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金牌快遞員已上線

    二戰時候日本造過潛水航母伊400,但是實際就是個廢物。一艘7000噸的超級潛艇只能帶一兩架小飛機,潛航那麼遠製造點不大不小的火災,然後沒了。以目前的技術而言沒有問題,但是沒有意義。遼寧號航母大概六七萬噸的排水量。而戰略潛艇也就一兩萬噸。不可能起飛當今主流水準的噴氣機,也就是些小玩具而已。潛艇玩的是隱蔽,航母玩的是霸氣,完全矛盾,航母艦載機的收放都是光明正大的進行,複雜機動都不能做。這對於潛艇就是找死。而現在潛艇完全可以潛射導彈,潛射彈道導彈能打一萬公里,巡航導彈也可以打一兩千公里,可以潛射,射完就可恥的匿了,不是挺好嗎?所以完全沒有必要研製此類潛艇,潛艇只要發揮自身特長就可以了。

  • 2 # 老鷹航空

    無論是常規潛艇還是核動力潛艇,亦或者是戰略導彈核潛艇還是普通的攻擊型潛艇,在當今現代海軍水面艦艇面前,以及空中反潛力量面前,最大的優勢特點就是——隱蔽性。

    利用海水作為最好的掩護,水下隱蔽航行,伺機待伏,瞄準敵方目標發動突然襲擊,將其擊沉。這時潛艇作戰的基本原則。

    二戰期間,倭寇逐漸在太平洋戰場喪失主動權,水面艦艇無法安全穿越太平洋,對美國本土發動進攻,因此腦洞開啟,研發出二戰期間排水量最大的常規潛艇——伊-400型,水下排水量高達7000噸,其艦艇指揮台體積較大,內部設有封閉式機庫,可以容納3架水上飛機,指揮台前方甲板鋪設了彈射器,這樣當潛艇浮出水面時,機庫開啟,水上飛機移出機庫,然後露天進行展開(機翼摺疊),彈射升空。

    回收才是最大的問題,水上飛機事先要和母艇確定一個回合點,完成任務之後,水上飛機在匯合點降落,然後潛艇上水兵操作起重機將其吊起,重新塞入機庫。

    實際中,這種回收方式極其不靠譜,往往容易發生飛機找不到匯合點,或者飛機和母艇之間無法建立無線電通訊。這時,按照倭寇一貫的作風,通常都是母艇放棄回收飛機,自己返回母港。

    在今天,這種海上航空力量的投放已經完全交由航空母艦來實施,其他任何水面艦艇或者水下艦艇要想搭載現代化的戰鬥機,都要付出極其高昂的代價,而且換來的還是極其不可靠的作戰效能。

    正因為如此,現代潛艇的作戰武器就是導彈、魚雷、水雷三種。

    OK,關於問題就回答到這裡吧。

  • 3 # JerryMa9999

    從潛艇的特點來說,花那麼大代價,只能偷襲,得一時之逞。不能解決戰略問題,小貓小咬的沒有意義。硫磺島之戰,中途島之戰等戰役從日軍一方來看,作戰英勇,效率極高,士氣視死如歸。戰術極大勝利。可是呢?非正義的戰爭不是靠一兩件武器能解決的。也是日本垂死掙扎之際想出來的雞肋之舉,當然沒有後續的價值了!

  • 4 # 聯合防務

    伊400級潛艇是二戰日本海軍為了遠距離投送飛機作戰而設計建造的一種大型潛艇,滿載排水量達6500噸,最大航程達37500海里,可搭載三架“晴嵐”水上飛機,意圖使用731部隊製造的細菌彈對美國本土進行細菌戰及攻擊癱瘓巴拿馬運河。

    1942年時,日本伊25潛艇曾搭載水上飛機飛到美國俄勒岡州森林投擲了兩枚燃燒彈,雖然被當地群眾很快撲滅,但這種攻擊美國本土的戰術,使日本海軍有了更大的陰謀,於是超大型的潛水母艦伊400就出現了,1943年初,伊400在吳海軍造船廠開工,伊401和伊402在佐世保開工,一共打算建5艘,但後兩艘都沒建成。

    這“晴嵐”水上飛機還是摺疊在機庫當中的,而且有一條26米長的蒸汽彈射器,可見日本當時的艦艇建造水平還是很高的,但直到日本戰敗,這三艘航空母艇也沒能取得戰績。

    究其原因,到二戰末期,美國海軍控制的區域越來越大,反潛戰力越來越強,為伊400、伊401探路的伊13潛艇就被美軍艦艇擊沉,這兩艘大型潛艇想要抵達遙遠的美國近海,已經非常困難,而即使全部六架水上飛機所能達成的戰果也微不足道,根本改變不了戰爭的勝負。

    現在的噴氣式戰機比二戰戰機更難起降,當然有垂直起降戰機可選,如今的反潛能力非同昔比,搭載戰機進行攻擊無非是為了隱蔽,但每艘潛艇搭載的戰機勢必有限,達不成多大的攻擊戰果,造超級潛水母艦,一旦被擊沉就損失慘重,這樣權衡下來,沒有國家願意傷這腦筋。N

  • 5 # 王司徒軍武百科

    I-400潛艇當年是作為特殊武器來使用的,山本五十六親自督造了這型潛艇,他對這型潛艇寄予了厚望,認為依靠它們,可以完成日本人當時完全做不到的“轟炸美國本土”計劃。在山本海軍時代,I-400是重中之重。

    山本五十六親自審批和督造了這些潛艇,最初日本人的計劃是生產18艘,配合艦載“晴嵐”水上飛機,它將給大洋對面的美國港口和城市造成一定的打擊,為日本在東南亞的行動爭取時間。

    但山本五十六在1943年被美軍打死後,日本海軍內部關於山本式的對美“拖延”戰術就日漸垮臺,I-400潛艇被減為9艘,然後又減到5艘,最後因為日本的戰爭實在需要資源,乾脆I-400的生產就停止了,誰都沒不識趣的談論這個問題,幸好有2艘最後已經造的接近完工,這才有機會出現在世人面前。

    這種載機潛艇並不是日本的專利,美軍在二戰前就已經搞過,冷戰時代都有這方面的思考,但那時代的潛艇如I-400搭載“晴嵐”是為了提高攻擊距離和攻擊能力,現代潛艇搭載戰機沒有任何的意義,反正不就是轟炸麼?戰機能做的事情巡航導彈一樣能做到,巡航導彈不能做到的事情彈道導彈也能做到。

    從技術上來說,現代潛艇要做到過去那種起飛戰機有點困難,雖然潛艇更大,但在潛艇上開出足夠戰機出入的孔洞非常困難,潛射彈道導彈已經是極限,飛機可比圓乎乎的導彈尺寸複雜的多。

    為此,飛機必須犧牲效能,進行相關的摺疊化改造,並採取一些特殊的起飛和降落方式。冷戰時曾經有設想過“火箭發射”、“水上飛機”、“一次性飛機”等方案,但最終仍然無法解決這個起降和容納問題。

    很顯然,潛艇如果為了裝這麼兩架飛機,得對船殼進行改造,這種改造工程量巨大,影響了外殼的堅固度,直接影響隱藏安靜性和航行效能。一旦將飛機移出,巨大的重量配平更是個麻煩。

    所以,潛艇為了塞飛機進去,又犧牲飛機效能,又犧牲自身效能,帶來的並非1+1=2的結果,而是全方位的效能下降,根本是得不償失。

    即便能解決這些問題,飛機制造的噪音也將成為更大的問題。潛艇為了生存,必須最大限度的隱匿自己,在很多時刻一點點噪音都足以葬送掉整艘潛艇。當年曾經流行一時的柴電潛艇,在今天的聲吶監控面前就像僻靜廣場上的拖拉機引擎,何況是飛機發動機的巨大轟鳴?

    再說兩三架戰機對現代作戰起不到任何的幫助,潛艇不是航母,它從訊號發射到通訊長時間都處於靜默狀態,對外界的探測非常有限。也就是說它本身不具備空指能力,放出去的飛機只能自己判斷自己選擇作戰,數量上還打不過別人。現代驅逐艦反掉兩架飛機還是輕輕鬆鬆的。

    還有戰機的維護問題,這種嬌貴的兵器對維護要求非常高,潛艇上根本不具備對戰機的維護能力,還得多出一堆對潛艇作戰毫無幫助的地勤人員,這是何苦?

    所以說,潛艇最佳的配置方案,仍然是“強化靜音”加上“導彈打擊”方向,它連上浮都不用,就能快速的發動攻擊然後離開。根本不需要搭載上幾架拖效能後腿的飛機。

    不過,未來的事情現在說不上,多年來人們一直有“水下航母”的想法,只是這個方案可能更不靠譜。隨著空戰格局的發展,未來極有可能是水下無人機的時代,有人搭載的潛艇可能也將慢慢淘汰,變成水下無人作戰武器。

  • 6 # 狼煙焚燎

    伊400潛艇是特殊時期的特殊產物,日本海軍在二戰時為了對付美國本土和封鎖巴拿馬海峽,設計製造了這款二戰最大的潛艇,排水量6500噸,航程更是達到了37500公里,可以繞地球轉一圈半,搭載3架“晴嵐”水上飛機,實施對美國本土的轟炸。3架飛機轟炸的力度實在有限,而且潛艇也只能搭載小型飛機,因此日本最初打得主意是像美國投降731部隊的”細菌炸彈“這種不對稱武器。

    伊400行潛艇被建造出來已經是二戰的最末期了,這時候日本知道敗局已定,日本高層對向美國投放細菌彈這個事就有些猶豫了,說白了就是怕了,一旦投放美國對日本的報復將是鋪天蓋地的,是沒有商量餘地的報復,日本就必將被滅國!這時候的日本打著的主意是能不能有條件投降,比如日本投降,但是臺 灣、”滿 洲 國“、北韓半島等,以及很多的島嶼看能不能保住一些。而且日本這個民族天生特性畏懼強者,他對強者有著敬畏之心,對弱者就是強權主義,他敢於對我們大量的使用細菌彈、毒氣彈,但對美國軍隊卻從來不敢!

    伊400最後因為日本的投降而投降了美國,當這條”大黑魚“浮出水面的時候,美華人都震驚了,這個世界居然能造出這麼大的潛艇,而且還能搭載3架飛機,而且還能投放細菌炸彈,估計美華人心裡都感到了一股寒意和後怕。伊400型潛艇噸位一直保持到美國核潛艇出現才將其噸位的記錄打破。

    很多人就想,既然二戰日本能弄出搭載3架戰鬥機的伊400,那麼以現在的技術這個應該不會是難事,可不可以造成一艘以搭載戰鬥機為主的”水下航母“呢?

    答案是否定的,別說搞水下航母了,就是搞出像伊400這種只搭載2~3架的潛艇都沒有任何意義。現代海軍的反潛實力是非常強大的,戰鬥機起飛會暴露潛艇的行蹤,空中的反潛飛機會很快抵達起飛區域實施反潛,不但潛艇陷入死地,而且起飛的飛機怎麼辦?飛行員又怎麼辦?難道就這樣毫不猶豫的拋棄了?關鍵一點,起飛戰機太少,戰力有限,沒有任何卵用!

    潛艇有了導彈這個王牌組合後,就不需要戰鬥機這種東西了。大型潛艇發射的巡航導彈可以直插2500公里外的目標,潛艇的反艦導彈也能在距離幾百公里外發射後就隱蔽逃亡,這可比搭載戰鬥機安全太多了!至少目前為止,潛艇搭載戰鬥機是沒有任何前途可言的!

  • 7 # HE觀察

    空襲珍珠港開戰後,日本海軍在太平洋上的優勢只維持了半年,1942年中途島戰役後,美國海軍就重新奪回了戰略主動權,這一點倒是跟山本五十六在戰前的預測相似,實際上,從開戰後,日本海軍的實力就是在不斷削弱的,一系列勝利的同時,日本海軍新服役的艦艇遠遠比不上戰損的數量多,到了1942年,相比陸軍馬鹿更洋氣的日本海軍已經意識到,只依靠這樣的血拼是不可能戰勝美華人了,必須得想點其他辦法。

    辦法之一,就是摧毀巴拿馬運河,巴拿馬運河對美國至關重要,即便到了今天也是如此,將美國東西海岸的距離縮短了14000公里,如果能摧毀或者癱瘓巴拿馬運河,那美國海軍要想從大西洋一側調兵,那可就耗費大力氣了。

    1942年1月,伊400級潛艇在吳海軍工廠開工,該級潛艇滿載排水量達6500噸,最大航程達37500海里,可環繞地球一圈半,可搭載三架“晴嵐”水上飛機,是直到20世紀60年代核動力潛艇建成前最大的潛艇。當然,在靜音等方面遠遠不行,德華人評價日本潛艇技術,聲音大的像怪獸。

    伊400級潛艇在戰爭結束前只勉強建成3艘,當時面對已經泡沫化的美軍航母,是否摧毀巴拿馬運河已經不重要了,日本海軍裡的瘋子們(尊皇愛國者)提議,讓伊400級潛艇前往美國西海岸,利用水上飛機拋撒陸軍731部隊的各類致命病菌,但最終,這個建議被當時的聯合艦隊司令豐田副武大將否決,除了更接受現代文明的日本海軍不願做這種同歸於盡的犧牲外,更多的是擔心美國的報復,當時,美軍內部已經有不小的聲音,提議在進攻日本本土的時候動用芥子氣等化學武器。

    潛水航母屬於特攻武器,不具備大規模建造使用的可能性,成本太高,美軍在戰後對繳獲的伊400級潛艇研究後,很快就意識到沒什麼價值。倒是冷戰期間,根本不具備制海權的蘇聯海軍,研究過類似的武器,不過他們的潛艇是用來登陸夏威夷等地的,很明顯也流產了。

  • 8 # LEGEND109

    要說這個問題吧,那就比較有意思了,首先先來看看日本這個可以起降飛機的潛艇到底是個什麼東西。

    伊400級潛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海軍建造的一級潛艇。正式登入艦型名稱為伊號第四百型潛水艦(いごうだいよんひゃくがたせんすいかん),通稱潛特型(せんとっけい)。伊-400型是二戰時期最大的也是直到20世紀60年代核動力潛艇建成前最大的潛艇。伊400所攜帶的燃料足以繞地球航行一圈半,可裝載3架晴嵐強擊機並可使其迅速投入戰鬥。

    因其能夠裝載3架晴嵐強擊機,有的人又稱伊400級潛艇為“潛水空母”。

    按理來說這種設計理念應該是非常超前的,就算放在現在也有一定的戰略意義。個人認為伊-400級潛艇是日本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造得最好的一件海軍兵器,在意義上甚至超過大和級戰列艦。即使以今天的眼光來看,潛水航空母艦的設想也是相當超前的。奈何出現得太晚,數量太少。所以也沒有什麼用了。

    那麼好的東西,為什麼到現在還沒有國家制造?這個就得會到這件武器本身了,晴嵐在訓練時,採取一般水上飛機的方式起降,但在執行攻擊任務時,則於起飛時拋棄浮筒以增加靈活度,返回母艦時僅救起飛行員而將機體拋棄。這就有點浪費了,每執行一次作戰任務,就得放棄一架飛機,沒被敵人擊落,自己掉海里了,這看起來實在是有點冤,關鍵是太浪費。

    總的來說就是這個武器使用起來太麻煩了,雖然有一定的戰略意義,但是在回收飛機上太麻煩,實戰意義不太高,我想這也是到目前也沒有國家制造的原因之一吧。

  • 9 # 長空雄鷹46

    這個問題其實沒有意義。單論時間因素,二戰至今已經多久?科技的進步一定程度上已經做出了選擇。超視距作戰是真正改變戰術構想的原因,戰術問題已經是戰略問題解決之後的問題。

    本來,二戰時期日本人的制空權和制海權戰術在海戰中取得早期成功,只不過由於資源問題和戰爭技術問題的原因,美華人透過資訊通道打敗了日本人。但是,總體來說,日本人的戰爭構想是劃時代的。

    時代到現在,超視距作戰成為現今世界的發展

    的方向。當今世界上具備這種能力的國家其實沒有幾個,雖然看著現在地球上很多地方打的熱鬧,其實從本質上說還是大勢力之間的角力,僅限於利益之爭,遠遠不到動真格的的程度。可以說現在又到了新的戰爭形態和、新的戰爭理論和新的世界勢力構成基礎出現變化的時代。不要說區區潛艇帶飛機,航母編隊還敢不敢招搖過市還成問題呢。

  • 10 # 兵器世界

    任何武器研發都是基於本國軍事需求的,聯合艦隊熱衷於戰列決戰,因此開發出適合這種戰術的460毫米超大口徑艦炮,同時它還需要跨過數千公里遠的太平洋攻擊美國本土,這才催生出了氣球炸彈和潛艇航母。

    伊-400潛艇航母是二戰期間最大的一種作戰潛艇,但好像也是最為昂貴的潛艇,因為太平洋戰爭的2年多里一共只建成了3艘而已,把它比喻成日本的虎王坦克一點也不為過。伊400全長有122米,最大排水量約6560噸。14000海里的航程再加上艦載機的航程,它可以攻擊太平洋周邊的任何一個角落。

    日本在開戰後飽受本土被轟炸的困擾,卻無法有效攻擊美國的本土來報復,為了跨過太平洋攻擊美國本土,日本發明了第一種洲際武器氣球炸彈以及潛艇航母伊-400。為了攻擊美國內陸城市,伊-400安裝機庫攜帶飛機,在長115英尺、寬12英尺的機庫內塞進了3架類似格魯曼摺疊翼風格的“晴嵐”戰鬥機,目的是增加遠距離打擊能力,在美國近海起飛攻擊內陸和海岸城市。

    現代化國傢俱備N多種遠距離打擊手段,實在沒有必要再發展水下載機航母了,因此至今沒有一個國家推出類似於伊-400的武器。

    很明顯,在沒有遠距離攻擊手段的情況下,載機航母就是個萬般無奈的選擇。日本也不是沒有發展洲際武器的想法,確切的說軸心國為了報復都想過發展遠端武器反擊對手。德華人的V2導彈和列車炮與日本人的氣球炸彈和潛艇航母一樣,都屬於這種思想的產物。但是洲際導彈的出現讓潛艇航母和超遠端火炮都市去了價值。

    導彈是最理想的遠距離打擊武器。戰略核潛艇都可以攜帶洲際彈道導彈,以俄羅斯的北風之神級戰略核潛艇來說,它的核動力本身就具備無限巡航的能力,再加上12到16枚圓錘洲際導彈一萬公里左右的射程,完全可以做到全球到達、全球攻擊。此外,水下淺射導彈遠比飛機更容易突防,也不需要潛艇冒險浮出水面放飛和回收艦載機,因此所有國家都不約而同的用淺射導彈代替了艦載機。(伊400投降的照片)

    伊-400所在的年代,艦載機攻擊的破壞力遠不能和千機戰略轟炸相媲美,而導彈的出現又讓潛艇不再需要飛機。因此,即便是日本人也只是把伊-400當做振奮士氣的武器,一共開工5艘只有3艘建成,且一彈未發就全部投降了。

    伊-400從未被寄予改變戰局的厚望,執行任務的伊-400成員也不看好自己的攻擊效果。最後決定放棄對美國本土的襲擊,轉而攻擊近在咫尺的太平洋烏利斯環礁,這裡駐紮了美國海軍絕大部分的主力航母,著名的殺手隊形照片就拍攝於此地。這讓伊-400的艇員士氣高漲,但是天皇下達了終戰詔書,此時三艘已經在路上的伊-400決定浮出水面投降!

    美軍繳獲這種龐然大物之後也很吃驚,同時也很讚歎日本人的奇思妙想,對伊-400的結構設計和思路大加讚賞,也有美海軍官兵很推崇這種潛艇航母,認為它能改變未來的海戰模式。但是,經過試航摸索之後美軍果斷放棄,因為二戰之後全球的海洋都直接或者間接被美國控制,實在不需要水下載機潛艇偷偷摸摸的攻擊了,不符合美軍軍事需要的伊-400徹底退出歷史舞臺,至今未在出現類似武器。(從正面拍攝的伊400潛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昔日神舟第一艦,改裝後煥然一新,但為何無法躋身航母戰鬥群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