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033194685606702

      日本那艘最大的戰列艦叫大和號,比同級別的武藏號排水量還大一點,你所說的那艘實際上是被改造成航空母艦的超級戰列艦大和級系列的第三艘信濃號。信濃號也是二戰最短命的航空母艦。1944年11月29日,信濃號在瀨戶內海進行試車時被美軍射水魚號潛艇擊中四枚魚雷後沉沒。  1944年10月,曾經自稱世界第一的大日本帝國的聯合艦隊,已經只剩下一個蒼白的影子。  其作為秘密武器研製的巨型航母信濃號,在第一正式航行僅僅20小時就被幾枚魚雷擊沉更是創造了世界艦船史上的一個吉尼斯記錄。  背景  戰爭到了1944年末,日美的海上軍事力量已經有了極大的差距。在經歷了5場航母大戰以後(珊瑚海海戰、中途島海戰、第二次所羅門海戰、聖克魯斯海戰和馬里亞納海戰),曾經強大聯合艦隊的主力航母或沉或重傷,能夠作戰的已經很少,日本海軍已經到了窮途末路的地步。  在日本聯合艦隊最為鼎盛的1942年,曾經有10艘航母在海軍服役,分別是:大中型航母--赤城號,加賀號 ,蒼龍號,飛龍號,翔鶴號,飛鷹號,瑞鶴號,隼鷹號,輕型航母--鳳翔號,瑞鳳號,還有老式的龍驤號(主要負責訓練)。  但是到了1944年末,赤城,加賀,蒼龍,飛龍在中途島被擊沉。翔鶴和飛鷹在馬里亞納被擊沉,隼鷹則在馬里亞納被重創完全失去戰鬥力,一直處於大修狀態。瑞鶴和瑞鳳在萊特灣被沉沒,連早期充當訓練艦的龍驤號也披掛上陣在瓜島被擊沉。只有鳳翔號在1943年由於整體改造失敗,導致該艦失去遠洋航行能力,在戰爭最後三年該艦一直充當日本海軍預備訓練艦,一直保留到戰後。  反之美國一方,憑藉這雄厚的工業實力,在1943年末就遠遠的超越了島國日本。  珍珠港事變以後的美國只剩下3艘第一線的航空母艦,但珍珠港事件後的1944年初,美軍航空母艦的數目便猛增到50艘。海軍飛機的數量從1941年的3638架上升到1944年的3萬架而且質量有了大幅度的變化,潛艇的數量也從1941年的11艘增加到1944年的77艘。  更重要的是,此時菲律賓群島已被美軍攻陷,日軍佔領的東印度群島的戰略物資無法運送回日本本土,日本的石油和橡膠等重要戰略物資都已經枯竭,根本無法像1942年一樣,維持一支強大的艦隊。  信濃號航母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建造出來的。  建造  信濃號原本是超級戰列艦大號系列的第三艘,它在大和號和武藏號動工之後的1940年5月開始動工,地點是日本的橫須賀造船廠。但是在施工期間,日軍在中途島遭到慘敗,四艘重型航母被擊沉導致日軍航母機動力量大大減少。日本海軍方面處於無奈,只能下令將已經完成一半的建造計劃的信濃艦,改建成航空母艦。  該艦的建造是日軍的一號機密,建造船廠位置隱蔽,同時建造的工人在該艦的建造期間均不得走出工廠一步。  信濃的原計劃是必須在1944年12月完工。但是因為1944年日軍聯合艦隊受損嚴重,大量艦隻在橫須賀船廠進行大修,導致信濃號建造工作中斷了數月。  到了萊特灣海戰後,日本海軍的航母機動力量幾乎被全殲,無艦可用的尷尬局面和帝國即將滅亡的危局,使得日本海軍嚴令信濃號必須在1944年內建成(日軍戰前軍令嚴格,如果沒有完成任務從最高負責的指揮官到造船工人都會遭受嚴厲的處罰)。造船廠方面只得不分日夜趕工並儘量忽視次要的流程,在1944年11月19日勉強宣佈建成(其實該艦仍然有大量細節部分沒有完工)。  日本軍方在總結和美軍的五次航母作戰的基礎上,對這艘建造中的航母做了很多方面的改造。  改進  日本初期的航空母艦過於強調進攻就是最好的防守這個理念,一方面最大程度的保持艦載飛機的數量和航母的續航能力,一方面忽視航母的防禦能力。  在中途島海戰中,美軍攻擊力一般的無畏式俯衝轟炸機居然在十分鐘內擊沉三艘日本重型航母,可見其防禦力的薄弱。根據戰後的調查,美軍飛機的戰彈輕鬆穿透日本航母的幾層甲板,在航母內部爆炸,引爆彈藥和航空汽油,造成航母的嚴重損傷。  這讓日軍感覺到,航母本身的防禦還是非常重要的。為了有效防禦美軍的高空和俯衝轟炸,信濃號的飛行甲板鋪裝了75毫米厚的甲板裝甲,同時還覆蓋了200毫米厚的鋼骨水泥層。真可謂鋼筋鐵骨,一般的中小型航空炸彈很難對其造成什麼威脅。  同時,由於戰局的急劇變化,美軍主力艦隊已經逼近日本內海,日本方面認為信濃號遭到敵軍戰艦炮擊的可能性也增大,在大和級的重灌甲的基礎上,又加固了信濃重點位置的裝甲,使之可以抵抗大口徑火炮的射擊(一般的航母是無法抵禦戰列艦和重型巡洋艦的主炮射擊的)。  另外在吸取了同是重灌甲防護的航空母艦的大鳳號教訓的基礎上(在服役一個月被二枚由潛艇偷襲發射魚雷擊沉的),信濃號在水線以下加裝了更為牢固的裝甲,以便抵禦美軍的主力魚雷。  大風號由於機庫密封,使得航空汽油罐受損後汽油蒸氣聚集最終爆炸,信濃號吸取教訓採用了通風能力很好的開放式機庫設計。  信濃號於1944年11月19日完工,整個改裝過程中,加裝的防護裝甲就消耗鋼材1.7萬噸,滿載排水量竟然高達71890噸(標準排水量62000噸),它是美軍小鷹號航母服役以前,世界上最為巨大的航空母艦,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噸位最大的航空母艦。  效能  信濃號動力主鍋爐12座,有蒸汽輪機4臺,150000馬力,最大航速28節,續航力18節時10000海里。  動力和大和級相當,而信濃號的續航能力超過大和級的前兩艘很多,1萬海里的續航能力也是可以滿足實戰需要的。  其28節的最高航速對於這種裝備重灌甲的艦艇已經非常不易,至於高速作戰也是航母發展的主流。  信濃號的艦載火炮防空自衛能力很強,它把原先大和級標準建造的主炮和副炮取消或者修改,最終保留了大口徑的雙聯裝127mm高平炮8座 還有小口徑三聯25mm高射炮37座另外還有13mm高射機槍22座。  127mm高平炮,可以作為艦炮平射攻擊地方艦船,也可以作為高炮使用,其平射和高射射程都超過1萬米,射速每分鐘超過15發,最大仰角十90度到-10度,採用半自動裝填,主要用來對付中高空的敵機,威力較大,但是實戰中作用一般。  25mm高射炮主要對來對付中低空目標,射速很快,準確度也不錯。缺點在於威力較小,因使用15發固定彈藥架供彈,每次換彈藥時必須停止射擊,使防空效率大打折扣。各方面效能都不如美軍主力40mm高射炮,對於距離較遠的敵機往往只能將其擊傷而不能將其擊落。  至於13mm高射機槍的威力很弱,雖然射速高,但是殺傷力明顯不足,加上美軍飛機一般有裝甲保護,經常出現美機中彈數發仍然能夠繼續作戰的情況,高射機槍仍然沒有主要對付貼近戰艦的敵人飛機。  總體來說,信濃號的防空火力配置比較合理,而且各種火炮數量眾多,火力強大,有很強的防空能力。  至於艦載機,最初設計為搭載38架烈風式戰鬥機,18架流星式攻擊機,9架彩雲式偵察機,一共65架,這個數量偏小。同時代的美國列克星頓和黃蜂艦載機達到80多架,加賀號等日本早期航母也超過這個數字。  後期因為信濃的作戰需要發生改變,又改為20架戰鬥機和27架攻擊機機,一共47架。  雖然為了提高整艦的防禦能力造成艦載機數量較少,但是這些飛機的效能已經有大幅度的進步,一定程度彌補了數量的不足。  戰鬥能力強大的戰鬥機在外圍防禦,近距離則有大量的艦載高射武器,信濃號的防空火力是值得稱道的。  至於攻擊能力,強有力的流星高速攻擊機也是能夠滿足需要的,其高速讓其很容易擺脫美軍的護航機群。  但是,艦載機數量的不足,嚴重的限制飛機效能的發揮,面對龐大的美軍護航機群,單靠18架攻擊機是沒有什麼作用的。  流星  單發艦基攻擊機,既可以俯衝轟炸也可以攜帶魚雷進行攻擊,這是世界上大多數艦載機根本無法做到的。它採用全金屬結構,機身堅固。該機日本在戰爭中最後、效能最先進的艦載魚雷機,由於裝備大功率發動機,速度高達567公里/小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魚雷轟炸機中速度名列前茅。它的航程可以達到3040公里,機翼上配有2門20mm 機炮,還有一挺13mm後射機槍,可以攜帶800公斤魚雷或航空炸彈,該機效能相當不錯。  烈風  烈風的機動能力十分優秀,基本和零式相當(直到今天零式的優秀機動性仍然為各國飛行員所認可)。裝備二挺13.2mm機槍和20mm機炮兩門 或者是4門20mm機炮,火力超過零式。  另外,還裝置了自封油箱,座艙裝甲,防彈風擋,解決了零戰防禦力極低的問題。  它的速度達到速度達到628公里/小時,這是螺旋槳飛機可以達到的極限了。  作用  信濃號最早是作為快速裝甲航母來設計的,但是航母一定要形成戰鬥群才能夠形成戰鬥力。  所謂航母戰鬥群就是以大型航母為核心,集海軍航空兵、水面艦艇和潛艇為一體,是空中、水面和水下作戰力量高度聯合的海空一體化機動作戰部隊。  二戰期間的航母戰鬥群除了二艘以上的航母以外,還有一定數量的快速戰列艦,重型輕型巡洋艦,還有數量眾多的驅逐艦,掃雷艇,魚雷艇和炮艇,還有後勤補給船,油輪等等。  而在信濃號第一次試航之前,日軍已經在萊特灣海戰中損失了全部4艘航空母艦。而單靠信濃號一艘航母,是無法形成戰鬥群的。  同時,此時日軍大中型戰列艦和巡洋艦也損失嚴重,就算已經有數艘航母服役,日本海軍恐怕也找不出能夠足夠的艦隻護衛航母,沒有完整空海保護的航母是極為脆弱的,根本無法有效作戰。  當時世界第一鉅艦大和艦,最後也只能作為神風自殺的武器,最終連連一艘敵艦也沒有看見,就被美軍飛機擊沉。  日本海軍領導人也深深知道這點,既然無法形成戰鬥力,那麼只能把現有的航母作用重新定義。  作為本土決戰,對待美軍的空軍,主要依靠的是日本陸基航空力量。而航母只能作為輔助手段,配合陸基飛機作戰。  所以該艦被迫變為為航空母艦的海上物資補給艦,作為一個浮動的彈藥飛機補給基地,除了自身具有相當的攻擊能力和防禦力以外,還攜帶其他海陸軍航空戰隊所需的炸彈,魚雷,燃油,淡水食品等等,還可裝載多餘的飛機用來對海上的其他航母和陸基飛機場進行補充。(除了本身的47架飛機,信濃號還可以裝載另外70架備用飛機)  這種設計也是無奈的舉動,畢竟航母的主要作用在於進攻,以擊毀對方的主力艦為目的。而信濃號擔負的角色顯然是很尷尬的,而且難逃最終覆滅的命運。  戰史  由於海軍方面嚴令信濃號必須在1944年完成,該艦雖然在11月19日下水加入現役。  但是仍然有很多重要的細節沒有完成,還需要好幾個月仔細建造和調整。  同時由於萊特灣就損失了一萬海軍士兵,信濃號的水兵基本都是新兵,素質很差,要他們能夠成功的使用這艘軍艦也需要數月的時間。  但是時間並不等人,此時美軍已經開始大量使用B29戰略轟炸機轟炸日本本土,東京灣附近是美軍重點的轟炸目標。  雖然B29的高空轟炸往往不能擊沉重型戰艦,但是重創還是沒有問題的。  日本海軍方面考慮到這點,在信濃號下水的8天后,命令該艦立即開往吳港的造船廠完成躲避美軍的轟炸,同時完成細部舾裝等收尾和艦員訓練的工作。  1944年11月27日,信濃號滿載官兵和造船廠工人總計2500多人奉命出發,開始了它的處女航,離開東京灣駛往吳港。  由於害怕遭到美軍潛艇的襲擊,信濃由濱風,雪風,磯風三艘驅逐艦護航。由於是秘密行動,四艦都沒有開啟艦燈,乘著夜色高速形式。  開始比較順利,但是到了19時15分,信濃號的檢測官向艦長阿部俊雄海軍大佐(他曾經是日漸“大澱”號的艦長,有比較豐富的戰鬥經驗)報告,發現了美軍艦船的雷達訊號,從脈衝頻率上判斷,應該是一艘潛艇。  艦長阿部認為這件事情很奇怪,既然是美軍在潛艇在東京灣附近危險區域航行,按照一般的基本戰鬥常識是絕對不會隨意使用雷達的。  阿部判斷,很可能美軍已經透過情報部門得知了他們的計劃,集中了一定數量的潛艇準備攻擊他,而這個雷達波多半是美軍潛艇故意採用的詭計。目的是想引開為信濃號護航的驅逐艦,然後由另外的潛艇進行攻擊,這也是二戰多艇攻擊的常用策略。  阿部命令不要理睬它,繼續高速前進。同時為了避免被美軍潛艇定位,阿部下令關閉四艦的雷達,艦隊間聯絡改用燈光訊號。並嚴令護航的驅逐艦要緊靠信濃號航行,沒有它的命令即使發現潛艇三艦絕對不能私自行動。  其實事實並不是這樣。信濃號發現的是美軍潛艇‘射水魚’號潛艇,指揮官為約瑟夫·F·恩賴特中校,該艦是美軍戰功卓著的名艦。  它在一個月前的萊特灣海戰中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射水魚號和鯨魚號首先發現了慄田艦隊,為美軍獲得了重要的戰機。  同時它對慄田艦隊偷襲導致慄田的旗艦‘愛宕’號重巡洋艦沉沒,造成該艦上的慄田部下的艦隊指揮人員傷亡過半嚴重影響了後期艦隊的指揮工作,連指揮官慄田自己也落海,後狼狽不堪的被日軍驅逐艦的救走。同時射水魚重創了‘高雄’號巡洋艦。  不過此次射水魚在東京灣並不是執行戰鬥任務,而是當晚有B29的轟炸任務,射水魚受命準備救助可能被擊落的美軍飛行員(如果落入日軍或者平民手裡,美軍飛行員一般都會被就地處死)。但是當射水魚到達東京灣以後,卻又接受到命令,說轟炸任務取消,射水魚可以按照原有計劃自由尋找日軍目標攻擊。  恩賴特接到命令以後,下令潛艇駛離危險的東京灣。但是此時潛艇的雷達系統突然出現了問題無法正常工作。雖然當時潛艇裝備的雷達效能比較落後,但是仍然是潛艇最有力的鷹眼,大大加大了潛艇的搜尋範圍。  恩賴特命令部下的軍官立即修理,但是問題比較嚴重,二個技術軍官整整修理了一個下午也沒能修好。  恩賴特忍住怒火,等到天一黑就命令潛艇浮出水面進行修理(在東京灣附近,白天浮出水面是類似自殺的舉動)。  技術軍官在黑暗中修理了三個小時,在多次雷達開機測試都正常以後(其中一次被信濃號發現),軍官向艦長報告已經修好了雷達。  此時,在潛艇外一直緊張監視周圍的瞭望手突然報告發現了一艘日本艦船在不遠處以20節的速度Z字航行。  發現了目標艦長恩賴特十分高興,經過仔細觀察以後,恩賴特根據它的巨大身軀判斷是日軍的一艘油輪(航母的外形特殊和油輪比較相似,因為當時日軍已經沒有大型航母,恩賴特自然不會想到)。  潛艇對付油輪是手到擒來的活,恩賴特下令潛艇全速形式,追擊該艦。  此時信濃號仍然保持Z字行前進,很快就被射水魚號趕上。  22時45分,信濃號的瞭望手發現右弦發現一艘美軍潛艇,此時,為信濃號護航的‘磯風’號驅逐艦也發現了射水魚號,它隨即離開編隊,以35節的高速向潛艇方向急速駛去,並且讓射水魚進入了它的火炮射程,這是潛艇和日軍艦隻的第一次遭遇。  恩賴特此時才發現這並不是一艘油輪,而是一艘大型航空母艦,並且它還有數量不明的驅逐艦護航,它立即下令潛艇下潛,由於當時聲納技術比較落後,射水魚憑藉著夜色是有很大機會可以躲避日軍驅逐艦的襲擊的。  但是此時的阿部艦長仍然判斷美軍可能在誘敵,它認為不應該和美軍潛艇多做糾纏,高速開走就可以了,它隨即命令‘磯風’號立即停止攻擊返回編隊(其實此時該驅逐艦和日軍下潛的潛艇只有五海里的距離了)。  同時,日軍艦艇轉向,以全速直線航行,甩開美軍潛艇。  看著日軍艦艇以25節以上的高速開走,它的射水魚最大航速只有18節,無法追上的。恩賴特非常沮喪,對於航母這樣的獵物是不容易遇上的,對於一個優秀潛艇艦長最大的打擊就是丟掉到嘴的肥肉。  恩賴特知道自己無法追上它,就立即向珍珠港報告了發現日軍大型航母的座標和航向。它希望該海域有其他的位置更好的美軍潛艇,能夠完成它無法完成的工作。同時,它命令射水魚繼續追蹤日軍航母編隊,期望日軍有可能自己減慢航速。  阿部倒是沒有減速的打算,但是信濃號卻並不爭氣。這所搶工期生產出來的航母全速航行幾個小時後就出現的問題,它的一根主軸發生了故障導致信濃的航速降低到了15節。  這邊的射水魚全速航行,終於在11月28日凌晨,再次發現了信濃號,並且發現有三艘日軍高速驅逐艦護航。  由於敵人有三艘驅逐艦緊密跟隨,並且之前已經發現了射水魚,恩賴特認為自己單艇即使攻擊成功,最多隻能攻擊其中的一二艘戰艦,剩下的會立即向它攻擊,風險太大。  恩賴特隨即向向珍珠港又了一封電報,希望能夠得到其他的潛艇支援。但是,周圍一百海里內,並沒有其他的美軍潛艇。  這份電報被信濃號偵測到,阿部沒有想到這是之前發現的那艘美軍潛艇,而是美軍攻擊潛艇群中的另一艘,同時還偵測到了近距離的美軍潛艇的雷達波。阿部認為已經艦隊中了美軍潛艇群的埋伏,危險迫在眉睫  他立即作出決定,艦隊緊急轉向,朝另一個方向行駛,逃離美軍潛艇群的伏擊,這個方面正好是面對者射水魚的方向。  此時的恩賴特必須作出決斷,因為對方艦隊面對自己行駛而來,如果面對敵艦攻擊的危險過大,需要冒著全艦被擊毀的危險。此時如果考慮自己的安全,只需要向其他方向行駛出日軍的路線就可以了。但是,丟掉了這次機會,天就要亮了,造成攻擊難度更加增大。  在一陣猶豫以後,恩賴特體現了一個美國軍人的勇敢,他決定冒險攻擊。只要擊毀信濃號這樣重要的目標,自己和船員是可以冒著生命的危險的。  隨即射水魚號潛艇下潛,同時準備魚雷,等待伏擊信濃號。  沒有多久,日艦隊很快駛來,首先是一艘日本驅逐艦幾乎從射水魚號的上面開過,高速螺旋槳的聲音震耳欲聾。此時的射水魚沒有還手的餘地,只能期望上帝的保佑。幸運的是,日艦並沒有發現美軍潛艇。  在日驅逐艦駛過以後,射水魚立即上浮,果然此時信濃號巨大的身影已經近在咫尺。  射水魚立即向該艦發射了六枚魚雷,其中的四枚準確的擊中了信濃號,引起了巨大的爆炸。  此時日本驅逐艦也發現了射水魚,他們瘋狂的朝著它撲來。射水魚緊急下潛到400英尺的潛水極限躲避攻擊。  幸運之神再次照顧了潛艇,它奇蹟般的躲過了二十枚深水炸彈的近距離攻擊,隨即高速脫離了戰場。  3時過4分,信濃號艙室被撕開了10來米寬的口子,海水洶湧地灌了進來。  5時,艦體嚴重傾斜。  8時,動力艙進水,鍋爐全部癱瘓。  1944年11月28日10時18分,阿部俊雄大佐下令棄艦,同時三艘驅逐艦開始轉移信濃號。三十分鐘後,信濃沉沒,信濃號的2515船員只有1080被救(這裡面並不包括阿部俊雄大佐),有1435人遇難。  至此,隨著第一次航行不足20個小時,當時世界第一鉅艦信濃號就沉沒,這也是世界歷史上,由潛艇擊沉的最大一艘戰艦。  分析  可以說,擁有強大裝甲和水下防禦能力僅僅被四枚魚雷擊中就很快沉沒似乎不可理解。  防禦能力和其基本相當的武藏號,被足足二十多枚魚雷擊中最終沉沒。而大和號被三百多架美機的圍攻下,身中12枚魚雷和7顆炸彈以後在沉沒。  對比起來,信濃曾經特地加固了水下防禦能力,為什麼如此不堪一擊。  原因大概有以下幾點  一,該艦細節沒有完工,不少水密艙的門無法關緊,甚至更本沒有門,造成大量海水的進入。  二,該艦排水系統沒有完成,汽動水泵還沒安裝,排水管也沒有配齊,而手動水泵又太少,根本無法滿足需要。  三,水兵素質很差,在初期還能在統一指揮下排水。一旦艦隻發生一定程度的傾斜,立即失去了勇氣,全部亂作一團,四散逃命,造成艦隻失去有組織的搶救。  總之,信濃號仍然是日本海軍歷史上的重要戰艦,它的誕生和覆滅,都從某種程度上預言了日本在二戰中間的必然結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錢鎖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