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胸懷寬廣

    《觸龍說趙太后》中有一句:“父母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天下沒有不愛子女的父母,也沒有不為子女考慮的父母。只可惜,父母這片“好心”,往往被子女當成“驢肝肺”,豈不令人可惜痛心?

    其實,世界上最遠的距離,就是親人的心。父母為子女考慮,肯定是“為了你好”,可父母是怎樣為子女考慮的呢?往往是從他們的意志出發。我有一個朋友,孩子大學後想自己發展,留在了城市,和同學一起創業。可父母卻為其不報考公務員惆悵、苦悶,一個又一個電話催促回家。“十二道金牌”未果後,親自跑到城市裡,把孩子“押解”回來,報考了鄉鎮公務員。這下輪到孩子惆悵、苦悶了。可父母卻振振有詞:“我們這樣做,是為了你好。”

    孩子好不好,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只從父母的立志和意志出發,就是強行把自己的的意志加到別人頭上,使別人失去了選擇和行動的自由。這種“好”,到底好不好?

    有時候,孩子因為幼稚無知而犯錯,這時候,父母出面干涉,是真的“為了你好”,孩子懂事後,當然能夠明白。但有時候,孩子走自己的路,未必是錯的,父母還是要橫加干涉,比如職業,比如婚姻。為什麼父母的選擇就應該是孩子的選擇,父母的愛好就應該是孩子的愛好,難道,因此造成的悲劇,從古到今還少嗎?

    每個人都有自己生活的權利,如果孩子的選擇不是絕對的錯誤,那就放手讓他們去一搏,離不開父母的孩子,永遠都長不大。

  • 2 # 慶功說育兒

    你好,我是慶功爸爸。

    一起來回想一下我們小時候,因為某件事,父母說:我是為了你好,你得怎麼樣或者這件事你做得不對,要怎麼做才對。

    就像人民常說的“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一樣,又有幾人真正聽進耳裡,記在心裡,多數都是微微一笑。

    為了你好,本身沒什麼毛病,問題是你就應該按照我的思路來,這在孩子心裡就是個問題,你沒有問過孩子的意願或者說你沒有替孩子想過?

    你總是為了我好,你有沒有想過,我到底需要什麼?我覺得什麼才是好?你知道嗎?

    成長是每個孩子必須經歷的過程

    當你說“為了你好”這句話,一般孩子聽到這句話,都不會反駁你。但每個人都在成長,當為了你好,來的太多的時候,就成了一種心靈枷鎖,會讓孩子更加討厭聽到“為了你好”這4個字,逆反心理會越來越重。

    所以我們不要因為愛孩子,讓孩子感覺到壓力。而是應該像朋友之間一樣,保持距離,有彈性空間,更利於孩子成長。

    適當的約束,可以讓孩子學會遵守生活和社會規範。掌握基本的禮貌和人際交往常識,促使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

    而過度的約束,就會適得其反。

    我覺得就應該把“為了你好”,這個口頭語改掉,讓孩子在你的幫助下,自己做決定。為了你好,就像強盜一樣,把自己的想法,強加於孩子,孩子不聽、不接受,是正常的。就我們而言,換個角度想一下,我們也不能接受。

    每一個人都想活出自己,沒有人想活成別人,都想要自由,這種心靈上的自由更加重要,不要道德綁架,不要強盜邏輯。

    每個人都有年少的時候,而年少就是最美好的時候,年少輕狂的日子,伴隨著挫困難、挫折等,不管是苦的或者甜的,總要經歷坎坷才能成長,經歷挫折才能長大。

    不管什麼事情,都是要自己經歷過,才會知道是個什麼樣的結果,即使過程是辛苦的、困難的,不也是成長嗎?

    強加的善意等同於惡意。當然來源於父母的為了你好,是好的,正面的,但還是要多瞭解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如買一件衣服,你喜歡藍色,你覺得男孩都應該喜歡藍色,可孩子喜歡綠色,若是你不問孩子,就選擇藍色。孩子不喜歡,有爭執,你也許會想我給你買衣服還買錯了,其實我們要多瞭解孩子,多溝通,明白知道孩子所想、所需。

    如果因為“為了你好”,我們強加清除了孩子身邊的挫折,不讓孩子去體驗生活的艱辛,不讓孩子去經歷磨難,這樣的為了你好,是否真的好嗎?

    我是我,你是你,每個人都是獨立的,都有自己的想法。你不是我,而我想去自己做,自己去經歷,自己去做決定。

    父母要相信孩子,孩子有能力做好自己的事,而我們要做就是多鼓勵,多讚美,多表揚。

    如果孩子做錯了,不也是一種收穫,不是嗎?

    最後建議:

    我們要用愛去幫助孩子成長,在尊重的基礎上愛孩子,多給孩子自由的時間和適度的空間。

    做父母的可以適當的“懶一點”。不要認為孩子還小,就事事親為,都想為孩子做好,我們要適當地放手。

    讓孩子更努力一些,讓孩子更自強一些,讓孩子從內心深處不斷進步。

  • 3 # 宸宸媽寫日記

    大家都是從孩童時期過來的,應該都被父母說過“為了你好”,可曾還記得當時心裡的感受?大多是不解和憤怒,或者敢怒不敢言,聽從家長安排,內心卻是與家長慢慢的疏遠!

    如今“我們”長大變成了家長,經歷了父母一輩的感同身受,總想給孩子最好的,是“我們”所認為得最好的,力所能及的。“我們”則變成了千古不變的家長,孩子的內心也不曾有所改變,和理解讓他們如何如何是為什麼?

    孩子到底要的是什麼?如果一再“為了你好”,是否會產生孩子心理和行為的叛逆變化,牴觸溝通?希望大人多站在孩子得角度分析問題!教育的方式方法有很多,言語和態度上可以嘗試進行改變,難道“為了你好”不是父母愛的綁架嗎?

    家長是否需要反思自己為什麼會這樣說?

    都是那可怕的控制慾

    “這個有營養,必須吃完,這是為了你好”,“不要和學習不好的孩子玩,這是為了你好”,耳熟能詳的話語,家長几乎都說過的話,每位家長都想最大程度的保護好自己的孩子,在大人的世界已經標明瞭好與壞,一旦發現是不好的,家長馬上跳出來指責與教育,並說這是為了你好。家長的話就是聖旨,孩子必須聽從,說“不”就是叛逆不聽話。

    家長強勢的態度,不給孩子一點餘地,形成孩子牴觸家長的開始。懵懂的孩子不明所以,即使乖乖順從,內心世界對父母已經開始否定!親子關係開始惡化萌芽。

    家長選擇的全是對的嗎?未免太自私,太片面了。家長往往在孩子小的時候,就為其做好了規劃,每一步都是家長的希望和夢想,不能偏離安排的軌道。

    就說我,從小被父母強行安排必須學舞蹈,一開始是民族舞,我就不喜歡跳舞,每週末我使出各種搞破壞和理由,都無法阻止學習,最後受傷被教育的還是我,可結果沒有變,還得學舞蹈,但內心更討厭了,一學多年,多年真正的興趣被壓制,從不問我喜歡什麼,而我喜歡的在他們看來是不切實際的,不在計劃內的!是錯誤不對的。

    高考前外出學習時,做了一次從未後悔的叛逆行為,舞蹈一個我都沒考,報了自己喜歡的專業考試,白白練就了十幾年,我不後悔,因為我不快樂。很慶幸我如願了,也許我是幸運的,喜歡的專業同樣選擇了我。我從未和父母提起我的選擇,而是自己拍板決定,從此我被所有的長輩輪番教育,理由是為了我好!歷年因高考志願聽從誰的而引發的家庭矛盾比比皆是。

    那麼如何讓孩子接受父母的愛呢?

    1多多的陪伴

    選擇工作還是選擇陪孩子?不能兩全,在條件允許的條件下,多多給孩子陪伴,高質量的陪伴,可以增進親子之間的感情。金錢是無法代替成長陪伴的缺失。

    2多與孩子進行深度溝通

    孩子得所思所想,真正想要的,是否可以嘗試接受?多聽孩子得想法,像朋友並且從他的角度上幫他分析問題。

    3態度和言語的掌握

    多誇讚和激勵,讓孩子充滿自信,自豪,對自己得到認可,增加彼此的信任感!

    家長在問題面前尋找下自己是否用錯了方法呢?以上的回答請作為參考。

  • 4 # 莎莎嘉嘉站起來

    為什麼,很簡單,因為這是一句完全站在家長自己的立場、自己角度說出的一句話,

    這句話,對孩子而言是空洞的,單方面的,過於遙遠的,沒法引起共情的。

    孩子不接受再自然不過了。

    其實這個細小的問題,折射的是家庭中很重要的一個親子溝通問題。再小的孩子也會有自己的感受,每個人都要自己的自由意志,如果家長不能到達孩子的內心就一味嚴苛要求或者只顧表達自己的單獨觀點,十有八九是無法得到孩子迴應的。在孩子漸漸長大,他們除了會有自己的感受,還會有自己的觀點,自然會對家長一味的說教有本能的反感。

    如果家長不能瞭解孩子的真實感受,對孩子的情緒做到一定的接納,從孩子接受的角度去表達觀點,傳遞資訊,僅僅是出於自己的習慣和情緒宣洩去表達,那麼你說的80-90%內容可以說都是無效的。因為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完全可以裝作應付你,實際上早已把心門關閉。

    所以很多時候一句為你好,不僅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把問題變得更糟,孩子可能會給你表達也可能根本不說:你連我的內心感受都不知道,你怎麼可能為我好!

    甚至孩子遇到問題,家長總是想要第一時間安慰,其實很多時候也無法觸及到孩子的那個痛點上,因為你連孩子的感受都不瞭解,所以你傳達的東西對孩子而言毫無用處。他們不接受再自然不過了。其實很多時候家長不要去破壞,不要去傷口上撒鹽已經足夠了。

    如果家庭教育中,能把孩子也當成是一個獨立的人,有七情六慾,有缺點的人,而不只是一架根據家長要求運轉的機器,恐怕矛盾和衝突會少很多。

    當然理論容易,操作難,在此與大家共勉!

  • 5 # 淅爸育兒記

    這本就是一個謬論:你為了我好我就要接受?那你老闆為了你好叫你加班為什麼你又不接受或者滿肚子怨氣?

    出現這種親子溝通問題,其實更多的原因是雙方忽略對方的立場、需求。

    舉個例子:孩子打遊戲。

    父母:為了你好,要沒收你的手機;

    孩子:我認為的對我好,是讓我一直玩手機,你這是哪門子的對我好?讓我難受叫為我好?;

    父母的初心有錯嗎?沒錯,只是表達方式和舉措可以更多樣化一些。

    孩子的想法有錯嗎?沒錯,他只是有那份娛樂需求,只是他應該有所節制。

    而為什麼這樣的事情中,錯的總是孩子,因為他只是孩子,卻被當成了大人來對待,彷彿孩子天生就懂得“為你好”是多麼偉大的事情,彷彿孩子天生就知道什麼叫換位思考,彷彿他不接受這份為你好就是天大的叛逆...

    如果你真心想要孩子接受你的建議,那麼請先站在他的角度去思考問眼前的問題,你關心他所關心的,他也就關心你所關心的。

  • 6 # 蔣心言

    真相:當家長說“為了你好”,孩子為什麼不聽話?

    家長說“為了你好”,是為了孩子的未來好,

    但是孩子的思維,還沒法連線以後的事,未來離他太遠了。

    他只能看到眼下,

    所以當家長說“為了你好”時,

    他只覺得不開心,

    所以認為父母的真實目的——就是在找藉口控制自己。

    舉個例子,我們都知道閱讀很重要。

    當孩子不愛讀書的時候,

    家長為了讓孩子讀書,

    一般都會說:“讓你讀你就讀,都是為了你好,不讀書你會寫作文嗎?”

    仔細想想又覺得讀了書,還是不會寫作文。

    所以孩子就會覺得,讀書對寫作文沒那麼大作用,

    自然不樂意聽。

    那麼這種情況,父母怎麼幫孩子理解“多讀書=會寫作文”?

    比如他感覺哪個詞或哪個句子好,

    他理解這個詞或句的意思嗎?

    讓他也造個句子。

    家長可以故意說一些明顯有問題的評價,

    激發孩子的探討興趣。

    2有了家長的互動,孩子就不會覺得讀書枯燥。

    慢慢的,孩子會自己找到讀書的樂趣。

    有了樂趣,他就願意主動讀書。

    當他寫作文的時候,就會慢慢用到。

    到時,他自然明白“多讀書=會寫作文”。

    這比父母直接說“多讀書,為了你好”,更有用。

    所以,父母教育孩子的時候最好先就事論事,把事說清,

    讓他明白為什麼眼下為什麼不能做。

    幫孩子理解事與事之間、現在和未來的關係,

    這樣他才能更理智的思考父母是為了自己好的!

  • 7 # 林亮說教子

    成為父母后,我們總是告訴孩子:這是為了你好。因為父母們經歷過工作的壓力,生活的艱苦,更知道成長的道路需要太多的東西,我們不希望孩子未來的道路走的像我們那麼艱辛,只希望他們過得比我們好。可是孩子不明白,他總覺得父母把自己的觀點強加在他的身上,這真是莫名其妙,所以他才不接受,想要反抗。

    我們的想法是好的,但是因為使用了錯誤的溝通方法,所以沒有到達應有的效果。父母們,不要認為講話、嘮叨就是溝通,與孩子溝通時要注意自己的語言、語氣、語調以及肢體動作等方面。

    請不要一味的以命令、威脅等方式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作為父母要先學會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如果你溫柔的擁抱孩子並微笑的詢問他“這樣做會不會更好呢?”在這樣溫馨的氛圍下,我相信你會更容易得到讓自己滿意的答案。

    放低些對孩子的要求,也不要把自己的思想強加在孩子的身上。多問問和聽聽孩子的意見,給他們更多的選擇空間,因為讓孩子完全聽話是不可取的,這樣只會讓他失去了自我,變得唯唯諾諾。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 8 # 加油兒寶貝

    孩子不能接受的可能是父母的態度和表達方式,不一定是說話的內容。而說話人的態度、語氣、動作表情等都非常重要,比說話的內容重要得多!

    也許說的內容是“為了孩子好”,但一定是父母的態度足夠真誠、客觀,孩子也會感受到父母的愛,才會聽進去,才可能接受;但如果父母是以諷刺、挖苦、指責、批評的態度,無論說的是什麼,是不是為了孩子好,孩子都不會接受的。這一點你認同嗎?

    再有就是父母的表達方式不同,孩子的接受度也會不同。比如,很多的父母都習慣用“不”或者“否定”的表達方式,“別看電視了”、“別玩遊戲了”,這種命令的口氣,孩子會願意接受嗎?

    如果換成肯定的、建議的表達方式呢?我們感受一下:“寶貝,看一會兒書吧”、“我們玩一個別的遊戲吧,歇會眼睛”,這樣的表達會讓孩子感覺更舒服,也會覺得是換一種選擇而不是無條件服從,同時孩子也會感受到父母的愛,才能更願意接受父母對孩子的好。

    今天起,我們可以嘗試改變一下自己,說不定孩子就變了呢?!

    一起加油

  • 9 # 逗號先生

      我是“”為了你好“”,這句話在還小的時候不是很理解,只到自己為人父母以後才懂得父母的良苦用心,但為時已晚了。錯過了很多“更好”成長的機會。但回過來想想正是由於這種錯過,我們每個人的人生才會有不一樣。這句話代表著父輩對我們的期望。

      等到我們為人父母后,同樣我們也會經常對我們的孩子想,“我是為了你好”,這是原生家庭的影響,我們小時候的場景似乎又重現了,

      唯一不同的是當初長輩對晚上的忠告,變成了你對孩子的忠告。但晚輩對長輩這句話的反饋,正和你當初對父輩的反饋是一樣的。

    為什麼呢?

      因為你在說這句話的時候是站在你的立場上講的,但你忽視了孩子的想法。正如小時候的你。你想用你的認知來告訴孩子,如何做才能對自己成長的幫助最大,但往往孩子不會這麼認為,孩子會通常認為自己的做法才是正確的。從而反抗父母的要求。想想你小時候是不是也是如此。

      其實家長在說出這句話的時候,就已經在製造了一種對立,認為我是對的,你是錯的。你想把你的主觀意識強加給孩子,想想我們在工作中,有人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你時,你是如何反應的。

    這個場景你應該很有熟悉感。

    小時候壯壯媽媽經常給壯壯煲雞湯,

    理由是讓孩子補補身子,

    但是大家都知道,

    補身子的東西,各種中藥丟下去,

    味道苦就不用說了,還有怪味,

    肯定是沒有辣條好吃的。

    你以為壯壯沒有拒絕過嗎?

    開始的時候,

    壯壯會用言語表達自己的情感,

    “我不想喝雞湯了”

    但是這個時候,

    作為家長一般都勸不動,

    會執迷不悟地給壯壯做雞湯,

    以期望壯壯長得白白壯壯的。

    當壯壯不吃的時候,

    媽媽就會說出那句名言,

    “我是為你好,你怎麼能吃雞腿呢?”

    這句話還有潛臺詞,

    老孃做得這麼辛苦,你怎麼能不喜歡吃呢?

    然後壯壯就會在極度不情願的情況下,

    把雞湯喝下去,

    而媽媽就會很滿意。

    故事講完,你會仔細品一品,

    行為的前面是情緒,

    在這個場景下,

    媽媽的情緒的憤怒的,

    “你居然不聽我的”

    而孩子的情緒也是憤怒的

    “我不要聽你的”

    為了讓壯壯屈服,

    就需要找一個合情合理的理由干涉壯壯,

    還不允許壯壯提出反對意見,

    這句話說出來之後,

    至少表面上自己和壯壯是站在一起的,

    這樣就抵消了媽媽內心的愧疚感。

    為人父母想要孩子天天向上,首先自己要好好學習。天下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但要注意愛的方式。學會和孩子共同成長。

  • 10 # 帶蝸牛前行的蠟燭媽媽

    “為了你好”,我想:說這句話的父母,內心100%是為了孩子好,毋庸置疑。父母們走過的彎路不想再讓自己的孩子走一遍,自己吃過的虧不想再讓孩子吃一遍。可是換位思考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的思維,他們的年齡限制在哪裡。對他們來說沒有什麼彎路,只有路,所謂經歷的沒有對錯。孩子的教育固然還得參與,可是在孩子成長的路上,儘量還是讓孩子多多參與,多多實踐,畢竟經歷也是一筆財富,寶媽寶爸們共勉吧!我也是,加油^0^~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孩打了女孩一下,當時道歉了對方沒完沒了在小區說這事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