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努比行走歷史

    1、項羽當初不聽范增勸阻,沒有殺掉劉邦,最後釀成大禍,告誡我們做人不能剛愎自用,優柔寡斷,要想成功就得多聽取別人的意見。

    2、項家當初從江東帶八千子弟,乃是楚國舊貴族,項羽得勢後處處提防舊貴族,不重用舊貴族,和舊貴族結下了仇怨,最後不願意過烏江,也是不敢過烏江,如果過了江東舊貴族是不會放過他的,更不會支援他的,告誡我們做人應該知恩圖報,給自己留有餘地,切不可過河拆橋,忘恩負義。

    希望回答能幫到你

  • 2 # 這裡歷史獨好

    項羽烏江自刎給人們帶來多少遺憾,同時也給人們帶來警醒。

    1.沒有經營一個強大的後方,沒有基礎是不行的。同是打仗,劉邦能夠有關中各地作為後方根據地,進可攻退可守。而項羽沒有,都城彭城淪陷後,就像浮萍,無依無靠。

    2.對敵人的仁慈就是對自己的殘忍,項羽有非常多的機會殺劉邦。鴻門宴等等,項羽沒有做,最後身死。

    3.一個好漢三個幫,劉邦有眾多的文臣武將,項羽只有自己和范增。最後范增還被自己氣走。

    4.捨得,不想當將軍計程車兵不是好士兵。那麼士兵在為你衝鋒陷陣的時候就需要捨得封賞,這樣才能籠絡人心。而項羽沒有,寧願把帥印自己磨平也不捨的把權利分出去。

  • 3 # 王二的2020

    我是回望歷史,我來回答

    項羽烏江自刎可以得到哪些啟示

    1.司馬遷對項羽的評價

      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傑蜂起,相與並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之,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遂亡其國,自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戰之罪也”,豈不謬哉!

      選自《史記?項羽本紀》

      2.劉邦對項羽的評價

      夫運籌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張良).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

      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選自《史記?高祖本紀》

      3.杜牧、王安石、李清照對項羽的評價

      杜牧《題烏江亭》: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王安石《烏江亭》: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捲土來.

      李清照《詠項羽》: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4.毛澤東對項羽的看法

      《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

      1949.4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項羽是中國歷史上極富傳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和他有關的許多事蹟後來逐漸演化為成語.在一人身上發生這麼多的成語故事,實屬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取而代之

      公元前 210 年,秦始皇巡遊經過會稽(今江蘇蘇州),項羽也隨眾人前往觀看.觀望中,項羽不禁脫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也.”只此一語,就表現出項羽的宏偉大志和英雄氣概.

      先發制人

      陳勝起義後,會稽太守殷通也想乘機反秦,他於公元前 209 年 9 月召見項羽時說:“現在是滅秦的好時機.我聽說先發制人,後發則被人所制,我想和你早點共同起兵.”出身貴族的項羽豈肯委身於人下,按照計劃,項羽殺死了聲稱“先發制人”的殷通,收集了他的部下,公開樹起了起義大旗.

      破釜沉舟 以一當十

      公元前 208 年,秦將章邯指揮秦軍主力合圍鉅鹿,項羽率兵前往解救.為了表現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決心,項羽帶領全部軍隊渡過漳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項羽率軍斷秦軍糧道,與秦軍進行了九次激烈的較量,“楚戰士無不以一當 十” .秦損兵折將,項羽乘勝追擊,逼使章邯率其殘部投降.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秦朝被推翻後,項羽在鴻門(今陝西臨潼附近)設宴招待劉邦.在宴會上,項羽的謀士——亞父范增幾次示意項羽擊殺劉邦,但項羽因不忍而不予理會.於是,范增便讓項莊以舞劍助興為名,想借機刺殺劉邦.劉邦的謀臣張良看到形勢緊迫,就出外召樊噲說:“現在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常在沛公.”於是樊噲帶劍擁盾進入宴會廳,指斥項羽不守信義,項羽被樊噲的氣勢所折服,劉邦藉機脫離險境.

      沐猴而冠

      滅秦之後,項羽引軍入咸陽,大肆燒殺,咸陽火三日不絕.謀臣勸項羽說:“關中山河四塞險阻,土地肥美,可以作為霸王之都.”而項羽以“富貴不歸故里,如同夜間穿錦綾走路,沒有人知道”為藉口加以拒絕.勸他的人感嘆道:“人們說楚人是沐猴而冠,果真不假.”項羽聞聽此言,就殺了說這話的人.

      四面楚歌

      因剛愎自用和性情殘暴而失去謀臣和百姓的支援,項羽最終在“楚漢之爭”中敗下陣來,在垓下(今安徽靈壁南)被劉邦軍隊圍得水洩不通.夜間軍營四面皆楚歌,項羽大驚,見大勢已去,率眾殺出重圍,逃至烏江邊,因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有船不渡,自刎身亡.

      此外,還有“坐不安席”、“秋毫無犯”、“不拘小節”、“暗渡陳倉”等成語與項羽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絡,此處不再一一贅述.

      項羽,原本項籍.乃名將之後.單這一點,就與劉邦有著本質的區別.他雖然沒能登上皇位.當年在後人眼中,絕對是個英雄.在秦末農民大起義中,項羽所率的部隊是各路義軍中最具有戰鬥力的主力部隊,無不以一擋十,為消滅秦軍主力,滅掉秦王朝立下了不朽的功勞.項羽既是歷史人物,也是優秀作品中的典型形象.雖敗於劉邦手下,但致死仍然不愧為一世梟雄.

      與劉邦比起來,項羽的人格似乎更有說頭.劉邦的人格,說穿了也就是個“浪蕩”,而項羽的人格確實有血有肉,極為複雜的.在政治上,他崇尚武力,為人暴虐,聽不進任何人的勸諫.連其亞父范增也無可奈何的嘆道:“遇上這種人,真實老眼昏花.看來,本性難移,說什麼都是不管用的.”

      項羽火燒秦宮,殺義帝,戰爭中經常屠城,又剛愎自用.結果國滅身死.教訓是深刻的.這也是他悲劇人格的重要體現.項羽考慮問題總過於簡單,以致在鴻門宴上坐失良機,放虎歸山,為自己留下了後患.項羽驍勇善戰,在鉅鹿之戰中叱吒風雲,勇冠三軍,是反秦鬥爭中眾望所歸,天下矚目的英雄.垓下之圍,不願過江忍辱偷生,自殺而死,不失為英雄.

      項羽的人格導致了他失敗的另一個緣由“失民心”.由於他的幾次屠城,使得百姓將其視為虎狼之輩.加上劉邦在關中與百姓約法三章,和平民稱兄道弟,更顯得項羽暴虐而不可一世.在垓下之圍中,項羽逃至陰陵迷了路.他向路旁的一位老翁詢問卻遭到了欺騙.看來,項羽真的是招惹了太多的人.使得自己的處境越來越糟.然而項羽又是柔弱的.面對自刎的虞美人,忍不住泣下數行,慷慨悲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分虞分奈若何!”一代梟雄,在聲聲楚歌中逝去.

      項羽給後人留下的啟迪和影響是多方面的.既有沉痛的教訓,也有激動人心的啟示.也許正如宋代女詞人李清照所說:

      生當做人傑,

      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縱觀歷史,英雄的人群像一條逐漸萎縮的河流,隨著時光的推移越來越細,在現代幾乎成為一條地下隱泉.正因為如此,英雄這個鑽石般的名稱令全世人倍加珍惜的同時也悄悄地產生了定義的迷失.《史記》不例外,西楚霸王與浪蕩劉邦也不例外.

  • 4 # 王安說

    一代西楚霸王項羽於公元前202年兵敗垓下自刎烏江,卒年31歲。應該說項羽的一生是即光輝又悲劇的一生。時僅27歲的他便號令天下滅秦並大封十八路諸侯,達到了人生的巔峰,然後卻急劇的走向了覆滅的下坡路,四年時間丟掉了大好河山,要探究他的失敗對後人的啟發和教訓,通讀《史記-項羽本紀》和《史記-高祖本紀》,我認為項羽自刎烏江留給後人的啟示有以下幾點:

    1、要順勢而為,關鍵是順;

    因“天下苦秦久矣”,以陳勝為首的農民起義軍猶如干柴烈火一點即著,隨即才有了項梁、劉邦、張良等義軍首領紛紛舉事反秦,經過三年反秦滅秦戰爭,不可一世的秦王朝最終在項羽的一把大火中灰飛煙滅,隨後項羽自封西楚霸王,乃至大封跟隨其滅秦的十八路諸侯。應該說項羽的分封是歷史性的,經過秦十年的統一戰爭,再有十五年的暴力統治,以及三年的滅秦征戰,天下疲憊久矣,老百姓需要的是安定和恢復,而諸侯們需要的是公平和發展。但偏偏在滅秦後,由於項羽個人意志主宰的分封導致分封不公平,使得齊地義軍首領田榮未能分封而發生了田榮天橫兄弟的叛亂。加之劉邦僅僅在被分漢王四個月就還定關中還和齊地田氏兄弟結成了戰略同盟,頓時天下又再次大亂,劉邦聯合其他諸侯西出函谷關直擊項羽老巢彭城。應該說造成天下大亂正是項羽的分封不公,導致天下需要的和平之勢便被輕而易舉的打破了。天下大勢,逆則亡!

    2、要有空杯心理,關鍵是空;

    作為楚漢戰爭的最終勝利者,劉邦是一個布衣草民而已,其在家庭出身、武功學識以及軍隊財力方面與項羽差之千里,但劉邦卻最終勝利了,原因何在?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劉邦的“空杯心理”。而從史記中記載分析來看,項羽的性格是充滿了剛愎自用,出身楚國貴族的項羽自幼讀書習武,跟隨項梁起兵,年僅27歲即成就了西楚霸王,一路順利的他早已對自己的才幹武功深信不疑,所以在楚漢戰爭中根本不願聽取其他人的意見,連項羽身邊赫赫有名的謀士范增都被氣走了,且曾經作為項羽帳下執戟兵的韓信也是多次建言均被否決,所以才導致韓信投入漢營成就了劉邦滅項羽的勝利。所以說作為一個團隊的統帥和領導,你可以不會武功,你也可以不懂謀略,但一定要有一個空杯心理,善於學習、善於諮詢,善於總結,兼聽則明,才能保障你的團隊方向正確,才有機會爭取最後的勝利。

    3、要智勇雙全,關鍵是智;

    這裡所說的“智”指的是政治能力。項羽不僅是霸王,也被稱為“戰神”,主要是因為其在反秦滅秦戰爭中一系列的英勇表現,但作為“戰神”的項羽為何在楚漢戰爭中卻失敗了。其實主要的原因在於其幼稚的政治能力導致的,比如其鴻門宴的放虎歸山、劉邦分封漢王時增加漢中之地、錯分章邯司馬欣董翳為三秦王、不分齊地天榮、輕信項伯、氣走范增、深信鴻溝議和等等,這些都是項羽政治能力欠缺的表現。縱使其武功天下第一,但在爭奪天下的鬥爭中,硬實力的武功只能算一條腿而已,作為軟實力的政治素養必不可少,否則只能跛子走路,必然跌倒。這就是作為後人要成事的關鍵,智勇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4、要仁義道德,關鍵是仁;

    唐太宗說:“民可載舟,亦可覆舟”。秦末農民大起義就是“覆舟”的表現,任何一個統治者失去了民心,則意味著其失去了統治的支援基礎。相比劉邦進入咸陽後廢除秦之一切苛法而採取簡單明瞭的“約法三章”以及不殺子嬰、不搶劫秦宮、不擾民的做法相比,項羽進入咸陽後大肆屠民、搶財寶、掠美女、挖墳墓、燒宮殿、殺子嬰等,而且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羽共有六次屠城記錄,而這些殺戮全部是項羽戰勝後的屠城和殺降,這幾次大屠殺,讓項羽盡失天下民心,早已失去和劉邦爭奪天下的民心資本,其缺失的仁義道德很難支撐其統治天下的雄心,最終只能走向敗亡。這也是我今天所說的制度與人情,作為冷冰冰的制度而言,團隊中的每一份子都需要去遵守,但需要人情去潤滑因制度而造成的衝突,如此才能保障團隊有序、穩定和高效的運作下去。

    項羽的一生是先揚後抑的悲劇人生,他不是一個用人之人,卻錯居用人之位,這是項羽的悲劇,也是歷史的悲劇。項羽在反秦和滅秦當中的功勳值得肯定,但項羽在失敗中所犯的錯誤,包括政治、軍事、性格上的弱點值得我們永遠汲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魏忠賢自稱“九千歲”,一直把持朝政,為何無外族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