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古代民間故事

    “謙受益,滿招損”是中國傳統的一句古訓,意思是說,謙虛的人會受到益處,自滿的人會招來損害。老子說:“不自以為是的人,才能夠對事情判斷分明;不自誇的人,他的功勞才會被肯定;不驕傲的人,才能夠成就大事。”器量大的人,福澤也必定深厚;器量小的人,福澤也必定淺薄,而謙虛和驕傲,則是福禍的分際。品行高尚而虛懷若谷的人,他的道德就更顯的光明,因此謙虛是君子始終保持的美德。

    春秋時,子路問孔子:“為什麼小人總是自以為了不起呢?”孔子說:“在長江水從汶山剛剛流出來的時候,連一個杯子都無法漂起來;到了長江渡口的時候,船隻可以並列航行。”子路問:“這是什麼意思?”孔子說:“長江是一條源遠 流長的大河,它的水勢一開始並不大,後來因為逐漸的接納眾多的水流,才成為一條大河的。說話謹慎的人不會虛誇浮華,行為謹慎的人不會把功勞據為己有。君子既智慧又仁德,能夠做到對人恭敬、待人寬厚、與人信實。而小人不講重德,才表裡不一,且自以為了不起。”

    例如上古的賢君大禹從不驕傲自誇,他說:“別人的長處都值得我學習啊!”每聽到別人對他的善言相勸,常感激的下拜。他廣泛聽取別人的意見,成功的治理了黃河,功垂青史。周公才華蓋世,不但不驕傲不吝嗇,還非常謙恭的禮賢下士,唯恐天下的賢人沒有得到任用。他循天道制定了禮樂制度。唐太宗是中國歷史上最善於納諫的君主,他說“明主思短而益善,暗主護短而永愚”,他不僅虛心納諫,而且勇於求諫,真正做到了聞過則喜,從而使貞觀時期形成了“直士盈朝,從善如流”的清明政治局面。歷代的聖賢明君都敬天、敬德,心守謙虛而尊人約己,導人向善,為人們樹立了道德的楷模,為百姓增添福祉。他們何曾以自己的道德向人矜誇呢?他們尚且能夠如此的謙遜,人們為什麼不去學習、效法他們呢?

    晉朝的石崇與王愷,兩個人鬥富,比誰更有錢。王愷做了紫絲步障長四十里,石崇就做了錦步障長五十里。王愷誇耀皇上賜給他的徑尺珊瑚,石崇拿起鐵如意就把珊瑚擊碎,然後拿出家中的許多珊瑚,都是長達二、三尺高,以一株賠給了王愷。後來石崇因為犯罪,家破人亡的時候,嘆氣說道:“你們殺我的目的,不就是想要得到我的家產嗎!”石崇到臨死之前才醒悟,如果他能夠早些知道的話,必定就不會自誇了。而驕傲自誇的災禍,就是如此的殘酷,所以一言一行,怎麼可以不謹慎小心呢?而且富貴才能又有什麼足以為恃的呢?若是以此來驕人,姑且不談他災禍是否已至,首先就已經喪失了自己的心而不知羞恥了啊!

    人一旦有自滿高傲的心,就會障礙自己德行的提升。自滿之後,便無法再增加;自誇之後,便無法再提高。只有謙遜、努力的在德行上提升才是最有意義的,只有堅定對真理的追求和不斷昇華思想境界,才能擔當起大任和重任,只有以寬廣的胸懷包容一切,才能善化他人,令一切不正的因素解體。正如古語所說“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 2 # 田野上的瘋馬

    和兩個不同的人交流,自滿的人,大多數是自顧己見,交談時完全不在意他人感受;謙虛相反,他會傾聽你的意見,也會表達自己的意見。你喜歡自滿的人還是喜歡和謙虛的人呢?

    做人做事不能滿足於現有的成就或者因為自身優勢,驕傲自滿,最終只會吃大虧。應不驕不躁,謙虛而自省,才會得到益處。謙虛待人,也是一種尊重。

  • 3 # 辯證思維

    滿招損,謙受益。這句話告訴我們損和益的辯證關係。

    損亦損失的意思,大多指利益的損失。而利益體現在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兩個方面。

    這句話的出處是指做學問和做人方面的態度和方法。

    驕傲自滿的人以為自己什麼都懂,因而自以為很了不起,不虛心接受別人的建議和批評,也不再虛心地學習。因此學業將停止不前而招受損失。

    謙虛好學的人處處求學好問,認為學海無涯、學無止境因而不斷地請教和學習,使他的學業不斷的增長,受益匪淺。

    世上萬事萬物永恆發展,因此活到老學到老是積極的為人處世的態度。隨著資訊時代的到來,知識更新變化太多太快。現有的知識人一輩子學不完。專業化、禮會化分工越來越細越來越精。人類接觸自然和社會的面越廣越深,不瞭解的地方也就越多。因而虛心學習、資訊共享、相互協作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新時代的必然要求。

    驕傲使人落後,謙虛使人進步。從另一個方面說明了滿招損,謙受益的道理。

  • 4 # 追夢樂享人生

    “滿招損,謙受益”的意思是自滿於已獲得的成績,將會招來損失和災害;謙遜並時時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滿,驕傲、自滿;招,招來;損,損害;謙,謙虛;受,受到;益,好處、益處。

    《書·大禹謨》:“惟德動天,無遠勿屆,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故此以“滿招損,謙受益”來說明驕傲自滿招致損害,謙遜虛心得到益處。宋· 陳師道《擬御試武舉策》:“君子勝人不以力,有化存焉,化者,誠服之也.故曰:滿招損,謙受益.”亦作》:“謙受益,滿招損。”明·沈採《千金記·延訪》:“謙受益,滿招損。”

    謙虛是一種美德,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品德。

    中國素稱“禮儀之邦”。“禮”作為一種具體的行為來講,就是指人們在待人接物時的文明舉止,也就是現在所說的禮貌。而禮貌的本質是表示對別人的尊重和友善,這種心理需求,是超越時代的,是永存的。然而,一個人如果只懂得禮貌的形式,卻沒有謙讓之心,那麼,他不會真正懂得禮貌。謙讓也是謙虛、平等的表現,是禮貌的重要內涵。

    謙虛、禮貌包含著我們的祖先對自然文化的驕傲和自豪,是中中國人之所以成為中中國人的根本特徵之一。自古以來,人們有許多這方面的格言警句啟迪後人,如“謙受益,滿招損”,“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虛心竹有低頭葉,傲骨梅無仰面花”,“百尺竿頭,還要更進一步”。

    大概是先賢告誡後人切莫驕傲自滿,須知一山還有一山高。秉承中中國人一向低調謙和中庸的行事態度。不要取得一點成績就沾沾自喜,甚至夜郎自大,只停留在原地不動。

    謙虛地接受別人的意見而不盲目聽從,要充分地瞭解和認識自己,知道自己的能力和善長的方面,在能夠自信並且善長的方面充分地相信自己,而在不太瞭解的領域或是不太懂得的時候適當地聽取他人的意見,結合自己的想法做出正確的判斷。

    我們每個人都要塑造一種“虛懷若谷”的品質,都要有一種“謙虛謹慎、戒驕戒躁”的精神。用我們有限的生命時間去探求更多的知識空間吧!

    現在我就舉正反兩個例子,以供參考。

    1、清雍正年間,江水被推薦到朝廷做官。皇上召見時,他緊張哆嗦,不能對答,於是推薦他的學生戴震。戴震口若懸河,分析問題切中要害,說得清清楚楚。皇上大為興奮。問戴震說:你和老師比,誰的才能高?

    戴震回答:我的水平低。皇上又問:那水平高的反而不能回答,為什麼?戴震說:老師年老,耳朵有些背,可他的學問,超過我一萬倍。皇上讚賞他的謙讓精神,賜為翰林。

    2、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在起義前期能和官兵同甘共苦,身先士卒,禮賢下士,因而屢戰屢勝。但隨著起義隊伍的壯大,功績的顯赫,他的驕傲情緒一天天滋長起來,貪圖享受,拒聽忠言,居然殺害了向他進諫的忠臣李巖,以致軍心渙散,輝煌功業毀於一旦,落得個兵敗九宮山自身被害的結局。

  • 辦理港澳通行證需要什麼回執?
  • 宇宙飛船以光速飛行100光年,飛船內的人是否只過了一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