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海說三農

    農村種植水稻病蟲害反覆,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在禾苗施肥方面,不施農家肥,偏施化肥,化肥有利於禾苗貪青,特別是氮肥,施入過多的氮肥,葉色嫩綠,禾杆很容易發生稻飛蝨,劍葉容易引起卷葉螟,同樣這類禾苗抗病能力也大大減弱,如水稻紋枯病,一旦遇上高溫高溼,紋枯病就容易爆發。

    其次,長期使用1~2種殺蟲劑,導致病蟲害的抗性越來越強,要想合理使用農藥,必須接說明書的用量配比,不可隨意加大用量,儘量做到交替使用農藥,筆者當地許多農民,只要能殺滅害蟲,成倍成倍增加農藥使用量,甚至有一些不法經銷商,直接告訴農戶,現在的農藥太假了,必須要加大農藥使用量,才能消滅害蟲,只要殺不死禾苗,只要能殺死害蟲,再大的用量也無所謂。

    農民朋友們,在購買農藥時,請千萬不要相信那些個別經銷商,他們的目的是賣藥,是為了賺取更大的利益,不是考慮真正為你的水稻治好病蟲,要相信科學,農藥上的說明書,不是無中生有得來的,也不是空穴來風,而是透過多次反覆試驗,才得出的結果。

  • 2 # 學農知農

    農村種植水稻病蟲害反覆,其主要原因是長期大面積單一化種植、大量使用化肥、大量使用各種農藥等造成的。

    一、長期大面積單一化種植

    目前,中國農業種植,從大規模種植的農場,到小型種植的農戶,都存在單一化的種植模式。那就是種糧食的地方,永遠都只能種糧食。

    從建國初期開始,一直到改革開放,種水稻的地方從來就沒有發生過改變,形成了一種傳統的單一的種植模式。在農戶看來,似乎只有種植水稻才是發家致富的唯一路徑。

    其結果呢,在種植過程中發現,病蟲害由原來的很少發生,到後來發展越來越多,直到今天,病蟲害越來越嚴重,水稻年年種,年年防治病蟲害,但沒有起到根本性的做用。

    長期單一化種植的結果是:病蟲害大量殘留在土壤中,收割後沒有對廢棄物作有效處理,任其病蟲的滋生繁殖,為病蟲害提供了賴以生存的條件。

    2008年冬天,我清楚的記得,那年雪很大,氣溫特別低,達到零下10度左右,我想,害蟲在這麼低的溫度下,應該會凍死的吧。

    我隨意地從地裡拔一棵殘莖,可沒想到的是,害蟲不但沒有死,而且生長得很好,長得還挺油亮,每一根莖裡面貓著幾十上百隻蟲子,一整株算起來怎麼也有大幾百甚至上千只。

    細算起來,一塊田該有多少隻害蟲,只能用不計其數來形容,到了春天,它們就會大量繁殖,到時候,數量又是多少呢?想起來的確讓人害怕,令人震驚。

    還有看不到的病毒又有多少呢?這恐怕要比蟲害的數量更龐大,害蟲和有害細菌病毒加起來征服了所有的土地,因此種植水稻病蟲害反覆發生,也就不人什麼新鮮事兒了。

    最關鍵的問題是,農作物長期處在病蟲害環境下生長,不僅產量上不去,質量更加得不到保障,長此下去,農業生態化體系將會糟到嚴重的破壞。

    二、長期大量施用化肥

    從改革開放到現在,中國農業種植全部依賴化肥,剛開始十多年,化肥給農業種植起到了增產增收的作用。

    緊接下來的十多年,農作物特別是水稻產量慢慢下降,於是,種植戶在原來的基礎上,加大化肥的用量,其結果產量還是上不去,原來化肥不是萬能的。

    長期大量使用化肥,破壞了土壤結構,殺滅了土壤裡的有益菌,土壤失去了活性,而農作物吸收養份絕大多數來自土壤。

    土壤受到汙染,如土壤酸化、鹽化、土壤板結等,使農作物吸收營養的根系受阻,根系得不到有氧呼吸,直接導致病害大發生。

    三、長期大量使用農藥

    農業種植離不開農藥,除了上面提到的種植單一化和化肥的大量使用外,農藥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對農業生態系統更具毀滅性的破壞。

    農民在使用農藥殺蟲的同時,豪不留情地把害蟲的天敵也殺死了,現在的田野裡看不到青蛙、蜻蜓等益蟲,更別說泥鰍魚蝦了。

    這些害蟲的天敵在過去,我們小時候看到滿田遍野到處都是,那時的病蟲害基本上沒有,年年照樣收,雖然產量低,那也只能說是種子年年自己留,種子老化所至,和病蟲害沒有直接關係。

    大量使用農藥,病蟲害不僅沒有徹底防治住,反而使已經汙染的土地汙染加重,土壤越來越板結,病蟲害愈演愈烈,農業種植生態體系失去平衡。

    總而言之,像這樣的種植模式和管理模式,勢必造成土地大面積汙染,誘發病蟲害的反覆侵襲,造成農作物品質下降,經濟效益上不去。

    因此,只有不斷地最佳化農業資源配置,調整農業結構,保護好耕地,才能持續有效地控制住病蟲害,才能激發土地活力,農村田野才有希望。

  • 3 # 最傻最傻的人

    水稻種植的病害反覆,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害蟲的抗藥性,農民對農藥知識可解得不多,經常使用同一個品種的農藥容易使害蟲產生抗藥性。就像消費者一樣有個特點,覺得某個商品質量很好,就長期買那一個東西使用,但是農藥就不相同了,長期使用會使害蟲產生抗藥性,有很多農村人是沒有意識到的。長期使用單一的農藥品種,害蟲產生抗藥性後,殺蟲效果不好的時候,農民還會跟農資經銷商、農資店老闆產生誤會,覺得農資店老闆賣假農藥,引起一些不必要的糾紛。

    二、農民種水稻,為了高產,一般會大量使用化肥,化肥的使用過量,會引起水稻貪青晚熟,使水稻葉片寬大肥厚,密不透風,葉片水分過多,顯得嫩綠,害蟲喜歡吸食莖葉上的養分,適合病蟲害的發生,容易躲避害蟲,同時也容易引起病毒傳播擴散。

    三、病蟲害的反覆出現跟天氣有很大關係,遇上陰雨連綿的天氣,水稻田溼度過重,更適合病蟲的發展。比如陰雨天氣多的時期,水稻上容易產生稻瘟病、紋枯病、稻曲病、葉斑病等病害。

    四、一般農藥的殺蟲效果好,殺卵效果不一定好,於是田間、田埂邊的雜草上害蟲產的卵會不斷孵化,出現一代又一代的害蟲,比如二化螟、三化螟,俗稱鑽心蟲。還有就是田間地頭邊上的雜草上的害蟲、山坡上的雜草上的害蟲,其他田地的害蟲,也會有害蟲的成蟲遷飛到水稻田裡來產卵。

    五、害蟲的季節性遷徙和颱風引起的遷徙,比如稻飛蝨這種害蟲。南方熱帶的海南,越南,馬來西亞等地水稻上的稻飛蝨隨颱風遷徙到湖南,江西等地,爆發嚴重的稻飛蝨蟲害,老一輩農村人俗稱火毛蟲,意思被稻飛蝨危害過的水稻像火燒過一樣。

  • 4 # 非著名植物醫生

    農村種植水稻病蟲害反覆主要原因在於防治工作沒做到位,病蟲害源頭沒控制好以及當前的氣候狀況利於病蟲害多發等因素。

    具體原因如下:一、水稻病蟲害防治重視治療,忽視預防。

    大多數農民朋友對於水稻病蟲害的防治工作還停留在見蟲殺蟲,見病治病的思想階段,其實生產中病蟲害的預防工作重要性遠遠高於發生以後的治理。這些人們如果田間沒有病蟲害的話認為提前預防工作是沒必要的,怕花冤枉錢,其實預防工作做好了,病蟲害就不會發生嚴重,用藥成本不會增加,水稻產量也不受影響。

    反之,病蟲害發生了再去用藥防治,用藥成本增加不說,病蟲害已經對水稻造成了危害,產量受到影響。

    這個世界上沒有死蟲率或者治病率100%的特效藥,用藥過後,殘存的病蟲害在合適的條件下會重新繁殖,捲土重來。

    還有就是一般在水稻收割之後,稻田就閒置了,不翻地,不清理稻茬,使病蟲害順利越冬,逐漸積累,以後發生越來越嚴重。從種植前的源頭做好預防工作,病蟲害的發生就不會反覆。

    二、防治體系不完善。

    農村水稻種植多為散戶,也有少數包地大戶,但水稻病蟲害防治工作都是各忙各的。尤其是如果發生遷飛性的害蟲比如稻飛蝨,這家今天用藥把蟲打死了,可隔幾天,隔壁沒用藥的田中害蟲很可能又會轉移到這塊田裡來。

    (稻飛蝨善於遷移)

    對於水稻病蟲害的防治,按照農業技術推廣站的要求,最好是能做到群防群治,統防統治。做好水稻統防統治,病蟲害防治及時,農民省心省力。

    三、農藥選擇和使用不當。

    在水稻生產中,農民選擇和使用農藥存在以下誤區:

    1、如果一種農藥有效,長期偏愛單一使用這種產品,不善於復配或輪換交替用藥,導致病蟲害抗性上升很快。今年南方水稻爆發的“黃金卷葉螟”就是此類原因造成。

    2、使用農藥時不善於利用助劑的作用。

    農用助劑能夠有效增加藥液在水稻葉片以及害蟲體表的附著能力,增強藥液的滲透性,大幅提高農藥利用效率。在以前,大家都忽視了助劑的作用,最近幾年,農用助劑也逐漸得到農民的重視。

    四、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害蟲天敵減少。

    水稻種植中,農藥、化肥的長期使用,使水稻田間的青蛙、蜻蜓等益蟲大幅減少,害蟲缺乏天敵,稻田生態系統不完善,害蟲極易繁殖。

    化肥的使用,尤其如果氮肥過量,水稻貪青,對病害的抵抗力下降,更易發病。

    五、氣候條件的影響。

    2020年南方多雨,水稻病蟲害發生量明顯增加。多雨的氣候條件下,一方面由於溼度過大,水稻病害易發,另外一方面水稻兩遷害蟲都是隨著風雨遷徙,這種氣候條件適合害蟲產卵繁殖,並且在下雨的時候沒法打藥,等到天氣晴朗時,病蟲害可能就發生較重了,防治工作帶來難度,很難打幹淨。

    (雨水過多造成稻瘟病和細菌性條斑病混發)

  • 5 # 司馬錶農村

    農村種植水稻,病蟲害反覆,從最初的秧苗期、到移栽期、到分櫱期、到孕穗期、到抽穗揚花期、到灌漿期、一直到成熟,噴的藥是一次又一次,但最後還是有病蟲害發生。究其原因主老要為:

    【1】病蟲害可以隨風遷飛

    許多蟲自己可以飛遷,也有一些蟲可藉助風傳播到很遠的地方。

    南方的氣溫高,蟲害發生的早,蟲隨風向北方飛遷

    有的地方本已除蟲,但遠地飛來的蟲,又可以使這些地方發生蟲害。

    【2】氣候不正常

    有些正常的氣候,如長時間的陰雨等等,容易造成病蟲害的發生。

    【3】田間防治時間不一

    現在都是私人承包制,防治病蟲害的工作,都是承包人根據田間發生情況和自己的時間安排的,沒有統一的防治時間。這就讓病蟲害有躲逃的時間和地方。

    所以病蟲不能一次大面積防除,使得病蟲害轉移、反覆發作。

    【4】病蟲繁殖快

    許多害蟲一年是可發生數代的,而且每代繁殖的數量相當多。如稻縱卷葉螟,一般地區可發生3~5代左右,最多的地方可發10代左右。

    又如稻飛蝨一般可發生3~5代,有的地區甚至可以發生6~8代。

    所以繁殖快也是病蟲害反覆發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5】抗藥性

    現在有些農藥用多年了,有些蟲對有些藥產生了抗藥性,防治時沒能徹底消滅病蟲。

    正是因為以上的種種原因,使得農村種植水稻時病蟲害反覆發生。

  • 6 # 寒地水稻種植技術

    從事農業生產的朋友都瞭解,在農業種植過程中,病蟲害的防治是從種植初始直至收穫是需要持續進行。可能剛剛進行完病害的防治,蟲害又發生了。有的時候剛做完病蟲害的綜合防治,又出現了其他的病蟲害。對於種植過程中的病蟲害反覆的主要原因,我來談談我的看法。

    首先是氣候的原因。氣候問題已經是世界上的一個大問題,氣候變暖、氣候變化無常、極端天氣越來越頻繁,應該讓我們警醒。而且,氣候變暖的大趨勢已經得到科學家的認同。從實際的生活、生產角度來講,表現得也是極為明顯的。以黑龍江的旱地水稻種植區為例,上世紀90年代開始,有效積溫已經有了明顯的增加。從最開始開發種植水稻以10-11片葉為主的寒地水稻種植區域,現在也可以種植12片葉的品種,有效積溫差距達到100度以上,由此可見氣候變暖對農業生產帶來的重要影響。而且,病蟲害的發生與溫度也有著密切的關係,有效積溫增加、日平均氣溫升高,非常有利於病蟲害的頻繁發生。所以,水稻種植過程中的病蟲害頻繁反覆,與氣候變暖也有著較為直接的關係。

    其次是水稻品種的大範圍流通造成的病蟲害種類的增加。如果您細心的話會發現,一個區域現有的病蟲害有很多是近些年才逐漸出現的。比如說黑龍江寒地水稻種植區近些年出現的紋枯病、稻曲病、稻螟蛉,在2010年之前在田間的發病率是零,為什麼?因為那時候的交通不發達,水稻種子的流通也相對受限制。而且,在以種子、肥料採取“統供、統銷”模式的黑龍江農墾,外引種子在2010年之前非常少。隨著交通條件的改善、商品交易的發達,每年都會大批次的種子從外地引入黑龍江的寒地水稻種植區,從那時候開始水稻的病蟲害種類開始逐漸的增加,病蟲害的防治次數也逐年的增加。主要的原因還在於種子攜帶病菌、蟲卵的種類豐富,造成了一些外源病蟲害在本地區的發生,從而導致了病蟲害發生的頻率和種類的增加。

    還有就是統防統治不到位造成的不能同期預防。稻田如果連塊的話,病蟲害的統防統治就顯得尤為重要。我們都知道,水稻病蟲害的孢子、病菌、害蟲都有著一定的擴散能力,並且對現有的農藥都有一定的抗藥性。而且,病蟲害的防治也是有時效性的。打個比方,在一個稻田集中大面積種植的區域,只有部分割槽域進行了病蟲害的防治,其他區域未能同期進行防治。雖然說已經防治的區域對現有的病蟲害有一定的防治作用。但是在即將進入藥效持續期的時候,從其他區域擴散而來的病菌、孢子以及害蟲還是會對已經完成防治的地塊進行危害,從而影響到實際的防治效果。對於這一點,在黑龍江的寒地稻作區表現得較為明顯。雖然說已經實現了稻瘟病的統防統治,但是在蟲害方面尚未達到集中化的管理。所以,在黑龍江的寒地稻作區的蟲害防治也是較為頻繁的。

    最後就是抗藥性的增加以及防治的時機、器械不到位而影響到實際的防治效果。如果您心細的話會發現,水稻種植過程中病蟲害防治藥劑的更新速度非常慢,十年的時間也沒出現幾種新型的藥劑。所以,抗藥性對病蟲害的防治效果有著直接的影響;其次是防治時機不當。水稻病蟲害的防治要以防為主,減少病害、蟲害對莖稈、葉片以及其他器官的損傷,畢竟損傷的部位是不能復原的。所以,要提前防治為主要的的手段;最後就是器械選擇不當對病蟲害防治的影響。效果最差的器械,就是傳統的揹負式噴霧器,其次是那種能夠發煙的彌霧機。效果最好的是霧化效果相對好的植保無人機和噴藥機,其次才是彌霧機和噴藥泵。所以,施藥器械的選擇對病害防治的效果也有著直接的影響。

    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一些看法, 如有不當之處請海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黑馬股的量能有哪些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