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jack200351227

    在中國古代,不是所有人都有科學精神。比如慈禧,她連小學都沒上過,中國的洋學堂要在她統治最後幾年才開設。

    而所謂武功神話,影響中國千年,也許更多。連義和團成員自己都相信運功做法可以刀槍不入。你讓個老太婆懂這些?

    其實,慈禧也不是不重視武器更新。每年用於採購軍火的銀子並不少,北洋艦隊的軍隊比日本更先進。國力衰竭,宮鬥激烈,列強幹政,病篤亂投醫。

  • 2 # 吾評武願

    這個問題本來就存在誤區。早在1829年,僧格林沁就受皇命管火器營事。火器營有鳥槍有子母炮用於警戒京師,也能製造炮彈、槍藥和各種戰鬥所需的火器。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清軍火器營也會出站。

    火器營編制鳥槍護軍和炮甲兩種,北京城內火器營有槍、炮兩營,城外火器營裝備鳥槍,編制鳥槍護軍五千二百人,炮甲八百八十人,後勤一千六百五十人,相當於現代的三個坦克師的兵力。

    大沽口炮臺一戰,清軍用岸防炮擊傷擊沉敵艦6艘,斃傷敵軍200餘名。顯示了熱兵器運用能力。就在清軍拼死守衛北京城的時候,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逃往西安了。老佛爺都跑了,誰還給她作戰啊,大清又不是火器營的。如果慈禧拼死抵抗這次進攻有可能勝利,但是後續呢?八國聯軍再增派5000人一萬人登陸呢?清朝是前膛裝藥槍主戰,八國聯軍有機關槍,清軍有火器也存在代差,估計老佛爺也評估出來打不過,就跑了!

    八國聯軍時期清軍武器以冷兵器為主,這不可否認,但是要說只是拿刀箭去戰鬥就過了。抗日戰爭時期還有大刀隊呢,你買不起槍就得用刀,你近身肉搏也要用刀。打不過只能求和,李鴻章就坐上了談判桌。

  • 3 # 強武堂

    有了不等於能戰啊。清末洋務派引入了不少近代化火器,但就算相對先進的淮軍,其營制體制也只是部分學習西方。李鴻章當年醉心辦近代軍事工業,蘇州洋炮局之後又辦了不少企業,但仿製的武器型號相對老舊。總量也不足以滿足全國的需求。僧格林沁自己也管過幾天洋務,不過他帶的部隊是以蒙古騎兵為主,這些自詡弓馬嫻熟的老派部隊中火器的普及率相當低,對火器威力也缺乏認識。克里米亞戰爭中沙俄哥薩克騎兵衝擊英軍結果被打出“細細紅線”這樣的步兵對抗騎兵的經典戰例。清軍當年對火器的認識遠不如哥薩克,無腦衝擊之後下場自然更糟糕。

    即便火器營這樣的號稱專業的火器部隊其實也沒有全面見識過近代化武器武裝起來的戰爭,其眼界和認識比李鴻章這樣好歹見識過樣槍對和常勝軍作戰的人是沒有可比性的。

  • 4 # 網言軍事

    八國聯軍侵華時清軍以冷兵器為主?這可真是奇談怪論。經過30多年的洋務運動,當時駐防京城的清軍已全面淘汰刀矛弓箭等冷兵器,變成了一支裝備火器的近代化武裝力量。

    據清代史料記載,八國聯軍侵華時,負責守衛北京皇城內8門(東直門、朝陽門、崇文門、德勝門、西直門、阜成門、宣武門、安定門)的八旗守軍約5900人,共裝備有老式抬槍1180杆、前膛洋槍2100杆、後膛新式洋槍800杆、老式銅炮(神威炮)32門。

    由此可見,當時守城清軍已實現全面“熱兵器化”,但存在問題和軟肋也不少——首先是火器中老式槍炮比例較大,新式後膛洋槍僅佔輕武器整體裝備數量的不到20%,特別是笨重且技戰術效能不佳的抬槍竟然還在使用。其次是上述舊式火器主要使用黑火藥發射鉛彈,無論射速、射程都不理想,而且由於製造工藝落後,開火時間一長就容易炸膛。

    但需要說明的是,在當時屯駐華北地區的數十萬清軍中,類似京城“門衛”八旗兵(還有綠營)這樣的裝備水平算是最差的,源於湘淮軍和挑選八旗綠營組成的防軍、練軍武器(大部分為國內仿製西洋槍炮)就要好一些,而被視作主力的武衛軍(新軍)和神機營、虎神營(2支部隊皆為八旗精銳)裝備最好,基本上是清一色的新式進口武器。

    史載,榮祿節制的武衛軍分為中、前、後、左、右5部分,中軍由榮祿親自指揮,另外4軍則分別為聶士成所部、董福祥甘軍、宋慶毅軍、袁世凱所部(小站新軍)。其中,袁世凱指揮的武衛右軍戰鬥力最強、裝備最好,待遇也最優厚(每年餉銀就高達100萬兩),但該部在八國聯軍侵華時駐紮在山東所以沒有參戰。

    其餘武衛軍各部的武器也相當精良,其中裝備最差的武衛中軍也配備了中國產仿毛瑟步槍和少量進口自比利時、英國的後膛快槍。而武衛後軍則裝備了“漢陽造”或德國進口套筒步槍3000支、奧制曼利夏步槍6000支,炮兵則配有12門漢陽兵工廠仿造的德式快炮12門。戰鬥表現最出色、最英勇的聶士成武衛前軍裝備有各式進口步槍2.36萬支、子彈約325萬發,同時配有各型火炮68門,其火力之強連對手都震驚不已。

    至於題主所說“用刀箭去和洋人戰鬥”的清朝武裝,主要是由農民和手工業者為主體組成的義和團,他們人數雖然眾多,但裝備十分落後,主要是長矛、腰刀甚至竹竿、農具,不要說洋槍,就連土造鳥銃都為數很少。雖然清廷一度向部分義和團提供了少量軍火,甚至有義和團強行搬運官府庫存軍火的事情發生,但總體而言義和團所用兵器仍停留在刀矛弓箭的水平上。

  • 5 # 紫龍防務觀察

    自第二次鴉片戰爭以來,腐朽的滿清政府已經感受到了現代化軍隊的厲害,中國軍隊的現代化問題刻不容緩,成立現代軍校,添置現代戰爭火力裝備,已經迫在眉睫,而在八國聯軍一路北上的過程中,清政府手中已經有了數個鎮的新軍部隊,上萬部隊接受了現代化的軍事改編,戰鬥力遠遠高於傳統軍隊,那麼為什麼沒有參戰呢?當時新軍計劃剛剛開始,各地講武堂剛剛開辦,部隊數量少是一個重大問題,但是本質的問題是,這些軍隊直接糾集在以袁世凱為首的地方總督手裡,他們寧可選擇作壁上觀。

    對於清政府來說,體制改革的急迫性已經遠遠大於軍事改革的重要性,這一點才中國現代陸軍的改革中就已經看出端倪,可以說,這些軍隊的指揮問題,反應出了當時清政府真正的短板,在八國聯軍之前的十年,清政府大肆從西方國家中購買軍火,組建新軍,“北洋三鎮”當時在亞洲軍隊中的實力都是排的上號的,但是他們在後來的八國聯軍一路北上的過程中,都沒有進行過任何的戰鬥。

    這點在於保定小站練兵的中國現代陸軍鼻祖袁世凱的性格中體現了出來,作為一個徹頭徹尾的野心家,他與當時實力較強的地方總督都認為,戰爭已經進入現代化,用馬刀與步槍的對抗是不現實的,因此,大力新建講武堂(軍事學校),整編改變新軍,但是,這從原則上來說,是屬於一種私人性質的武裝,他們沒有信仰,跟隨各路軍閥的意志作戰,因此在八國聯軍中,他們扮演的的主要是作壁上觀的角色。

  • 6 # 微博240624802

    這個問題問的很無知。誰說清軍是用刀箭對抗八國聯軍了?連義和團也有使用槍炮的。八國聯軍如果只是正面進攻,根本不能突破清軍的大炮防線,是有華人帶領八國聯軍繞道北塘登陸從後面包抄大沽炮臺取勝的。八國聯軍進人天津租界後清軍的大炮一度也壓的他們抬不起頭來,美軍和日軍的頭目都被清軍打死了,最激烈的一次戰鬥八國聯軍被打死7、800人。但是天津城最後失陷是因為上層指揮不力,軍隊部署排程有致命漏洞,清軍內部以及與義和團不團結,還有就是清軍好幾處軍火庫被八國聯軍大炮大中引起大爆炸造成清軍傷亡和軍心恐慌,最後是有華人幫助八國聯軍攻擊天津城的薄弱環節打入了城內,清軍最高指揮官帶頭逃跑丟掉了天津城。八國聯軍到了北京用大炮也打不開北京城,清軍同樣也用大炮還擊八國聯軍,最後是有華人帶領八國聯軍從洩洪的水洞進人北京城的。在與八國聯軍談判時,清政府自然就把責任推到義和團和主張招安義和團的官員身上,迫使一個親王自殺,並和八國聯軍一起對義和團再次剿殺。八國聯軍侵華得逞,最根本原因是華人內部不團結不能一致對外,以及清政府的混亂無能,義和團的迷信愚昧只是次要原因。

  • 7 # 羊毛狐狸

    這個提問其實引發的是一個產業是否稱得上是一個真正的產業的問題,是一個“可持續發展及生產”的問題。

    打個比方,如果現在我們和某一個小國家打仗,這個國家配備了大量的現代化武器,但都是購買進口的;而同樣我們配備了大量的現代化武器,都是我們工廠生產的。看上去前面軍隊的配置相同,但實際本質上差的很遠,因為一旦開戰,擁有自己軍工生產體系的國家,很快就會投入生產,而沒有的很快就會在戰爭的無情的消耗中消失。為什麼同樣滿清看上去挺厲害,但實際上還是要用刀箭配備,不是滿清想用刀劍,而是滿清的工業生產軍需產能不足以滿足戰爭需要的大量的需求和消耗。

    我們舉個例子:

    1850年,英國冶金學家貝斯麥研發了轉爐鍊鋼法,使低成本的大規模鍊鋼成為可能。益於此,英國粗鋼產量一度佔據世界總產量的一半。同時在第一次經濟危機後的幾十年裡,英國國內的消費結構也出現了變化。工人階級的消費不行,就讓資本家來補充。資本家擁有充足的金錢,因此大規模的新廠投建和城鎮改造逐漸展開,也因此推動了國內對鋼鐵的需求。在鋼鐵技術和資本擴張的雙重推動下,英國率先進入了工業2.0時代。電氣引入生產讓能源使用效率提高,間接提高生鐵鍊鋼效率。同時新興事物如汽車、飛機等產品開始投入產線,加上英國傳統造船業穩步擴張,進入20世紀英國年產鋼已超500萬噸。

    我們再舉個例子,一挺馬克沁機槍,一分鐘最高射速是600發左右,一般戰爭時期一分鐘維持在100發-200發的射速,那麼,一次攻堅戰爭,一挺馬克沁機槍所需要消耗的子彈是一個小時的戰役,就是1萬2千發子彈,這樣為一挺馬克沁機槍有連續作戰功能,就需要給其配備3倍以上的子彈儲備或者生產能力。

    滿清雖然有江南廠等各省的工廠,但這些工廠本身並沒有現代化的指導和管理,能造出很多武器的殼子,但產能以及合格率有很大問題,而且並沒有與時俱進的不斷更新,流水線作業也談不上先進。這導致有記載,滿清有生產了很多槍炮,但卻沒有消耗品(子彈,損耗配件等)的產能,導致這些東西沒有辦法服役。

    所以說,一個軍事強國的根本的基礎,是你的軍需製造是否有連續性。現代化大規模戰爭,槍炮彈藥都是消耗品,上百萬發子彈也給你幾分鐘打沒了。而整個滿清,生產力前幾位的東西,一直是,茶葉、陶瓷、絲綢。雖然這些東西通過出口給滿清帶來了巨大的財富,也給滿清的所謂的“世界第一”的GDP增加了不少的光彩,不過資料背後的殘酷性,即是這些在當時密集小作坊所生產出來的輕工業產品,只能展現出漂亮的經濟資料,但並不能掩蓋孱弱的工業生產導致的軍需嚴重不足的情況。

  • 8 # 老照片

    八國聯軍侵華,清軍可沒有拿著冷兵器去和聯軍作戰,他們所使用的武器也是槍炮,甚至不弱於聯軍所使用的武器。像是在華北戰場的清軍主力,他們所使用的火炮大多是克虜伯火炮和克魯茲火炮,步槍主要是曼裡哈露和毛瑟槍。這些武器在當時均屬於比較先進的火器,與列強之間相差甚小。

    創辦於1867年的天津機器製造局是北方最大的軍火生產基地,其產品也主要是供應北方各個部隊。天津機器製造局又分為兩部分,在天津城東的是火藥局又稱為東局,主要生產造火藥、銅帽、各式洋槍炮彈藥和水雷等;在城南海光寺的是鑄造局,分造軍用西洋器具,開花子彈等。1899年天津機器製造局年生產能力已經相當可觀了:黑藥七十餘萬磅,慄藥二十五萬磅,棉花火藥五萬餘磅,無煙火藥八千餘磅,毛瑟後膛槍子四百萬餘顆粒,銅帽二千八百餘萬粒,鋼彈一千二百顆,大小炮子一萬四千餘顆。七生的半開花炮子~萬二千顆,銅件一萬六千副,克虜伯鐵身炮車十具,銅管拉火二萬四千枝,一哈乞炮子五萬餘顆,哈乞開司槍子二百十餘萬粒,雲者士得槍子一百四十餘萬粒。

    儘管清軍裝備了先進的武器,但是士兵訓練不足,不能熟練使用,所以在戰場上並佔據優勢。加上清廷一直在戰和之間搖擺,指揮不力,最終造成了軍事的失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視劇《親愛的,熱愛的》中,韓商言為什麼對SP的王浩,艾情那麼冷漠?你怎麼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