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北極天空的星

    姜維(202年-264年),字伯約,天水冀縣(今甘肅甘谷東南)人。三國時蜀漢名將,官至大將軍。人物評價 諸葛亮:①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②須先教 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約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 景耀六年(263年),司馬昭發動滅蜀之戰。鄧艾趁姜維被鍾會牽制在劍閣,率軍自陰平沿景谷道東向南轉進,南出劍閣兩百多里,攀登小道,鑿山開路,越過7百餘里無人煙的險域,“糧運將匱,頻於危殆”,直抵江油。江油關據石門,臨涪水,一面大江,三面懸崖,是和劍閣齊名的天險,但江油守將馬邈卻不戰而降。鄧艾自陰平進入景谷旁道後,成都方面已經知道這個訊息了,令行都護衛將軍諸葛瞻督率諸軍拒敵,鄧艾的奇襲戰略至此可稱破產。可諸葛瞻的大軍到達涪城之後卻止步不前。尚書郎黃崇勸告諸葛瞻速速前行,佔據險要,不要讓魏軍進入平地。黃崇屢次進言,乃至痛苦流涕,諸葛瞻卻不為所動,依舊在涪城不前。鄧艾擊破諸葛瞻的前鋒,諸葛瞻一聞前鋒被破,就引兵自涪關後撤一百多里,退守綿竹。又把涪關險城當大禮送給了鄧艾。 進屯綿竹後,諸葛瞻才意識到自己在戰略上已經鑄成大錯,長嘆:“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進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而反?”最後野戰是役蜀軍伏屍數萬,諸葛瞻和黃崇、尚書張遵(張飛之孫),羽林右部督李球均戰死沙場。不久後,鄧艾兵臨成都,蜀國百官一片譁然。後懷帝卻聽從從譙周主降的建議,投降了魏國,遣太僕蔣顯別敕姜維使降鍾會。

    姜維在羌胡中有很高的威望,無論魏國境內還是蜀國國內的羌胡,都對姜維了很大的後勤支援。如魏國境內:姜維攻羌,收其質任,聚谷作邸閣訖。如本國境內:大將軍姜維每出北征,羌、胡出馬牛羊氈毦及義谷裨軍糧,國賴其資。另外,姜維掌軍的10年內,蜀漢的少數民族叛亂一次都沒有發生,這不同於蔣琬費禕時期的內亂迭起。

    姜維堅守劍閣,驚悉綿竹失守,接著,一日三驚,有的說後懷帝想固守成都,有的說懷帝要向東投奔盟國東吳,主要向南進入建寧。姜維恐腹背受敵,即引軍退至巴西境,至郪縣時,不久接到懷帝的敕令,就放下武器,解除甲冑,走到鍾會在涪縣的軍營裡投降,蜀國的將士都大為憤怒,拔出刀子猛砍著石頭。無奈之下姜維只好奉詔到涪城向鍾會投降。鄧艾率軍入成都,漢朝滅亡。

    姜維投奔至鍾會的帳下,並沒有讓鍾會起疑心。相反鍾會還與姜維折箭為誓,結拜為兄弟。姜維也聲稱,若是遇見鄧艾,定然是死戰不降的。《三國志·姜維傳》載,蜀漢滅亡後,姜維就一直想圖謀復國。該傳注引《漢晉春秋》載:“(鍾)會陰懷異圖,維見而知其心,謂可構成擾亂以圖克復也。”為此,他故意試探鍾會,並與鍾會形成了同盟關係,準備利用鍾會的力量復國。他還特意將自己復國的企圖告訴了後主劉禪。他在給劉禪的密信中提到:“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

    鍾會於正月十五到成都,先送走鄧艾。十六日,召請護軍、郡守、牙門騎督以上的將士以及蜀國的舊官,在蜀國朝堂為魏明帝郭皇后發喪。並假借郭太后遺命,起兵廢掉司馬昭。鍾會讓眾將士在版上寫下同意作為憑證,委派親信率領各路軍隊。而手下的將士並不跟從。於是,鍾會把他們都關在益州各官府中,派兵嚴加看守。鍾會有一個器重的部下叫丘建,是胡烈舊屬,他對鍾會說:應派一名親信為胡烈端飯倒水,諸牙門將也應按例備一員侍從。胡烈趁機編造謊言說,鍾會已挖好大坑,想把將官一個個打死,埋在坑中。”眾牙門將的親兵們也把這個謠言口口相傳,一夜之間大家都有所耳聞,人心浮動。有人對鍾會建議:“應把牙門騎督以上的官吏全都殺死。”鍾會猶豫不決。十八日中午,胡烈部下與胡烈的兒子出門敲鼓,各路軍士也沒人統領,都湧向城門。當時鍾會剛給姜維鎧甲兵器,聽外面有兵作亂。

    ” 在《三國志 鍾會傳》記載:會遣兵悉殺所閉諸牙門郡守,內人共舉機以柱門,兵斫門,不能破。斯須,門外倚梯登城,或燒城屋,蟻附亂進,矢下如雨,牙門、郡守各緣屋出,與其卒兵相得。姜維率會左右戰,手殺五六人,眾既格斬維,爭赴會

    姜維當時已經62歲了,在古代都算的上高壽了,又是一人打全軍,還有放冷箭的,一個老人我容易嘛。據《三國志·姜維傳》載:“魏將士憤怒,殺會及維,維妻子皆伏誅。”該傳注引《世語》稱:“(姜)維死時見剖,膽如升大。

  • 2 # 首席水軍大都督

    姜維最終僅殺五六兵士而亡,應當是演義橋段,那麼就以《三國演義》來解釋吧。

    姜維是蜀漢最後的名將,武藝過人,年輕時曾與趙雲大戰不分勝負。後期北伐更是屢建功勳,戰功赫赫,最終卻僅殺數名軍士而亡,無論如何也說不過去的。

    《三國演義》一百十九回載:維領命,方欲行動,忽然一陣心疼,昏倒在地;左右扶起,半晌方蘇。忽報宮外人聲沸騰。會方令人探時,喊聲大震,四面八方,無限兵到。維曰:“此必是諸將作惡,可先斬之。”忽報兵已入內。會令閉上殿門,使軍士上殿屋以瓦擊之,互相殺死數十人。宮外四面火起,外兵砍開殿門殺入。會自掣劍立殺數人,卻被亂箭射倒。眾將梟其首。維拔劍上殿,往來衝突,不幸心疼轉加。維仰天大叫曰:“吾計不成,乃天命也!”遂自刎而死。時年五十九歲。

    根據演義描述,不難看出原因。

    其一,當時姜維突發心病,幾近昏闕,不能力敵。

    其二,當時姜維年近六十,垂垂老矣,身體素質等方面,早已不比當年。

    其三,姜維計敗,難以扭轉,已無力迴天,遂不再抵抗,自刎而死。

  • 3 # 匆匆追夢人

    姜維當時年近六十歲了,能殺五六個人就已經很厲害了,還有這個原因是當時蜀國後方已被鄧艾偷襲了,姜維已無心戰鬥,無顏面對已故的主公和丞相,只求速死,以身殉國。再說了,既然大勢已去,殺再多有什麼用呢?不過是再多幾個亡魂,多幾個死去的兒子兄弟罷了,不如少作孽多積德了。

  • 4 # 大老二爺

    姜維,字伯均,生於202年,死於264年。姜維是蜀漢政權後期的最高軍事統領,在諸葛亮在五丈原逝世以後,姜維就擔當起了諸葛亮的角色,來為蜀漢作戰方案做謀劃,可以說在正史當中的姜維,其統帥能力是非常強悍的,按照當時的情況來說,蜀漢的國力已經不能和三國中期相愛比了,當時的蜀國與曹魏的實力差距非常大,曹魏的軍事兵力在五六十萬人,而蜀漢只有十餘萬兵力,但姜維就是依靠這十幾萬兵力在數次北伐中取得大多勝利,可見其軍師才能很是厲害,那麼姜維在復國失敗以後僅僅殺死了五六名魏國士兵,是不是沒有完全顯示出他的實力呢?

    我覺得主要原因有以下兩點:

    1 姜維並不是三國演義中描畫的那樣勇猛,因為姜維在正史中的敘說是一位軍事家,指揮家,而不是去衝鋒陷陣的大將軍。許多朋友被《三國演義》所吸引,所以將小說與正史混淆了,鬧了笑話,而且姜維大多是以儒將的身份出現的,身為統帥,他不可能去陣前打仗的,兩軍對戰,由主將在陣前廝殺定勝負這種情況也是電視劇所演的,真實情況並不是這樣,現代戰爭中也沒有哪國總統去拿槍打仗的吧,他們大多隻是指揮作戰,而且姜維作為主帥,武力值肯定會高於一般士兵的,但是也達不到趙雲關羽那種級別的。

    2 就是我前面寫過的姜維生於202年,死於264年,也就是說他逝世前已經62歲了,古代人的平均壽命很短,在今天可能就跟八十歲的老人一樣,六十多歲的老人去拿刀殺人能打得動嗎,我覺得主要原因就是這兩點。一個原因是不會去親自動手打仗,二就是是年齡大真的去打打殺殺也打不動。

  • 5 # 心吾700

    姜維作為後三國時期的名將,為何死前僅殺死五六名敵軍?《三國演義》最令人悲傷的莫過於姜維之死,是羅貫中先生以無限憂傷之情為忠於蜀漢政權的姜維獻上的最後一曲哀歌。姜維原為魏華人,武藝高強,精於謀略,後被孔明先生收服而喜愛,以平身所學相傳,諸葛亮去世後姜維繼承武候遺志,後主劉禪委以軍國大事,官拜大將軍。曾九伐中原,以弱小擊強大收效甚微。公元263年魏國五路軍伐蜀,姜維與鍾會相持於劍閣,鄧艾偷渡陰平成功,後主劉禪率眾投降,敕令姜維降於鍾會,維詐降並利用鍾會野心,策反成功。企圖重新懨復蜀漢政權。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當姜維奇謀妙計即將實現而坑殺魏國將士的一刻,姜維突然心痛,它告誡姜維天命不可違,預示蜀漢滅亡無可挽回。此時此刻的姜維萬念俱灰,他已沒有絲毫欲生的希望和價值,悲憤地又毫無目標砍殺敵軍五六人後,砍向了自已。作者的良苦用心在於傳遞伯約公征戰一生壯志難酬的悲憤心情,而不在於殺敵多少。姜維受孔明先生矚託,矢志不移。人品受人尊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審車時,空車制動率不平衡率不合格。修理之後仍不合格,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