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先後順序是什麼?

1474
回覆列表
  • 1 # 野狐習禪

    題主好,三不朽的說法源於春秋時叔孫豹的話。

    叔孫豹回答說:“就我所知道的,你這叫‘世祿’,並非‘不朽’。我們魯國的大夫臧文仲,他死後他的經典話語還在世間流傳,這才叫不朽。我聽說:最好是修養品德,其次是建立功勳,再其次是樹立言論,如此才能經得住時間的考驗,這才叫不朽。”

    叔孫豹的“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唐代孔穎達在《春秋左傳正義》中對德、功、言做了解釋:“立德謂創制垂法,博施濟眾”;“立功謂拯厄除難,功濟於時”;“立言謂言得其要,理足可傳”。

    叔孫豹三不朽之說,和儒家的擔當精神與社會責任心是一致的,在儒家思想作為社會主流思想的兩千多年間,這句話一直成為了讀書人的價值判斷,對後世產生了很大影響。即使今天,這種價值觀念依然是積極的,人都會死,身體都會腐朽,惟精神和功績才能永垂不朽。一個人對社會、國家、民族甚至人類做出了傑出貢獻,他的成就會和他的名字永存於世。

  • 2 # 七月流火140400643

    不朽的意思很好理解,就是青史留名。這是儒家有為思想與道家無為思想一個最基本的區別。所謂的三不朽,也叫三立,是在歷史上能站得住。能經受的住時間的考驗。而道家主張無為,順其自然,立不立的,也就不在乎了。所以莊子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在儒家看來偉大的事業,在道家看來,是緲小的。立德、立功、立言與無己、無功、無名正好體現出相反的意思。老子說:功成事遂,民曰我自然。道家認為,社會的發展有自然的規律,沒必要人為的干預。既便社會發展很好,也是天道之功。與人沒有太大關係,人而求功,求名,就是貪天之功。所以,無己無功無名是最偉大的狀態,是至人、神人、聖人。

    儒家也承認天道。但同時認為,自然是可以改造的。人可以通過努力改造自然,造福社會。這就要有為。因此,儒家的人生追求就與道家判然有別,儒家的人生最高追求是做聖賢,聖是做人的最高境界,賢人次之,其下才是普通人。與道家的無己、無功、無名不同,儒家追求的是青史留名。只有青史留名,被人記住,才算是不朽。才算是立得住。怎樣才能被人記住,不隨草木同朽呢?這就要從三個方面入手,既“立德”、”立功”、“立言”。

    如果說德是個人的修養和能力,那麼立功就是有為的結果。有德者可能很多,但是並不是人人都有南面為主的機會。有德之人,一旦有了機會,坐到某個職位,就可以做一番事業了。獲得位置,叫做達。也就是達者兼治天下。而沒有機會獲得職位的人,就可以獨善其身。之所以能夠“兼治“,或是”獨善”,背後的原因都是因為德,若沒有德的話,達不但不能造福天下,還能禍及自身。這就是《易傳》中所說的,智小謀大,德薄位尊,力小任重。為自己造成災禍,也就是必然的了。若是有德,窮困不達之時,也能把自己的身心安置好。達到獨善之境。

    在位,造福百姓,就是立功。中國歷史上,載入煌煌正史的。都是有德有功之人。這就是青史留名,流芳百世。當然,也有為禍人間的載入史冊,留下千古罵名的。他們的存在,是為了映照聖賢的功業。這就是立功。也就是建立功業。中國歷史上,堯舜禹湯,文武周公,都是這一類。後世的明君賢臣,也是一樣。

    立言,簡單的說,就是以正確的思想教育人,以正確的方法培養人。立功是有德而達的結果,言則是獨善的結果。既然有德,又沒有通達濟世的機會,就要把人生經驗,處世原則,做事的方法,告訴別人,讓別人能少走彎路。也是一種造福社會的方式。孔子就是立言的楷模。歷史上為後人留下思想和智慧的古聖先賢都是以言立身者。比如孫子、韓非子等等都是此類。

    總之,儒家三不朽的根本點在於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造福百姓。立德,是修身,使自己懂得多,會得多能力強。立功,是有了造福社會的機會,就要大顯身手。為社會做出貢獻。立言是,如果沒有在社會上大顯身手的機會,則要把自己的智慧和方法傳給後人,使他們通過學習具備造福社會的能力。

  • 3 # LuckyLee教授

    立德,是指仁人志士要樹德、完德、積德,以德行修身齊家,以德治天下。德為本。

    立言,是指文傑儒子要為天下蒼生髮聲,寫文章促正氣蔚然成風,做詩詞促時代文明深入人心。弘揚正能量,抨擊執政弊端,天地良心,言為主。

    立功,是指老百姓要保家衛國,殺敵建功,官人要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創立功勳豐碑,天子要為黎民百姓安居樂業,天下安定太平朝乾夕惕,功在千秋。功為果。

    :立德,需要治心修身;立功,需要時勢機遇;立言,需要稟賦才能。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崇尚的人生目標,對於塑造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人格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現代社會物慾橫流,人心浮躁,很多人為了無限的個人利益,不擇手段甚至喪心病狂,他們認為人死之後一了百了,於是對生前毫無顧忌,片面追求生前個人利益,哪怕死後洪水滔天,也在所不惜。缺乏對生命價值的追求,對死亡之後的敬畏之心。因此儒家追求的不朽在今天的現代社會來說仍然具有重要意義,對淨化社會風氣,追求正確的生命價值仍然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司馬遷說人固有一死或輕易鴻毛或重於泰山,不同人的生存和死亡的價值是有所不同的,不同人死亡的結果也是有所不同的,現代社會仍然需要人們去追求不朽,超越死亡。

  • 4 # 京博國學

    《左傳》中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傳之久遠,此之謂不朽。”

    說白了,就是做人、做事、做學問。

    這大概是古人走出了矇昧、野蠻時代後對人生價值的幡然醒悟,對自己生命、意義、命運的重新發現、思考、把握和追求,道出了人生追求的恆久價值,抵達了過去絕大多數人都很難抵達的有關人生價值的哲思層面。

    人有了德,就會行為有範、行止有度,遵規守矩,組成一種明晰有度的生命節奏,一種可親可依的立體結構,由此社會才會文明,世界才會溫暖。

    建功立業,造福社會,是人生價值的重要體現,一直為人類所向往。人類社會由矇昧走向文明,離不開人類的偉大創造力,先賢的偉大歷史功績,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永遠不可磨滅。建功立業者,受人尊重,他們的事業,也會通過多種形式,傳之於後世,在人類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如果一個人能說出有品位的話,能說出驚人之語,或者能夠留下有內涵有質量有影響的文章和著作,或把思想、經驗、方略用文字記載其要,傳之於世,供人欣賞、借鑑,給人以啟迪和鞭策,能對社會產生正面而積極的影響,就是做到了“立言”。

  • 5 # 自帶馬紮聽故事

    中國的文化講人生的目的有三大要素,老子說過,人生有三不朽,是什麼呢?立德、立功、立言。

    第一,立德,千秋事業,流傳千古,我們做不到。所以說我不做人家的老師,沒有功德。什麼人有功德呢?孔子,老子,釋迦牟尼,耶穌,穆罕默德,這些人可以說是立德了。

      

    第二,立功。做治世的帝王,真能稱得上把天下治得太平了,才是立功。功德兩個字是這樣來的。中國還有一個真正立功立德的,就是孔子也很推崇的大禹。古書上講堯舜的時候,我們整個國家地區,有九年都泡在水裡頭,大水災,“浩浩懷山襄陵”。浩浩,形容那個水大;懷山,所有的高山都被水環抱住了,只有一個頂顛露在外面;襄陵,高山變丘陵了。這樣九年,大禹治水,把長江揚子江很多水,引到太湖震澤這一邊來,再到海里。所以這邊(吳江)有一個村莊叫震澤,我們讀《易經》曉得震為雷,所以我說這裡的雷會很多很大,我蓋的房子非裝避雷針不可。大禹把水利治好,才建立了中國農業國家的基礎,這叫做立功立德,大禹的功德是真了不起!

      

    第三,立言。老子,孔子,釋迦牟尼,耶穌,穆罕默德啊,他們都立了言傳之於後世。其實我們做老師搞教育的正在立言,教育的目的是把不行的人教成行,把無能的人教成能,把笨人教成聰明人。

  • 6 # 西魏遺少

    古人把“立德、立功、立言”稱為“三不朽”,視為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世易時移,今天的我們將什麼奉為人生的“不朽”,才能呈現新時代的精神疆域、不負先賢曾經抵達的精神高度?那就是心懷家國、愛國奉獻。我想到了抗日戰爭時期,在當時只有70多戶、400多人的淶水縣山南村,就有94名青壯年參加八路軍,其中22人將生命永遠留在了戰場上。我想到了92年來,人民軍隊歷經炮火硝煙,一路披荊斬棘,打敗日本侵略者,戰勝國民黨反動派,跨過鴨綠江打出國威軍威,蹲守貓耳洞戍衛邊疆,在大漠遠洋布下練兵場,在維和護航中寫下壯麗詩篇……崢嶸歲月見證了軍人的擔當。正是無數軍人的流血犧牲,鑄就了今天中國夢的基座,鋪就了民族精神最為亮麗的底色。軍人所做出的犧牲奉獻,祖國不會忘記,人民不會忘記。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軍人正日益成為全社會尊崇的職業,各地湧現的參軍熱潮,就是“呼吸英雄們的氣息”,把愛國之心化為報國之行的有力證明。無數有志青年用奉獻寫就忠誠,用熱血鑄就榮光,一步步攀向精神高地。

     

  • 7 # 用歲月在蓮上寫詩

    儒家“三不朽”指立德,立功,立言。

    它出自春秋時代的《左轉襄公二十四年》

    “立德”,指創造垂法,博施濟眾。即樹立高尚的道德。

    “立功”指拯厄除難,功濟於時。即為國為民樹立功績。

    “立言”指言得其要,理是可傳。即提出具有真知灼見的言論。

    據記載,中國歷史上能夠做到“三不朽”的只有兩人半,分別是孔子,王陽明和曾國藩(半個)。

    三不朽中,“立德,”有賴於見仁見智,眾口難調。

    “立功”,需要擠身壟斷性和風險性極強的官場,非一介書生所能及。

    於是,文人以“立言”為第一要務,以求不朽。

    例如孔子“知其不少而為之”;還有司馬遷留下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等。

    所以,胡適提出“社會不朽論”。給有限的個體生命賦予永恆的意義。

    然而,現代人“立德”方面的“假仁假義,外廉內貪”的道德作秀。

    “立功”方面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追求的不是不朽而是速成。

    那真是有損儒家“三不朽”的形象了!

  • 8 # 小心眼看世界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記載,魯國叔孫豹去晉國,晉國的範宣子迎接他,問他什麼是“死而不朽”。

    叔孫豹沒有回答。

    範宣子就說:“我的家族歷史悠久,從虞舜時期到夏朝再到商朝再到周朝再到現在都是貴族,可以算是死而不朽。”

    叔孫豹這時就說:“你那是世祿,算個雞兒不朽!我們魯國有過一名叫做臧文仲的大夫,他死了,他說的話還在人間流傳,這才叫死而不朽。”

    叔孫豹還說:“最上乘的立德,次之的立功,再次的立言,都能雖久不廢,這才算不朽。”

    “立德、立功、立言”具體指的是什麼,《左傳》並沒有詳細解釋,但是唐朝的孔穎達對此有過註解:“立德謂創制垂法,博施濟眾;立功謂拯厄除難,功濟於時;立言謂言得其要,理足可傳”。

    意思是:立德就是創建制度和法令,讓儘可能多的大眾安居樂業;立功就是拯救大眾於危難之中;立言就是建立一種放之四海皆準的道理。

    我對此的理解是:“立德就是創造一種對社會有益的秩序,這個秩序可以是制度法令也可以是道德準則;立功就是建立有益於社會的功績;立言就是一種有益於社會的思想。”

    “立德、立功、立言”並無先後之分,有的只是高下之分。對社會正面影響最為廣泛和長久的“立德”最為上乘;“立功”次之;“立言”再次之。

  • 9 # 瀟灑走億走

    “立德、立言、立功”是成為聖人的基石!

    可以用例項來說明,離我們最近的聖人王陽明就做到了“立德、立言、立功”。

    儒家這三不朽其實出自《左轉》,《左轉》講“太上先立德,其次立功,再次立言”,所以很明顯,這三者的順序是立德——立功——立言!

    所謂“立德”就是樹立一個道德標杆,讓世人敬仰學習,規範世人的行為,達到文明的標準。而“立功”就是救苦救難、平定叛亂、建功立業使得國富民強!而“立言”是對文人最重要的一個目標,無數文人想要不朽就必須“立言”,所以他們著書立作,把自己的思想寫成文字流傳千古,以求不朽。

    這三不朽從古至今知之者甚多,但都做到的確只有三個人,這三人都可無爭議的稱為“聖人”!

    至聖——孔子,亞聖——孟子,最後一位就是王陽明。對孔子孟子大家知道的很多,孔子一生周遊列國,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孟子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現在都還能背的下來。

    王陽明,王守仁一代宗師,出生在明朝較為穩定的時代。是明代心學的繼承完善並且發展到大成的重要人物。個人經歷極為傳奇,對著竹子不吃不喝七天時間格物致知、龍場悟道等成為千古佳話。王陽明一生做到了三不朽,為後世人立起了道德標杆,不到四十天就平叛了寧王20萬人的叛亂,並且有“傳習錄”流傳與後世。

    後世對王陽明的評價都很高,毛主席與蔣介石等都曾對心學做過高度評價,日本人更是以“傳習錄”做為人處世的依據。

  • 10 # 尹銘的前院

    在中國傳統的儒家文化中,人有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立功的人,謂之英雄。

    他們在事業上有很大的成就,但不常有很高的境界。

    立言的人,謂之才人。

    他們有很多知識,或偉大的作品,但不常有很高的境界。

    能做到“三不朽”,是非常完滿的人生。

  • 有些花生去殼花生米是深紫薯色,可以食用嗎?是否是農藥殘留物?
  • 今年54歲,準備買一臺20萬元車自駕遊,什麼車型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