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在赤壁之戰前夕,沒有人懷疑曹操不能統一天下!結果一夕之歡以後,不!赤壁之戰以後,曹操就不具備統一天下的基礎了。為什麼?

回覆列表
  • 1 # 6別無選擇6

    秦朝末年,劉邦起兵,只用6年就奪取了天下。

      西漢末年,劉秀起兵,統一天下只用了不到4年。

      東漢末年,曹操起兵,之後打了30多年的仗,臨終前還在四處征戰,仍未能統一天下。

      曹操是個有本事的人,雄才大略不遜於劉邦、劉秀,卻止步於長江,箇中原委,有“三足鼎立”所形成的特殊形勢,有軍事、政治上的各種偶然。

      當然,也與曹操本人的性格特點有很大關係。

      01

      曹操一直給人一種強者的形象——順我者昌、逆我者亡,殺伐果決,是一代梟雄。

      但其實,與孫權和劉備一樣,曹操有所長,也有所短。

      這三大“巨頭”的特點,可以簡單歸納一下:曹操長於軍事,外交一般,短於政治;劉備則長於政治,軍事一般,短於外交;孫權長於外交,軍事一般,短於政治。

      曹操起仕於漢靈帝時代,算是一名“舊臣”,他本來也打算按照“能臣”的標準設計自己的政治規劃,曾表示死的時候墓碑上能刻一個“漢徵西將軍”就十分滿足了。

      

      考察曹操的生平軌跡,這一表態絕非惺惺作態,也不是政治上的矯情,應當是某一階段曹操真實的內心寫照。

      曹操政治生涯的鉅變開始於迎請漢獻帝於許縣,本想“奉天子以令不臣”的他,最終卻沒能逃過“權重欺主”的詬議,被眾人一致認為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站在了傳統政治的對立面。

      如果梳理曹操從漢靈帝中平到漢獻帝建安年間的史蹟,也許會更傾向於認為這是對曹操的誤解,因為曹操並不想把事情演變成這樣,但所有的所有,既跳出了他的把握,也跳出了他的願望。

      由於政治架構設計上存在著天生缺陷,曹操在獲取了“奉天子”、“挾天子”帶來的紅利的同時,不可避免地承受了巨大的政治壓力。

      這種反向力量之大、持續時間之長、在政治上的破壞程度之殘酷,是曹操和他的繼任者們都沒有預料到的。

      漢獻帝劉協與諸葛亮同年,小曹操26歲,東歸那一年漢獻帝只有15歲,曹操41歲。

      5年後,漢獻帝到了弱冠之年,按照最保守的看法,此時天子也應該親政了,曹操交權還是不交呢?

      如果交權,官渡之戰本年才開打。

      如果不交權,罵聲將如潮水而來,奸臣、篡位、謀逆等等,政治髒水將讓你無處躲藏,敵人罵、民間罵,本陣營裡也有人會小聲地罵。

      這是曹操的宿命,是曹操躲不掉的不幸。

      02

      漢獻帝剛到許縣時,八方人士如雲如雨般湧來,一派繁盛。

      可是,這股人才的湧流並未持續很久,以至於曹操後來不得不連續3次釋出《求才令》到處找人才,表面原因是那個時代人才資源的稀缺,背後的主因恐怕與曹操所揹負的政治包袱有關。

      從個性上說,曹操是性情中人,敢想、敢幹也敢說,敢做人之不敢做,如早年棒殺大宦官的叔父;敢直面黑惡勢力不退縮,如在濟南國任上颳起的反貪腐、禁淫祠風暴;也敢於表達自己的觀點、敢於拒絕,如中平年間迴應袁紹、許攸等人私下串連的政變。

      

      在行事風格上曹操絕不是畏手畏腳的人,但真正掌權之後,也許意識到政治上已然形成了不可逆轉的短板,越是軍事上取得成功,曹操越是在政治上畏縮不前,各種顧忌反而增多了。

      也許有人說,曹操先當司空,再當丞相,建魏公國、魏王國,稱魏公、魏王,難道這也叫畏縮不前嗎?

      可試想一下,一個通過自己奮鬥、靠一場場拼殺得來了大半個中國的地盤,手裡握有數十萬精兵強將,絕對掌控最高權力20多年的人,卻始終不敢取原政權而代之,只能通過一點一點的所謂改製為自己的權力增加幾條備註,這樣的先例之前可曾有過?

      這不是肆意枉為、大膽忤逆,而是內心缺乏自信的表現。

      由於缺乏自信,曹操對待政治對手的態度充滿了遊移。

      他想妥協,結果越妥協問題越多;他想和解,結果造就了更多的對手。

      表面上看,曹操是個嚴厲的人,對屬下要求極嚴,常當面責罰甚至責打。

      有的屬下竟然常備毒藥在身上以防無法忍受時自殺,這種嚴苛令人恐怖。

      而且,曹操也殺了不少人,從董承、伏完、徐他這樣的謀反者,到邊讓、孔融這樣的“反曹鬥士”,因政治原因死在曹操刀下的人可謂不少,與劉備、孫權相比,曹操這方面的殺戮似乎多了許多。

      但這只是表面,不能就此得出曹操殘暴嗜殺的結論。

      作為一名掌權者,曹操管理的地盤最大、掌權的時間最長、受到的挑戰也最多,殺人自然不可避免地會更多,而如果把所有個案逐一進行分析的話,曹操嗜殺的結論更無法成立。

      03

      曹操把漢獻帝接到許縣,不久即發生了邊讓被殺事件,這件事被認為是張邈、陳宮兗州之叛的誘因。

      邊讓作為一名有影響力的士人,曹操說殺就殺,這件事在士林中引起了巨大震動。

      當時,大多數人對曹操還不太熟悉,而因為這件事,一部分士人對曹操產生了警惕。

      袁紹等對手抓住機會,趁機挑起曹操與士人們的對立,曹操的形象大損。

      

      曹操大概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很快就改變了策略,對士人更加尊重,能容忍就容忍。

      建安初,曹操對孔融就相當尊敬。孔融的老朋友禰衡是個怪人,孔融說他有“狂疾”,也就是精神病。

      邊讓當時被殺的細節不清楚,但禰衡有意挑戰曹操權威的做法估計邊讓都做不來,曹操也沒殺禰衡。

      後來,孔融一反初期與曹操合作的態度,逐漸變得鋒芒畢露,多次不假掩飾地反對曹操,甚至對曹操進行人身羞侮,以“只求一死”的姿態考驗曹操的耐心。

      像這樣的情況,換成孫權,估計孔融早就被“咔嚓”了,輕者也會被撤職流放,虞翻就是例子。但曹操也對孔融一忍再忍。

      04

      出於對現實利益的考慮,曹操對願意歸降自己的人基本不殺。

      張繡欠著曹操的血債,曹操的長子曹昂就死於張繡之手,曹操在南陽至少打過兩次大敗仗,也都拜張繡所賜。

      論實力,張繡算不上一流的割據者;但南陽郡離許縣太近,讓曹操不得不把張繡作為征伐的首選,經過一系列的博弈,在勝負未明的情況下張繡突然宣佈“易幟”,投降曹操。

      曹操毫不猶豫地接納了張繡,許以高官、封以侯爵,為打消張繡的顧慮,曹操還主動跟他結成兒女親家。

      大家覺得曹操很高明,但若以常人的心態去看,有多少人能看出當時曹操內心裡的痛苦呢?

      

      曹操對待劉備也一樣。三中國人物裡,都說呂布是“三姓家奴”,但若論投靠過的人數,劉備肯定輕鬆就打破了呂布的紀錄。

      劉備的政治誠信和梟雄本性讓曹操狐疑不已,有多位智囊也都建議曹操殺了劉備,但曹操經過認真考慮,決定不僅不殺,還許以更高的官職,給予更優厚的禮遇。

      “殺此一人失英雄”,長久以來都是曹操的內心寫照,不敢輕易地殺戮,擔心堵塞英雄投奔之路,即使是呂布那樣政治信用完全喪失的末路者,曹操仍然一再猶豫是否該殺,以至於最後一刻還在動收伏他的念頭。

      05

      曹操一生經歷多次謀反事件,一部分激進分子不滿意曹操未將最高權力交還漢帝,試圖通過政變的方式對曹操進行肉體上的消滅。對於這樣的對手,不管哪位君王想必都不會寬恕。

      但是,與一般君王的大肆殺戮不同,曹操殺這樣的人時也儘量保持克制。

      董承、伏完兩次謀反事件敗露後,所殺的也只限於骨幹分子,曹魏陣營裡的主要文臣、武將似乎都沒有受到牽連。

      曹操徵關中期間,後方發生了田銀、蘇伯等人的叛亂,負責留守的曹丕鎮壓了這場叛亂,事後抓了上千人。

      有一部分人主張把他們都殺了,程昱反對這麼做,曹丕接受了程昱的建議,沒有擴大追究的範圍。曹操聽說這件事後十分滿意,後來專門對程昱說:“君非徒明於軍計,又善處人父子之間。”

      06

      按照上面的說法,曹操是一個慎殺、甚至有時不敢殺人的人,這與多數人心目中的曹操未免太大相徑庭了。

      有人說,曹操畢竟殺過很多人,許攸、楊修、路粹、婁圭、劉勳、崔琰、劉禎……

      這個名單並不算短,甚至還有荀彧、張繡,沒準也是曹操殺的。

      前面那幾位是事實,史書都有記載,但除崔琰外,其他幾個人所犯何事、因何被殺記載得相當模糊,有的一筆帶過,如路粹、婁圭、劉勳,是他們犯罪該殺還是冤案,史書並未說明。

      有的雖有說明,卻說得含含糊糊,如楊修、劉禎,按照有限的記載,他們的死完全屬於曹操因小事而隨便開殺戒,但這並不符合曹操的性格。

      

      舉一個高柔的例子,因為跟袁紹有親戚關係,曹操確實想為難他,讓他去做司法方面的工作,等他辦個“冤假錯案”再去追究他,但曹操後來發現高柔這個人很勤懇,是個不可多得的官員,就改變了想法,反而重用起高柔來。

      高柔的經歷至少說明曹操即使要殺人也不是說殺就殺、說辦就辦,遠沒有隨意到那種程度,如果說楊修只是因為一句話、劉禎只是因為一個眼神就捱了刀,未免有些太牽強了。

      至於荀彧和張繡,並沒有可史料指出他們死於曹操之手,但問題是,也沒有史料對他們的死給出權威、詳細的說明,這筆帳最後還是記在了曹操的頭上。

      07

      亂世橫流,方顯英雄本色。

      曹操不是一名聖僧,以普渡眾生和不殺為戒律,但縱觀他的一生,絕沒有以殺戮為手段、為樂趣,包括關於他屠城的那些傳說,也都經不起推敲。

      曹操所做的,基本上是他這個角色和地位的掌權者都會做的,既談不上過分,更不能稱為嗜殺的魔王。

      但曹操在身後卻揹負了太多的這方面的惡名,而劉備和孫權的名聲顯然好得多。

      如果站在所謂的“帝王學”角度去看,曹操這個人表面嚴厲,手段其實並不強硬,這大概是他生前被對手屢屢挑戰、身後被世人反覆詬病的主要原因吧。

  • 2 # 北大賢學長

    秦漢第一帝國的大統一,是春秋戰國數百年戰亂的經驗,總結出來新體系的威力。是郡縣制代替分封制的時代潮流。

    漢末亂世,說明出現了新的問題,無法解決。那就是皇權不穩固,外戚權臣士族豪門,都有動搖統一的能力。要重新統一,必須解決這個問題。否則就是西晉,短暫統一後迅速崩解,帶來了更長久更深刻的分裂和對峙。

    而曹劉孫三家,在當時都沒有辦法給出一個對策。曹老闆畢生都在不斷的平叛中度過,劉皇叔如喪家之犬流浪半生,孫渣權不惜殘害自家人也要和豪門掰手腕。他們都不被漢帝國的掘墓人所喜,又沒有辦法不依靠這些門閥,逆潮流而動,怎麼可能不失敗。

    是誰肢解了漢帝國呢。是豪門士族啊。一方面壟斷教育資源,造成凡官員幾乎只能出自世家,而寒族或者貧民根本難以接觸優秀的教育資源;另一方面聚斂人口和土地,把持財政,國家瘦而自家肥。這幾乎可以看做春秋時代各路諸侯的翻版。國家統一什麼的人家根本不關心,只關注自己的利益。

    曹老闆前腳出門打仗,兗州豪門後腳就敢舉州皆叛換個容易操縱的代理人;成都豪門就敢厚著臉皮忽悠兩代領導開門投降;江東豪門明目張膽的蓄養私兵,作戰不聽號令直接撤退啊……

    不要看著臺上的英雄演義打得熱鬧,都是代理人戰爭啊,金主不爽就敢掀桌。曹老闆劉皇叔已經是逆天強人,依靠個人能力強行鐵腕壓下去的。

    後來怎麼解決的,依靠技術進步————偉大的印刷術。把教育壟斷打破了,然後輔助以科舉制度,把官員壟斷也打破了。然後才能有盛唐大統一的長久。沒有這些足以改變社會結構的進步,就算地圖全開歷史劇透,也不足平定當時的亂世。

    不是曹劉孫三家不努力,而是個人奮鬥敵不過歷史程序啊。

  • 3 # 偉哥說文史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逐鹿。曹操算是風雲人物了,他的一生波瀾起伏。謀略、心智及實力都是在當時都是一等一的,但是就是這樣的一位人物到最後為什麼沒有統一天下,完成自己畢生的夢想呢,這究竟是為什麼,我們今天就來聊一聊。

    第一、他沒有完整的戰略框架:

    曹操戰勝烏桓後,志得意滿。視天下英雄如無物。因此他並沒有仔細規劃統一戰略。同樣,他麾下的謀士,唯一有陽謀遠見的郭嘉去世,其他如賈詡,荀彧,荀攸都不能給曹操一個完美的遠大目標。

    第二、對手的強大:

    曹操低估了劉備。劉備與他交手多年,向來被動,以走為上。但是建安十三年的劉備已今非昔比,諸葛亮不僅能說服孫權抗曹,還能與之訂立平等的外交聯盟。後一點尤為重要,保證了劉備不像過去那樣只能成為地方軍閥的附庸,而擁有了爭奪自己地盤的資格。劉備本已到窮途末路,卻突然反敗為勝,佔據荊襄,聯合孫權,奠定三分天下的基礎。如果沒有劉備的參與和定盟,曹操只面對孫權一個強敵,赤壁即便失敗,後或可再度找到機會取勝,然而當三股力量彼此牽扯互相制約時,要打破平衡就殊為不易。如建安二十年本來孫劉兩家就快為了荊州大打出手,張魯一投降曹操,兩家馬上劃分了勢力範圍,掉轉槍口。劉備回師蜀中,而孫權以十萬兵進攻合肥。曹操後來專門贈送名貴的雞舌香五斤給諸葛亮“以表微意”。這時候想到來挖牆角,顯然已經晚了。誰讓他當年煮酒論英雄時沒除去劉備,留下後患無窮。

    與劉備的漢中之戰,則是另一個轉折點。張魯投降本是一個極有利的契機,曹操可以選擇繼續揮師入蜀,如司馬懿所建議,劉備初得益州,根基不穩,曹操若借得漢中之勢圖西川,對方“勢必瓦解”。而曹操答之以名言“既得隴,復望蜀乎”。曹操當然有其考慮,可能是受了赤壁時長線作戰的教訓,也不再寄希望於敵人自動瓦解。何況當時劉備已從荊州趕回,孫權也有可能犯境。年過六旬的他選擇保險的做法,想憑藉中原的富足徐圖。孰料四年後漢中反為劉備攻佔,失去漢中的第二年曹操即死去。

    第三、曹操的政治理念發生了轉變:

    在赤壁之戰之後,曹操對南方的幾次進攻都沒有成果。例如,211年的濡須之戰。曹操和孫權相持幾個月,互有勝負,最後只能相約撤軍。而217年的漢中之戰,更是讓曹操經歷了“赤壁”以後的最大失敗。不僅損兵折將,還丟失了漢中地區。從這些現象中,我們就可以看出,在當時,北方要統一南方,已經沒有了優勢。曹操想短時間內統一天下,已經不可能了,他必須接受南北對峙的現實。

    北方的秩序是曹操一手恢復的。在個人心理上,曹操不可能把這個成果拱手讓給漢獻帝。其次,此時的漢獻帝只是名義上的皇帝,單憑漢獻帝的個人能力和權威,已經根本沒有辦法獨自將這個局面維持下去了。所以,在當時的局勢下,要鞏固北方已有的社會秩序,除了曹操,再沒有第二個人了。這也是為什麼曹操在《述志令》中說,“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注意,這裡說的是“設使國家無有孤”,而不是“設使國家無有獻帝”。所以,赤壁之戰之後,曹操開始著手要把“劉氏天下”徹底變成“曹氏天下”了。

    首先曹操對自己政治地位的提升明顯加快了。到了212年的時候,曹操就獲得了“劍履上殿”的待遇,也就是覲見皇帝的時候,可以佩帶寶劍,這可是當年開國元老蕭何才有的待遇。一年之後,曹操又加封“公爵”,正式成立了魏國。到了216年,他又從公爵升為王爵,並且享受皇帝規格的禮儀和服飾。這個時候的曹操,已經是實際上的“無冕之皇”了,距離“稱帝”僅有半步之遙。

  • 4 # 譚富貴

    東漢末年,農民起義不斷,漢室陵夷,群雄四起,全國大亂,都想取漢室而代之,但是,比賽多年,終究構成三股首要實力,即曹操佔有黃河流域華夏一帶;劉備佔有四川及周邊一帶;孫權佔有長江中下游一帶,其它實力或屈服或消除或無關巨集旨或在塞外或在西南邊境或西部荒蕪地帶,對東部的三股實力還不能構成要挾。

    三股實力相當,當推曹操實力最大,一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二是佔有黃河流域華夏一帶,面積最廣最大,人員最多,戎行最多最強;三是三人傍邊,當屬曹操才能最強。依據常理不難估測,曹操一致全國是大勢所趨,也是理所當然,但是,曹操為何終究沒有消除以劉備、孫權為首的其它實力,沒有一致全國呢?而是終究構成鼎足之勢的局勢。

    仔細閱讀《三國志》以後,以為曹操有一致全國的智慧、實力和才能,但為何卻沒有能夠一致全國呢?筆者剖析了其中的因素,以為至少有以下四大因素。

    一是曹操並沒有安定的後防,不能打持久戰。曹操儘管佔有全部華夏,但他的依據地並不安定,因素有三:

    一西面和北面有匈奴等少數民族凶相畢露。咱們知道,西面和北面的匈奴等少數民族向來都是華夏的首要對手,即便中強壯的秦始皇期間也對他們害怕三分,漢高祖劉邦差點命喪白登,直到漢武帝,才將匈奴打敗,但他們並沒有消除,經常打擾華夏,隨著漢朝的衰落,匈奴的實力日益強壯,對華夏的要挾日益加大,曹操一旦實力不濟,就有也許被匈奴吃掉;

    二是中間有名義上的漢室王朝。儘管漢朝已經名不符實,隨時有也許被曹操滅掉,但曹操不能消除他,因素是國家並未一致,曹操要師出有名,清君側、復漢室,這才是他出動戎行的理由,但是,即便如此,他仍然揹負著奸臣的臭名,所以,他不能滅掉漢獻帝而自稱皇帝。但假如一旦他的實力受損,全國群雄就會以康復漢室的名義征伐他,所以,他有必要保留滿足的實力以對立群雄;

    三是屈服他的各大實力都各懷鬼胎,對他並不忠心,儘管表面上都表明屈服,是攝於其實力,但他們靜觀其變,一旦有變,會紛繁起兵,乘人之危。所以,曹操非常明白這些方面,每次發動戰役,假如取勝就敏捷完畢戰役,並不窮追猛打,立刻返回,假如失利,也是敏捷撤回華夏,以保全實力,被《三國演義》烘托得很大的戰役其實是場不大的戰役,底子沒有對曹操的實力傷筋動骨,曹操失利後,並不是東山再起,而是敏捷撤回,因素即是保全,避免出現以上的情況。

    二是南面有孫、劉實力盡管不是很強壯,但他們採取了聯合的態勢,曹操一時難以打破他們的聯合。這兩股實力盡管不足以打敗他,居於守勢,但他們為了保全自個,在諸葛亮、周瑜、魯肅等人的遠見卓識下,兩股實力在危險之際聯合在一起,一次次化解了滅頂之災。儘管他們的聯合是表面的,但他們的聯合足是對立來自北方的曹操。由於他們明白,他們一旦割裂,就會被曹操各個擊破,由於他們的單獨實力不足以對立強壯的曹操。

    三是曹操屢次受傷,並且年齡漸老,身體已不能讓他再在戰役中掙扎。年輕時的曹操打敗了達百萬戎行的黃巾軍,後來又打敗了惟我獨尊的袁紹,接著消除呂布,然後東奔西突,比賽華夏,終於構成了最強壯的一股實力。但是,在常年的交戰中,曹操率領曹氏一家,老是以身作則,衝在部隊的最前面,先後有三次身負箭傷,多少次逃過死亡的要挾,可謂是九死一傷。一致華夏後,曹操漸老,一致江南已經無能為力。由於此刻的曹操假如不親率大軍南下,他手下的將領不管從武力到策略都沒有超越他的,所以構成了屢次南下無功而返的局勢。

    四是他的最大也是最忠心的謀臣荀彧英年早逝,曹操沒有了主心骨。曹操文韜武略,在其時應當是無人能比,即便被《三國演義》描寫得近乎完人的諸葛亮也略遜一疇,何況曹操非常愛才,在他手下聚集了一大批有才之人,郭嘉、荀彧、荀攸等一大批一等一的謀士,但是,在這一批有才之人中,曹操最信賴最倚重的是卻是荀彧,荀彧也是最忠於曹操的,筆者以為,他的才能在其時的謀士傍邊並不差勁於諸葛亮,只不過曹操的才能太強掩蓋了他的光芒。

    所以,即便文韜武略都是空前的曹操在關鍵時刻老是向荀彧請教,並且荀彧老是能給曹操指出一條光亮的道路,在荀彧終身給曹操的策略中沒有一次失利,曹操每次去前哨,荀彧在後方老是給他打理的有條不紊,並且屢次挫折暴亂,讓曹操沒有後顧之慮。如荀彧獻策曹操安定兗州依據地;獻策迎漢獻帝於許昌以挾天子以令諸侯;如獻策在官渡之戰中一舉打敗袁紹;如獻策不康復神州的主張;如獻策怎麼擊殺呂布……都是曹操採用了荀彧的主張而成功的。惋惜,曹操大功未成,荀彧先死,時年只要50歲。

    荀彧的死,對於曹操來說是個嚴重的丟失,從此,他只能靠自個的判斷來打全國,而再也沒有如此有策略之人向他獻策了。所以,失掉荀彧以後,曹操再沒有什麼作為,最大的本事即是保全實力。所以,筆者把荀彧英年早逝概括為一個首要因素應當不為過。當然,曹操沒有一統全國的因素還有許多,如有利地勢、有利地勢等方面都有因素可找,但筆者以為那都不是首要因素,首要因素應當是以上四個方面。

  • 5 # 信陵小司徒

    很開心能回答您的問題,已經回答過好多類似的問題了。

    其實,有以下幾個原因,政治、軍事、經濟基礎、人謀幾個層面可以理解。

    三國之所以鼎立,其實,很大程度來說,是有人謀促進而成的,實際來說,最先有三分天下的想法的,是魯肅,魯肅也是三足鼎立的堅定的擁護者與執行者。

    等到劉表去世,曹操南下,魯肅孫權也就把他們聯合的物件改為了劉備,而諸葛亮自然也是積極推動三方鼎立,所以,人謀對於三方鼎立的影響是很大的。

    其次是政治均勢,曹操有天子,劉備有漢室宗親的名聲,孫權在兩方面之間周旋,從赤壁以後,實際來說,三方已經承認了彼此在各自統治區的統治。

    然後是經濟均勢,曹操佔據北方的廣袤土地,人口初期四百萬左右,益州不過百萬,江東二百萬,所以南北人口是差不多的。

    軍事均勢自然也是如此,曹操手下總動員兵力六十萬上下,東線合肥,西線漢中,中路襄樊,佈置兵力多達三四十萬,況且東西奔波,過於疲憊。

    劉備手下保守估計十七八萬人的最大兵力,孫權保守估計近三十萬人,所以,南北方的軍事均勢也就此形成。

    希望這個答案能幫到您。

  • 6 # 付凱91458867

    曹操二十餘歲時於徵討黃巾軍起家,以為國家討賊立功為本願,從此縱橫馬上近四十年,幾乎無一歲不出徵,可惜終究未能一統江山。

    若論原因,最直接是看軍事,擊敗袁紹後,曹操至少有兩次統一天下的機會──赤壁以及漢中之役。其中赤壁之戰前夕是他最接近統一的時刻。當時北方初 定,荊州投降。被他視為心腹之患的劉備一路逃亡,只剩下江東政權搖擺不定。從曹操寫給孫權的信來看,他頗有已視江東為囊中之物的自大。

    但實際上他在收服荊州之後馬上攻打江東,已是因冒進而失策。賈詡也勸他:“若乘舊楚之饒,以饗吏士,撫安百姓,使安土樂業,則可不勞眾而江東稽服 矣。”。而曹操之所以不聽而冒進,一是他以孫權為孺子,低估了江東的決心和能力。未料孫權野心不比袁紹等人小,魯肅曾當眾對孫權說:“願至尊威德加乎四 海,總括九州,克成帝業。”孫權大笑,可見他早不諱言自己的稱帝野心,又怎會輕易投降。劉琮之降承自劉表的不思進取明哲保身,而孫家父子兄弟都是極力開 拓、野心勃勃之人,曹操未免想得太簡單。

    二是他低估了劉備。劉備與他交手多年,向來被動,以走為上。但建安十三年的劉備已今非昔比,諸葛亮不僅能說服孫權抗曹,還能與之訂立平等的外交聯 盟。後一點尤為重要,保證了劉備不像過去那樣只能成為地方軍閥的附庸,而擁有了爭奪自己地盤的資格。劉備本已到窮途末路,卻突然反敗為勝,佔據荊襄,聯合 孫權,奠定三分天下的基礎。如果沒有劉備的參與和定盟,曹操只面對孫權一個強敵,赤壁即便失敗,後或可再度找到機會取勝,然而當三股力量彼此牽扯互相制約 時,要打破平衡就殊為不易。如建安二十年本來孫劉兩家就快為了荊州大打出手,張魯一投降曹操,兩家馬上劃分了勢力範圍,掉轉槍口。劉備回師蜀中,而孫權以 十萬兵進攻合肥。曹操後來專門贈送名貴的雞舌香五斤給諸葛亮,“以表微意”。這時候想到來挖牆角,顯然已經晚了。誰讓他當年煮酒論英雄時沒除去劉備,留下 後患無窮。

    赤壁之戰後,曹操損失的數十萬士兵(大部分是他的精銳青州兵)一時難以恢復,而馬超、韓遂甚至趁機佔領了潼關以西,他對北方的統治已經出現危機,亟 需修補,無暇他顧,只能坐視劉備蠶食荊州揮師益州。此後他的戰爭性質已從擴張的統一之戰轉變為對戰略要地的爭奪,三家拉鋸戰開始形成。

    與劉備的漢中之戰,則是另一個轉折點。張魯投降本是一個極有利的契機,曹操可以選擇繼續揮師入蜀,如司馬懿所建議,劉備初得益州,根基不穩,曹操若 借得漢中之勢圖西川,對方“勢必瓦解”。而曹操答之以名言“既得隴,復望蜀乎”。曹操當然有其考慮,可能是受了赤壁時長線作戰的教訓,也不再寄希望於敵人 自動瓦解。何況當時劉備已從荊州趕回,孫權也有可能犯境。年過六旬的他選擇保險的做法,想憑藉中原的富足徐圖。孰料四年後漢中反為劉備攻佔,失去漢中的第 二年曹操即死去。

    這四年間為何曹操沒有動作反而導致前功盡棄?不妨從曹操的朝堂上找找原因。以建安十八年曹操稱魏公、如蕭何故事為標誌,曹操後期活動的重心更多地偏 向了政治。他早年雖盡力勤王,並無不臣之心,但漢祚傾頹之無法挽回有目共睹。就算他自己有顧忌,群下出於自己的名位考慮,也多有勸進之心。而隨著曹操年齡 漸老,為子孫計,他亦不能不為代漢鋪路。

    攘外必先安內,內部問題操心操肺,而孫劉皆為人傑非一時能攘除。曹操在這三人中年紀最大,就算天假以年,只怕他無心也無力統一了。

    翻開武帝紀,建安十八年後,幾乎每年都有天子對曹操超規格的冊封和晉位記錄,可以想見這背後複雜的正統之爭和政治程式。與此相對應的是愈漸單薄的軍 事記錄,到建安二十五年,比較大的軍事行動只有平隴西涼州以及奪漢中兩起,其中漢中得而復失。而兩次征討孫權都在有利情況下草草結束,究其始末,第一次回 去後曹操登位魏公,第二次受了獻帝賜予的天子旌旗。其中是否有關聯?

    因稱魏公之事,曹操還失去了最重要的謀士荀彧,這也多少影響了他的軍事決策。荀彧當年力勸曹操迎漢帝至許都,目的卻是希望曹操藉此“奉主上、秉至 公、扶弘義”,扶保漢室是他的原則,他也為之而死。跟隨曹操多年,忠心耿耿屢建功勳的荀彧尚且如此,曹操所能感受到的政治壓力可見一斑。

    所謂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為曹操帶來政治資本的作用,恐怕遠遠小於它所帶來的政治壓力。雖然毛玠勸曹操說“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但事實上建安元年曹 操迎奉天子後,面對的形勢是“袁紹內懷不服……太祖方東憂呂布,南拒張繡”,這還僅是中原一地,少數民族尚有烏桓鮮卑西涼,各地軍閥尚有劉表張魯孫策等 人,未見一人因曹操佔據中央而歸附。而曹操幾個最為得力的股肱謀士與猛將,也很少是因為響應朝廷徵辟而來到他門下的。無論是吸引人才,還是攻城掠地擴大勢 力範圍,用呂思勉的話說,都是靠他“政治清明,善於用兵”。

    反過來,既然是迎奉天子,那曹操就等於將漢室的責任攬在了自己身上,成為眾矢之的。一邊周瑜罵他託名漢相實為漢賊,一邊荀彧還滿心期待他重振漢綱。 之前統一過中國的三位皇帝,無一人面臨過如此複雜而矛盾的政治處境和法理難題。隨著曹操權勢的增大,政敵也越來越多,他不得不騰出手來解決這些問題──比 如進獻三個女兒、殺伏皇后一家、誅孔融,如何平衡漢朝與自身的關係,耗費了曹操的許多精力。比較兩個對手:江東在赤壁戰後便不以朝廷為顧忌,劉備以正統自 居,兩家幾乎沒有內部鬥爭,故可一致對外,鞏固自身。

    士族對曹操的抵制也不容小覷。陳寅恪在《崔浩與寇謙之》中說,曹操的政權叫做“法家寒族之曹魏政權”。曹操出身士族最為歧視的宦官家庭,又以軍功起 家,用人唯才是舉,不信天命,厲行法制,抑制兼併,每一條都與士族觀念背道而馳。荀彧之死,也與他的士族背景有關。直到曹操死後,曹丕任用陳群實行九品中 正制,由士族壟斷做官權,然後在士族內部按照聲望的高低、門閥的上下、勢力的大小來分配官位官職,這才真正消除了士族的疑慮,交換來他們對曹丕代漢的認 同。故而在曹操有生之年,他對全國的士族集團始終沒有產生強大的凝聚力,雖然中原士族集團鑑於鄉土與正統觀念多有歸附,但地方上如荊襄、益州、江東集團, 便不大買它的賬了。反觀劉備與孫權政權,都得到士族集團強有力的支援。諸葛亮本身出自琅琊士族,又與荊襄士族多有聯姻,劉備作為外來者,在荊襄地位的穩 固,很大程度上仰仗於諸葛亮、龐統、馬良等當地士族的支援,頓時翻身,與前期狼奔豕突的狀況不可同日而語。

    所謂攘外必先安內,內部問題操心操肺,而孫劉皆為人傑非一時能攘除。曹操在這三人中年紀最大,就算天假以年,只怕他無心也無力統一了。

  • 7 # 太公門

    曹操未能統一天下有偶然性和客觀性。

    偶然性在於:

    1、赤壁之戰的戰役失敗。

    2、孫權和劉備都是一時梟雄,戰略戰術得當。孫權與曹操四十萬大軍對峙濡須。劉備征戰曹操,都已軍事策略優勝。

    3、地理條件的限制,東吳隔江而立,不利於陸戰。川蜀山多峰高,行軍艱難。

    客觀性在於:曹操失去了物質上的優越性。

    自古作戰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物質基礎、人員儲備及兵員保障,自古是勝利之本。

    曹操消滅了袁術、呂布和袁紹,統一了北方。當時東漢末年區域分為13個州,曹操佔領的幽州,幷州,冀州,青州,兗州,徐州,豫州和司徒校尉區,是東漢的經濟重心,人口稠密。但是歷經東漢黃巾軍起義及三國前期軍閥之間的爭戰,中原地區的人口大量滅失,或者向南方遷移,經濟力量削弱。曹操定都許昌後關中地區人口已不足30萬。豪門大戶紛紛南遷,比如諸葛亮一家就有徐州琅琊地區遷徙到荊州避難。孫權佔據江東和荊州以後,歷經多年統治,已經和當時的豪強大族結為同盟,許多耕地也被遷移而來的難民,建立起穩定的生活,為江東作戰提供了物質保障和兵員補充。

    所以赤壁之戰之後,隨著江東經濟基礎的強大,和川蜀地區經濟的發展,超超已經失去了統一天下的物質基礎和要素保障。非因東吳和蜀漢政權統治內部力量削弱和戰略戰術的失誤,非但曹操,即使是司馬氏家族,也無法一統天下了。

  • 8 # 天晴愛睡覺

    曹操不能統一天下,原因主要有三點:

    第一,曹操出身不好,宦官家庭,天生不受世家大族的待見;也就得不到氏族的支援;

    第二,曹操幹事太直白,名聲不好,不懂得欺騙民眾,難得民心!

    第三,形禁勢格,三國時候渡江和爬山的器械不夠發達,曹操一家打兩家,速度慢了很容易被牽制被偷家!

  • 9 # Gjfwxws123

    曹操早期是有統一全國的雄心壯志的,一場赤壁大戰打掉了這個雄心壯志,但是他畢竟是為後來的西晉統一全國奠定了強有力的基礎

  • 10 # 閒談三國

    我認為這樣說更合適:赤壁之後曹魏集團無法在短期內統一全國,至少曹操的有生之年是無望了。

    下面我從曹魏集團的內部矛盾外部力量抗衡兩個方面進行闡述

    在說明這兩個方面時,先說說赤壁之戰這個轉折點

    赤壁之戰之後,曹操的不敗神話被打破。尤其還是以絕對優勢兵力的情況下被打敗。這場戰爭的失敗,除了讓孫權和劉備有更多的機會進行發展之外;還讓曹操內部反對派看到了扳倒曹操的希望。

    曹魏內部的矛盾

    曹操內部的人才結構非常混沌。主要的構成如下:

    第一類:曹操的支持者。這些人才很早就開始跟隨曹操,他們以曹操為主。

    第二類:保皇派。曹操在迎奉天子時,一起隨行百官大多數就是這類人。還有就是曹操以大漢天子的名義徵召的人才中也會包含這類人。

    第三類:世族力量。曹操在起兵後獲取了一部分世族的支援。當然更多的是不為曹操所用的世族力量。

    第四類:其餘人才。這類人才大多是曹操釋出唯才是舉令後,投奔曹操的。

    最好的例子就是徵張魯那次。本來控制漢中後,西川門戶大開,而劉備又是新的西川。此時進攻劉備可謂是最佳時機。但是曹操留下一句“人苦不知足,既得隴,復望蜀耶?”急忙班師回朝。錯過了最後一統天下的機會。而劉備的謀士法正看出了曹操這次撤退是因為大後方不穩,就進言讓劉備攻打漢中,最後幫劉備成就了霸業。

    在赤壁之戰後,孫權和劉備雙方的實力得到進一步發展。

    孫權:在赤壁之戰勝利後,佔領了部分荊州地區,同時又向南發展佔領了交州。進一步鞏固了自己在東南部的統治力。

    南方世族:

    曹操通過唯才是舉令,打破了世族對官場的壟斷。這一點對世族利益的影響很大,很多世族階層也因此開始反叛。而不在曹操統治下的南方世族為了保持住自己的利益,他們必定全力和曹操進行鬥爭。這裡最好的例子就是荊州部分世族開始扶持劉備。

    補充說明:大家受《三國演義》的影響,都以為諸葛亮就是神人,劉備的成功就是他一個人的功勞,其實諸葛亮代表的是荊州世族集團。如:諸葛亮的岳父是荊州黃氏,諸葛亮的岳母是荊州蔡氏,還有以龐統為代表的荊州龐氏等等。

    赤壁之戰曹操失敗的原因

    赤壁之戰開始前,絕大多數人都認為曹操可以通過這場戰爭統一全國了。但是結果確是曹操最終失敗了。其失敗的原因如下:

    第一:曹操貪功冒進。曹操南征荊州,荊州劉琮舉州投降。曹操在還沒安定荊州時就想著攻打江東,有點操之過急。

    第二:沒有自己的水軍。南北之戰,水軍非常重要。在荊州投降後,雖然有荊州水軍作為基礎。但是由於沒有懂水軍的心腹將領,加上劉表重文輕武,荊州水軍的戰鬥力很差。導致曹操必定在水戰上吃虧。

    第四:水土不服。史書上記載曹操失敗的最根本原因是瘟疫。曹操的北方大軍在南方水土不服,導致大面積瘟疫。使得曹軍戰鬥力大打折扣,最後兵敗赤壁。

    我認為曹操可行的統一路線

    我一直認為曹操在沒有自己的水軍前發動赤壁之戰非常不明智。而曹操在取得荊州之後應該休兵,先鞏固對荊州的統治,同時華兩三年時間進行水軍的訓練。而在這段時間內,可以先出兵西涼,再出兵漢中,最後攻打益州。這樣可以很好的限制劉備的發展,同時也讓孫權的長江天險成為擺設。

    結語

    赤壁之戰加劇了曹操的內部矛盾,同時也給了主要對手發展的空間。最後得以形成三足鼎立之勢。而赤壁之戰的失敗也宣告了曹操有生之年基本無緣統一全國。

  • 11 # 易醫玄鑑

    曹操不能統一天下有三難

    第一難,難在天下興漢之心未去,漢室隨微而天子尚在,國無二君天時不得,故而不能統一天下。

    第二難,難在地屬中原四面環敵,東吳西蜀南蠻北虜掣肘制衡,軍事發用地利不得,故而不能統一天下。

    第三難,難在曹操出身漢室,挾天子興漢而號令群雄,易主篡權則身敗名裂,必遭群雄激憤而攻之,安天下者不得人和,故而不能統一天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屋裝修門窗,用什麼鋁材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