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鷹傑長空

    抬槍各國都有,並不是清軍獨有,只是清軍大量裝備抬槍時,別國已經淘汰了這類武器,顯得清軍獨有。抬槍原型就是16世紀的西班牙重型火繩槍,西班牙人是用支架,由重型火繩槍+長矛兵組成的西班牙方陣機動性很差,在17世紀初,方陣被火炮+騎兵破了,步兵方陣改良,要求走著打,士兵使用便攜輕型火槍,方陣改線列3-4排,橫隊走著打可以大幅降低火炮傷亡,重型火槍比例大幅縮小,只保留了一小部分作為支援火力。

    重型火繩槍退出了步兵線列,一般是作為狙擊槍,狙擊炮使用,有用支架的,也有兩人抬的,還有用雙輪小車的,各國都有少量裝備,價格很貴,製作精良,多用於低烈度的治安戰,殖民戰。小規模部隊用於加強伴隨火力,同時也保持了高度機動性。口徑在20-37毫米,彈丸重量50-200克。

    清軍抬槍工藝較差,笨重,多兩人抬,基本上不能執行狙殺任務,多使用散彈,進行遠距壓制,實際是作為輕型火炮使用。清軍抬槍數量很多,長期保持1比3的比例,比如,清軍慣用的鳥槍三疊陣,百人隊,20人操10把抬槍,30人操鳥槍,50人操刀矛。

    清軍鳥槍的實戰有效距離在50米左右,西方在排隊槍斃時代的火槍實戰射程也是50米左右。清軍抬槍的有效射程在百米左右,可以不依託排隊齊射形成火力線,抬槍多使用5-9個散子,開一槍相當於一隊火槍兵的火力,有射程優勢。抬槍在滑膛槍時代還行,算不上落後,是一種有效的支援武器。在山地作戰,治安戰,殖民戰中西方軍隊也使用這類武器。

    19世紀中葉,西方已經進化出了膛線步槍,普遍列裝高精度的米尼彈步槍,精準射擊距離達到數百米,遠超抬槍射程,抬槍的戰術優勢已經當然無存,抬槍只是對滑膛槍有火力優勢,對線膛槍則毫無意義,如同自殺一般的存在,註定淘汰

  • 2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抬槍,是大清“自主研發”的裝備。

    這種看起來“非主流”的武器,卻是大清的主流武器。

    清軍十分喜愛這種武器。即使在大清引入了大批“高階貨”後,依然對抬槍情有獨鍾。

    這可不是大清沒錢買不起好裝備,而是在大清獨特的戰術體系下,抬槍“真香”。

    大清對抬槍的“情有獨鍾”

    大清“閉關鎖國”後,火器發展緩慢。

    不過,大清也不是沒有發展火器。自康熙到道光,大清“研發”的各種五花八門的火炮、槍械多達數百種。

    道光年間“出品”的抬槍,是其中的佼佼者。

    這種武器的特點是:長,長度1.5-3米,口徑大,約30毫米。

    這種武器一般要4個人才能使用:行軍時一起抬著走;打仗時,擺放炮架、裝填彈藥、調整角度、點火發射各1人。

    抬槍,成了清軍的“制式裝備”。一用,就一直用到了甲午戰爭!

    鴉片戰爭後,儘管大清深感洋人船堅炮利,知道自己武器落後,但他們對鳥槍仍然非常自豪!

    第一次鴉片戰爭,大清被打得沒脾氣。林則徐、魏源卻開始猛吹鳥槍。

    魏源的《海國圖志》,力陳大清武器落後,但還是不忘吹噓:“不如多用扛炮、輕炮(抬槍、抬炮)易演練、易運負、易挾攻追剿、易橫放直透,可及百丈···“。

    魏源還不忘以鴉片戰爭的定海之戰為例,說定海總兵用抬槍與英人激戰數日,殲敵數千(好大的牛皮)。

    看來,魏源是覺得抬槍比英華人的火器還好用呀!

    中法戰爭時期的廣西徐廷旭則更是認為:抬槍,比法軍的火炮還好用!

    此外,許多打仗牛逼的、見過世面的人,也都鍾情抬槍。

    曾國藩編練湘軍時,明顯增加了抬槍的比例。

    太平軍的楊秀清在《行軍總要》中,也將抬槍的配給、使用、戰術作了詳細規定。

    洋務運動後,儘管大清官員都見識了世界先進槍械,但他們對抬槍依然情有獨鍾。

    為此,他們引入先進的擊發技術,改良出了“後裝式抬槍”。還是要用抬槍!

    左宗棠在經略西北,創辦西安機器局時,抬槍是該局的主要產品!

    即使是靠與”洋槍隊“合作起家,見過世面的李鴻章,雖然後來推行洋務,給軍隊裝備了大批世界一流槍械,但抬槍的比例依然很高!

    如果只是1、2個人吹噓抬槍,那可以說是人家沒見過世面。但如此多當時的一流人才都說抬槍好,那就不是簡單的“見識問題”了。

    抬槍“真香”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林則徐、魏源、曾國藩、楊秀清、左宗棠、李鴻章,這些當時最優秀的人物,都不約而同地偏心於這個笨重的傢伙,說明抬槍是“真香”。

    1、輕型野戰火炮。

    抬槍作得這麼長、這麼大,就是為了增強火力的射程和威力。

    所以,抬槍可以被看成是大清的“輕型野戰火炮”。

    在平定張格爾之亂時,抬炮就當作火炮用,“扛炮轟城”,一舉破敵!

    同樣,太平天國時期,伶俐說太平軍曾用繳獲的抬槍射擊清軍船隻,擊毀船隻多艘。

    可見:抬槍,因其火力猛,既可作為輕型攻城炮,也可作為反器材炮。

    2、可裝備散彈。

    在1830年平定回疆之亂時,面對“賊步騎萬餘來犯”,抬槍發射霰彈,一炮下去,敵軍倒下一片,殺傷巨大。

    中法戰爭前,那位認為抬槍比法軍火炮厲害的徐廷旭認為:裝備霰彈的抬槍,一炮可以容三十多子,而且打起來不需要什麼銅帽逼碼,不怕浪費子彈···

    可以說,在對付集團衝鋒、密集隊形的叛軍時,裝備霰彈的抬槍威力非常了得。

    那麼,為什麼日本人、英法,不學習咱大清的“先進武器”呢?

    因為,只有咱們覺得“真香”。

    戰術之殤

    大清之所以一直覺得抬槍“香”,是因為大清獨特的戰術。

    洋務運動後,大清引進了洋人許多高階貨,但戰術並沒有更新。

    綠營所用戰術,是“進步連環之法”。

    湘軍組建時,仿照的是戚繼光的戰法。(當然,也不是照抄,火器比例大幅提高了)

    這些戰術,不一一展開細說了。

    但他們的特點基本一樣:遠則用炮,近一點打抬槍,再近一點打步槍,接著就是冷兵器近戰;近戰僵持不下,遠端火力撤退後再次射擊···。

    這基本上延用的是明朝戰術。

    在這種戰術中,抬槍仍然是不可替代的。

    可以想象的是:在面對密集隊形的農民軍時,發射抬槍發射的密集霰彈對對手身體、士氣的打擊將比英法先進步槍更大!而在面對“據城堅守”的叛軍時,笨重的火炮運動困難,抬槍的大火力可以當蹩腳的“輕型火炮”使用。

    可是,這種戰術的前提是:對手的火力不如你!

    所以,這種戰術在面對西方、日本裝備先進的對手時,是很不靠譜的。

    遺憾的是,洋務運動,儘管在武器製造、引進上頗為得力,但對戰術並沒有進行原則性的改進。

    所以,甲午戰場上,同為從“閉關鎖國”中走出來的軍隊,中日兩軍總體裝備水準在伯仲之間,但裝備結構、戰術特點卻完全不同。

    日軍,已完全西化。他們一板一眼,完全是東方普魯士。步兵裝備也是標準的步槍+刺刀。

    相比之下,大清的裝備、戰術,簡直就是在玩魔獸。

    大清的裝備,既有雷明頓步槍這種“代表世界先進水平”的武器,也有鳥槍、抬槍這種“土貨”,更有青龍刀、紅纓槍這種古代裝備。

    大清的裝備如此奇葩,不是因為沒錢買不起好槍,而是戰術所致!

    儘管大清引進了西方的裝備,但戰法卻只是在過去體系上做出改良,完全不是日軍的對手!

    甲午戰爭後,大清認識到了全面差距,遂決心以西法練兵。

    至此,抬槍才逐漸退出清軍正規軍的編制。

    但是,在義和團,甚至後來的民國時期,抬槍仍然常常被各支中國軍隊所使用。

    總的來說,抬槍是一個時代的縮影。

    抬槍本來算是一個不錯的裝備,但被拔高到如此地步,則是一個時代的悲哀。

    大清儘管引進了先進裝備,但戰術上的止步不前,使抬槍一直都不合時宜的“真香”。

    不論是國家,還是個人,要想學習別人的先進經驗,就要系統地學、全面地學。只學個表面工夫,花架子,又有什麼用呢?

    祝君勝利!

  • 3 # 一寸三分

    這個槍確實是由清政府自主研發的。但是在世界上,其實也不乏類似的槍支出現。

    而清政府所研發的這一支槍,其實也屬於這一類。

    這一類的槍統一被稱為Wall gun。翻譯過來就是牆槍。只不過清政府是用一種兩個人抬著這樣的發射方式罷了。

    它是陸軍標準步兵的升級版。壁槍的槍管長度可超過4.5英尺(140釐米),內徑至少為1英寸(2.5釐米)。這使得它們比標準更精確。弗林特洛克或火柴鎖火槍。

    這些武器填補了火槍和最輕火槍之間的火力差距。炮兵片段,例如旋轉槍。這種武器也可以被描述為小木匠, 雷姆部分槍,或哈克特,中世紀早期的名字手炮

    螺栓作用牆炮射擊金屬盒19世紀末在印度和中國使用。

    華人在19世紀,比如太平軍隊,帝國軍隊鴉片戰爭,以及中國的反叛者香港在1899年的六日戰爭。

    它有時以沉重的形式出現。火槍從休息中開槍,通常需要兩人組成的團隊。

    除此之外,這一類的槍支還在我們的老鄰居印度那裡也出現過。

  • 4 # 香茗史館

    依我看,“抬槍”是清政府由冷兵器轉化熱兵器過程中出現的,應該是清政府在研究發展火器的過程中因“誤入歧途”而產生的“畸形產物”,是為了追求射程和威力後生產出來的產品,至於為何裝備,很簡單,因為沒有別的選擇。由於抬槍實際效果並不好,所以最後遭到了廢棄。

    抬槍的誕生

    18世紀末,清政府也逐漸意識到了熱兵器的重要性,於是開始自行研發,而“抬槍”就是他們的研究成果。由於工業和技術上全面落後於西方,他們的研發顯然“誤入歧途”,在一味追求射程和威力的情況下,於是研究出了這種“畸形”的抬槍。

    由於是研發階段的產物,所以清政府各製造局製造出的“抬槍”品種不一,差距較大。

    江南製造局造邊針後膛抬槍,口徑15.9毫米,槍全長2445毫米,全重13.2公斤,鉛子重231克

    山西機器局造抬槍口徑25毫米,槍長2200毫米湖南機器局造抬槍,全長2032毫米,鉛子全重52.2克陝西機器局造抬槍,口徑41.3毫米,槍長1588毫米,淨重14.14公斤效果不好,產量較少

    抬槍是清代一種重型鳥槍,長1丈左右,重30多斤。其結構與一般的兵丁鳥槍完全相同,但裝藥量、射程及殺傷威力遠遠大於兵丁鳥槍。發射時須兩人操縱,一人在前充當槍架,將槍身架在肩上,另一人瞄準發射。

    19世紀60年代以前生產的抬槍為前裝滑膛、散裝黑藥、火繩點火,60年代後,也開始仿照英、法、德、美等國製造各種型別有擊發機構的前裝和後裝抬槍。至1905年,製造的單位有江南、金陵、四川、天津、河南、山西、湖南、福建、陝西、雲南、蘭州、廣東、吉林等機器局和湖北槍炮廠。製造的品種有各種規格的前裝滑膛和線膛抬槍及林明敦邊針、黎意、毛瑟、7響和五子等後膛抬槍。

    不過抬槍雖然在射程和威力上均有了大幅度提升,但並未解決精度、射速等問題,所以實際作戰效果並不好。

    正因如此,抬槍的產量實際上並不多,除金陵、四川、北洋、湖南4個機器局的總產量分別皆在1000支以上外,其餘各局產量僅數支到數百支。

    無奈的選擇,被動的淘汰

    無論是在清朝後期清剿叛亂、鎮壓太平天國當中,還是在兩次鴉片戰爭當中,抬槍都被廣泛使用,但這顯然是清政府的無奈選擇,因為相較於西方各種各樣的火器裝備,清政府能做出的選擇並不多。這與當時清朝的全方位落後,以及火器發展滯後是分不開的。

    在經歷了鴉片戰爭和甲午戰爭後,或許是見識到了國外的堅船利炮,這才使清政府意識到抬槍的研發方向顯然是錯誤的,所以抬槍的研發和製造均就此叫停,抬槍至此也開始逐步退出歷史舞臺。

  • 5 # 一點點歷史

    抬槍的缺點非常明顯,這種長1丈左右,重30多斤的武器,裝彈速度慢,後坐力大,據說經常有射手打出一槍後被後坐力震倒,而且準度比較差,但是卻在清軍中大量裝備。

    其中最主要原因就是這種槍威力大,據說能打穿數人,而且由於槍管比較粗較大不容易炸膛。在實戰中能起到一定的威懾作用。

    另外在面對國內農民軍時由於經常在山地作戰,火炮等重型武器很難發揮作用,所以抬槍這種相對便攜的武器成為了清軍的主要裝備。

    但是隨著武器裝備的不斷進步,抬槍也變得相對笨重,各種缺點也逐漸體現,所以慢慢退出了歷史舞臺。

  • 6 # 淡看閒雲67569133

    說白了就是技術受限的產物,當時清政府搞不出來燧發槍,火藥技術,冶金技術都太落後,只能在現有基礎上改進,為了增加射程,威力,就得塞更多的炸藥,就只有更大,更長,更粗,所以出現了抬槍這種武器,這跟太平天國時候滿清鼓搗的八千斤,一萬斤大炮是一個德行,後來進口了洋槍洋炮之後,都很快淘汰了,清政府裝備抬槍就是因為造不出來更好的,但是戰爭又需要,所以搞出來這種東西

  • 7 # 區域拒止

    抬槍又叫做壁槍(wall gun),這玩意其實不是中國獨有的武器,在16-18世紀一些城市的防守部隊將一種大口徑長槍管的火繩槍架在牆上和窗臺用來防禦,這些早期的滑膛前裝槍異常笨重,但是比普通的燧發槍和火繩槍精度更好,威力更大射程也更遠,作為防守武器是非常合適的。這種槍在野外使用時一般會使用支架或是用人抬著發射,裝藥比較麻煩而且威力又比不上火炮,不過類似的設計後來又有了新的用途,比如反坦克步槍。

    土耳其的火槍,jezails,卡賓槍和壁槍

    而清朝的火槍都是以前裝的滑膛燧發或者火繩槍為主,而制式的火槍的製造要等到洋務運動開始之後,在之前都屬於小作坊生產,而抬槍這種武器自然也趕上了洋務運動這個潮流,設計出了後裝使用定裝彈藥的抬槍,這個是清朝獨一份的武器。雖然威力和射程都比較大,但太重沒法讓士兵單獨攜帶和射擊,而更重的炮和後來的步槍更使得這種武器落伍,所以也就慢慢退出了歷史舞臺。

    中國壁槍

    至於為何清軍有裝備,起因便是武器裝備的連續性。清朝火器沒有退役的說法,有些明朝時代的火器還一直在用,所以抬槍這種早就有的火器自然也是被部隊養出來使用習慣。改造出來裝備部隊也就成了自然的事情,清軍的陸軍數量很多,而軍費來源基本上靠的是地方籌措,自然更新換代也很慢了。抬槍作為彌補當時清朝重武器缺乏且落後的產物,會被廣泛裝備也體現出當時不僅是對武器的認知不足,也是沒有跟上當時軍事理論發展的體現。

    模型

    發射演示

  • 8 # 陳悅漫步海邊

    抬槍又叫作抬炮、抬杆,西方稱為“金葛爾”(Gingall),在中國從清朝到民國都有使用,是一種頗具歷史的武器。

    從外形看,抬槍就是一種放大了的火槍,顯得非常笨重,而且射擊時也往往需要兩人甚至多人協同,不過這種武器並不是單兵火器,實際上屬於一種火力支援武器,可以理解為是一種小炮,這樣可能就不會去過分嫌其其笨重的外觀,也就容易理解清朝的軍隊為什麼會裝備這種火器。

    抬槍為了獲得比火槍更強的火力,於是採取了簡單放大的做法,因為槍身加大,裝藥量大,也可以裝入更多、更大的彈丸,威力比同期的鳥槍等小火槍更強。更重要的是,抬槍不採用專門制式的彈丸,因而對加工精度要求較低,也適於當時中國的製造條件。

    早期的抬槍為滑膛、前裝式,彈丸多采用鐵砂、鐵珠霰彈,發火方式多為火繩。到了19世紀70年代洋務運動開始後,清軍開始裝備西式的雷明頓等步槍,乃至裝備哈乞開司、毛瑟等後膛連發步槍,抬槍漸漸顯得沒落。

    (甲午戰爭中日軍繳獲的清軍槍械,其中長度超過一人高的巨人版槍械就是抬槍)

    不過事有蹊蹺的是,到了甲午戰爭爆發後,抬槍這種古老的武器又迎來了第二春。

    除了因為相對於行營炮來說,抬槍更為便攜,被清軍認為是順手的戰場支援火器外,清軍在甲午戰爭中採用抬槍,還有一個令人大跌眼鏡的原因。

    甲午戰爭中,清軍中軍械西式化程度最高的淮軍精銳在北韓損失慘重,到了11月旅順失守後,清政府採取了以湘代淮的決策,即呼叫湘軍上前線頂缺。但是此時的湘軍多是新募軍,缺乏訓練,在這些新兵看來,西式的毛瑟等步槍操作、保養複雜,而且需要練習、掌握表尺瞄準等技術,且一顆子彈只能射擊特定的目標。

    而傳統的抬槍因為採用的是霰彈,雖然射程不遠、彈丸威力有限,但是會形成面殺傷,只要大致對準方向發射,散漫而出的鋼珠霰彈會大量擊中目標。由此這種不需要精準射擊,新兵也能快速掌握的武器,被認為優於進口的西式步槍,甚至於當時還特別下令金陵機器局趕造新式的後膛抬槍供應前敵使用。

  • 9 # HE觀察

    雖然在鴉片戰爭爆發的時候,清軍就裝備了與英軍差不了多少的燧發槍,但僅僅少量裝備禦林軍等,大部分清軍,不管是各地的駐防八旗還是綠營,實際上裝備的都是老式火繩槍,不僅效能落後,射程、威力和射速都大大落後,而且由於清軍內部的種種問題,其質量都很差,經常炸膛,一直到民國初期,中國軍隊士兵開槍的時候都不習慣瞄準,而是偏頭,就為了防止炸膛弄瞎眼睛,這也是看到很多大戰動輒數十萬人,消耗彈藥上千萬發,卻緊緊死了一百多人的主要因素。

    相比火繩槍,清軍裝備的抬槍,很大程度上是火槍的簡單放大版,重量更大,威力也更強,所以需要兩人操作,一人在前充當槍架,將槍身架在肩上,另一人瞄準發射。以現在的眼光看,抬槍更像是清軍鳥槍手的支援武器,尤其是在發射鐵砂的時候,一打一大片,清軍廣泛裝備。

    雖然抬槍最終進化出了後裝線膛版本,但最終還是在現代步槍出現後,與老式火槍一同被取代。關於抬槍,其很可能是從明代就開始裝備的,也可能是輕型的佛郎機,如果看日本武士電影的話,會發現裡面的日本戰國時代,除了大量裝備普通火繩槍之外,也裝備部分口徑更大的火繩槍,發射鉛彈,不過其長度更短,便於單人使用,威力不小,但射程也更近。

  • 10 # 陳大舍

    現在看著十分蒸汽朋克,很黑科技的清軍火器——抬槍,其實早在大明一朝就開始裝備。

    清代抬槍

    明代最早記錄這種長身管重型火繩槍的人是火器天才、武英殿中書舍人趙士楨(也是“妖書案”的真正被告)。趙世禎將當時大明軍隊中開始配備的一種重型長管火繩槍改進為鷹揚炮,並在《神器譜》中做了很詳盡的說明。

    《神器譜》中的“放九頭鳥圖”以及“鷹揚車”。

    而事實上這種武器就像同時期被明軍大量裝備的魯密銃(來自於奧斯曼帝國)一樣,最初是一種舶來品。一開始使用這種火器的是萬曆朝進犯天朝藩屬國北韓的日本軍隊。

    九頭鳥

    當時日軍手中有一種“對馬島大鳥銃(日本人呼之為大狹間炮)”,也就是一種重型長管火繩槍,以火力精準而受到了明朝將領的注意。日軍普遍使用的“絕大鳥銃”雖然在威力上不能與的明軍野戰火炮相提並論,但在山脈丘陵或是沼澤海灘這種地形複雜,野戰火炮無法大顯神威的環境中,這種重型長身管火繩槍卻無疑是一種殺人利器。

    對此趙世禎在《神器譜》中提到:“(改進後的絕大鳥銃)若置輕車之上,有車數輛,陸續衝擊,猛烈之勢足埒“大將軍”,而離合縱橫,進退俯仰,較“大將軍”殊為輕便。”並將其命名為“鷹揚炮”。由於改進之後的鷹揚炮火力足,比如射程幾乎超過了“對馬島大鳥銃”的一倍,而且價效比高,於是逐漸成了明清兩朝非常主流的火器並一直使用到了晚清。

    日本民間歷史愛好者在復原大阪夏之陣時西軍(豐臣家)所使用的“大狹間炮”

    但歷史的行程總是難以預測,這種重型長管火繩槍在中國經歷了“對馬島大鳥銃——鷹揚炮——九頭鳥炮——抬槍”的升級過程並大行其道的同時,在其誕生地日本卻逐漸的衰落。

    其根本原因就是這種大鐵炮在日本本土的價效比實在是不低。然而威力射程遠遠不如據說只有其十分之一價格“大發貢炮(早期隼炮)”,所以日本的武將們逐漸的以大炮取代了這種“大狹間炮”。在德川家康滅亡豐臣家族的大阪夏之陣時東軍(德川家康一方)所配備的火炮規模已然相當可觀,相比之下大狹間炮卻默默無聞,以至於最後在日本被徹底的遺忘。而在中國這種火器卻頑強的存在到了上個世紀中業。

  • 11 # 深度工場

    有網友問:清軍為什麼要裝備“抬槍”這種笨重的火器? 感覺這種槍很沒效率啊,笨重操作還繁瑣。為什麼還要裝備呢?它的殺傷力要比單兵用的火槍大嗎?實戰中能彌補笨重繁瑣的劣勢嗎?

    其實,抬槍是清軍在全面配備西式槍炮以前,軍中最厲害的武器。清軍之所以可以對抗太平軍,可以打敗西北起義,雲南起義,湘西貴州起義……主要依靠的武器就是看似笨拙的抬槍。

    比如太平天國在定都南京以前,雖然從廣西一路殺到江蘇,但是卻並沒有對清軍成功,進行過大規模殲滅性戰役。在這個過程當中,太平軍多次伏擊和合圍,只有1000-6000人規模的清軍,但是形成殲滅戰的100次,也就2,3次。

    向榮等人就帶著幾萬清軍一路與太平軍進行廝殺,直到太平軍十萬大軍出武漢的時候,還經常遭到1千人到5千人規模的清軍阻擊和追擊。

    清軍依仗的戰鬥力核心,就是抬槍。無論西北迴民起義,太平軍,雲南農民起義,還是湖南苗民起義,大體上在衝鋒陷陣方面,都比清軍勇敢,而且,也都具備一定的火繩槍,火銃這樣的武器。

    清軍壓制,這些農民軍拼命衝鋒,還有農民軍手裡的鳥槍火銃的武器,那就是抬槍。抬槍可以發射到500米距離,是鳥槍實際殺傷距離的5倍。可以使用三腳架或者1人肩抗方式射擊,精確度相對較高。

    另外是10只抬槍為一排,一隻抬槍可以安裝5枚大型鉛子,或者一堆碎鐵子。這樣的抬槍陣勢,以多個抬槍隊,從多個角度發射,就可以阻擊農民軍的勇猛衝鋒。如果遇到農民軍進入村落防禦,還可以發射單個彈丸,一舉摧毀房屋和院牆。所以,清軍一直都稱抬槍為軍中利器,非常喜歡。

  • 12 # 滿樓書坊

    說起抬槍這點事,可千萬不要小看了這武器。

    您要知道,在世界近代武器史上,中國唯一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沒別的,就抬槍這一項。

    當然,很多人笑話說,抬槍這都啥玩意啊,這麼長!步槍不像步槍,小炮不像小炮,打起來還要兩個人一起操作,尤其前面那個扛槍的,簡直了!

    對,抬槍說白了是一種大號的步槍,叫它小炮也沒問題,這種武器雖然看起來比較難看,但實用性是比較強的,比如,他的射程可達一里,火力也勝過一般的步槍,準頭也並不差。

    抬槍主要的缺點,還是太過笨重。但放在十九世紀,這種武器還是有一定殺傷力的,比如在剿滅長毛中,在甲午戰爭乃至抵抗八國聯軍中,大量旗兵使用的正是這種武器。

    為何會大量裝備這種武器,因為這種武器是本國自己造的,成本比較低啊。

    事實上,抬槍在中國製造也有些年頭了,類似的武器,在明朝就出現了,當時叫火銃或者大火銃,之後的抬槍說白了就是在這個基礎上改造而來的。

    之後,在明清戰爭中、在清朝開疆中,早期的抬槍都大量使用併發揮了重要作用。和當時射程只有100米的鳥槍比,抬槍的優勢顯然是很明顯的。

    到了十九世紀中葉後,隨著洋務新政的開始,清軍也裝備了一些進口的西方槍炮,在此基礎上,中國也開始仿照一些西方的步槍,其中也對傳統的抬槍進行了一些改造。

    因此,近代史上的抬槍比開埠通商前的抬槍效能又上了一個臺階。

    然而,中國為何不能像西方那樣造出好步槍,說白了,主要是基礎工業的落後,無論是鋼鐵業、煤礦、冶煉等等諸多方面,晚清時期乃至民國時期都是一片空白。

    在這種的工業條件下,中國的近代武器製造、近代中國的兵工業,基本沒有跟上歐美國家的可能。這個就不必過多解釋了吧!

    你沒有自己的鋼鐵業,如何會有發達的兵工業,這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但是,抬槍這種東西卻是可以是,因為它之所以大,說白了就是粗糙嘛,對鐵原料和槍管加工等方面的要求低,由此才有了這樣一箇中國特色的——抬槍。

    在庚子年時,八國聯軍打進北京後,繳獲了不少這玩意呢(可以找到很多這種圖片)。直到清末新政後,清廷大練新軍,全部採取進口武器,這種成本雖低(如果進口量大的,進口步槍也未必比抬槍貴)但用處遠遠不行的武器才退出歷史舞臺。

    然而,武器全靠進口也不行啊!抗戰打得這麼慘,就知道了!咱們就沒有武器生產能力!

  • 13 # 朴刀sword

    簡單的說,一度有用!抬槍相當於清軍的無後坐力炮!

    先簡單介紹下抬槍。抬槍又叫作抬炮、抬杆,它其實就是一把大號的單發步槍,長約3米左右。當年在清軍的各個軍隊中都被廣泛使用,而且洋務運動期間曾有生產的記錄,其中金陵製造局更是擅長製作這種武器。

    如此笨重的抬槍,當時世界各國都沒有成批的裝備,只被清軍大規模的裝備,主要原因是因為抬槍相當於後世的無後坐力炮,它在當時比清軍裝備的鳥槍威力要大的很多。據史料記載,在1858年,在中國廣東,有清兵使用抬槍對英國一個十四人的巡邏隊進行攻擊,結果英軍巡邏隊一死八傷,而這八人中還有兩人需要進行截肢手術,抬槍的威力由此可見一斑。

    抬槍因為採用的是霰彈,雖然射程不遠、彈丸威力有限,但是會形成面殺傷,只要大致對準方向發射,散漫而出的鋼珠霰彈會大量擊中目標。由此這種不需要精準射擊,新兵也能快速掌握的武器,被認為優於進口的西式步槍,甚至於當時還特別下令金陵機器局趕造新式的後膛抬槍供應前敵使用。此外,抬槍在對抗晚清農民起義的過程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當然抬槍的缺點也是明顯的:過於笨重,後坐力太大,無法精確瞄準點殺傷。因此,隨著時代的變化和武器的改造升級,特別是甲午戰爭之後,抬槍退出了歷史舞臺。

  • 14 # 石海釣沉

    抬槍這種火器雖然在今天看來粗笨無比,但從歷史的角度看 它卻是中國本土誕生髮展出來的一種明星武器,使用年代超過三百年,在歷次重大戰役中都不難看到它的身影。

    話說,十五世紀是世界各國火器從萌芽到成熟的重要階段,火繩槍作為第一種比較成熟且能用於實戰的武器,在歐洲率先誕生,並輾轉傳播到日本。當時正處於戰國混戰中的日本各路大名 急需一種能打破對方人海戰術的大威力武器,因此火繩槍甫一露面就受到熱捧,早期一把火繩槍(日稱鐵砲)能賣到上千兩銀子的高價。而侵略成性的日本顯然也不滿足於只在內戰中使用, 未幾,這鐵炮就以戰利品的方式輸入到了北韓和中國大明。

    對於這種日本倒了一次手的西方舶來品,大明並沒顯得有多驚詫,畢竟明軍也是大量裝備了三眼銃、虎蹲炮等火器,能和荷蘭人正面較量不落下風的世界級精銳部隊,但和明軍裝備的本土火器相比,火繩槍顯然有著獨到的優勢——彎曲的握把便於提握瞄準,槍管細長,射程更遠且準確性更高。一來二去,這鐵炮也就成了明末軍隊的制式兵器,並很快在慘烈的明清戰爭中得到了迅速的普及與推廣。因為握把彎曲,所以明人給它起了個很有詩意的名字——鳥槍,並沿用至今。

    而大抬槓,不僅是這鳥槍的升級放大版,而且是在實戰中不斷得到精良改進的高科技利器。鳥槍主要以火藥推動彈丸來對目標進行殺傷,射程大概一二百米,運氣好的話可以洞穿敵人鎧甲。而抬槓則不僅侷限於單個的殺傷了——後面塞上火藥,前面能再塞進半斤鐵砂鐵釘石頭子 等雜物,打出去就是一個扇面,而且由於身管長度可達兩米以上,射程比鳥槍遠多了,鳥槍也就一百來米兩百米到頭,抬槓可以達到四五百米甚至一千米的射程。鳥槍每發射一次頂多只殺傷一個敵人 ,抬槍只要瞄準人多的地方來這麼一發,就能覆蓋一大片。而且,當時的作戰更注重聲光電效果,噪音和汙染也是戰鬥力哦,十幾只抬槓一起發射的動靜,不能說山崩地裂吧,但也要遠大於百十支鳥槍的響動,足可令對面沒經過嚴格訓練的敵人心驚膽寒,甚至不攻自敗。

    正因為這些有點,誕生於明末的抬槓,其身影幾乎出現在整個清朝的歷史中 堪稱清朝的國民兵器,無論是平定三藩的戰事,還是血戰沙俄的圍城戰,從康熙用到雍正,又從乾隆用到道光、同治、光緒,八旗兵使,綠營使,湘軍使,淮軍還使,小站的新軍、太平軍、捻軍、各路土匪武裝居然也在用,說它是舊中國的國民大殺器、明星兵器也不為過,因為我神州各地到處都有抬槓的戰記。

    正因為抬槓的這種種優勢,不僅舊式兵器作坊鐵匠鋪大量生產製造,甚至連洋務運動中最主要的現代化兵工廠江南製造局,在造洋槍洋炮的同時 也設立了專門的生產線來生產這種看似古舊不堪的抬槓,並在原有形制上進行了大量改良與創新,比如對抬槓進行制式化分類,對部分抬槓槍管增加了膛線以求提高精度和射程等等。

    直到上個世紀抗日戰爭中,仍能見到這些抬槓的身影,雖然火力強度上比不了現代化的機槍、迫擊炮,但抬槓仍有其難以阻擋的優勢:

    工藝簡單——有個鐵匠鋪就可以照葫蘆畫瓢,用料隨意——有點鐵再有點木頭即可,

    彈藥易得——火藥村裡可以自制、當霰彈用的鐵砂鐵釘也隨處可尋,

    操作簡單——一人當支架,一人瞄準施放,這套流程幾乎不許演練,華人幾乎從小就會,

    效果顯著——躲暗處瞄準巡邏來的鬼子小隊來這麼一發,基本就可保證團滅。

    直到抗戰結束、新中國建立 動盪的歲月終於遠去,新的工業文明正式到來後,各種官造、土造、兵工廠造的抬槓才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成了各處博物館裡隨處可見的陳列品, 靜悄悄地在歲月的餘暉中回味著它們所叱吒風雲的年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你愛上一個等也不一定有結果的人,你會等嗎?能等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