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新產品的出現,開發速度快了bug不斷,慢中求質量,很多時機錯過了就一去不復返,如何在二者之間做好權衡?

回覆列表
  • 1 # IT蒙先生

    瞭解使用者真實需求

    一款高品質的APP應用,不僅能夠在外觀上打動和吸引使用者,令使用者嚮往,更需要能夠幫助使用者解決問題,實現使用者的需求。APP應用要實現這個目標,那麼在製作之前,就需要對使用者需求進行調研,充分了解其需求,這樣企業才能獲取到使用者最真實的需求。然後在製作APP應用時,根據使用者的需求,來製作與之相應的APP應用,這樣APP應用在製作出來,才能符合使用者的心意,幫助使用者解決問題。

    產品功能清晰簡單

    所有使用者在使用APP應用之前,對APP應用都是不瞭解的,他們不知道APP應用到底能不能解決自己的問題,也不知道好不好用。因而在使用者使用APP應用時,往往就會要去查詢和研究如何使用,此時如果APP應用功能很含糊,操作使用太複雜,使用者就無法正常去使用,這樣他們的需求也就無法實現。因此,企業在製作APP應用時,必須要保證其功能清晰直觀,操作使用簡單,使用者才能快速完成操作。

    使用者體驗足夠優秀

    使用者體驗往往是決定APP應用競爭力,及影響其成敗的關鍵因素。試想一下,我們在使用APP應用時,如果遇到一個開啟速度慢,容易卡頓,開啟錯位,或是影響到手機使用,亦或是介面佈局混亂,無法清晰直觀給使用者指引的APP應用,使用者也就不會喜歡它。所以說,企業APP應用要想具備高品質,就必須要確保使用者體驗足夠優秀,要讓使用者在使用APP應用後,都覺得這個APP應用好,都願意留下來。

    風格特色獨樹一幟

    前面說到,APP應用之間同質化現象非常嚴重,對於眾多相似度高的APP應用而言,就完全失去了競爭力,如此想要成功,就會變得非常艱難。其根本原因就在於,這些大同小異的APP應用辨識度會非常低,使用者對他們的印象也很低,APP應用就無法讓使用者產生吸引力。在這樣的情況下,企業只有令自己的APP應用具備獨樹一幟的風格特色,才能打造與眾不同的APP應用,從而給使用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總的來說,所有企業開發APP應用時,都會想著自己的APP應用將來如何大展巨集圖,但等到APP應用製作出來後,卻完全是另一番景象。而造成此種問題的原因,主要就是企業在開發APP應用時,沒有掌握以上幾個關鍵技巧,導致了APP應用質量低下,缺乏競爭力。所以說,如果企業想要自己的APP應用最終能夠取得理想的效果,那就必須要按照以上方面來進行製作,方能確保APP應用具備超高的品質。

  • 2 # 數字化觀察

    我大概經歷了10個產品的從0-1的過程,說說的我看法。

    新產品意味著新的市場機會,做產品的人都知道搶先機意味著省去多少推廣成本。但如果一味的追求速度而忽略了質量與體驗,那口碑會快速下滑,忠誠的種子使用者都離開了,也別指望後面能有多大的發展。所以最合理的做法就是,分階段獨立平衡

    產品DEMO期,追求快速跑通流程

    新產品的誕生需要有個完整的形態展示出來,所以第一個階段的目標,是以最小閉環完成產品的設計,質量其次。

    這個階段的體驗者主要是內部和投資方,快速讓這些人瞭解到產品的全貌,有助於快速找到核心要點及互動的缺陷,同時給投資市場一個交代。

    產品小範圍測試,核心功能高質量輸出

    當DEMO階段獲取了足夠的反饋後,需要快速投入到市場驗證。這個階段的關鍵點是“核心功能”,也就是和其他產品能拉開差距的地方。核心功能的質量一定要保證,這是體驗者最看重的環節,也是好的切入點。

    要積極的與種子使用者形成良好的溝通氛圍,針對有價值的反饋要高優先順序的處理,並且再返回給體驗者。小米的種子使用者案例給予產品非常大的幫助,印證了這個階段的價值。

    企業內部也要有一個良好的共識,就是試錯。不應該對產品及開發人員有過高的質量要求,這並不是大批量投入市場應用的階段,沒必要造成內部的爭論。

    產品推廣期,質量大於速度

    當正式投入到市場的階段,質量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售後問題及負面評論,對於企業的影響是致命的,尤其針對創業公司。銷售和運營部門的負面情緒,很容易嚴重造成整個公司的消極,對於管理者來講幾乎也很難合理的權衡。最重要的是,競爭環境如此激烈,一個小的錯誤就會讓你的產品在同類中處於下風,很難挽回口碑。

    另外,如果運維壓力過大,其實根本沒精力再去規劃新的功能。即使有更好的創意,但使用者也早就不信任你的產品了,得不償失。

    不同的階段有著不同的標準。除了產研人員內部的平衡之外,也要擴充套件到整個公司層面的一致協同,才能讓產品更有條不紊的發展。

    以上純為個人經驗,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能源汽車多久能代替傳統汽車,傳統汽車是否能得到相應的補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