月也,日長至,陰陽爭,死生分 ”。 在形而上學的哲學觀中,人們希望陰陽均衡,希望用自己的力量調整陰陽,而水無疑是調節的關鍵,就有夏日祭祀水神的說法。以此為基本,相關的紀念學說也有邏輯可循。

在紀念學說中,端午紀念的人物有介子推、伍子胥、屈原、曹娥等,但這些人無一不與水有關。介子推抱樹而死,死於火,以水紀念;伍子胥受君迫害,拋屍江中;屈原報國無門,投江而死;孝女曹娥投江救父,抱父屍出。將這些起源都具有端午“祭水神”的共性。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古代的歲時專書《年中行事抄》保存的一條重要史料:

五月五日,荃握 。昔高辛氏子乘船渡海,急逢暴風,五月五日沒海中 。其靈成水神 ,令漂失船 。或人五月五日,以五色林荃握投海中。荃握變化成五色鯁龍,海神惶隱 。敢不成害。後世相傳。

高辛氏,即帝嚳,五帝之一,黃帝曾孫,在神話中執掌時間。高辛氏之子具有海神神格,因此推測,端午在殷商時期的起源源自於神話中海神的傳說。後續發展融合中演變成伍子胥、屈原等人,這些忠孝厚德之人死於水後同樣被賦予水神神格,端午祭祀他們也有祭祀水神的邏輯根源。

至於辟邪說,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惡日, 主要是這一時期天氣炎熱、溼燥,容易爆發瘟疫等疾病。從現代觀點也易於理解,因為春夏之交氣溫回升,無疑是細菌滋生、疾病多發的季節。古人希望以祭祀的方式祛除災病,久之從而形成了祛禳災異、以求平安的習俗。南朝學者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亦 說: “五月,俗稱惡月,多禁。忌曝床蓆,及忌蓋屋。”南北朝時還出現“採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的做法。後來又出現懸艾人、鬥百草、避五毒等辟邪禳災行為,在南方地區也發展出以端午作作為“端午藥市”傳統。

龍圖騰祭祀說也有很多歷史依據。著名學者聞一多通過對端午節起源的考察,認為端午風俗中和龍有關的節目很多,龍圖騰祭祀與端午節相契合,因此他認為,端午節應是古代吳越民族一個龍圖騰團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太平寰宇記》所引《襄陽風俗記》亦云: “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江,其妻每投食以祭之。原通夢告妻,所祭食皆為蛟龍所奪。龍畏五絲及竹,故妻以竹為粽,以五色絲纏之,今俗其日皆舉五色絲,食粽,言免蛟龍之患。” 仔細比較不難發現,這與紀念海神中纏五色荃的說法也相契。五色荃纏變化成五色鯁龍防止同類侵害,在兩種說法中實現了自洽,也揭示出端午起源的具有深刻的邏輯性。

在中韓端午節爭議中,很多民俗學家認為,南韓的“江陵端午祭”與中國的“端午節”是有很大不同的,除了在進行比較民俗學的研究時,無需將兩者相提並論。但“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是無可爭辯的,日本、南韓的端午節俗乃是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的結果。 南韓民俗學者對其端午祭的歷史起源,通常會持本土起源說,且上溯至很古,例如,他們援引 《三國志》的“東夷傳”,認為它和五月插秧結束後的祭祀及聚會歌舞有關。但《三國志》為三國史學家陳壽所作,而在此前,漢武帝滅“衛氏北韓”,將北韓半島劃歸漢王朝的管轄範圍,成為“漢四郡”。中國的許多優秀文化和傳統節日在此期間大量地傳入北韓,端午節的習俗當然是文化習俗傳播中的重要內容。依此說明端午節起源於南韓並沒有說服力。

更甚之,南韓既認為“江陵端午祭”是與山神祭、巫祭有關,是與中國端午完全不同法節日,又為何取“端午”為名而不叫作“山神祭”?這一點是南韓研究者們避而不談的。要南韓學者解釋“端午”之名的由來,估計倒是要到漢語書寫的南韓歷史中去尋。南韓既是在文化上努力切割與中國的聯繫,試圖證明自己是獨立於中國文化之外的自生體系,又是擦邊“盜竊”中國文化,欲蓋彌彰。

但我們切不可只一笑置之。魯迅先生講“要我們保存國粹,也需要國粹保存我們”,我們必須認識到現代文化對傳統節日內涵的衝擊甚至破壞,採取有效的措施保存好、傳承好中華民族優秀的節日文化。若是要他人竊去,我輩怒之而不護之,三代以後、數代以後,後輩只能悲痛地講“那是我先祖的東西,不過是你們竊去罷了!”就好像如今我們看歐洲各國展館中的中國瑰寶,何其痛心! 何其無奈!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復哀後人也!萬萬不可!

(文中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參考文獻:

[1]何彬.日本的端午節與粽子[J].節日研究,2021(01):127-143.

[2]王天泉.南韓端午節食的由來與變遷[J].節日研究,2021(01):107-126.

[3]宋亦簫,劉琴.端午節俗起源新探[J].中原文化研究,2016,4(02):55-60.

[4]周星.東亞的端午:以“藥物”為中心[J].中原文化研究,2014,2(05):68-75.

[5]張曉宇.中韓端午節日習俗比照[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3,22(06):15-16+41.

[6]高建立.從端午節起源的歧出看中華民族的傳統價值旨趣——兼及中國傳統節日的保護與傳承問題[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35(01):70-74.

[7]劉曉峰.端午節與東亞地域文化整合——以端午節獲批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中心[J].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50(03):118-123.

[8]劉曉峰.端午節與水神信仰——保存於日本典籍中有關端午節起源的一則重要史料[J].民俗研究,2007(01):164-168.

[9]戈春源.從屈原與伍子胥的關係看端午節的起源[J].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2):88-90.

[10]杜寧.關於端午節的起源[J].文史雜誌,2004(04):24-26.

4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NFL名人堂跑衛的兒子!2023屆四星控衛吉茲-詹姆斯承諾辛辛那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