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行偃1

    劉備臨死時(公元223年)頒發給太子劉禪的詔書中有這樣的說辭:“射君到,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

    我把它的意思簡單說一下:射援先生來了,說丞相(諸葛亮)驚歎你的智慧和氣量,有很大的進步,遠比他所期望的要好,要真是這樣,我又有什麼可憂慮的啊!努力啊,努力!不要因為壞事很小而去做,不要因為善事很小而不去做。只有擁有才能和高尚品德,才能使別人信服。你父親我德行不深厚,你不要效仿。!

    其實,劉備是謙虛的過頭了。劉備身上的許多許多優良的品質,劉禪是永遠都學不會的!!!“劉公雄才蓋世,據有荊土,莫不歸德,天人去就;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慕仰,若水之歸海,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安能復為之下乎。”這才是諸葛對劉備的評價。那麼,劉備為什麼要說他自己德行不夠呢?而且還不讓劉禪效仿?劉禪聽話了嗎!(姜維)

    劉備的看家將軍趙雲也說:“國賊是曹操,並不是孫權,滅了曹魏之後,東吳孫權自然會臣服。雖然曹操已經去世,但其子曹丕篡奪皇位,引起公憤,應該利用此民憤,先攻佔關中,佔據黃河、渭水上游以討伐逆賊,那麼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該放置曹魏,反而先打東吳。而且與東吳的戰爭一旦開始,就不易停止了,伐吳並非上策。”

    劉禪是最忠於諸葛的既定方針的,積極貫徹,百折不撓,也就是“東和孫權,北拒曹操”的戰略方針,或者也可以說是立國之本。因此說劉禪大事不糊塗!(張翼)

    延熙元年(238年)十一月,命大將軍蔣琬率軍出成都進駐漢中,實施北伐。

    延熙五年(242年),遣安南將軍馬忠前往漢中傳聖旨,封姜維為涼州刺史,負責連結羌胡的事情。馬忠回朝後,劉禪拜馬忠為鎮南大將軍。

    延熙九年(246年),姜維率軍進攻隴西,擊敗魏將郭淮、夏侯霸等。

    延熙十二年(249年)正月派人前往接應夏侯霸,拜夏侯霸為車騎將軍。

    延熙十二年(249年),蜀漢朝廷使姜維假節,姜維率軍出西平,不克而還。延熙十三年(250年)再次派姜維率軍攻打西平,俘虜魏將郭循。

    延熙十七年(254年)加姜維督內外軍事。

    延熙十八年(255年)夏,衛將軍姜維率領車騎將軍夏侯霸、徵西大將軍張翼等諸軍出狄道,於洮西大破魏國雍州刺史王經,王經死傷數萬,退保狄道城。(廖化與張疑)

    延熙二十年(公元257年),譙周書寫《仇國論》力陳北伐之失,《仇國論》並沒有阻止姜維繼續北伐……

    景耀五年(262年),姜維北伐敗回,諸葛瞻與董厥等人認為姜維好戰無功,致使國內疲弊,於是上表給劉禪,要求讓姜維擔任益州刺史,並削奪他的兵權,這份表據說為蜀漢長老所儲存。哈哈哈……

    劉禪執行諸葛路線之堅決,無人能比!對姜維的北伐戰爭全方位的支援,力度之大,態度之堅決不得不令人肅然起敬!(諸葛瞻)

    然而,我必須說,譙周無疑是正確的,時代不同了,廖化說:“用兵如果不收斂,必將自食惡果‘,說的就是伯約啊。智謀並未超過敵人,力量比敵人要弱,但用兵卻沒有滿足,這樣的話怎麼能夠生存下去呢?《詩經》說‘我生得不早不晚,偏偏趕上這個時候’,講的就是現在的事。”果不其然,同年十月姜維在侯和被鄧艾擊敗,退軍駐紮於沓中。

    譙周上疏給劉禪,援引古義,勸諫劉禪應該尊奉先帝劉備遺德,劉禪置若罔聞!本來就是嘛,劉備都不讓我學他,你讓我去學他?如果學劉備打孫權,蜀漢等不到今天!

    西晉泰始七年(271年),劉禪在洛陽去世,享年六十五歲,諡號為思。西晉末年,前趙劉淵稱帝,追諡劉禪為漢朝孝懷皇帝。

  • 2 # 鵬哥說競彩

    1、東漢末年,天下各路諸侯紛紛起兵爭奪天下。劉備,一個破落的平民,追溯其祖宗三代以上,差不多才能夠攀點皇室血緣關係,一路打著“復興漢室”的名號,與天下諸侯一起爭奪天下。

    3、劉禪,蜀國後主,字公嗣,小名阿斗,但是,他在後世之人的心中卻沒有一個好的印象。甚至,許多人都認為他是一個昏君,是他的不作為導致蜀國的滅亡,更是一個亡國之君。根據三國時期史料的記載,劉禪可謂是天資愚笨、膽小怕事,作為一個國家的統治者,卻沒有一點承擔責任的能力,就算是諸葛亮再怎麼輔佐他都起不到任何作用。

    4、那麼,劉禪真的是世人所傳述的那個樣子嗎?

    5、事實上,沒有任何證據能夠證明劉禪是個弱智,至少在智商上,他和普通人是一樣的。諸葛亮曾這樣向他人介紹劉禪:“十八歲的劉禪,不僅天資聰慧,還禮賢下士。”諸葛亮這句對劉禪的評價可謂很高了,而且,根據諸葛亮的性格,他從來都不會說一些阿諛奉承的話。

    6、由此可見,劉禪絕不像後人所認知的那般,是一個天生愚鈍、自以為是的人。

    7、在諸葛亮去世之後,許多人都在爭搶丞相這個職位,但是,劉禪並沒有對誰表態。在經過一段時間積蓄力量之後,劉禪立即整合朝綱,廢除了丞相制度,並且,增加了一些其它職位,這讓朝堂之上的大臣形成了相互制約的局面,避免了大臣的權力過大。

    8、如果說,曹操是治世的能臣,亂世的奸雄,那麼,劉禪便是治世的良主,亂世的智者。

  • 3 # 龍哥情感閣

    一提起劉禪,大家腦海中立馬浮現的想必應該是一句話:扶不起的阿斗,而這個“阿斗”指的就是劉禪。作為一個投降之後,去往曹營“安度餘生”,併發出了“樂不思蜀”之感嘆的君主,劉禪在我們世人心中的印象並不是很好,甚至覺得他根本就是個蠢笨之人,是諸葛丞相都扶持不起來的無能之人。

    但他真的是這樣一個人嗎?如果他是,那為何又有許多人說他擁有大智慧呢?

    大家都知道,諸葛亮是在北伐曹魏的最後一戰中病死的。當時攻打曹魏並沒有成功,他自己多年的夙願一朝落空;再加上原本是盟友的東吳也與蜀國決裂了,蜀國一些大將接連叛變。一樁接一樁的大事意味著劉備留給劉禪的是一個曹魏虎視眈眈、蜀國微弱的爛局面。但是當其餘兩個國家都等著看他笑話的時候,劉禪卻飛快進入了君主的角色。對國內,下令“務農殖穀,閉關息民”,力求恢復生產,壯大民生;在戰事上,下令“南征四郡”,出乎意料地達到了“四郡皆平”的目的,國內恢復安定;對外,劉禪派使臣前往東吳,希望與孫權修好,重建盟友關係,孫權爽快地答應了。就這樣,一步一步地踏實行走,劉禪僅僅用了五年時間就將當初的爛攤子給扭轉了回來。

    試問,深入瞭解劉禪的能力後,誰會把這樣一個年輕有為的君主稱作“扶不起的阿斗”呢?再有,滿打滿算,自劉禪即位起,到投降,他一共當了四十多年的主公。如果劉禪真的像我們後世傳述的那樣,是一個蠢笨愚鈍之人,在那種局面下,他會安然在位幾十年嗎?答案是否定的,這樣看來,也難怪有許多人都說劉禪有大智慧。

  • 4 # 時若小可

    要說劉禪有什麼大智慧,我想很多朋友是不相信的。你看“扶不起的阿斗”、“樂不思蜀”說的就是他。但事實是劉備過世後,劉禪在位41年;而諸葛亮病故後,蜀國還堅持了30年,如果劉禪是個完全昏暈無能之輩,是做不到如此的。我們來看下他是如何做的:

    先穩人心、逐漸收回君權

    公元223年劉備病故白帝城,劉禪接任帝位,由諸葛亮輔佐。諸葛亮凡事親力親為,可謂鞠躬盡瘁,正因如此導致劉禪缺乏鍛鍊,過於依賴諸葛亮。諸葛亮去世以後,曾有人建議清除其在朝中的勢力,以防止其他大臣專權。而劉禪立刻把進言的人殺了,並重用諸葛亮臨終推薦的大臣,先穩定人心。當然以免再出現一位如諸葛亮般,遇事親力親為的權臣,劉禪還有後招。他先取消丞相一職,把原諸葛亮的權利分配給幾位大臣,任命大司馬蔣琬主管行政。大將軍費禕主管軍事。兩位大臣相互制衡,各有側重。蔣琬過世後,最終君權逐漸重回劉禪手中。

    大勢已去選擇明哲保身

    劉禪非常清楚諸葛亮的五次北伐已把蜀國的國庫掏空了,所以下令暫停北伐,讓蜀國的老百姓修養生息。公元263年魏軍攻入蜀國境內,劉禪自知無力抵抗,開城投降,也因此讓百姓免於戰火。而投降後的劉禪,遠離蜀國故土,晉帝幾次試探其是否還有復國的野心,他便回答:“此間樂,不思蜀”因其沉迷享樂,也躲過了殺身之禍。最終劉禪於64歲因病去世,對亡國的君主來說,已是最好的結局。

    總結

    要說劉禪被後人評價昏暈無能,是因其父親這一輩,如相父諸葛亮過於優秀,特別突顯了劉禪的平庸。起碼其任用賢能至蜀國軍政三十年安穩,滅國後能躲過殺身之禍,還是說明其有大智慧的。

  • 5 # 忠貞之志

    眾所周知,劉禪被稱為“扶不起的阿斗”,當然,很多蜀國粉就在為劉禪袒護,而且理由很荒謬,但也值得我們分析一下。

    他們說,劉禪在位40多年,而諸葛亮執政只有10年,剩下的三十多年裡,劉禪獨自抵抗曹魏。任何一個學過歷史的都知道,諸葛亮死後還有蔣琬、楊儀、姜維等人,抵抗曹魏根本劉禪沒有什麼功勞,反而處處阻攔。

    還有有些人說劉禪樂不思蜀,目的在於消除司馬昭的猜忌,以圖自保。這麼說有點道理,但是這是一個帝王的作風嗎?

    其實,劉備生前一句話就已經說的非常明確了:“阿斗如果生在一個普通人家或許會快樂許多。”確實,劉禪的自保方式,只是一個膽小鬼、貪生怕死的人的方式。帝王的自保方式,應該是增強國力、得民心,鞏固自己的統治才對。論軍事、政治,劉禪沒有一樣能行得通,這是一個好皇帝嗎?不是。

    對於劉禪的是非功過,我不作太對的評價,但是也請你們自有定義,不要被一些人迷惑

  • 6 # 野喬342

    偷生譏成大智慧

    劉禪是典型的“帝二代”。上輩丶同輩丶下輩的創業經歷他都沒有。將軍獨戰千軍突重圍,他“沉睡”於戰袍,有人舍死為他活命;父皇臨死託孤,喊了一聲相父,有人為他的江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兵臨城下為了貪生,開城投降,拱手獻出了劉氏河山;終於在個人生死之際,說了句“此間樂,不思蜀”救了自己一命,展示了劉禪“陛下”非凡的小聰明。卻又遺憾的成了千古亡國之君不知恥的典型。

    阿斗的無能是公認的。阿斗身上沒有君主的氣質。阿斗身上的黃袍是“生”下來的,不是打下來的。如果說阿斗有“大智慧”,這個“大智慧”就是“無為”一一無所作為,就是投降!就是有些人說的。在“兄弟之爭”中,劉禪是“順應潮流”,促進“民族大團結”成就中華大一統的人,此等“胸懷”和“遠見”確實讓為蜀漢江山死去的先人後輩“汗顏”!顯然連他老子劉備,先高祖劉邦都沒有如此“智慧”。只可惜這樣智慧只受當時手握鋼刀的敵人歡迎和大加讚賞!

    有人又說劉禪“保全”自己到六十多歲是“大智慧”,如果苟且偷生也是“大智慧”,那“智慧”可真是要氾濫成災了!若再成“大智慧”保家衛國,那一定是大災難了!

    任何賣力的包裝都不好用。賣柑者言“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是對劉禪們最中肯的評價!

    誠答。

  • 7 # 一介歷史說書人

    有關於劉禪的評價就有兩種,一個是平庸無能,泛泛之輩,從來沒有能力,全靠其相父諸葛亮。一個是他很有智慧,因為他穩坐江山幾十年,如果他沒有一點智慧怎麼可能做這麼長時間的皇帝呢?所以他才會被認為是有大智慧的人。

    劉禪到底是否具有大智慧

    個人認為劉禪是不具有大智慧的皇帝。對於劉禪的傳言或者歷史典故來說都沒有好的描述,比如:扶不起的阿斗,樂不思蜀等。他既然沒有大智慧為什麼還能做這麼長時間的皇帝?第一個主要因素就是諸葛亮,諸葛亮為蜀國丞相,一生都在為蜀國盡忠職守。諸葛亮死後,劉禪就已經在位近三十年了。這其中有人拿諸葛亮伐魏說事,說在諸葛亮伐魏快成功的時候,劉禪卻把他召回來了,說這是他的智慧。我真的不明白了,這也算是大智慧?這是昏庸無能好吧。

    第二個人物就是姜維了,姜維在諸葛亮死後代替了諸葛亮,姜維也可以說是為蜀國鞠躬盡瘁了。姜維死後,劉禪投降,這個時候蜀國沒落,劉禪也淪為階下囚,後有樂不思蜀。所以劉禪並不具有大智慧。

    關於那些拿劉禪在位時間長就認為他有智慧的,個人感覺怎麼說都說不通。

  • 8 # 歷史不苦旅

    劉禪生活在道教發源地蜀中鶴鳴山、道教發祥地的青城山下,不是大智慧,也不是闇弱無能,而是深諳"無為而治,道法自然"的宗旨。"

    "扶不起的阿斗","樂不思蜀",都是刻在劉禪身上的標記,而道教的"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經典名句,也表示自己的命運自己做主,不能向命運低頭,不能被上天左右。

    評價劉禪如何?本身天資平凡,才識中等,但身居皇位幾十年,中庸之道,順勢而為,自認天命。二極分化鮮明,留給後世不同評價。

    其一,劉禪( 公元207-271年),字阿斗,又稱蜀後主,是劉備正室甘夫人所生嫡長子。劉備自謂中山靖王之後,他以販賣草履為生,己是一介平民。後投軍征戰,四處奔波,劉禪就在這顛沛流離的生活中出生,成長,歷經磨難,因而有了長阪坡趙子龍勇救阿斗的傳奇。

    劉備東奔西走,多方投靠,寄人籬下,無法給予阿斗平穩的童年生活,也無暇顧及阿斗的學習教育。而阿斗幼年生活中,逃跑、遷移、戰爭、危險、生死等應一直伴隨其成長。潛移默化中也為後來面對國破生死存亡的決定有些影響!

    其二,公元214年,劉備佔據益州,方有一塊安身立命之根據地,從此事業發展進入快車道,至公元221年成都稱帝。

    剛入成都,劉禪7歲,直至17歲繼承皇位。應該說這10年時間,是安穩幸福,健康快樂的。從少年長成青年,再無波折坎坷,學習文化知識,劉備也延請蜀中名臣董允等人為師教習劉禪,而董允也成為蜀中四相之一。其學習之餘,騎馬射箭,遊歷成都附近山水。也肯定常去成都西邊的都江堰、青城山。

    而東漢時期張道陵傳教己至蜀中大地上鶴鳴山、青城山。東漢順帝漢安二年(公元143年),道教創始人“天師”張陵來到青城山,選中青城山的深幽涵碧,結茅傳道,青城山遂成為道教的發祥地。傳說道教天師張道陵晚年顯道於青城山,並在此羽化。

    青城山道家大師範長生,三國時,他棲居於青城山中,天天以修煉為事,蜀主劉備徵召他入仕,他卻置若罔聞,劉備無奈,只好封他一個“逍遙公”。後主劉禪更是對他崇拜有加,竟將他修煉時隱居過的宅院改建為碧落觀。

    由此可見,道教對蜀漢皇帝的影響深厚,劉禪拜高道為師,坐而論道,沉浸其中,受益非淺,也乃得道高人。

    其三,公元223年,劉禪為帝,從公元223-263年,在位41年,是三國時期在位最長的皇帝。劉禪即位後拜諸葛亮為相父。

    劉禪即位初十年間,全權委託相父諸葛丞相處理朝中軍政大事,

    諸葛亮(公元181-234年10月8日),在輔佐劉禪十年間,開衙建府,主要工作在在對外征戰上,親率大軍南征,七擒七縱孟獲,平定了南中叛亂。

    公元225年3月,諸葛亮上書《出師表》,開始了七出祁山,北伐中原之行。

    對外關係上,聯盟東吳,共同抗曹。

    而劉禪安坐成都,一切按丞相旨意行事,猶如傀儡皇帝,無甚作為。應該這十年間是過得安逸悠閒,是享受生活的十年。

    諸葛亮忠心輔佐劉禪十年,可謂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公元234年10月8日,一代名相病逝於北伐征途中。

    而劉禪卻不允許悲痛萬分的群臣去接棺槨,進行弔孝、帶孝。作為自己亞父,也不親自帶孝送行。還禁止民間祭奠諸葛丞相,直到29年後,蜀漢快滅亡時,才允許民間建廟祭奠。

    為何丞相生前言聽計從,死後卻如此反差?

    其原因之一,名為亞父,實則聚少離多,四處征戰,言傳身教、耳提面命甚少,也無甚私人關係,基本感情。

    之二,名為君臣,實則相反。劉禪初期十年,諸葛丞相實乃蜀漢第一人,視劉禪為儒弱小兒,朝中軍政大事乃自己決定,把蜀漢一國作為施展自已抱負的基業。(估計劉備在世,七次北伐中原能否成行還是個問號?)

    之三,劉禪17歲稱帝,乃一翩翩少年,少不更事,丞相死時己是27歲的成熟青年。十年皇帝生涯,所思所想乃不復當初。

    其四,丞相死後,劉禪又執政30年。

    對內改革朝政,廢除丞相制度,任命費禕為尚書令,大將軍,掌管政務。蔣琬(諸葛亮指定的丞相接班人)為大司馬,主管軍事。分權管理,互相依靠又相互制約。蔣琬死後,自攝國事,加強了中央集權。

    暫停了北伐中原的大型軍事行動,休養生息,恢復生產,發展經濟。

    對外關係上,北與曹魏暫時對峙,恢復平靜。南結東吳,聯盟友好。

    後費禕死後,姜維執管軍事,要繼承丞相遺願繼續北伐,劉禪為不打擊姜維積極性,也選擇性的同意,但並無大規模戰爭,此時三國形勢也發生大的變化。

    總之來說,劉禪執政的後30年,講究的是無為而治,蜀中百姓安居樂業,社會生活穩定,初顯了成都平原繁榮昌盛的狀況。

    其五,公元263年,鄧艾奇兵偷渡陰平,克綿竹,殺諸葛瞻父子,直取成都。

    劉禪在外無救援,內無良謀的情況下只好無奈投降,蜀亡。

    一個當了四十年的安樂皇帝,偏居一偶,耽於安樂,寵信宦官,胸無抱負,在生死存亡之際,面對蜀中百姓安危,個人性命憂關之時,除了投降,別無它路。

    後劉禪被遷居洛陽,公元271年,洛陽去世,享年64歲,諡號思公。

    至於"此間樂,不思蜀"之說,也證明不了什麼,一個當了40多年皇帝的階下囚,國破家亡,身處險境,苟且偷生,本無雄心大志,何況此情此景?只好順其自然,自認天命,得過且過,豪言壯語都是過眼煙雲,生活還需要苟且下去…

    所謂後世有人評之,其大智若愚,大智大慧,其實乃道教宗旨:順勢、無為、自然。

  • 9 # 三思彧

    我個人認為,劉禪沒有什麼智慧,更稱不上大智慧。

    他就是一個平庸的人,也是一個平庸的君主,還不如劉表、劉璋(劉表劉璋雖然治國庸弱,但名聲還是很好的,劉表當時號稱“八俊”之一)。

    劉禪在個人沒有拿得出手的事蹟,於蜀國沒有拿得出手的政績,這就說明了一切。

    跟曹操就不用比了,跟接手江東基業的孫權比,都算是守成之主,但無論在用人、決斷、格局、權謀等,劉禪沒有一樣能跟孫權比。

    有人說劉禪有智慧的依據就是在諸葛亮死後,蜀國又存在了幾十年,沒有讓蜀國速亡。

    但我們把眼光格局放大一點看,蜀漢在三國之中就是最先滅亡的一個。

    蜀漢能在諸葛亮之後又延續幾十年,並不是曹魏(那時候已經算是司馬了)打不下來,而是曹魏內部司馬氏忙著掌權,排除異己,沒時間打你蜀漢而已。再從地理位置上來講,蜀地難進難出,“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裡面的人出不來,外面的人也進不去,這就是當時諸葛亮為什麼要死活堅持北伐,他是想給蜀漢留下一種鬥志,要走出去的鬥志。如果第一代創業者都滿足於呆在這天府之國中樂於享受,那麼第二第三代接班人,更不用想走得出去,最後這個政權即便沒有人來攻打你,蜀漢內部也只會內鬥,最後只有困死。

    而當司馬氏搞定了後院,掌了權,真正要拿你蜀漢的時候,還不是輕而易舉一舉拿下?

    劉禪能留下的也就是“此間樂,不思蜀”的沒有心肝的話了。

    還有他那些親小人,遠賢臣的例子就不多說了,他的相父九泉之下作何感想?

    如果說他安於讓出蜀漢政權,當他的“安樂候”,在司馬氏面前識時務者為俊傑,為早日促進天下統一之大業,作出了表率、積極作用,這能算是大智慧的標準的話,那就算吧。

  • 10 # 親一

    想不明白,為什麼總有人認為他有大智慧,我們撇開所有的史實不談,只說,劉禪作為一個政權的最高負責人,結果把政權玩沒了,他反倒還成為有大智慧之人,就好像說明朝滅亡,崇禎不應該負最大的責任,應該怪李自成,怪皇太極,他們幹嘛都來打崇禎!崇禎多有大智慧啊,死多簡單啊,上個吊就行了,留下自己的兒女、臣民艱難的活下去,先後被殺了多少。

    我們再來結合史實再來講講,為什麼劉禪要負最大的責任,

    劉禪在諸葛亮乃至到董允死之前,都是一個乖寶寶而且流傳甚廣的三國演義,諸葛亮死已經寫到了102回了,而總共才120回,後面就描寫的不夠詳細了,諸葛亮死於234年,董允、蔣琬死於246年,費禕被刺於253年,而蜀國亡於263年,我之前有回答過一個問題,就是蜀漢為什麼看起來比其他政權穩定中,大家請關注我檢視,我就不復制了,其中有寫蜀漢後期的一些佞臣,比如陳祗、黃皓,蜀漢亡國可以說始於陳祗當權,可惜的是三國演義壓根沒有安排陳祗出場,但是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有一段話描寫的很透徹,“

    入其朝,不聞直言;經其野,民有菜色。所謂‘燕雀處堂,不知大廈之將焚’者也。”

    請檢視這句話的前後語境,並不是因為姜維北伐造成的這個後果,而是因為佞臣

    難道看到這裡,還有人認為劉禪是有大智慧之人嗎?就算沒有這些奸佞,劉禪也作為最高負責人,負起最大的責任來。

    最後我們再回到樂不思蜀這個故事上來,劉禪此人耽於享樂,陳祗、黃皓也是針對其性格而投其所好,而司馬昭也是針對其性格而讓劉禪樂不思蜀,我們該說的是司馬昭有大智慧,而不是劉禪。

  • 11 # 徐一新

    古語有言:耳聽為虛,眼見為實。

    光憑自己耳朵所聽到的隻言片語,沒有親眼看見事情的經過,沒有真正見識過一個人,就對一件事或一個人做出看似合理實則根本沒有任何證據的推測,這樣的做法實在有一點牽強。不過,對於歷史人物而言,他們的時代早已過去,我們後輩只能通過史籍記載去推測他們的性情,而推測出的結果對不對,誰又知道呢?就比如說劉禪。

    據我們平常看到的,聽到的資料來看,劉禪是個弱智,愚鈍之人,非常蠢笨,但歷史上真正的劉禪卻似乎不是這樣,人家貌似是個有大智慧的人,很多人都這樣說。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評價劉禪呢?為何世人傳述中蠢笨的劉禪在一些人口中卻成了有大智慧的人呢?

    “扶不起的阿斗”?

    一提起劉禪,大家腦海中立馬浮現的想必應該是一句話:扶不起的阿斗,而這個“阿斗”指的就是劉禪。作為一個投降之後,去往曹營“安度餘生”,併發出了“樂不思蜀”之感嘆的君主,劉禪在我們世人心中的印象並不是很好,甚至覺得他根本就是個蠢笨之人,是諸葛丞相都扶持不起來的無能之人。

    但他真的是這樣一個人嗎?如果他是,那為何又有許多人說他擁有大智慧呢?

    大家都知道,諸葛亮是在北伐曹魏的最後一戰中病死的。當時攻打曹魏並沒有成功,他自己多年的夙願一朝落空;再加上原本是盟友的東吳也與蜀國決裂了,蜀國一些大將接連叛變。一樁接一樁的大事意味著劉備留給劉禪的是一個曹魏虎視眈眈、蜀國微弱的爛局面。

    如何在這種內憂外患的局勢下守住蜀國江山,對於年僅十七歲的劉禪來說,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大挑戰。

  • 12 # 道歷史看未來

    劉禪(207年-271年)市漢昭烈帝劉備與甘夫人在荊州生的兒子,公元207年曹操已基本統一北方,而劉備仍然在荊州牧劉表手下幹活。公元208年,劉表病逝。蔡瑁等人廢長立幼,奉表次子劉琮為主;曹操南征,劉琮舉州投降,荊州大部分地區歸曹操所有。劉備在此時全軍撤退到江陵,才有了著名的趙子龍單騎救主,獨創曹營殺個七進七出的故事。再之後劉備又東奔西跑經歷了很多場戰役,在一心匡扶漢室,北上伐魏的最高指標之下,對少主劉禪的成長自然也是少了關懷。諸葛亮在出師表(前出師表)中提到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而確實,在益州期間,劉禪由董允輔佐,董允個性正直,對於成長之路上,一直無憂無慮(畢竟能幹的都被諸葛亮幹了)只會與宦官黃皓等人廝混的劉禪來說,董允就像是鐵血教頭,過分畏懼之後就會帶來更強烈的反叛,在董允死後,黃皓與與侍中陳祗互為表裡,開始參與朝政。陳祗死後,黃皓從黃門令一躍成為中常侍、奉車都尉,總攬朝政、操弄威權。最後搞得人人自危,在大軍逼來之際人人都想自保,最終通過各種神奇的操作,給孤軍深入的鄧艾輕鬆擊潰。

    而劉禪所為人津津樂道的莫過於那一句:“此間樂,不思蜀。”從而使很多人覺得劉禪是一個有大智慧的人,在身陷囹圄之際,面對司馬昭的咄咄逼人,以這樣一句話來為自己贏得一線生機,並且以食邑萬戶的安樂縣公得以善終。

    其實在晉先後滅了魏、蜀和吳完成了國家一統,結束了自黃巾之亂開始的接近百年的亂世後。三位亡國之君的待遇都很不錯。公元265年,司馬炎篡奪魏國政權,封魏國君主曹奐為陳留王,食邑萬戶,保留天子威儀,出行乘坐天子車駕,配五架副車。在自己的封地內繼續行使魏國法度,上書不稱臣,受詔不拜等待遇。

    蜀國劉禪,受封安樂縣公,食邑萬戶,賜絹萬匹,奴婢百人,子孫封侯爵者五十多人。雖然不能享受天子威儀,但是爵位很高,待遇很好,一直活到64歲才駕鶴西去,可以說是另外一種層面上的壽終正寢。

    唯一算是比較差的就是吳國的孫皓,在投降之後受封歸命侯,待遇比不上前面兩位。賞賜田三十頃,歲給谷五千斛,錢五十萬,絹五百匹,綿五百斤。孫皓的太子拜中郎,其他王子拜郎中。

    造成這樣的差別最重要的不是智慧,而是古代改朝換代最講究名分,正所謂師出有名,曹魏在漢末通過多年的經營,基本上北方人民已經認定了曹魏是在東漢之後,繼承了正統的名分,而對於晉來說,魏就是他的前朝,所以他要繼承魏的正統,所以對待曹魏的亡國君主極高的待遇,以安定北方人民的心理,才能放開手腳去南征吳蜀。而曹魏在對東漢的末代君主同樣也是有著相當高的待遇,同理,就是穩定民心,發展生產,已達到南征統一全國的目的。而蜀漢雖然自稱是漢室宗親,但是彼時的蜀漢已是一個偏安一隅的國家,一個有著獨立政權的國家了,之所以劉禪有著那麼好的待遇,本人猜想與蜀漢亡國的時間有關,蜀漢是在公元263年被滅,此時的吳國依然在負隅頑抗,所以晉想要樹立一個典型,就是隻要投降就能封爵,享受榮華富貴,而負隅頑抗只能最終被屠戮殆盡。最終在公元280年,吳國投降,而吳國君主孫皓個性殘暴,風評極差,晉國佔領了吳國舊地,對於吳國子民來說可能是新生的希望,且此時海內一統,無需再立典型,所以就降低了賞賜,並且以歸命侯這樣一個帶有蔑視的性質的封號,來結束吳國孫皓的天子生涯。

  • 13 # 趨隱

    劉禪是有大智慧的

    1、當年白帝城託孤,劉備就對諸葛亮說如果輔助劉禪,他不行,你可以取而代之,諸葛亮當時誠惶誠恐,也感激涕零,表示日後肯定會輔助好少主,而少主繼位一開始也表現出勵精圖治想好好治理國家的樣子,奈何諸葛亮等大臣大權在握,基本上大包大攬,根本不需要他做什麼,而且如果真表現出強勢,勢必會和諸葛亮等重臣起衝突,也不利於蜀國發展。2、鄧艾兵臨城下,劉禪派諸葛瞻父子前去攻擊結果諸葛瞻父子戰死沙場,而蜀國當時還有足夠兵力抵擋鄧艾,劉禪偏偏就投降了,一來保全自己,二來百姓免受遭殃。3、典故樂不思蜀的故事,司馬昭早試探劉禪,在宴會上跳蜀國舞蹈,然後問劉禪思念蜀國嗎,劉禪笑著說不思蜀,大臣們看不下去了,就和他說,你不能這樣說,如果再問,就說祖墳在蜀國,那邊生活多年,怎麼不思蜀呢?果然司馬昭後來又問,劉禪照話回覆,司馬昭說是不是你下面大臣說的,劉禪笑著說對對對,是他教我的,把司馬昭和周圍大臣逗的很開心,最終得出結論,劉禪就是個白痴,心無城府,免於一死,最終壽終正寢。相比較吳王和南唐後主,他表現的大智若愚,能有個好結局。

  • 14 # 杜牧詩丹

    說劉禪有大智慧的都是豬頭,想想有智慧的人會把國家治到滅亡嗎?看看三國演義,他的兒子殺全家的那個場景讓多少人心疼,有的人以為他能在司馬照面前裝瘋賣傻甚至笑死了司馬昭,簡直荒唐司馬昭之死或許謀殺或許病死,不要以為是那劉傻子笑死的。

  • 15 # 鷹嘯雲間飛

    說他有大智慧的人百分百自己智商就是堪憂的!道理很簡單,具備大智慧的領導人不至於使國家走向滅亡。所以劉禪最後的賣傻表現是他本身就確實傻,毫無智慧可言!我們分析一個人是否有大智慧不是隻看他處理一個問題所帶來的效果,而是要看這個人一生中是如何處理各種問題的!歷史中的韓信都稱不上具備大智慧,他能戰敗項羽不代表他有多聰明而是項羽太過個性。反過來韓信與劉邦對比恰恰能看出韓信的愚蠢!

  • 16 # 木又看影視

    劉禪是昏庸君主的典型代表,翻不了案。

    如果他有智慧,就不至於在位四十一年,庸庸碌碌,無所作為。

    如果他有智慧,就不至於寵信侍中陳衹、宦官黃皓,閉塞視聽。

    如果他有智慧,就不至於不聞不問,致使姜維避禍沓中屯田。

    如果他有智慧,就不至於靠“跳大神”等巫蠱之術來決定國策,致使鄧艾偷渡陰平,長驅直入。

    如果他有智慧,就不至於貪圖享樂,數十年不問朝政。

    如果他有智慧,就不至於鄧艾兵臨城下,不做抵抗,開城投降。兒子北地王有辱國亡,自殺身死。

    如果他有智慧,就不會讓蜀地“民有菜色”,亡國時僅“男女九十萬口”。

    說劉禪“大智若愚”的人都是不讀史書,不求甚解的歷史小白,為了標新立異,引人耳目而已。如果真的瞭解了劉禪的生平,就不會說出劉禪“大智若愚”的話來。

  • 17 # 使用者9213367321370

    謝邀。劉備之子、後主劉禪,後人以“扶不起的阿斗”來形容庸碌之人,用“樂不思蜀”來形容不思進取之人,可劉禪是真正愛戴百姓的,為了減輕人民負擔,劉禪多次勸誡諸葛亮不要北伐了,可諸葛亮就是不聽,動不動拿出“先主”劉備來壓制劉禪。別看劉褝“樂不思蜀”,諸葛亮功高蓋主,他只是在裝瘋賣傻,他內心裡邊的極度悲痛誰能體諒呢?為了百姓能活著,他承擔亡國的責任,還要被後人唾罵、載入恥辱的歷史。

  • 18 # 以史為鑑

    劉禪之所以被人認為有大智慧,是典型的以現代觀點來看古人。始作俑者應該是唯流量、唯眼球是論的某些自媒體人。

    其實對於劉禪的評價,幾千年來都很穩定。評價低一點的人直接罵劉禪昏愚闇弱。評價稍高一點也不過是中人之姿。

    陳壽:後主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惑閹豎則為昬闇之後,傳曰“素絲無常,唯所染之”,信矣哉!裴松之:劉禪凡下之主,費禕中才之相,二人存亡,固無關於興喪。

    之所以有人說劉禪是大智若愚,大致有兩個論據。

    一是諸葛亮公元234年去世後,蜀漢政權還存在了近三十年,直到263年才滅亡。

    於是有人認為諸葛亮在世時,也不過輔佐了劉禪十一年,沒有了諸葛亮,劉禪依然可以延續漢室三十年之久,以此說明劉禪大智若愚。

    二是劉禪能明哲保身,還能安境保民。理由是劉禪在面對鄧艾奇兵突出之時,並沒有竭盡全力的抵抗,而是直接投降,不但保全了自家性命,而且讓蜀地百姓減免了戰亂之苦。

    而且把劉禪“樂不思蜀”的典故也引申為大智若愚,明哲保身的典範。

    一,蜀漢政權的存亡

    自從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五丈原之後,蜀漢政權從積極主動進取開始轉變為保守的防禦狀態。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四川盆地所在地區因為地理原因易守難攻。而且自從諸葛亮病逝後,曹魏政權失去了大敵,從此鬆了一口氣,魏明帝曹叡也開始從諸葛亮的壓力下解脫,開始了荒淫無度的生涯,不到幾年就早早背酒色掏空了身體而亡故。

    曹叡早早去世,並沒有子嗣留存,於是曹叡的養子曹芳繼位後,曹魏政權內部就陷入內部權勢爭鬥,司馬氏開始上位。整個曹魏政權並沒有太多的精力用來對外鬥爭。這一點也是蜀漢政權得以存續的重要外部原因。

    就蜀漢內部而言,劉禪雖然重用太監黃皓,但整個蜀漢政權的核心團隊依然是諸葛亮指定的費禕、蔣琬團隊。雖然這兩位才華都比不過諸葛亮,但是這兩位也算做到了延續諸葛亮的對內政策。蜀漢內部還算穩定。

    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都比較穩定,這才是蜀漢政權存續的根本原因,而且蜀漢內部團隊也基本上都是諸葛亮所指定的團隊,可以說是諸葛亮的親信。

    二、劉禪的存亡

    劉禪在面臨鄧艾奇兵突出的時候其實有兩個選擇.。一個是堅守成都,等待姜維等勤王大軍的包抄,選擇這一條路,鄧艾所率領的兩萬疲兵必定會被全部殲滅,但是蜀地百姓也會受到兵災。

    但是面對鄧艾的兩萬疲兵,劉禪直接聽了譙周的話乾脆利落的投降了。於是許多人認為劉禪保全了百姓性命。

    但是根據記載,鄧艾、鍾會大軍佔據蜀漢之後,開始了大肆報復。龐德的後代龐會要替龐德報仇,殺光了關羽的後代家屬。

    鍾會叛亂之時,蜀地百姓也沒好到哪裡。劉禪宮中的嬪妃婢女都被鍾會分給手下將校。劉禪的妃子之一李昭儀不堪受辱自殺而亡。

    而拿劉禪在洛陽的“樂不思蜀”典故來說劉禪大智若愚就更沒有道理了。

    首先漢獻帝禪讓後被封為山陽公,活的還算自在;曹魏的高貴鄉公退位後,也在封地中過的還算自在。除了劉禪,後來被晉所滅的吳主孫皓,哪怕多次不給司馬家面子,也活的挺好。

    可以說當時不殺投降的帝王是預設的規則。既然不殺,劉禪大智若愚裝不思蜀又有什麼意思?

    所以說劉禪這種早就蓋棺定論的平庸之輩,在如今自媒體時代為了博眼球,倒成了明哲保身的存在也是醉了。如果朋友間開個玩笑也就罷了,把這段子當做真的的人真的需要多看看史書啊。

  • 19 # 老高觀天下

    如何評價三國中的劉禪?我覺得他有功有過,前期還算是一位治國有方的明君,後期變得昏庸無能。

    為什麼說劉禪前期還算是一位治國有方的明君呢?劉禪自小飽讀詩書,演習武藝。劉備死後繼承王位,統領蜀漢四十載。劉禪初登王位,命諸葛亮輔政,“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並大赦天下,平定四周叛亂。致力發展農業生產,讓百姓休養生息,國富民強、國泰民安。

    為什麼說劉禪後期變得昏庸無能呢?景耀元年也就是公元258年,宦官黃皓開始結黨營私干預朝政,劉禪也逐漸變得昏庸無道,親小人遠賢臣。最後投降了魏國,在魏國都城洛陽苟活殘年。最終蜀漢在劉禪手裡畫上了句號,後人評價劉禪為:扶不起的阿斗。

    總結:歷史上的每一位皇帝都有功有過,歷史會真實的儲存下來。

  • 20 # 驪石塵

    評價一個人智高智低,功績大小,過多過少,本就是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更別說還有為一己私慾,不顧客觀歷史條件,一味舉幡招魂,文過飾非,愚弄譽論,伺機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對於歷史人物的評價,更應持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有理有據,客觀公正的予以評價。我非歷史專業,僅據三國志(及三國演義)描述,戲劇電視劇表演有如下印象,謬誤之處誠望指正。

    ①漢後主劉禪(阿斗)智商不高,無雄才大略,依靠劉備創就蜀王之勢,藉助亞父孔明執掌朝中軍政大事,孔明五丈原殞沒之後,則由孔明親點三賢佐政,自己昏昏貪圖安逸,樂不思蜀,勉強維持漢朝30年。這30年豈有他策他謀他戰他決?而且維持漢室30年的要因之一,是外部敵對勢力魏國內亂內鬥,魏國曹室大權終歸司馬!!緩解了漢室生存的外部壓力。這也是阿斗的謀劃嗎?當然不是。是他運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繡春刀》好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