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Su57

    這個問題還是很簡單的。

    因為西漢由漢高祖劉邦建立,天子都姓劉。

    東漢由光武帝劉秀建立,天子也都姓劉。

    蜀漢由劉備建立,天子雖然也姓劉,但是稱之為劉漢和其他兩個朝代沒有任何區分性。

    當然,在這些西漢後來政權建立者自己看來,他們都自認是劉邦的後代,都認為自己續的是西漢正統,與西漢是一脈相傳的,他們都自稱漢朝

    把後面建立的各種名為漢的政權,用各種名稱區分開來,是後世歷史學家做的,因為後面的政權在各個方面與西漢朝代畢竟有很多區別。

    而曹魏和以前歷史上的魏國,孫吳和以前歷史上的吳國都能明顯區分開來。所以歷史學家用皇姓加上國號來稱呼它們。

  • 2 # 街頭買醉

    曹魏:姓曹的建立的魏政權。

    孫吳:姓孫的建立的吳政權。

    漢:就是劉邦建立的漢政權。

    那麼,顯而易見,蜀漢,就是在蜀地的漢政權,並不是劉備建立,只是作為一個繼承者的身份,要不然怎麼叫劉皇叔呢。

  • 3 # 宸175863

    這個問題說白了很好理解,這就和巜三國演義》中將劉備作為正統方面來寫一個道理。其根本原因有二。其一是劉備代表的是正統的漢朝,漢朝本來就是劉氏的天下,如果說成劉漢顯得多此一舉,也沒法和大一統的漢朝區別。其二是劉備的皇帝是在蜀地建都的,所以為了區分就稱蜀漢了!

  • 4 # 黃閏帝

    劉備字玄德,為西漢中山靖王之後。《三國志》稱之為先主,而留下《先主傳》。個人覺得劉備是漢代皇室劉家子孫,故而其政權稱為蜀漢,代表著漢室正統的延續吧!

    劉備在三國算是牛人,其雖為漢室後裔,尊為皇叔。確起於微末,前半生命運多舛,流離失所。40多歲還寄居在劉表其下。這這樣也沒有放棄心中理想,堅持走下去,最終成就霸業。

  • 5 # 西安—豐鎬遺子

    “蜀漢沒有加上劉備的姓”是認識上的誤區。三國時期,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是“漢”,而不是我們認為的“蜀”。因其國域主要在蜀地四川,史稱"蜀"或"蜀漢"。

    因為劉備建立亦稱"劉蜀"。中國古代有伯、仲、叔、季之分,分別指代家中兒子的長幼順序,也就是現代的老大、老二、老三和老四。按照西漢、玄漢、東漢、蜀漢的排序。蜀漢排行第四,又稱"季漢"。只不過魏蜀吳叫的多了,成了約定成俗的規矩,所以“蜀漢”名氣比較大,“劉蜀”不為人所知。

  • 6 # 農業鎮長日誌

    三國時期,英雄並起,群雄逐鹿。當然恢弘壯闊的三國時代,很大一部分是由於《三國演義》這本書的流行。曹操、孫權、劉備三家各據一方,形成三國鼎力格局!人們習慣性的用曹魏,孫吳,蜀漢的稱謂來區別三家政權,那麼問題來了,為何只有魏國和吳國被冠以姓氏,叫做孫吳,曹魏,而沒有劉蜀,只有蜀漢的說法?

    原因一:立國之本不同,曹操的立國之本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當然明眼人都知道是假的,後來公司做大了,就把借殼上市的殼給扔了。孫權本身靠的是宗族力量,所以完全是自成一家的。只有我們親愛的劉皇叔,那是白手起家,艱苦創業。他成功靠什麼,就是靠他的正統性啊,高貴的純種血統啊。所以他打出的口號“安漢興劉”,就是要我勸天公重抖擻,重振劉姓漢室江山啊。這是劉備發家致富的基石,所以他必須要堅持"漢"這個稱號。

    原因之二:蜀國只是小說的產物,在歷史上根本不存在,所以我們要區別,哪些概念是歷史上有的,哪些是小說裡杜撰的,我們千萬不要把《三國演義》當《三國志》來讀,還有一些是我們現代人為了研究歷史方便而人為製造的名詞。比如蜀只是一個地緣概念,所謂的蜀國,也是小說杜撰的,人家的國號就是漢。而且正史的叫法裡也只有漢,西漢,東漢,北宋,南宋之類的,都是後人為了區別歷史自己加上去的。如果稱劉蜀那就是歪曲歷史,把點心當正餐了,也辱沒了劉皇叔的一世英名。劉皇叔可是一生忠於漢室,忠於劉君的。至少表現是這樣的,實際就誰也不知道了。你曹丕那可以滅漢建魏,孫權可以滅漢建吳,我老劉可不會。當然也不能,也不敢。

    其三:其實我們就算為了區別歷史需要,把它成為劉蜀可以不。我覺得也不大可行。因為國號為漢的很多,而且他們的boss都姓劉。如除蜀漢外,還有西漢,東漢,後漢(劉之遠),北漢(劉崇),南漢(劉龑)等等等等,如果都叫劉漢,那可真要讓讀歷史的人流汗了。所以我們一般就是這樣處理,把東漢西漢作為大一統朝代,以國都的相對位置代稱,後漢冠以五代共有的後字,北漢由於在五代十國中十國的最北面的河東地區被稱為北漢,南漢由於在十國中處於最南方的兩廣地區被稱為南漢,蜀漢由於割據西蜀地區被稱為蜀漢。其實大家都知道,漢就是劉家的,也不用再冠個劉字多此一舉。而其他的兩個新公司,以老闆命名,符合規矩,沒毛病。

  • 7 # 墨兮公子

    與蜀漢的由來有關,劉備最初是巧奪漢室宗親劉表與劉璋的地盤而來,如果叫劉漢,很難人區分劉是雙劉(劉表、劉璋)還是劉備,很容易讓人看成自認漢室宗親的劉備霸佔祖宗產業,對其名聲不好,再是也關係到蜀漢承繼的問題,劉備本人也會不願意,還有就是區別於東漢,劉備是不是漢朝劉氏宗親,古代有些史學家是有爭議的,只是到明朝《三國演義》的出現遮掩了之前的疑問,讓在民間深信劉備是劉氏宗親,只侷限於史學界仍保留異議。不管是曹魏還是孫吳,是曹操與孫堅自己一步一步拼殺爭奪來的,帶有深刻的家族烙印,讓毫無爭議,自然可以名正言順的稱曹魏和孫吳。

  • 8 # 王司徒軍武百科

    劉漢就是大漢朝,劉備只能算是個割據政權。叫“劉蜀”的倒是有。

    何況當時東漢已經滅亡,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劉備稱帝以後,也不過是地方割據政權罷了。怎麼能叫劉漢呢?

    劉備建立的“漢”國,只能叫“季漢”或者“蜀漢”、“劉蜀”。

    歷史上有許許多多的“大漢朝”,大多冠以不同的字首用以區分

    西晉的時候,匈奴人劉淵建立了“漢”,他也姓劉,而且還供奉了劉禪、劉備、劉邦、劉徹等人的牌位。但這個漢朝只能叫“趙漢”,最後“趙漢”改成了“趙”,但這個趙也只能叫“前趙”。它叛變的大將石勒攻佔了“大漢”的許多地方,建立了“後趙”。所以它叫不成“漢國”,歷史上為了區分,也只能以“前後趙”稱呼。

    差不多同時期,李雄建立了“成漢”,這個國家也叫“後蜀”。

    到五代時,劉知遠也建立了“漢”,他這個被稱為“後漢”。他後來的劉崇又搞出個“北漢”。而同期還有個劉隱建立的“南漢”……總之是一團亂麻,大家都喜歡用“漢”做國名。

    所以你看,有這麼多的“漢”都沒以姓著名,只因史書上有個劉漢,後來的所謂“漢”,都是掛羊頭賣狗肉的國名罷了。

    再加上歷史書有其系統性,為了便於區分。例如前面有“蜀漢”,後面李雄的“後蜀、成漢”自然是有其關聯的,聯絡在一起更容易對歷史脈絡進行把握。

    更重要的一點,是對曹魏、孫吳的命名理解。不要被三國演義所影響。

    曹魏,還可以的叫法是“前魏”、“先魏”,這是為了區分春秋戰國的“魏”和,也是為了與前文所說的歷史的系統關聯性相匹配,因為後面南北朝還有個“北魏”。南北朝的北魏也叫“後魏”。

    孫吳則簡單多了,這個王朝同名的歷史上也就仨:

    一個是大名鼎鼎的春秋戰國吳國,玩壞了越王勾踐被反撲的那個。

    一個是後來五代十國的“楊吳”,這只是個王國,讓南唐給滅了。

    最後一個就是我們理解的孫吳,也稱“東吳”,歷史喜歡先“東西”後“前後”,順便按方位論“南北\東西”。“東吳”說白了就是“吳國”第二王朝。而“孫吳”這個說法又代表了他統治階級的姓氏屬性。

    姓氏屬性方面,“曹魏”也是一樣,但“劉漢”前面已經說了,姓劉的“漢”太多,何況蜀漢緊挨著“東漢”這個真正的劉漢,怎麼能直呼劉漢呢?

    所以老王解釋了這麼多,已經夠明白了吧?這些名字歷史上這麼叫,都是有其道理和緣由的。歷史的細節,並不是張口就來。

  • 9 # 異天新視界

    漢代表劉氏江山,不須要再加了,再加成畫蛇添足了。劉備又稱劉皇叔,打的匡護漢室的旗幟,自謂正宗的漢朝皇帝。曹魏,孫吳則不成,非皇族而稱帝,此為亂臣賊子。可見出身還是非常重要的,劉皇叔的招牌十分有用。諸葛亮當年為何選擇劉備,很重要的一點是劉皇叔的招牌。關羽,張飛與劉備桃園三結義,拋開義氣不說,關張也不傻,知道是劉皇叔,也想親近親近的。畢竟,也想混個人樣來,可要跟對人。蜀就不說了,地理位置。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地理位置良好,易守難攻。按理蜀漢應大有作為,無耐天意如此,最後留下"樂不思蜀"的笑話!

  • 10 # 申論日記

    其實,“曹魏”、“孫吳”、“蜀漢”也罷,都是後人站在“上帝視角”,為了區分同時期的不同政權,或不同時期的相同政權(此處僅旨國號相通)一種約定俗成的叫法。

    在當事人眼中,曹丕所建立的政權,就叫“魏”,孫權的政權就是“吳”,而劉備,號稱大漢皇叔,在曹丕篡漢之後,自然義無反顧地扛起大漢的旗幟,人家的政權就叫“漢”。

    在中國五千年曆史長河中,權利更迭時有發生。新的政權建立,奠基人為了表示自己的政權是正統,往往從古人那裡找依據:我佔的這片地方以前有過一個什麼政權,那我的政權也叫這個,比如鮮卑慕容氏的燕國;我和過去謀個政權的老大同姓,那我的政權也叫這個名字,比如:“隔江尤唱後庭花”的南塘。這種“亂攀親”找繼承的做法,導致相同國號的政權在不同時代反覆出現。其中,“燕”、“趙”、“秦”、“漢”、“周”、“唐”算是國號裡面的高頻詞彙了,隔幾百年就在歷史的長河裡冒個泡。

    第一種:透過都城的相對地裡位置來區分。典型的就是西漢和東漢。“漢”這個政權掌握在劉邦及其子孫手裡,只是傳承的過程中出現了斷檔,前期都城在長安,後期都城在洛陽。地理位置一東一西好區分。類似的還有東周和西周、東晉和西晉。

    第二種,透過建立的時間順序來區分。五胡亂華時期,華夏大地戰爭更迭頻繁,往往一個政權被消滅了,他的子孫很快透過非常手段再建立一個相同的政權。這個時候,就以政權建立的專案順序區分,比較省事兒。比如,慕容氏的前燕和後燕,符氏建立餓前秦和後秦,還趙師後趙的。

    第三種,因為該政權存在時間短,且同時期沒有和它一樣年號的,就直接在國號前冠上統治者的姓,以便同以前的政權區分。比如冉閔建立的“冉魏”,武則天建立的“武周”。

    說到這裡大家應該明白為什麼不叫劉備的“漢”為“劉漢”了吧?

    因為“東漢末年分三國”。三國的歷史和漢朝的歷史有著明顯的繼承關係,特別是劉備的蜀漢政權。

    站在“魏”是正統的立場,可以說另外兩個政權是“東吳”、“西蜀”

    現在孫權的角度,也只能說“曹魏”、“蜀漢”

    你要說“劉漢”,天知道你指的是劉邦的漢?劉秀的漢?還是劉備的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做實木定製傢俱,但是又怕不好看,有沒有推薦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