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是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這一天除為了紀念屈原而賽龍舟、吃粽子外,必不可少的活動還有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等,據說這是為了壓邪避邪。

那為什麼要壓邪避邪呢?因為農曆五月惡邪叢生,百病氾濫,在古代,每年去世的人中約有70%的人去世時間都在五月夏至後的三伏天中,古人認為,五月是多事之時節,故有"毒五月"之稱,其中更有九天傷身損氣耗精元的"天地交泰九毒日",所以有各種壓邪避邪的風俗和忌諱。

哪些日子叫九毒日?

每年農曆五月的初五、初六、初七,十五、十六、十七,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日,此九天為 "天地交泰九毒日",此外還有"農曆五月十四"為天地交泰日,一共十天都是毒日;因農曆五月有這麼多毒日,故也叫"毒五月"。其中端午日是九毒日之首,在古代,農曆五月初五又被認做是惡月惡日。

九毒日有哪些禁忌?

古人認為農曆五月是養生非常重要的一個月份,毒五月常有一些人突然猝死而查不出任何病因,特別是性慾重的人,小心在毒五月失掉真陽,真陽一失,命不久也!每年農曆五月十四、十五是天地之氣交合之日,男女不可行房,凡同房者不出三年必夭亡。所以古代有習俗,五月讓婦女回孃家住一個月,其中的九毒日更要慎重,總之如能在整個農曆五月禁慾不同房,對身體修復就有極大的好處。

在古代,毒五月九毒日這些天,人們務必端容肅己,凝神靜養,節制嗜慾,與自然和諧平定;嚴禁殺生、行淫,否則嚴重傷身損氣耗精元;還應飲食清淡,減少酸味,增加苦味,益肝補腎,不宜吃冷飲、流大汗、熬夜,勞傷心神等;同時還有很多消解"毒五月"的除邪辟穢和養生保健之法,比如在門前插艾條,喝雄黃酒,泡艾草浴,佩戴香囊等,以達到清汙濁辟邪氣的目的。

毒五月九毒日之說有道理嗎?

中醫認為,此說有一定道理,因五月即是午月,五行屬火,此時的陽氣達到最旺,火旺至極,陽至極而陰生,天地交泰,人與宇宙為一體,人體五臟六腑皆受天地執行變化的影響,此時的節氣,乃陰陽相爭死生分判之時,所以人體臟腑氣血受到極大影響,內裡虛弱,特別容易得心腦血管病(火主心),不適合在進行洩耗的活動,要保精惜命,寧神內守,才能安然度過。宜從農曆五月初一禁起,戒過一月,若能色慾撙節,自可百病消除,即便不能,那九毒日這幾天則一定要戒色慾!

每年五月後雨季漸漸到來,而氣溫已經有了較大回升,空氣潮溼,流通不暢,溼熱之邪較盛,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溼、悶熱的日子,使人陽氣外散,內裡虛弱,一旦溼熱阻滯氣血經絡,就會出現人體代謝不徹、氣血欠暢、濁邪停滯而百病滋生的窘況;同時各種病菌微生物開始大量繁殖,它們其中有些在中醫看來,可以叫做外邪的,還有各種動物昆蟲如蛇蟲蚊蠅鼠蟻也出來了,它們的出現,也給各種病菌微生物的流動帶來了可能,進一步加重疾病的傳播。

每年五月夏至後的三伏天是一年中氣溫最高的日子,高溫導致人體水分散失,很容易使氣血執行淤滯,導致腦梗、心梗多發,尤其是平常有高血脂、高血壓的人更容易在這個時候發病。

九毒日天氣悶熱,人體生理氣血執行不順,容易煩躁憂鬱、心悸胸悶,還會影響臟腑的功能,亦可導致精神疾患;今人在五月還常有其他各種突發疾病,且有的很可怕,如心腦機能減弱、癌症、高血壓、糖尿病、脾胃虛弱、消化不良、溼疹、精疲力乏、容易上火、痤瘡、口臭、口乾、口苦、失眠、腰腿痠疼、脊肩痠麻、四肢無力、感冒發熱、咳嗽不止、頭昏眼花、喉疼腹痛、泌尿系統感染、生殖系統感染等等。

毒五月如何養生?

五毒月裡,特別是九毒日,是一年中最好的排毒養陽的時候。除了蓄精養氣、寧神內守,還可用採艾、掛艾、用艾草泡腳、沐浴、做艾灸、刮痧、拔罐、推拿等傳統中醫養生方法進行排毒和養生,其功效都非常好,可提升抵抗各類疾病的能力。

端午時節,古人喝雄黃酒,說是祛除五毒,今天,我們不必喝雄黃酒祛除五毒了,我們只需注意環境及食品衛生即可,不吃冷飲、不流大汗、節制房事。

端午後白晝時間更長,所以睡覺應更晚一些,早上起得更早一些。

在日常生活中,'走'是簡單易行有效的運動方式,中國傳統醫學認為"走為百鍊之祖",走路時達到頭目清爽、足部發熱,全身微微出汗、心情愉悅的狀態為最佳。

"毒五月"其實一點都不可怕,我們沒有必要把它搞得過分神祕兮兮,我們只要從健康的角度,好好把握,適應氣候的變化,掌握其中的道理,我們就能輕鬆避免五月的常見疾病,就能度過睏乏的"毒五月"。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四氣調神論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