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浩漢防務論壇

    首先需要糾正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航空母艦根本就沒有安裝大口徑艦炮的例子,雖然早期從這裡已經改裝而來的日本加賀號航空母艦和美國的列剋星敦號航空母艦上曾經安裝過大口徑艦炮,但是隨著後來對航空力量和艦載機的瞭解,這些艦炮都在上個世紀30年代就被各國陸續拆除。雖然日本的航空戰列艦伊勢號仍然保留有大口徑艦炮,但是由於其根本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航母,所以即使安裝大口徑艦炮也不能算入航空母艦的範疇之內,頂多可以算成水上飛機母艦。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各國雖然對航母有了一定意義上的瞭解,但是在當時戰列艦仍然是最主要的海上作戰力量,所以早期的航空母艦都會裝備有大口徑艦炮以獲得艦隊炮戰的能力。但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航空母艦已經成為了戰列艦以及其他護航艦艇的首領,已經不需要再安裝大口徑艦炮來進行近距離交戰。在防空任務中,大口徑艦炮的表現也沒有同時期五英寸還有三英寸的艦炮表現優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攔截敵方戰鬥機的主要手段是透過向天空傾瀉大量彈藥形成彈幕以擊傷敵方艦載機或者驅離敵方艦載機以保證航空母艦的安全,而大口徑艦炮雖然在威力上更有優勢,但是在面對敵方艦載機時所表現出來的遲鈍和指向性較差使得大口徑艦炮很難擊中敵方的艦載機。即使,日本的大和號戰列艦在最後一次的攻擊任務中利用460毫米巨炮擊落了多架美方艦載機,但那也只是在美國艦載機叢集飛行不規避的情況下,在進入到攻擊任務以後,大和號戰列艦上的460毫米炮再也沒有命中目標不是嗎?

  • 2 # 雛菊西瓜Peterpan

    二戰航母上壓根就沒有安裝大口徑艦炮的,因為很簡單一個道理:你再大口徑的炮彈也沒有飛機飛的?等到你的艦炮能打中對方的戰列艦的時候航母也基本快完蛋了。

    其實早期航空母艦裝備過大口徑艦炮,比如日本加賀號航空母艦,建成時裝備10門203毫米艦炮,其火力快趕上一艘重型巡洋艦了。還有日本赤城號航空母艦,建成時裝備6門200毫米艦炮。30年代改造時拆除。

    美國早期也在航母上裝備大口徑艦炮,比如列剋星敦號(cv2)和薩拉託加號(cv3)裝備Mark 9型203mm口徑L/55火炮8門(雙聯四座) 。但是1942年改造時都拆除了。

    其實航母剛開始發展的時候受到艦載機航程和載彈量的限制並不具備直接摧毀敵方艦艇的能力,這時的航空母艦主要還是以偵查為主,做做邊緣工作。而航母本身防護能力比較弱,所以航母通常會裝備一些相對大口徑的艦炮用來保護自己。隨著航空器的發展水平不斷提高,艦載機作戰半徑和載彈量都有了明顯的提高。此時航母艦載機作戰半徑已經遠遠超出了艦炮的射程。而航母運用戰術也在不斷改進,特別是全甲板攻擊理論的成熟,航母開始逐步取代戰列艦成為艦隊核心,航母時刻都有大型戰艦進行外圍保護,這時再部署大口徑艦炮就顯得沒什麼意義了。

    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太平洋場充分的證明了這一點,美日雙方相隔數百公里作戰,遠遠超過艦炮的射程,相反由於雙方艦載機水平不斷提高,航母需要安裝大量防空炮進行自衛。

    所以上述的美日航母大口徑艦炮都在改造中拆除。但是你要說有沒有人非要把戰列艦和航母併到一起,那麼請看下面這張圖,但是這個設計蘇聯人覺得確實很智障,所以航母的大口徑艦炮確實很雞肋。

  • 3 # 兵工科技

    圖注:“赤城”號航空母艦配備有10門200毫米艦炮

    航母研製初期,當時各國海戰的主力還是各型戰列艦,航空母艦並未得到足夠重視,在當時只能算是一款比較新穎的輔助作戰兵器。既然是輔助兵力,那麼想和戰列艦一樣,享受 “前呼後擁”的保護是不可能的。所以,只好加強自身的防護能力。

    那時候,各國海軍思想中佔統治地位的是“大炮鉅艦”主義,一艘軍艦的威懾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主炮的口徑大小,受這種思潮影響,再加上很多航母都是直接用舊的作戰艦艇改裝,所以航母上的艦炮也是能裝多大就裝多大,先不管這些大口徑艦炮能不能用上,起碼威懾力要保證。像美國海軍20年代建成服役的,排水量約3.9萬噸的“列剋星敦”級航母,就安裝了4座雙聯裝203毫米主炮,同時期日本建造的“赤誠”號航母(排水量約3.5萬噸)則裝有10座200毫米主炮。

    圖注:美國薩拉託加號航母上的203毫米艦炮

    不過,到了30年代,隨著航空技術的發展,艦載機開始對水面艦艇產生較大的威脅,使得航空母艦的防空問題成為發展重點,而且大口徑艦炮重量很大,移除後可以大大降低航母的排水量,這部分重量可以用來增強裝甲提升防護力,或是攜帶更多的燃油和艦載機。所以“大炮鉅艦”航母思想很快就沒了市場,各國航母紛紛拆掉了大炮。

    等到二戰爆發時,各國航母上的火炮已經從大口徑火炮換成了中、小口徑的防空炮,航母上的那些大口徑艦炮沒等發揮就退出了歷史舞臺。

  • 4 # 崎峻戰史

    這個問題我來談談!在二戰時期,各國設計建造的航空母艦上基本沒有裝備大口徑艦炮(航空戰列艦除外),但是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不少國家早期設計的航母上曾裝備150毫米口徑以上的重型艦炮,用於抵禦敵方輕型艦艇的攻擊。

    日本海軍在《華盛頓條約》後將“赤城”、“加賀”兩艘在建主力艦改建為航母時,就安裝了強有力的艦炮武備,配置了10門200毫米艦炮,其中6門安裝在艦體後部兩側的炮廓內,另外4門配置在中層飛行甲板前部的2座雙聯裝炮塔內,單舷可以集中5門火炮,勝過或相當於當時輕巡洋艦的火力。在30年代兩艘航母接受大改裝時,仍然保留了重型艦炮,“赤城”號去除了飛行甲板上的炮塔,保留了舷側炮廓內的6門艦炮;“加賀”號則把10門炮全部佈置在舷側炮廓內,成為二戰時期艦炮火力最強的航空母艦。

    1929年從空中拍攝的“赤城”號,注意中層飛行甲板上的2座雙聯裝200毫米艦炮。

    1928年正在舾裝的“加賀”號航空母艦,注意艦體舷側後部炮廓內的200毫米艦炮。

    與“赤城”、“加賀”號的情況相仿,美國海軍在改建列剋星敦級航母的時候,也在艦島前後佈置了4座雙聯裝203毫米艦炮,可向兩舷發揮全部火力,雖然數量上少於“赤城”、“加賀”號,但炮戰火力卻更勝一籌,問題是在向左舷開炮時,飛行甲板怕是被火炮爆風炸得一塌糊塗。法國海軍在一戰後將一艘諾曼底級戰列艦“貝亞恩”號改裝為航空母艦,同樣配置了8門155毫米單裝艦炮,配置在兩舷炮廓內。受到日本航母的影響,德國海軍在二戰前設計建造的齊柏林伯爵級航母也配置了強有力的艦炮武備,在兩舷前後的炮廓內安裝了8座雙聯裝150毫米艦炮,總數達16門!

    “列剋星敦”號航母在服役後進行203毫米主炮的試射。

    1937年時的法國海軍“貝亞恩”號航母,注意舷側前部炮廓內的155毫米艦炮。

    德國海軍“齊柏林伯爵”號航母的完成想象圖,其炮廓內配置了雙聯裝150毫米艦炮,可能主要是為了對付商船吧,因為德國大型戰艦都是破交艦。

    早期航空母艦上配置重型艦炮主要是因為當時各國海軍對於航空母艦的戰術運用還沒有形成清晰的認識,加上艦載機效能有限,還難以作為有效的打擊力量,航空母艦仍被視為戰列艦的輔助力量,同時其自身也被考慮遭遇水面戰鬥的情況,所以配置一定數量的重型艦炮,抵禦輕型艦艇的攻擊就成為自然的選擇。不過,隨著艦載機效能的不斷進步,對於航母作用及其戰術運用的深入研究,各國海軍都意識到航母的威力在於艦載機,具有在艦炮火力之外打擊對手的超視距攻擊能力,很少會遭遇水面艦艇的攻擊,即使遇到水面戰的情況,也可以由周圍的護航艦艇提供保護,而航母受到其特殊外形和結構的限制,即便是配置了重型艦炮,其作戰效能也不會很高。日美兩國海軍在後續設計的新型航母上都取消了重型艦炮,其艦炮武備以高射炮為主,最大口徑不超過127毫米。當太平洋戰爭爆發時,“赤城”、“加賀”、“列剋星敦”和“薩拉託加”號都還保留著重型艦炮,但是都沒有在海戰中發揮什麼作用,2艘列剋星敦級在開戰之初就拆掉了203毫米艦炮,而“赤城”和“加賀”號直到在中途島被擊沉,還帶著形同擺設的重炮,毫無用處。

    “列剋星敦”號在艦島前後配置了203毫米艦炮,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不久就拆除了。

  • 5 # DDG的老船塢

    二戰航母上能稱得上大口徑艦炮的,大概只有 列剋星敦級的雙聯裝8英寸主炮以及赤城/加賀號上的20cm炮郭式主炮了。

    列剋星敦號的8英寸主炮射擊訓練,這些主炮只在早期演習中發揮過作用

    這些早期航母之所以會安裝這些8英寸級別的主炮,是因為在航母發展早期,航空母艦的作戰任務想定是與輕巡洋艦一起作為艦隊前衛,擔負偵察/屏護等任務,由於位置突前,並且早期艦載機航程有限,所以航空母艦有和對方巡洋艦-驅逐艦編隊遭遇交火的可能,於是就給航空母艦配備了巡洋艦主炮級別的對海火力。

    加賀號艦艉,可以看到接近水線位置的單裝20cm炮郭式主炮

    然而到了二戰時期,艦載機的航程和攻擊能力大大提升,這些大口徑艦炮就直接從雞肋級別降級到了廢重級別,尤其是列剋星敦級安裝在艦島前後的主炮,異舷射擊時炮口暴風很容易噴壞飛行甲板上的飛機,所以戰爭爆發後,列剋星敦級兩艦分別在1942年1月(薩拉託加號)和1942年3月(列剋星敦號)拆除了8英寸主炮炮塔。而赤城/加賀號的單裝20cm主炮雖然一直沒什麼luan用,但是在飛行甲板下的炮郭式主炮也不礙什麼事,所以也就一直隨它去了,直到戰沉也沒有拆除。

    最初赤城/加賀號外中層飛行甲板前端兩側安裝過20cm雙聯裝主炮炮塔,但是30年代改裝時拆除了

    所以說,在二戰期間,航母上的大口徑艦炮,基本上屬於增加死重的廢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銀聯卡和Alipay在日本可以用嗎?哪些地方可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