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三國當中,蜀漢長期興兵動武,卻依然能得到人民的擁護支援,可知道諸葛亮統治時期蜀地人民安居樂業,生活富足。那和曹魏與孫吳相比較,蜀漢人民的生活水平怎麼樣?是不是比他們好?比他們幸福的多?
13
回覆列表
  • 1 # 琅琊笑笑生

    史書記載:亮之治蜀,田疇闢,倉廩實,器械利,蓄積饒,朝會不華,路無醉人。《三國志》記載蜀漢在諸葛武侯治理下,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士不懷奸,民安居樂業,這可是對於中國古代最理想政府的評價啊!蜀漢連年北伐,但不窮兵黷武,陣亡將士撫卹優厚。蜀漢法律很嚴厲,但被懲辦的官員百姓,都心服口服,沒有什麼怨言,因為武侯“罰二十以上皆親覽”,打二十棍子以上的都要親自複查。這不僅符合中國古代的“大道之行也”,某種程度上已經符合西方《理想國》中描繪的理想國度了!

    三國統一後,晉朝大官桓溫到過四川,問四川百姓對諸葛武侯的看法,百姓回答:諸葛丞相在的時候感覺沒什麼特別,自丞相去世後,不見有人能比得上他!要知道這可是晉朝歷史的記載啊!

    諸葛武侯去世後,理想國國度又持續了二十年,因為找好了合適的接班人董允、費禕,他們忠實地執行武侯的既定政策,使蜀漢人民又過了二十年的好日子。這兩位去世後,朝中宦官弄權,百姓的好日子也一去不復返。等到晉朝,又開始八王之亂,五胡亂華,四川百姓應該無比懷念諸葛武侯時期的蜀漢吧!

  • 2 # 新奇角度看歷史

    你要以現代人的眼光去看,那就是一個字:窮。

    首先有兩個大前提:

    記載三國時期蜀國的社會、政治、經濟及相關典籍制度的文獻和出土資料極其稀缺,甚至網上還有專門討論蜀國究竟有無設定史官這個職位、是否有過大規模銷燬蜀漢史料的問題。因此,我們只能從《晉書》、《後漢書》、裴松之版《三國志》裡的注引,還有諸如《華陽國志》、《通典》、《全三國文》等非官方史書裡去逐字逐句“摳”出原貌。

    也因此,從有限的歷史資料去客觀還原當時蜀漢人民整個的一個生活面貌,在史學界仍是一項大工程,下面的正文,也只能說是冰山一角,且只能側面反推。只能期待以後能出土類似長沙走馬樓簡牘那樣的實物了。(雖然我感覺希望很渺茫)(配圖:走馬樓簡牘,是研究三國吳國社會經濟歷史的寶貴資料)

    好了,進入正文。

    看了前邊的回答,基本集中在兩個點:即“諸葛亮的窮兵黷武對蜀漢人民造成極大負擔”和“陳壽在《三國志》裡描繪出了諸葛亮治下的蜀華人民幸福的生活”。我們就說這兩點:

    1、諸葛亮的北伐,以九十萬民養十萬兵,縱觀中外歷史,敢這麼做的國家,人民基本是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那蜀國呢?

    首先是財力。蜀國的財政來源大頭主要是田租、鹽鐵利入、南中夷貢,其他還包括製造業如蜀錦和茶葉貿易。涉及到軍費方面,《三國志》裡也明確記載了諸葛亮多次南下掠奪南中豪強的財富,包括霍弋、李恢也多次透過南下掠奪充繼軍資。當然,要美曰其名“平叛”。所以,蜀國北伐的經濟負擔很多其實都壓到南中豪強及其部落的肩上,那才叫一個水深火熱。

    再來是人力。諸葛亮真的是窮兵黷武嗎?答案是否定的。諸葛亮其實知道自己國家是什麼樣子,知道自己該做什麼的。只要能拿下關中,前有潼關之險,後有益州當倉庫,涼雍做戰備,東邊還有孫權當攪屎棍,進可攻退可守,這個戰略絕對沒毛病,而且成功的機會也很大,可惜敗了就是敗了,但不要再說諸葛亮是無腦用兵了。再者,諸葛亮從228年開始,到234年,這六年時間發動的五次北伐,其實基本集中在228-229年,光這一年多時間就發動了三次,規模小且作戰時間短,基本在漢中屯田的糧食吃完了就撤兵了。然後231年發動持續4個月的第四次北伐,234年才再有第五次北伐,不久病死於五丈原。其實遠不如我們印象中的長年征戰。姜維那個時候才真的稱得上窮兵黷武。

    最後是物力。關於糧食的運輸,雖然木牛流馬的存在仍存疑,考慮到當時的技術基本做不出來如史書吹噓的那般,但諸葛亮為了減少百姓徭役的負擔,還是做了很大努力。而且先前也提到了,蜀國在漢中長期設有大量屯田,並設“督農”一職。這也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從益州運糧到前線的工作。

    2、但是,注意了,千萬不要拿現代人生活的角度去看歷史,我們長期生活在和平年代,根本無法對等地去思考三國時蜀漢人民對於北伐究竟是如何看待的,也無法妄加評斷百姓究不究竟“幸福”。這種主觀情感,出發點和參照物不同,得出的結論肯定不同。

    所以,你覺得諸葛亮不停地在北伐,卻仍受人民愛戴時,千萬不要單純地認為因為諸葛亮治下的蜀國生活富足、安居樂業。三國時期看似浪漫,其實就是個吃人的年代,《三國志諸葛亮傳》裡陳壽引用了孟子的一句話:“用使民安逸的方法使用民力,民雖勞苦而無怨言;用保民的方法誅殺罪犯,罪犯雖死而無怨恨。”其實這話就暗示了蜀漢人民的徭役還是很重的,哪怕諸葛亮盡力地去減輕百姓負擔,也可以反映古代統治者對待百姓,想得更多的是“該如何利用卻又不會引起暴亂”。

    再者,什麼“路不拾遺”、“法度嚴明”、“罰二十以上皆親覽”其實都表明了蜀國的刑法和政令都是很嚴苛的。俗話說“苛政猛於虎”,法家思想雖然在戰爭時期確實很好用,容易把國家打造成一個戰爭機器,但對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幫助實在有限。但諸葛亮凡事都要親身參與的形象,也在百姓心中留下深刻印象,並創造出了一個魏、吳兩華人民絕對比不上的生活環境:公平(賞罰必信,無惡不懲)。

    且蜀漢的稅收相比史料齊全的曹魏政權,和因走馬樓簡牘出土得以還原大部分面貌的孫吳政權,還是少的。而且大頭都在南中豪強身上,這也是百姓懷念諸葛亮的原因之一。擱到哪朝哪代,哪裡稅收少,百姓就願意往哪去,是不變的真理。

    所以,在諸葛亮執政的年代,相比魏國領導人無視百姓疾苦、飲酒縱樂;相比吳國各大家族內鬥,時不時被滅門。高下立見。

    諸葛亮去世後,人亡政息,後繼者也無法樹立起諸葛亮那樣的威信,再加上姜維窮兵黷武,蜀漢人民的生活水平每況愈下,人民對諸葛亮自然是懷念無比。再者,後來人對諸葛亮的崇拜,也在無形中拔高了諸葛亮的治國水平,我們也該注意這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奶茶還能做為創業專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