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你笑我

    抓住使用者痛點,記住一句話再小的痛點也是痛點。不過需求和偽需求該怎麼區分?

    舉個老例子

    非洲有一個地方人都不穿鞋。現在有一個銷售,去非洲賣鞋。

    非洲居民都住森林,鞋子容易進沙子(也可以是任何某種原因),所以赤腳方便,所以“鞋子”在正常人看來是一種偽需求。 但經過分析,發現這裡的人民的真實需求不是“赤腳”,而是“舒適”。於是類似涼鞋,或者不容易積土的鞋子,容易奔跑的鞋,就很可能大賣。

    在這裡,“赤腳”就是偽需求,而“舒適地步行”才是真實需求。

    再舉一個

    以前沒有汽車時都是用馬代步,那麼你想日行千里,就得去找更快的馬了?那麼更快的馬是不是真實的需求?是的更快的馬確實是更大的需求。

    不過這時福特發明了汽車。那麼你再快的馬也買不出去了。那麼這時面對科技進步,再快的馬也不是需求了。

    所以說,不管是偽需求還是真需求,不一定要去聽客戶需要什麼,要抓住使用者真正的痛點才能解決問題。

  • 2 # 李舟創業筆記

    有人想在美國加州的帕洛阿爾託開一家英式餐廳,理由是:沒人在那裡開英式餐廳,我們將擁有整個市場。

    行得通嗎?

    除非這個市場明確需要英式食物,否則你去做,肯定是會失敗的。但是,如果明確有這個需求,估計早就沒你的事了,也不可能到現在還沒有人去開,讓你來撿漏。

    事實證明,大多數都是“偽需求”。

    我們常犯的錯就是,喜歡將自己的痛點等同於市場的普遍需求。

    比如這種:舟哥,我畢業好幾年了,己有家庭和孩子,做銷售的時候長期出差在外,不滿現狀的我一直想創業。之前看到你說需求的文章,然後我去考察了下洗車行業。

    發現有一種全功能電腦洗車,比人工洗車我認為有優勢,未來應該是趨勢。就是前期投入相差20倍,你說我加盟了能成功嗎?

    在坐各位,如果是你,這個專案你投嗎?

    洗車肯定是有需求的,而且還能在短期重複消費,看起來確實是個好專案。但是投入相差這樣大,你的價格肯定沒有優勢。對於洗車的客戶來說,真的會願意花大價錢來體驗全自動洗車嗎?

    還有,製作頭像肯定是有需求的,然後有人去做了個APP出來,可是忽略了一個問題,使用者製作頭像時,真的需要你的APP嗎?

    美圖秀秀很簡單吧,真沒啥技術含量,你去做個類似的試試?

    創業時,不但要知道別人成功的真正原因,還得分清楚哪些是使用者的真實需求,哪些是坑你沒商量。

    有人想做教育行業:面試方法。主要針對大學畢業生,目標是幫助提高面試成功率。

    應該怎麼分析?

    1、在所有面試人士當中,是不是大學生佔比最多,除了學生之外,還有哪些人也有這個需求?

    把你能想到的人群,全部羅列出來,進行市調分析。

    2、你能滿足什麼需求?

    可能會有:做得不開心想換個公司、尋找更高的薪水、到更能實現價值的平臺等。把所有這些需求都做個對比,然後從自身最有優勢的角度切入。

    3、為什麼一定要跟你學?

    就算這個需求真實存在,但是為什麼一定要找你?看書,看影片,找其他人不行嗎?

    我們發現痛點後,一定要全面分析,再給出解決方案。

    有兩個方向:

    第一:現有解決方案

    1、現有解決方案描述。

    2、現有方案市場佔比。

    3、優勢:該解決方案有什麼優點。

    4、劣勢:該解決方案有什麼缺點。

    第二:我們解決方案

    1、我們提供的解決方案描述。

    2、優勢:我們的解決方案有什麼優點?

    3、劣勢:我們的解決方案有什麼缺點?

    4、賣點:我們比現有解決方案好在哪?

    很多人腦袋裡想著很激動,一分析,發現毫無優勢可言。

    文 / 李舟,2019- 6-2

  • 3 # CoCo木子

    背景因素:這款你都沒聽過的中國手機,為何能成為非洲之王?

    知道了什麼是需求和到哪找需求,就夠了嗎?當然不。每個“需求”的種子,都有適合它的土壤。今天,我們來學習,如何為需求找到合適的土壤,也就是“背景因素”。

    學完“麻煩”這課,李雷苦苦在麻煩背後找需求。他突然想到,每個人的腳都長得不一樣,但鞋卻是批次生產,很難真合腳。那上門量腳,反向定製,應該是個“隱藏在麻煩背後的需求”吧!他非常興奮,趕快辭職創業,從朋友那找到第一筆風投,風風火火幹起來。半年之後,他的公司終於 …… 倒閉了。

    為什麼啊?這聽上去是個真需求啊!為什麼倒閉了呢?

    概念:背景因素

    因為這個需求的“背景因素”,可能暫時還不具備。什麼叫“背景因素”?我舉個例子。

    在亞馬遜的電子閱讀器 Kindle 釋出的3年前,索尼公司就有了自己的電子閱讀器 Librié(這是個法文單詞,意思是:小型圖書館)。Librié 是款顛覆式產品,比書還輕,能裝下成百上千本書,電子墨水屏,在Sunny下也能清晰閱讀。索尼夢想著用它改變世界。

    然而,這款被寄以厚望的電子閱讀器,被幾年後的 Kindle 徹底擊敗,於2014年停產。

    為什麼會這樣?當然,商業競爭的成敗,很難粗暴地歸因到一點。但沒有充分考慮需求的“背景因素”,是不可推卸的原因。Librié 問世時,沒有得到書商支援,只有1000本書;同步書籍還必須連上電腦;購買的電子書只有6天所有權,沒看完就會被收回。

    後來亞馬遜開始做 Kindle, 上市當天,就提供了88000本電子書,價格比紙質書便宜很多,加上下單就能閱讀和永久擁有的便捷性,被一搶而空。

    這就是“背景因素”的力量。背景因素,換句話說,就是“天時、地利、人和”。如果時機不對,摧毀產品的力量,可能就隱藏在你看不見的地方。

    運用:

    那到底該怎麼判斷“背景因素”是否合適呢?你至少要從4個維度開始:

    第一、  時間

    需求的種子,太早種下去,會凍死;太晚,已經沒有機會。

    2000年左右,微軟看到一個“需求”,為什麼一定要裝 Office 呢?直接在瀏覽器裡編輯文件,不是更方便嗎?微軟隨即開始了一個叫 NETDOC(意思是“網路文件”)的專案,後來宣告失敗。為什麼?因為太早了。當時的網速和瀏覽器技術,都不支援。

    今天,十幾年後,各項背景因素都具備了,在瀏覽器裡編輯文件,終於變成現實。

    第二、  技術

    還記得(  真正的需求:讓顧客無可救藥地愛上你的產品)提到的“戶外太陽能充電板”嗎?為什麼說這是個“偽需求”,就是因為它的技術條件還不具備。

    太陽能充電技術的效率還太低,一天行走,充不滿一隻充電寶。那幾年後,技術進步,就變成“真需求”了嗎?那也未必。幾年後,說不定電池儲能技術大進步,手機充滿電可以用三個月,太陽能充電板和充電寶都不用了。

    新技術不等於新需求,技術與需求之間有種魔幻般的連線。需要既懂技術、又懂商業的人,用敏銳的洞察力評估。

    第三、  文化

    2015年,我去非洲登山,我的背夫對我說:你看,我用的是你們中國最大的手機品牌。我一看:TECNO,從來沒聽過啊。他很驚訝。整個非洲都知道,這是中國最大的手機品牌,你沒聽過?

    我上網一查,這是家深圳的手機公司,只做非洲市場。他們的手機可以插4張電話卡,待機時間超長,非常便宜,據說還更適合拍黑人。查完後,我歎為觀止。把TECNO移植回中國,估計必死無疑。它在非洲這麼成功,就是因為適應了非洲的文化。

    第四、  資源

    小米的聯合創始人劉德,跟我分享過他們做智慧手環的歷程。在蘋果做智慧手錶前,他們就想做了,但研究很久,還是決定放棄。

    為什麼?因為你告訴消費者,你需要智慧手環,他們不信;但如果是蘋果說:你需要智慧手環,他們可能會覺得:是啊,我確實需要。而且,蘋果一旦率先做智慧手環,整個供應鏈資源就會被理順。這時再做,可能更合適。

    果然等蘋果做了智慧手錶後,市場和供應鏈資源的土壤都肥沃起來。小米在肥沃的土壤中種下智慧手環,2015年結出1200萬銷量,2016年1500萬,2017年成為全球銷量第一。

  • 4 # 誰禿誰知道

    第一,當我們發現一個使用者需求之後,需要更深層次去挖掘需求背後的使用場景。

    第二,當我們提出解決方案之後,要根據效果及時調整,多做嘗試。

    第三,群體是不可預測的,並沒有一個固定的成功模版。

    使用者的需求分為 Need 和 Want ,前者是需求,後者是慾望。比如減肥,當女生談論減肥的時候,她們談論的可能不是減肥本身,她們談論的也許是穿衣服不好看、也許是找不到男朋友、還有可能是眼前的飯菜不合口味。如果產品經理把這當作一個真實需求,拿減肥藥當解決方案,那這個使用者體驗一定無法達到預期。由此可見,做產品首先要分辨使用者的 Need 和 Want 。

    如果使用者的 Need 和 Want 判斷錯誤,也就會成為大家所說的偽需求,最終影響解決方案的效果。而解決方案的優劣,只能透過最終效果去判斷,期間還包含無數次的調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對未來不自信,對新的工作感到恐懼,這是抑鬱症狀的表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