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一、創立於陳隋之際的天台宗,以著名高僧--鳩摩羅什,譯出的《妙法蓮華經》,簡稱《法華經》,為主要教義。其乃是中國佛教,八大宗派之一,也稱法華宗。此宗是我國,最早創立的一個佛教宗派,也是最早的成熟的本土化佛教宗派。其始於河南淨居寺,盛於浙江天台山。故而,此宗的祖廷,為天台山國清寺。

(1)《法華經》主張一切眾生皆可成佛;以“久遠實成”的釋迦佛,將大乘佛教之佛身論,進行了形象化;且提出“諸法實相”、“十如”等,富有深刻的哲學意味。其是早期的漢譯佛經之大乘佛典之一,在我國曆史及文化的發展過程,以及北傳佛教流傳的過程中,均有過重大影響。故而,在歷史上,此宗影響甚廣。其不僅對我國的文學,產生過相當大影響的,還在哲學思想上,也產生過一定之影響。

(2)此外,天台宗在興盛之時,還將自己的影響力,擴大到了海外。例如,大概於9世紀初,天台宗典籍,被日本僧人--最澄傳到日本,繼而在日本快速傳播。在日本佛教和文化發展史上,中國的天台宗,甚至被其稱為“日本文化之母”。特別是在平安後期和鎌倉時代,即1192-1333年,此期間,日本的唸佛宗、淨土宗、淨土真宗、日蓮宗、禪宗臨濟宗、曹洞宗等宗派教祖,都曾是日本天台宗之學僧。

二、一般而言,天台宗學統,會追認有顯密八宗共祖之稱號的龍樹,為其初祖。不過,龍樹畢竟沒有直接對,天台宗施加巨大影響。故而,大多數時候,龍樹僅是名義上的天台宗初祖。也因此,大部分的天台宗派系,會將惠文法師(也作慧聞),當作天台宗的初祖。

三、慧文者,生卒年不詳,傳為齊渤海人,有慧根,幼年向佛,12歲入寺,16歲受戒。慧文因讀《大智度論》(卷27)體會到了,三智實在一心中得;再因讀《中論》四諦品之因緣生法,即空、假、中一偈。最終悟得了,一心三觀和所觀的一境三諦之禪法思想。此外,有傳言,慧文之以上經歷,乃是無師自通(悟)。若屬實,實難能可貴!總體而言,慧文法師慧根極佳。最終,其成為北齊鄴城之得道高僧也!

(1)很顯然,慧文法師開啟了天台之源。雖然其所入法門,非世可知。然憑藉其絕佳的慧根,高深的佛學,還是俘獲了一眾信眾的敬仰。正所謂:“學者仰之,以為履地戴天,莫知高厚。”

(2)慧文法師在世時,其佛法廣傳於江北,影響甚大。且後世之人,所述之慧文法師,多有神奇事蹟。

a.建德6年(577年),也就是北周武帝滅佛之際,齊地佛門遭劫。於是乎,慧文法師便率僧眾40餘,循海路,奔健康(金陵舊稱)。然途中輒遇大風波,楫折船沉。然忽有一巨龜現,乃負慧文眾僧出水,須臾即抵健康。

b.抵達後,慧文法師口稱南無阿彌陀佛,以示敬意。巨龜則回道:“師父曾記否,吾乃海曲放生池之老龜也。”至此,慧文法師方才,恍然大悟。

c.慧文等人,到達金陵後,有官員向宣帝,聞奏此事,帝感神奇,並大悅。於是,敕建報恩寺,命香火祀之。此報恩寺,即為今南京大報恩寺之前身。

(3)顯然,慧文法師所創的一心三觀等,以及其巨大的影響力,算是為天台宗開啟了源流。故而,慧文法師最終被大部分天台宗僧眾,定為二祖是也。

四、慧思者,俗姓李,河南上蔡人,自幼喜佛法,且偏愛《法華經》,每讀《法華經》均深受觸動,故而,常常對經涕泣。其15歲出家,後追隨慧文法師,得授一心三觀、一境三諦等觀心之法。

此後,經過不斷參悟,終豁然大悟,深得法華三昧,成大氣候也。最終,因其影響力甚大,世稱南嶽尊者、思大和尚或思禪師,並被後世,稱之為天台宗三祖。

總體來說,慧思法師繼承了慧文法師的一心三觀、一境三諦等觀心之法,為天台宗的正式出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年輕時期的慧思,從慧文法師,學受禪法,白天隨眾僧事,夜間專心修禪,再結合《法華經》意,悟得了法華三昧。此後,聲名遠播,再遊行各州,信眾不斷增加。至34歲時,即548年,在兗州講禪法時,因徒眾人品複雜,惹是生非,遭邪師猜忌謀害,遂中止北遊,學其師,率眾南行。

(2)南行後,慧思一眾,先到信州,後入郢州,然又遭惡人加害,更有徒眾3人,因中毒致死。553年,率眾再向南行,終達光州(今光山縣),後入住大蘇山,在開嶽寺、觀邑寺講《大品般若經》,信眾日盛。

(3)此後,因感一路波折,其發願造金字《般若經》。44歲時(558年),於光城縣齊光寺,實現了該願望,且撰有《立誓願文》。在此敘文中,其闡述了出家學道、習禪以及在各地遊化,遭遇加害,發願造金字經本的因緣等事。並立誓修禪解脫法、得神通力、弘揚般若、廣度眾生之宏願。

(4)話說,慧思法師的這篇《立誓願文》,流傳較廣,且影響很大。引得了許多遠地信眾,不懼光州及周邊戰亂,前來追隨其。而智顗和尚,便是其中之一。陳代光大2年,即568年,慧思法師再帶徒眾40餘人,往湖南,併入住南嶽,在那裡繼續提倡修禪。一時間,追隨者甚多,影響很大。彼時,世人開始稱其為南嶽尊者。

(5)之後,陳主迎他到陳都建業(今南京),住棲玄寺,講《大品般若》。後又還住南嶽,繼續傳授禪法。於577年,圓寂於南嶽。

(6)需要特別說明的是,577年當天臺宗初祖--慧文法師,到達建康之時,三祖慧思法師,則在南嶽,故而未得見面。而四祖智顗在575年,已入天台山,也未得見到二祖和三祖。此情此景,實在令人唏噓不已!

五、智顗者,俗姓陳,隋代荊州華容人。有慧根,7歲即嚮往寺院,諸僧口授《普門品》一遍,即可誦持。17歲,時值梁末兵亂,與家庭分散,遂在荊州長沙寺,佛像前發願為僧。18歲,投果願寺僧人--法緒出家。之後,隨慧曠學律藏等。再後入太賢山,誦《法華》、《無量義》、《普賢觀》等諸經,皆通達其義。

陳天嘉元年,即560年,入光州大蘇山,參謁慧思,並師從慧思,修習禪法,不僅得一心三觀、一境三諦等觀心之法,還證得法華三昧。之後,誦《法華經》藥王品,豁然開悟,得慧思法師讚賞,既而代慧思法師,開講筵。567年,慧思臨去南嶽時,更受慧思法師囑託,入金陵弘傳禪法。

569年,智顗法師受邀於金陵瓦官寺,開《法華》等經題。前後住約8年,並寫出了《六妙法門》等註疏,從而樹立新宗義,判釋經教。一番操作下來,算是奠定了,天台宗教觀之基礎。此後,智顗大師對天台宗之建立及發展,出力甚多,繼而成為了,天台宗的實際締造者。

智顗法師創五時八教之判教方法,在一心三觀等基礎上,發明一念三千,三諦圓融的思想,直接建立起了天台宗的思想體系。最終,其成為中國化佛教宗派史上,第一個宗派--天台宗的,實際的創始者,更是造寺三十有六。後被追為天台宗四祖,世稱智者大師、天台大師。顯然,天台宗的實力,以及影響力,在智顗法師時期,達到了巔峰和極盛!

(1)顯然,慧思法師還在世時,作為其追隨者的智顗法師,已經脫穎而出,極大地推動了,天台宗的建立。陳太建7年,即575年,智顗法師離開金陵,初入天台山,於北面山峰,創立寺院,栽植松慄,引入流泉。又往寺北的華頂峰,行頭陀行,晝夜禪觀。自此,天台宗寺院,正式形成。

(3)智顗法師在講解《法華經》之時,其得意弟子--灌頂,隨聽隨記,錄成《法華文句》。顯然,智顗法師這是在重點栽培灌頂和尚。因智顗法師多於陳朝有交集,南朝陳滅亡後,為防不測,智顗法師乃上廬山隱修。話說,雖隱修,然智顗法師的名聲,依然遠播,慕名者甚多!

(4)隋文帝開皇11年,即591年,身在揚州的晉王--楊廣,慕名而來,遣使到廬山,堅請智顗法師,往揚州傳戒。此後,其為楊廣授菩薩戒,並或封“智者”的稱號。592年,其回到故鄉荊州,於當陽縣玉泉山,創立玉泉寺,後兩年在寺內,主講《法華經玄義》和《摩訶止觀》,為玉泉寺之發展,打下了基礎。

(6)597年10月,楊廣遣使入山迎請,迫於皇室威嚴,智顗法師勉強出山,走到石城,病重到不能行,不久入寂,時年60歲。

(7)智顗法師入滅後,晉王--楊廣依照其遺願,在天台山另行創建佛剎,並於大業元年,即605年題名為國清寺。自此,天台宗祖廷,正式落成。天台宗,在隋朝的影響力,也達到了巔峰。隋朝之後的天台宗,要想超越隋朝時,天台宗的影響力,屬實很難!

六、智顗法師之後,其得意大弟子之一的灌頂,繼承了其衣缽。灌頂者,俗姓吳,原籍常州義興,後遷臨海章安。有慧根,7歲時,入攝靜寺出家,依止慧拯法師,學習佛教經典等典籍,以智慧敏捷而出名。20歲便受具足戒,此後,一心研學律藏。

陳後主至德年初,其師慧拯法師圓寂後,灌頂大師便入了天台山,拜見並親近於智顗法師,跟隨其學法。此後,經過不斷地努力研修,頗受智顗法師器重。所悟所得之境界,也是屢得智顗法師的印證稱可。

後因跟隨智顗法師良久,在大師座下,所聽聞之佛法,均一一理解領悟,漸成大氣候。故世人,依據其出生地,稱其為章安大師、章安尊者。後被天台宗,尊為五祖。

(1)隋文帝開皇17年,智顗法師圓寂後,灌頂大師便宣揚其《法華》遺教,開講《法華經》,勸人勤修禪定和智慧,繼而遠近文明,前來親近修學者,絡繹不絕。

(2)顯然,灌頂大師繼承了智顗法師的遺志,不斷地宣傳天台宗,為天台宗的聲譽,打開了一片天地。使得天台宗在唐朝時期,延續了隋朝時期的極盛,並使得天台宗,在唐初,也擁有了極大的聲譽!

(3)很明顯,灌頂大師對於天台宗的發展和延續,是有貢獻的,算得上是嘔心瀝血。但是,他的這種貢獻,多是屬於智顗法師留下的“紅利”。唐太宗貞觀6年,8月7日,灌頂大師圓寂於國清寺,時年72歲。

七、灌頂大師之後,其曾經的弟子智威,繼承了其衣缽。智威者,俗姓蔣,處州縉雲人,家中世代為儒生,自幼聰明異常。18歲時,即因“天與多能,富有辭藻”,而任本郡(學)堂長。之後,某日,路遇梵僧,聽其講經,頗有慧根的他,入迷至不想歸家。此後不久,即往國清寺,投灌頂大師為師。

(1)此後,在國清寺,佛學修為日益精進,受具之後,逐漸地,完全領會了天台宗之一心三觀等心要,定慧俱發,即證法華三昧,稱智威大師。 灌頂大師之後,智威大師大力弘揚天台宗之法華經典,並致力於弘揚天台宗。對唐朝時期的天台宗的發展,做出了較大的貢獻。

(2)唐高宗永隆元年,11月28日,智威大師在禪堂中圓寂。世人,稱之為法華尊者智威。後被天台宗門,尊為六祖。

八、慧威者,也稱惠威,俗姓劉,婺州東陽人。幼年出家,受具足戒,後追隨智威大師,研習天台之學,頓悟一心三觀等觀心之法,頗出名,時人遂以‘小威’稱之。此後,不斷參悟,不斷提高佛學修為,漸成氣候。

初居大唐京師天宮寺時,世人稱為‘天宮尊者’。後歸東陽,絕塵世,隱居山中。但慕名而來者,仍不絕於途。待到高宗時,其慧威大師名號,已然十分響亮。故而,與智威大師,同為朝散大夫之四大師。

(1)唐玄宗開元元年,慧威大師圓寂,時年80歲,其傳法者,唯左溪玄朗一人也。

(2)慧威大師圓寂後不久,被深深仰慕其的,吳越王敕賜‘全真尊者’之諡號。這也間接反映出了,慧威大師的影響力。最終,慧威大師被天台宗,尊為七祖。

九、慧威大師之後,左溪尊者--玄朗,獨為其嗣法弟子,繼續傳承天台宗之衣缽。玄朗者,俗姓傅,傳言,婺州烏傷縣人,又傳言東陽縣人。其字慧明,號左溪,故而後世多稱其“左溪玄朗”。其9歲出家。20歲蒙敕,居於東陽清泰寺,從光州岸律師,受具足戒,研習律儀,博究經論,精研涅盤學。頗有慧根,故而,常恨古人章疏,判斷有不當者。

(1)玄朗曾至會稽妙喜寺,與印宗,共研禪要。又曾研學於東陽天宮寺,從慧威法師,研學天台宗之法華。之後,再修習止觀。其後,則厭棄人世,好於山林,終隱居於婺州左溪山,常隨僅十八僧物。

(2)此後,30餘年間,其修行止觀,又涉獵儒書,兼好道宗。彼時,頗有威望。晚年,則致力於講學和育人。天寶13年圓寂,時年82歲。吳越王尊重其,追諡‘明覺尊者’。後世,則尊其為天台宗第八祖。

(3)話說,玄朗大師門下,名僧輩出,其中,數湛然法師名氣最甚,不僅繼其法統,還再興了天台宗。此外,有新羅僧法融、理應、純英等人,將其教義,弘傳至了海東。

十、湛然者,俗姓戚,常州晉陵荊溪(今宜興)人,其家世習儒學,幼年即有超然邁俗之志。唐玄宗開元15年,即727年,17歲的湛然,遊浙東,尋師訪道。至730年,於東陽遇金華方巖,示以天台教門及經書。繼而,對天台宗心生嚮往。之後,果然求學於天台宗八祖--玄朗大師門下。

(1)玄朗大師對湛然深為器重,將畢生之天台教觀宗旨,全部傳與湛然。其後10餘年間,湛然專究天台宗學。至天寶7年即748年,38歲的湛然,始在宜興君山鄉淨樂寺出家。之後,再前往會稽開元寺,訪學於名僧--曇一,廣究律部。再之後,又在吳郡開元寺,闡釋《摩訶止觀》。其後,名氣日盛,始有湛然法師之名。

(2)天寶13年,即754年,玄朗大師圓寂。湛然法師則繼承其遺志,在東南各地弘傳天台教法。時禪、華嚴、法相諸宗,名僧輩出,各闡宗風,湛然法師深感壓力。其後,為對抗其宗派,在祖述所傳之基礎上,撰天台三大部註釋等,合計約十萬字,以弘揚天台宗義。最終,經過不斷努力,天台宗復興。湛然法師之名氣,也是聲名遠播。

(3)742—779年間,鑑於湛然法師之聲名遠播,唐王朝之玄、肅、代三宗,前後徵召他入京,湛然法師均託病推辭。到了晚年,其遷天台國清寺,孜孜不倦,以身誨人。唐德宗建中3年,即782年,湛然法師在佛隴道場圓寂。天台宗人,尊其為九祖。世人用其家鄉名,稱其為荊溪尊者,又稱妙樂大師。

(4)事實上,湛然法師弟子頗多,有道邃、行滿、元浩等凡39人,其中道邃大師,雖成為了,天台宗十祖。不過,在眾弟子中,湛然法師最滿意的是元浩。元浩者,對《法華》、《止觀》之學,均深有所得。故而,深得湛然法師之心。

(5)此外,需要說明的是,天台宗十祖--道邃,以及行滿,無私地,有先見之明地,傳天台宗教觀,於日本僧人最澄等。此後,最澄盡寫天台宗之教籍,攜歸日本,開創出了日本天台宗,並對日本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十一、俗話說的好,美好的日子,總是短暫的。等到極致崇奉道教的唐武宗--李炎執政時期,即840年-846年,因為佛教的大肆發展,影響到了唐王朝的經濟以及人口,甚至危及到了唐王朝的統治。最終,唐武宗決定滅佛。

(1)之後,一系列“滅佛”之政策逐步推行。其中,尤以會昌5年,即845年4月頒佈的敕令為高峰,史稱“會昌法難”。此次法難,對中國佛教八宗的打擊極大,大部分宗派的佛經、註疏等,近乎被付之一炬。

(2)顯然,在“會昌法難”之中,興盛的天台宗,也沒有逃脫掉。經此一難,天台宗經論、註疏,幾乎銷燬殆盡。自此,陷入到了長久的衰退之中。

十二、話說,經過“會昌法難”的打擊之後,天台宗典籍湮沒殆盡,直至唐末,都是一蹶不振。之後的五代十國之動亂時期,衰弱的天台宗門,又經歷了周世宗滅佛。自此,天台宗的命運,可謂是雪上加霜,實力也愈發羸弱。

(1)不過,好在天台宗比較開放和無私,屢有對外傳法之舉,算是有先見之明。故而,等到了宋代初期,天台宗通過吳越王錢俶,遣使到高麗、日本,遍尋天台宗典籍。

(2)最終,天台宗還真地找回了,不少典籍。其中,道邃大師下傳了,五代的高麗弟子義寂,作用甚大。算是雪中送炭一般,給遭受到毀滅性打擊的,中國佛教之天台宗,送回了寶貴的典籍。此舉,使得天台宗恢復了,一絲元氣,繼而得以延續和發展下去!

十三、可是,老話說的好:“屋漏偏逢連夜雨,般遲又遇打頭風。”事實上,天台宗的復興之路,並不順利。宋初,因為有了域外的天台宗典籍,回傳至國內。想來只要天台宗“齊心協力”,一定可以重振天台宗之宗風。可是,事情卻往往事與願違。

(1)北宋初期之後,高麗的義寂大師的再傳弟子--知禮,受同學之請,撰寫了一本《釋難扶宗記》,以駁同門另一群僧人,也就是晤恩等人的《金光明經玄義》為偽作。一時間,天台宗同門之兩派,算是搞起了大內鬥,大內訌。顯然,這對重振天台宗,極其不利。然彼時的天台宗人,卻只顧著爭眼前利,而忘記了,一起重振天台宗之責任。

(2)之後,此次內訌,引發了一場歷時7年之久的,後天臺宗之山家、山外之爭。此次爭論的焦點,就是:“真心觀還是妄心觀,色法具否三千等問題。”其中,山家一派,主張妄心觀與色心共具三千;山外一派,則赤相反觀點,主張真心觀,色法不具三千。

(3)最終,山外一派,因其主張接近華嚴宗的教觀,被山家一派,斥為不純,不久即落敗,繼而衰落。而山家一派,雖說取勝,卻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是什麼代價呢?那便是,雖打擊了天台宗同門內的異己勢力,並取得了勝利。但同時,也分化了天台宗。致使剛剛有起色的天台宗,整體實力下降的很嚴重。

十四、很顯然,後天臺宗時代,也就是宋朝時的天台宗,起初,其實力乃至影響力,在域外回傳的典籍的助力下,明顯是,有了起色的。但是,一場山家、山外之爭鬥、內訌,卻直接葬送掉了,大好局面。即葬送掉了,剛有的,天台宗之“起色”。最終的結局嘛,顯而易見。於是乎,元、明、清三代,天台宗再也沒有真正站起來,並逐漸走向了,徹底的式微。此情此景,可謂令後世之人,唏噓不已!

3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不顧家人反對,堅持買了這4個“網紅好物”,體驗後:太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