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哈哈哈

    1.孔子周遊列國第一站,孔子選擇的是衛國。孔子西去衛國,這是他與弟子經過認真商討後決定的。

    2. 衛國是魯國的近鄰,又與魯國同為姬姓國家。魯國為周公之後,衛 國是康叔之後,周公與康叔都是周文王的兒子。 魯衛兩國是名 副其實的兄弟之邦。同時,衛國有孔子的好友蘧伯玉。。

    3. 蘧伯玉 是衛國大夫,一生曾事奉衛國三公(獻公、襄公、靈公),以賢德聞 名於諸侯。相傳他“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是一位求進 甚急而又勇於改過的人。蘧伯玉在孔子仕魯時,曾派使者到魯國拜訪孔子。

    4.孔子問蘧伯玉是怎樣的人,使者回答說:“我們先 生只想要少些過失,但總覺得還未能呀!”孔子對使者的回答非 常滿意,讚不絕口。 其實孔子早就聽說蘧伯玉是修養很好的人, 從善如流、樂於改過。

    5.他曾讚揚蘧伯玉是一個能做到邦國有道 便出仕、邦國無道便隱居的君子。“嚶其鳴矣,求其友聲。”孔子 與蘧伯玉相交甚厚,孔子幾次到衛國,多數入住在蘧伯玉家。此外,孔子選擇衛國,與孔子的許多學生是衛華人也有關 系。

    6. 孔子的得意門生子夏、子貢、高柴是衛華人,還有一些較知 名的弟子如句井疆、琴牢、顏仇由等也是衛華人,而顏仇由又是 子路的連襟。這些人在衛國有廣泛的社會聯絡,他們對孔子的 宣傳贊揚,使孔子在衛國的影響不亞於魯國。

    7.子路也積極主張 到衛國去。他覺得衛國有不少師弟,既是師弟又是連襟的顏仇 由幾年前已回衛國做官,到衛國之後有可靠的落腳點。 除了顏 仇由以外,他在衛國還有一位連襟,叫做彌子瑕,是衛靈公的寵 臣。

    8.子路認為,可以透過蘧伯玉、顏仇由、彌子瑕等人的介紹, 和衛靈公及其他的衛國執政者建立聯絡,或許會得到衛國的重 用。孔子分析了各方面的情況,也覺得先去衛國最為合適,就 同意了子路的建議。這樣,孔子周遊列國的第一站,就選定了 衛國。

  • 2 # 極速飛客v江哥

    孔子周遊列國是從魯定公十三年春(前497年)開始的。這 一年,孔子54歲,帶著他的部分弟子,懷著悲愴的心情,踏上了 周遊列國的旅途。第一站,孔子選擇的是衛國。孔子西去衛國,這是他與弟子經過認真商討後決定的。衛 國是魯國的近鄰,又與魯國同為姬姓國家。

      魯國為周公之後,衛 國是康叔之後,周公與康叔都是周文王的兒子。魯衛兩國是名 副其實的兄弟之邦。同時,衛國有孔子的好友蘧伯玉。。蘧伯玉 是衛國大夫,一生曾事奉衛國三公(獻公、襄公、靈公),以賢德聞 名於諸侯。相傳他“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是一位求進 甚急而又勇於改過的人。

      蘧伯玉在孔子仕魯時,曾派使者到魯國拜訪孔子。孔子問蘧伯玉是怎樣的人,使者回答說:“我們先 生只想要少些過失,但總覺得還未能呀!”孔子對使者的回答非 常滿意,讚不絕口。其實孔子早就聽說蘧伯玉是修養很好的人, 從善如流、樂於改過。他曾讚揚蘧伯玉是一個能做到邦國有道 便出仕、邦國無道便隱居的君子。

      “嚶其鳴矣,求其友聲。”孔子 與蘧伯玉相交甚厚,孔子幾次到衛國,多數入住在蘧伯玉家。此外,孔子選擇衛國,與孔子的許多學生是衛華人也有關 系。孔子的得意門生子夏、子貢、高柴是衛華人,還有一些較知 名的弟子如句井疆、琴牢、顏仇由等也是衛華人,而顏仇由又是 子路的連襟。

      這些人在衛國有廣泛的社會聯絡,他們對孔子的 宣傳贊揚,使孔子在衛國的影響不亞於魯國。子路也積極主張 到衛國去。他覺得衛國有不少師弟,既是師弟又是連襟的顏仇 由幾年前已回衛國做官,到衛國之後有可靠的落腳點。除了顏 仇由以外,他在衛國還有一位連襟,叫做彌子瑕,是衛靈公的寵 臣。

      子路認為,可以透過蘧伯玉、顏仇由、彌子瑕等人的介紹, 和衛靈公及其他的衛國執政者建立聯絡,或許會得到衛國的重 用。孔子分析了各方面的情況,也覺得先去衛國最為合適,就 同意了子路的建議。這樣,孔子周遊列國的第一站,就選定了 衛國

  • 3 # 讀春秋思無忌

    公元前496年,魯國執政季桓子沉迷女色,不理朝政。絕望之餘,孔子便帶著弟子黯然離開魯國。然而,孔子並沒有放棄心中的理想,他渴望找到一個諸侯國,可以實現自己的抱負。天下那麼大,何嘗才是孔子的夢想之地,為何他獨獨選中了衛國?難道只是因為它緊挨著魯國嗎?

    01 衛國是魯國的兄弟之國

    孔子曾經說過這麼一句話:“魯衛之政,兄弟也。”魯國、衛國其實淵源頗深,周公和康叔是同胞兄弟,魯國的始祖為周公,排行老四,而衛國的始祖是康叔,排行老九。武庚作亂失敗後,周公便將商朝的舊墟分封給了康叔,其中多是殷商遺民,因此年輕的康叔所面臨的壓力也不小。

    周公擔心康叔無法勝任,特意作《康誥》、《酒誥》、《梓材》來教導康叔。魯國是周朝行周禮最好的諸侯國,衛國深受周公的教誨,其治國之道與魯國大同小異。加上,周公與康叔的兄弟之情,故孔子認為魯衛之政如出一轍,所以,衛國作為孔子的首選無可非議。

    02 天下格局決定了孔子可去的國家並不多

    那麼當時天下的格局又是如何呢?

    之前,楚國差點遭到吳國的滅頂之災,自那時起,一邊忙著國內的修生養息,一邊兼顧著對抗吳國,倒沒工夫來招惹中原。而陳國、蔡國位於吳、楚兩個大國之間,尷尬的地理位置註定了他們常年左右捱打的份。反觀腹心之地的中原諸侯這十幾年,日子過得還算舒心。

    但是晉國、鄭國、魯國國內此時也並不平靜,國君政權旁落到卿大夫手裡,史稱晉國六卿、鄭國七穆、魯國三桓,那些卿大夫為了爭奪私利,鬧得是雞飛狗跳。春秋霸主晉國此時也無暇顧及其他各國。所以,相對弱小的衛國、宋國倒是相對平靜。

    因此,孔子可挑選的餘地並不大,只有齊國、衛國、宋國,以及魯國東南面的一眾小國。

    03 齊、宋、衛及魯國東南小國之間的比較

    齊國是孔子的此生揮之不去的陰影,他曾經想在齊國大幹一番,齊景公也想起用他。然而,晏嬰,孔子的偶像,卻堅決勸說景公,讓孔子打道回府。此時,晏嬰雖已過世,然而齊景公也垂垂老矣,因此,孔子與齊國是有緣無分。

    宋國是孔子先祖的國家,也許是孔子太出名了,宋國執政很排斥他。其實,也不難理解,孔子本是宋國公室之後,加上他個人的聲望,宋國執政將面臨下崗危機。魯國東南面的國家,皆是前朝小國,無論是他們的規模亦或是他們的禮儀,都無法讓孔子為之動心。規模小,無法施展孔子的抱負。禮儀異於中原之周禮,像孔子這麼講究的人,到了那裡也完全無法忍受。衛國本是魯國的兄弟國家,且內政掌握在衛靈公手裡。倘若他能接受孔子,那麼孔子將有可能在那裡推行自己的治國方略。衛國作為孔子的實驗國,如果大獲成功,那麼孔子的治國之道就可以被其他諸侯接受,界時孔子畢生所追求的夢想就能實現。04 衛國有落腳之處

    除了上述因素,子路的大舅子顏濁鄒就在衛國,給了孔子及其弟子很好的容身之處。後來,孔子的許多弟子也在衛國出仕。因此,孔子曾幾次離開衛國,改投奔他國,但每逢逆境之時,他首先想到的還是回到衛國。

    結語

    孔子在魯國遭受事業危機,不得不在將近花甲之年離開魯國。天下如此之大,為何孔子獨愛衛國?

    衛國原是魯國的兄弟之國,政治環境與魯國相似;

    衛國政權沒有旁落卿大夫之手,給了孔子能在那裡大展拳腳的希望;

    弟子的親戚給了孔子落腳的地方。

    雖然,孔子最終沒有得到衛靈公的重用,然而上述原因使得衛國始終成了孔子遇到困境之時的首選避難處。

  • 4 # 文刀沐子

    主要是孔二聽說衛靈公的夫人南子女士妖冶美極而好淫,喜歡結交大力水手,孔二自認為是長人,身高馬大,迫不及待地要去急色一把。心想:如果把夫人伺候高興了,得月之餘說不定還會混個官噹噹,一舉兩得,多美!

    孔二的挑花美夢不錯,可惜,南子女士看不上它。孔二敗興致至,垂頭喪氣回來後又被弟子嘲諷了一番,偷腥不成反惹了一身臊,於是孔二邊跳高邊發毒誓:我要乾了….天打五雷轟,天打五雷轟!

    回頭琢磨一下,不敢歸罪美人,於是,把氣都撒在南子的老公衛靈公身上,於是,趕緊套車走人,周遊列國,到處散播衛靈公的壞話,罵衛靈公是″無道昏君"。

    其實,在這個地球上,衛靈公是對待孔二最好的君主,可以說對它恩重如山,但孔二這小子不僅不思報恩,反而覬覦人家的老婆,不逞又心杯羨慕嫉妒恨,不僅衛國有難時不幫一把,反而到處流竄散播壞話汙衊人家,真不是個東西!

    孔二生是喪家犬,死無葬身地一一這是它品質惡劣的必然結果!

  • 5 # 今天的明天

    孔子周遊列國是從魯定公十三年春(前497年)開始的。這 一年,孔子54歲,帶著他的部分弟子,懷著悲愴的心情,踏上了 周遊列國的旅途。第一站,孔子選擇的是衛國。孔子西去衛國,這是他與弟子經過認真商討後決定的。

    衛 國是魯國的近鄰,又與魯國同為姬姓國家。魯國為周公之後,衛 國是康叔之後,周公與康叔都是周文王的兒子。 魯衛兩國是名 副其實的兄弟之邦。同時,衛國有孔子的好友蘧伯玉。

    蘧伯玉 是衛國大夫,一生曾事奉衛國三公(獻公、襄公、靈公),以賢德聞 名於諸侯。相傳他“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是一位求進 甚急而又勇於改過的人。蘧伯玉在孔子仕魯時,曾派使者到魯國拜訪孔子。

    孔子問蘧伯玉是怎樣的人,使者回答說:“我們先 生只想要少些過失,但總覺得還未能呀!”孔子對使者的回答非 常滿意,讚不絕口。 其實孔子早就聽說蘧伯玉是修養很好的人, 從善如流、樂於改過。

    他曾讚揚蘧伯玉是一個能做到邦國有道 便出仕、邦國無道便隱居的君子。“嚶其鳴矣,求其友聲。”孔子 與蘧伯玉相交甚厚,孔子幾次到衛國,多數入住在蘧伯玉家。此外,孔子選擇衛國,與孔子的許多學生是衛華人也有關 系。

    孔子的得意門生子夏、子貢、高柴是衛華人,還有一些較知 名的弟子如句井疆、琴牢、顏仇由等也是衛華人,而顏仇由又是 子路的連襟。這些人在衛國有廣泛的社會聯絡,他們對孔子的 宣傳贊揚,使孔子在衛國的影響不亞於魯國。

    子路也積極主張 到衛國去。他覺得衛國有不少師弟,既是師弟又是連襟的顏仇 由幾年前已回衛國做官,到衛國之後有可靠的落腳點。 除了顏 仇由以外,他在衛國還有一位連襟,叫做彌子瑕,是衛靈公的寵 臣。

    子路認為,可以透過蘧伯玉、顏仇由、彌子瑕等人的介紹, 和衛靈公及其他的衛國執政者建立聯絡,或許會得到衛國的重 用。孔子分析了各方面的情況,也覺得先去衛國最為合適,就 同意了子路的建議。這樣,孔子周遊列國的第一站,就選定了 衛國。

    孔子在魯國從政時,曾因“夾谷之會”得罪過齊景公,所以在離開魯國後,他不可能向東奔齊,他唯一的選擇只能是西去奔衛。

    因為魯國為周公之後,衛國是康叔之後,而周公、康叔皆是周文王的兒子。所以衛國與魯國同為姬姓國家,是名副其實的兄弟之國。

    除了衛國大夫蘧伯玉是孔子的至交好友外,孔子的很多學生也是衛華人,比如孔子的得意門生子夏、子貢、高柴等皆是衛華人。而他的這些學生在衛國擁有廣泛的社會關係,這對孔子來說有百利而無一害。

    此外,衛國還有史魚、公子荊、公叔發等一批孔子比較欣賞的大臣。所以,這也是孔子西去奔衛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在孔子分析了各方面情況之後,第一站是重中之重。覺得先去衛國最為合適。所以,他就選定衛國作為自己周遊列國的第一站。

  • 6 # 猛哥厲史

    這道問題又出現了!孔子在魯國混不下去,流竄各國跑官要官,第一站選擇的是衛國。理由很豐富:

    一、從國君智商看,越傻越易被忽悠

    衛國當時的國君衛靈公腦袋很有問題,容易忽悠。是傳銷最容易的目標。

    他老婆南子和孔子搞曖昧養備胎,他一點沒生氣。還好吃好喝招待孔子。

    後來衛國爆發內亂,孔子立即就帶著徒弟們離開了衛國。

    這麼多條賢人,白吃人家幾年飯,人家一有麻煩事,立馬拍屁股跑了。食人之祿,不該忠人之事嗎?就是幾十條狗,你養幾年,也會感激你啊。你一被人打,狗也不會全跑了啊,大多會撲上去咬欺負你的人!孔子及其七十二賢的“義”連條狗都不如?蠕家的“忠”和臉在哪裡?

    不過衛國也是個記打不記吃的窩囊廢。衛靈公死後,其孫繼位,邀孔子回來。孔子及其賢徒們又靦著臉回了衛國,繼續當白吃!

    二、從人際關係看

    孔子流竄各國的目的只有一個:跑官要官。為此,他需要求爺爺告奶奶,託關係走後門。在曹、宋沒有他的靠山,衛就不同了。

    衛國大夫蘧伯玉是孔子好友;孔子的得意門生子夏、子貢都是衛華人,還有一些較知名弟子,如句井疆、琴牢、顏仇由等也是衛華人。子路的妻兄顏仇由,已在衛國做官;連襟彌子瑕是衛靈公的寵臣。透過蘧伯玉、顏仇由、彌子瑕等人,和衛靈公建立聯絡,很可能得到重用。

    靠在衛國的人脈關係,孔子就算不能在衛國推行自己的主張,起碼也可以在衛國騙吃混喝。

    三、從地理位置看,幾乎別無選擇

    他不能向東投奔齊國。因為“夾谷之會”時孔子觸犯了齊景公,“齊贈女樂”的事又沒孔子的份,孔子很生氣,後果不嚴懲。所以他只能一路向西。

    當時曹、宋都不如衛與魯關係好,孔子不能靠在魯國的履歷求職,所以只好向衛。

    這麼多充分必要條件,不去衛還能去哪?

  • 7 # 朱八戒CC

    孔子將衛國作為周遊列國第一站,是最佳選擇。他此行的目的是推行他的政治主張,而衛國又能為他提供天時地利人和的最佳條件,他在衛國的時間最長,據說有十年之久。

    魯國與衛國是真正的兄弟之國,友好鄰幫,距離最近。魯國的始祖是周公,衛國的始祖是康叔,他們是親兄弟。衛國當時的統治者衛靈公是周朝的直系後人,正因為如此,諸侯征戰並沒有攻打衛國,社會穩定,有序發展。衛靈公禮敬賢士,治國有方,衛國在當時的影響很大,政治地位僅次於周都。孔子與衛國大夫伯玉又是至交的好友,他在衛國的上層政治有著很好的人脈關係。

    孔子在衛國有很多的弟子,子夏、子貢、子路、高柴是他的得意門生。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政治理念在衛國影響很大,衛國的政治制度大部份還是延續周禮,而孔子一生祟拜的是周公,追求的是“克己復禮”。透過多方面的考慮,孔子認為衛國才是他實現政治抱負的用武之地,也是他的容身之地。

    衛靈公對孔子來到衛國給予了最高的以禮相待,恩重如山,但是最終還是不能接受孔子的政治主張。他只好一邊招收弟子,開壇講學,一邊耐心等待,久而久之看不到自己的希望,只好帶著弟子另走他鄉。此時他己近古稀之年,仍然是“知其不可而為之”,十四年的歷盡千辛萬苦,坎坷曲折,一路走來何其艱難,我們無法想象。

  • 8 # 思寧六月說

    孔子

    中文名孔丘,別名仲尼。春秋時期魯華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

    孔子年輕時做過幾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從事教育,相傳所收弟子多達三千人,賢人72,教匯出不少有知識有才能得學生。

    孔子周遊列國。

    孔子50歲的時候還在他的家鄉魯國為官,但是因為政治理念得不到當時的當權著重用,最終無奈於55歲開始周遊列國。

    孔子選擇先去衛國的原由

    一,路程近

    衛國離魯國較近

    二,學生中衛華人居多

    孔子帶著周遊列國的學生中,衛華人很多,聽取大家的意見先前往衛國。

    三,情懷

    孔子是宋國貴族之後。

    四,衛國的實力雄厚

    選擇一個實力強勁的國家有利於實現自己的報復。

    五,女人的原因

    孔聖人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慾,被衛靈公的夫人南子迷住了。

  • 9 # 馬仲遷

    孔子周遊列國,統計一下一共經過了衛國、宋國、齊國、鄭國、晉國、陳國、蔡國、楚國等八個國家,而之所以將衛國作為出國考察的第一站,顯然具有重要的象徵意義。

    孔子的政治理想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論語·陽貨》

    在公山不狃佔據費邑的時候給孔子發來了聘書,孔子有點飢不擇食了,準備欣然前往,可是卻被弟子勸住了他,孔子說出了這句話。

    作為參考的是,齊景公向孔子請教治國理政的問題時孔子說很明確,就是要這禮崩樂壞的時代明確各自的職責,做到上下有序,尊卑有禮,從而達到以禮治國的道路上來。

    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沿著這一思路,在魯國不能施現自己的理想以後,孔子就把下一站放在了具有同樣國情的衛國。

    南季北孔,季札訪衛

    公元前544年,季札出使了魯、齊、鄭、衛、晉五國,可以看出,季札迷戀以姬姓諸侯國為主的同宗國家。

    作為比孔子早半個世紀的先行者,周禮的擁躉者同樣訪問了衛國,他得出的結論是:衛國有一大批賢人輔助,國家發展有很大的保證。

    去鄭,適衛。說蘧瑗、史狗、史鰌、公子荊、公叔發、公子朝曰:“衛多君子,未有患也。

    早期的衛國作為周王室的宗親和周禮的捍衛者和魯國有著同樣的政治追求,用周公的話說就是"尊尊親親",這正是孔子所心嚮往之的。

    想當初,因為齊國送給了季氏美女,導致季氏沉迷女色,不理朝政。當孔子看見衛靈公與南子一同乘車招搖過市時,孔子批評道: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多年以後,回到魯國的孔子對季康子吐槽道:衛靈公是個無道昏君!

    子言衛靈公之無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喪?"孔子曰:“仲叔圉治賓客,祝鯢治宗廟,王孫賈治軍旅。夫如是,奚其喪?

    乘興而來,失望而去,孔子這一趟旅行並不愉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最喜歡三毛的哪一部作品?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