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據說劉邦是個懶漢,不愛勞動,整天遊手好閒,他是個無賴,經常下館子不給錢;還愛吹牛,他老婆就是在他老丈人那裡騙來的,劉邦貪生怕死,兵敗逃跑的時候把自己的兩個兒子扔下車來減輕車子的重量,不尊重儒者,拿儒生的帽子當夜壺。這樣一個人,最終卻成就了百年基業,是什麼讓大家都選擇了劉邦?而拋棄了項羽?

回覆列表
  • 1 # 貓蛋狗蛋看世界

    不是歷史選擇留吧,如果沒有劉邦也會會有別人成就劉邦的這個事業,這個世界上沒有誰不可以替代。像這種劉邦這種人還沒有這種,老子孔子的成就要大。

    歷史上感覺很牛逼的人物,其實是歷史選擇了他,而不是因為他改的那例是人是改變不了歷史的。改變了歷史的人還不存在樹還是那個樹山還是那個山河,還是那個河,並不是因為人改變。我們人還是那個人

  • 2 # 朱八戒CC

    劉幫沒有接受任何教育,他所有的智商來自於他做遊俠時的歷練。他的造反是因為要逃命,他投靠項羽是為了尋找靠山而有安全感。只是項羽的軍營實在是造就人才的軍事院校,劉幫從進入項羽的軍營那一天起,得到了迅速的成長,已經再也不是當年的那個街頭小混混。已經變得深謀遠慮,氣宇不凡,領兵千軍萬馬胸有成竹,揮灑自如。

    項羽還是那個項羽,他就是要以暴力征服一切。劉幫已經不是原來的劉幫,他要利用將帥之才成就他的帝業。他選拔了戰略高手張良,重用了用兵多多一善的韓信,看中了辦事穩重的蕭何。項羽和劉幫的政治差異已經很明顯地顯露出來。

    項羽的苛刻,他的大事一人擔當,每天壓力山大。劉幫的寬厚,他的大事有手下的賢能為他代勞,每天遊刃有餘。項羽如狂風暴雨,過分地暴力失軍心、失民心,當然有失天下。劉幫如春風化雨,仁愛得民心,當然贏天下。項羽是一個被仇恨衝昏頭腦的戰神,他沒有放鬆一絲一毫的殺、殺、殺。劉幫則不同,該打的一定要打,不該打的儘量不打。儘量給戰士有更多的養精蓄稅,一旦開戰,士氣高昂,戰無不勝。

    兵敗如山倒,項羽拼死一搏,不苛活於人世,不受奇恥大辱。既然無顏見江東父老,不如自刎烏江,留下千古氣節之美名。劉幫則不同,只要活著一切皆有可能,總有翻盤的那一天,總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項羽只有唯我獨尊的軍閥霸氣。劉幫的身上有著普通人的一切,合乎民意,天下歸心,他不得天下,何人得天下。

  • 3 # 風有影兮

    如果把這個事件當做一個創業故事來分析的話,我覺得就簡單多了。首先來說,最有機會當董事長的,當屬富二代胡亥了,可這個富二代就是一個十足的敗家子,無德無能,被董事會給除名了!

    接下來機會最大的就是總經理和副總經理了,也就是今天我們要爭皇位的兩位主角項羽和劉邦了。要說一個人能否成功,只要從這個人的出身、志向、才能和家庭幾方面去分析準沒跑。首先說說總經理項羽,這個人出身貴族,志向遠大:吾必取而代之!可這個志向有點極端,總有種搶人家東西的感覺。要說項羽的才智,那可是舉世無雙,一個破釜沉舟,就搞得身為董事長的富二代下崗自殺,然而這人有個致命的缺點,那就是賞罰不明,這從韓信和陳平的出走可見一斑。再說說這個人的家庭,那就典型的明星家族啊,一個多才多藝的漂亮女朋友,常常令霸王分身乏力,還有個有本事的乾爹卻不和,不懂得家和萬事興。反觀劉邦,志向明確:大丈夫當如此也!我就是要做一番董事長這樣的事業。劉邦的才能不能一概而論,用下作來形容,一個從基層歷練上來的副總,沒有關係,沒有身世,肯定有過人之處,那就是會用人。再看看劉邦的家庭,家裡有個持家的老婆能頂半邊天,而那個後來的太上皇也就個看大門的角色。從上一分析,不難看出劉邦創業的根基雖然沒有項羽強,但公司前景好。

    其次,最有機會的就屬輔佐劉邦創業的漢初三傑了。首先說下蕭何,此人可是把賺錢的好手,可沒有開公司的志向,所以只適合做業務經理,如果此人志向遠大,拉著當初搞生產的女婿出來單幹,那公司還指不定誰的。既然說到這,就說說蕭經理這個同為漢初三傑的女婿韓信吧,此人可了不得,從無名小卒登壇拜將,十面埋伏破霸王,那可是為劉邦立下汗馬功勞。韓信這人智商高,情商低啊,你想想,有哪個皇帝會留一個讓他鑽褲襠的人活著?所以韓信只適合做生產部經理,即使出來單幹,企業願景不明確,也就只能開個小作坊。這漢初三傑的最後一位張良,其志向不在創業,既跑不了業務,也做不了生產,所以只能乾乾管理。別的那些,除了陳平,沒幾個比這三人強的了,也就更不會成功了。而這三人卻全為劉邦所用,可見公司實力,前景多麼強大。

    綜上分析,有機會的只會敗家,爭機會的只有劉邦各種條件最全面,從天命角度來說,自古英雄多磨難,出身差的劉邦後來居上,就不難理解了!

  • 4 # 清風書苑

    歷史為什麼選擇了劉邦,就像王思聰為什麼是首富的兒子,難道僅僅是因為命好嗎?其實不然。

    劉邦稱帝的原因

    善於利用人才,知人善任,虛懷若谷,得人才者得天下

    1、 蕭何,沛豐邑(今江蘇豐縣)人。位列眾卿之首,被稱為“開國第一侯”,封酇[cuó](文終)侯,食邑8000戶,官至丞相、相國。蕭何原本是秦朝沛縣主吏掾。

    2、曹參,沛豐邑(今江蘇豐縣)人。封平陽(懿)侯,食邑10600戶,官至相國(漢朝第二人相國)。曹參原本是秦朝沛縣獄掾。

    3、張敖,外黃(今河南省民權縣)人。封宣平(武)侯,食邑不清。原襲爵趙王,妻子是劉邦獨女魯元公主,後貶爵宣平侯。其父張耳曾經在戰國是為魏國外黃縣縣令,是魏國名士,項羽曾因張耳之才名,且念其扶趙抗秦之功,立張耳為常山王,張敖算得上是貴公子。

    4、周勃,沛豐邑(今江蘇豐縣)人。封絳(武)侯,食邑8100戶;官至太尉、右丞相、丞相。周勃原本是一名吹鼓手。

    5、樊噲,沛豐邑(今江蘇豐縣)人。封舞陽(武)侯,食邑5000戶,官至大將軍、左丞相。樊噲原本是一名屠夫。

    10、灌嬰,睢陽(今河南省商丘市)人。封穎陰(懿)侯,食邑 5000戶,官至太尉、丞相。秦朝時灌嬰以販賣絲繒為營生。

    11、靳歙,冤句(今山東菏澤)人。封信武(肅)侯,食邑 5300戶,官至騎都尉。之前職業未知,後以侍從官員身份跟隨沛公劉邦起兵。

    12、王陵,沛縣(今江蘇沛縣西)人。封安國(武)侯,食邑 5000戶,官至右丞相。王陵原為沛縣豪族,劉邦微時以兄事之。

    13、柴武,山西臨汾人。封棘蒲(剛)侯,食邑不清,官至大將軍。之前職業未知,曾自領起義軍四千人,後併入了劉邦軍隊。

    14、王吸,封清陽(定)侯,食邑2200戶,官至將軍。之前職業未知,以中涓身份從劉邦起事。

    15、薛歐,廣平(敬)侯,食邑 4500戶,官至典客。之前職業未知,以舍人的身份從劉邦起事。

    16、周昌,沛(今江蘇沛縣)人。汾陰(悼)侯,食邑 2800戶,官至御史大夫、趙相。周昌和堂兄周苛都在秦時擔任泗水卒史。

    17、丁復,陽都(敬)侯,食邑 7800戶,官至將軍。之前職業未知,秦末時原為趙將,後在鄴入劉邦軍。

    18、蟲達,碭(今安徽碭山)人。封曲城(圉)侯,食邑4000戶,官至將軍。蟲達還是西漢的劍聖。之前職業未知,秦末時原呂澤部下前,應該是一支部隊的首領

    社會各個階層的人都有,所以說,劉邦的成功不是一個人的成功,是團隊創業的成功。眼界深遠,格局巨集大。

    當年秦始皇東巡時,路過劉邦家鄉,看著浩浩蕩蕩的依仗和莊嚴的皇室車駕,一句“大丈夫當如是也”的感慨成為劉邦遠見和格局的最早的證明。在推翻秦朝後,項羽只想做割據一方的西楚霸王。而劉邦想的卻不僅僅是漢中,而是整個天下。這樣的遠見和格局,遠非項羽所能比,胸有大智,有目標者,最終才會實現目標。

    得民心者得天下

    劉邦本身就是市井平民出身,所以他深知百姓真正需要的是什麼。他對百姓很好,不管是滅秦時的約法三章也好,還是登基稱帝后實行的與民休息的政策也罷,他的仁義與項羽的殘暴弒殺形成鮮明的對比。二人往那一站,民心向背立馬就顯現出來。而且他心中顯得是家國天下。那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就是他對大漢王朝,對大漢百姓的最直白的傾訴。這樣心懷天下百姓的帝王,想不成功都難。

    時勢造英雄

  • 5 # 都知兵馬使

    揭杆起義

    秦朝末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杆而起,發動了中國有史以來農民起義。隨後各地紛紛效仿,秦國大地狼煙四起。

    公元前209年十月,劉邦在老家沛縣殺死縣令,被鄉人推為沛公,領導眾人起義。劉邦順從民意,設壇立旗,自稱是赤帝之子,部隊很快發展到了三千多人。

    約法三章

    公元前208年後九月(閏月),趙國被秦軍圍困於鉅鹿,向楚懷王求救,為分散秦軍兵力。楚懷王派出兩支軍隊,一支是北路軍以宋義為主將和項羽為次將帥數萬楚軍前往鉅鹿解趙軍之圍。另一支西路軍是以劉邦為主將往西牽制秦軍兵力。同時約定,誰先入關中,誰為關中王。

    以劉邦為主帥的西路軍則過關斬將,很快到達咸陽附近藍田,秦軍組織所有的兵力於藍田與劉邦展開大戰,被劉邦大敗,秦庭失去最後的抵抗兵力。

    漢元年,秦王子嬰於軹道向劉邦獻上秦國玉璽,秦朝滅亡。劉邦進入咸陽,在張良的建議下,劉邦招來當地名士,和他們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和盜竊者領罪、其他苛刻的秦律一律廢除,然後還軍霸上。

    鴻門之宴

    鉅鹿之戰後,項羽領兵直奔關中而來,在函谷關外遭漢軍抵擋,又聽說劉邦已進入咸陽城,於是強攻入關,到達戲水之西。此時劉邦部下曹無傷派人向項羽告密:說劉邦準備在咸陽城稱王,立子嬰為相。謀士范增跟項羽建議,最好除掉劉邦,以防後患,項羽打算第二天出兵攻打漢軍。此時項羽叔父項伯前來勸好友張良趕緊逃離漢軍軍營,劉邦藉機拉攏項伯,項伯給劉邦帶話,赴鴻門給項羽請罪。

    鴻門宴上范增多次示意項羽和項莊殺掉劉邦,而項羽沒有理會。在張良和項伯的周旋下,劉邦以上廁所為由,帶著樊噲連夜逃回漢營。

    楚漢相爭

    鴻門宴後,項羽領兵進入咸陽,殺死秦王子嬰、焚燒秦宮,大封各將軍諸侯,劉邦受封漢王,領兵入漢中。

    漢元年11月,劉邦拜韓信為大將。韓信兵出陳倉,還定三秦,破魏滅代。此時義帝於 被項羽殺死,劉邦遂為義帝發喪,然後釋出項羽無道罪狀,並以此為藉口舉兵討伐項羽為義帝報仇。

    劉邦採用張良之計,分疆裂土,拉攏、英布、彭越於垓下大敗項羽,項羽自刎烏江,四年的楚漢之爭落下帷幕,劉邦建立西漢!

    劉邦出生亭長,到底有什麼過人之處,在眾多英雄人物當中,脫穎而出,取得天下的?

    一、知人善任:蕭何為相,補給糧草;張良軍師,運籌帷幄;起用一個無名小卒韓信為大將軍。韓信也不負劉邦所託,率領漢軍南方征戰,有戰必勝。最終於垓下消滅楚軍,為劉邦打下大半江山。

    二、政治眼光:當劉邦進入咸陽後,對秦宮秋毫無犯,與秦民約法三章,善待秦王子嬰,還軍霸上。

    三、籠絡人心:垓下大戰之前,劉邦為能打敗項羽,不惜分疆裂土,拉攏英布、彭越、韓信前來助陣,最終大敗項羽。

    項羽勇猛有餘,而謀略不足,殺戮成性,燒秦宮,殺子嬰,喪失民心,坐不了天下。然而劉邦雖無賴,但有政治眼光,會籠絡人心,最終天下選擇了劉邦。

  • 6 # 摩7登8時9代

    劉項楚漢之爭,也是演義裡的戰神與流氓之爭,卻以一種意料不到的方式結束:歷史選擇了流氓,放棄了戰神。為什麼?

    暴力,以及暴力

    先說說秦始皇。對於東方六國的人來說,秦就是虎狼,而這些虎狼的領導人那個叫“嬴政”的,不是人,是神,是一個暴烈無比的天神!六國消亡貴族族滅,一切抗爭都灰飛煙滅。現在,那個“神嬴政”終於死了。

    如果可以選擇,戰爭,還是和平?

    但“神嬴政”的暴力印象還沒有消失。這時候真正起來革命的,還是以六國貴族為首,那第一個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陳勝王的革命已經宣告失敗,而且他的革命隊伍中,六國貴族的力量十分弱小--大家並不是很喜歡這樣一個純粹的平民革命家。

    這時,項羽橫空出世,以另外一種暴力對抗舊暴力,這暴力甚至比秦王朝的暴力更暴力!這給了大家以莫大的希望。但是,在革命的過程中,也讓大家感受到項羽暴力的可怕--每個人都可能被這暴力傷害--畢竟這個暴力掌握在一個年輕且不可控的後生手裡。大家需要另外一個選擇。

    好不容易等到一個神一樣的嬴政死了,大家才敢出來活動活動手腳,可不想再樹立另外一個神。還好,這個神,天生的戰略上的短視,肉眼可見,稍微有點政治眼光的人,都會選擇離開--畢竟范增都不能在他那裡取得成功,更不要說自己了。張良陳平等人的選擇明白無誤。張良在六國後代中的影響力是巨大的--敢於刺殺那個“神嬴政”的,可沒有第二個人。

    瞌睡來了送枕頭,恰好這個時候,劉邦出現在大家的眼前。機遇,比什麼都重要。

    家世和教育,可以沒有,不要誤導

    看到項羽的後來,只能說他家族的教育是失敗的。仇恨、復仇、恢復楚國榮耀,恢復項家榮耀--這就是項羽接受的所有教育。至於六國為何覆滅,項家為何失敗,天下為何歸一,秦亡後如何治理,這些問題,在項羽的世界裡,完全沒有。他面對秦軍時的暴虐無視,其實只是仇恨浸染的結果,推翻暴秦報仇雪恨,是他的終極目標,至於其他,需要嗎?

    劉邦沒有接受任何教育,他所有的高智商都來自於在家鄉做遊俠和鄉長時的歷練。造反是因為逃命,投靠項梁因為要找一個靠山。也許直到他接到“先入咸陽者為關中王”的政治指令,才忽然發現,自己可能成為一個王呢。之後的楚漢相爭,則是“關中王”之後的事,這時的劉邦,對於項羽的不滿是一定的,既有對他不守承諾分封的不滿,更多的,則應該是對項羽各項做法的不滿。打倒一個暴秦,卻又恢復割據狀態,你是不是傻?為什麼不建立一個統一的新帝國?割據明顯是開歷史倒車,結果就是再來一次戰國遊戲嘛。這時候不要說劉邦,稍微上點檯面的人都知道,要建立一個統一的國家才是正確的。可項羽那裡,大家操心的是自己能得到什麼爵位,哪些人應該分封,還有,那個可惡的漢王周圍是不是圍得不夠嚴實。滿腦子的周王朝建國後的“封神榜”思維,不失敗是老天都瞎了眼。歷史都已經前進了將近1000年吶,老闆,你還生活在遠古時代吧。就連張良這個一心想恢復南韓故土的傢伙,在咸陽分封后,鄉土氣息完全消失,一心跟著劉邦要建立一個大帝國。

    戰神,和凡人,其實並沒有那麼重要

    項羽具備一個英雄所應該具備的所有元素:戰術上,無可匹敵;戰鬥指數,無人能敵。他欠缺的只是戰略上的考量,而戰略,他幾乎不考慮,他只想復仇,想殺戮,想成功,想做無敵的傳奇。他把最大的敵人--暴秦--打倒以後,又給自己製造了更多的敵人,這些敵人貌似沒有暴秦那麼集中強大的武裝力量,但這些敵人分散而且狡猾,都是久經考驗成熟堅定的革命者。

    劉邦則剛好相反:一無是處。他需要好的戰略高手比如張良等,他需要好的執行者比如韓信等,他需要能征慣戰的人哪怕你是項羽的親信比如英布都可以;他不是一個苛刻的人,所以他不要求手下人都完美,他需要的只是你的某種能力:張良的高度,陳平的陰毒,韓信的將兵,酈食其的口舌,彭越的飄忽,蕭何的穩重,季信的忠誠,甚至有些人你可以什麼都不做,只做一件事情,告訴別人,你不想跟項羽混了,比如九江王英布。

    抵達咸陽,對於當初從江東出發的兩路革命軍來說,似乎是到了一個終點,因為到達咸陽就意味著暴秦這個終極敵人的滅亡。但在這個光輝時刻的表演,卻明顯預示著劉項二人的政治差異。劉邦“封府庫、閉咸陽,約法三章”的政治主張溫和而長遠;項羽的“殺子嬰、焚阿房、彭城楚霸王”的政治主張則暴力而短促。一旦踏上更高政治舞臺的時候,二者內在品質所彰顯的光輝,大相徑庭。如果項羽來到咸陽,比劉邦更寬容更溫和,則劉邦也就將只是驚鴻一瞥的咸陽過客而已。

    咸陽,這個時候的劉邦,才真正獲得了政治上的勝利。

    性格,真的可以決定命運

    貴族作風嚴謹的項羽,和平民風格的劉邦,自然是不同的。

    項羽苛刻,劉邦寬宥;項羽嚴格,劉邦寬鬆;項羽是戰神,劉邦是酒神;項羽所有的事情自己扛;劉邦所有的事情能有人代勞自己絕不動手;項羽暴躁,劉邦溫和;項羽如狂風暴雨,劉邦如春風化雨。項羽像一個時刻盯著你做作業的壞脾氣家長,劉邦則像一個經常和你惡作劇講葷段子的老哥們兒;項羽的傾訴物件只有虞姬,可她唯一能做的就陪他喝點酒跳支舞給他精神和肉體上的安慰;劉邦疲憊窩火的時候,則是罵娘打人喝酒說老子不革命了,幹嘛呀這是,回去種地得了。但等他發洩夠了,立即精神抖擻幹勁十足,因為他知道,自己除了打仗什麼都不比項羽差,而且自己已經沒有退路。項羽的精神每天都緊繃著,劉邦則很輕鬆,革命小酒天天有,酒不醉人人自醉。

    革命歷程中的劉邦無疑是快樂的,積極的,愉悅的,儘管失敗始終伴隨著他。他本就一無所有,現在的一切,都是革命得來:軍隊,地盤,聲譽,信任,擁護等,如果不繼續革命,他將失去所有。況且,他已經發現,這些無數的革命者中,比我老劉牛逼的,幾乎沒有。

    項羽的革命歷程中,無疑是煎熬的:最親最愛最尊敬的叔父又戰死了,項家的血仇又多了一分;敵人怎麼越殺越多殺不完;那姓劉的老流氓怎麼這麼得人心就是打不死;手下將領為什麼總有投降到劉邦那裡,他不是總是被我擊敗嗎;彭越為什麼總像只野狗一樣圍著自己屁股轉悠怎麼也趕不走……無數的問題煎熬著他。劉邦的老爹被捉到項羽這裡,反倒成了燙手的山芋,吃不進吐不出,噁心的不行。後來時期的項羽,已經像個沒頭的蒼蠅,左衝右突東擋西殺,壓下了葫蘆浮起了瓢,無數的大窟窿小眼。項羽已經不具備解決這些問題的能力了,就連和解,都成了一種奢望。雙方的和平協議簽署落地,項羽退兵,劉邦馬上就追上來咬一口,扭頭就跑,剩下了項羽血流滿地。

    憑什麼呀,你想休閒,這天下不是你西楚霸王的嗎?任何一個窟窿你都得去堵對吧。

    劉邦像個頑皮的孩子,這裡給你捅一下,那裡給你捅一下,項羽,你來呀,這裡,那裡,又一個新窟窿!別人去幫忙堵,項羽還不放心。齊魯大地出事了,項羽去堵;徐州後方出事了,項羽親自去堵;鴻溝前線出事了,項羽親自去堵;九江王出事了,項羽親自去堵。幾千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別說你是戰神,即便你是真神,也一樣累如狗。這仗打到後來的時候,劉邦像導演,項羽則是被導的那個人,隨著導演的口令,叫你東你就東,叫你西你就西,動作慢了還捱罵吶,說你耽誤了大家的午餐盒飯。

    項羽像是一個被仇恨衝昏了頭腦的戰神,眼裡都是敵人,沒有一絲一毫的鬆懈,殺!殺!殺!劉邦則是享受每一天的快樂,屬於普通人的快樂,能不打的仗就不要打,能不攻的城就不要攻,有酒就喝酒,有妞就泡妞,你要殺我爹,“分我一杯羹”。兩個領導人見面的時候,項羽像個流著鼻血拼命的孩子,劉邦則像個老流氓老滑頭。

    失敗的時候,項羽選擇了拼死一搏,義無反顧,苟活是一種侮辱,無顏見江東父老;劉邦則就像個地老鼠一樣,只要能活命,一切皆可拋,包括自己的兒女,老婆,爹孃。活著,才有未來,才有一切。

    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前進

    劉邦和那些六國貴族都不一樣,其他人都有明確的政治目標:還我故土,還我權利;而劉邦與秦朝一點冤仇都沒有。他無慾無求,整個團隊都是。而這種無慾無求,就很輕易選擇一種態度,只誅首惡,放過其他;在前期戰爭過程的選擇上,也是直奔咸陽,放棄所有。就是後來劉項相爭時期,也一樣,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目標項羽!主題何其明確,方向何其準確。

    項羽則與劉邦完全相反:每一個秦朝官兵都是他不可饒恕的敵人;每一個城池,都是必須拿下的物件;每一場戰役,都必須親自上陣並且必須勝利;就連自己的主子--楚懷王--都是他要殺死的敵人。

    劉邦團隊組成部分:沛縣戰鬥集團 外來謀士團隊(張良陳平酈食其等) 外來戰略執行官(韓信、彭越、英布)。其中張良示範效應尤其重要;韓信的加盟,當然是成功最重要一環;英布則是射向項羽團隊的致命一槍。各就各位各負其責各行其是各得其所井然有序。

    項羽團隊的組成部分:清一色的江東老鄉。唯一的例外就是英布。外來人在這個團隊沒有存在感,韓信、陳平、甚至呂馬童,都陸續離去;最後離開的,就是那個唯一的英布。項羽是這個團隊所有政策的制定者、執行者、補漏人。所以項羽很忙,很累,很疲憊,也很無奈。

    當項羽和劉邦必須二選一且沒有中間路線的時候,大家一致選擇了劉邦,因為項羽唯我獨尊的霸氣軍閥作風,實在不是好的合作物件。你能在劉邦身上看到屬於普通人的一切,包括好色,好酒,甚至懦弱,詼諧,狡黠,自私。他向儒生帽子裡撒尿,卻又將大把的錢財給陳平酈食其他們拿去做公關,問也不問去處。而這一切,在項羽身上,都沒有。他甚至沒有給儒生們留下任何一個位置。假父范增的離去,也就正式宣告了文人儒生對項羽的拋棄,無可挽回。

    大廈將傾,信用和崇拜一地雞毛

    韓信離開,陳平離開,就已經是團隊信用和項羽個人崇拜坍塌的開始。

    范增的離開,在項羽集團堅固大堤扒開了一個明顯的大大的缺口,而且無法彌補。

    咸陽分封過後一個月不到,那些被分封的諸侯王們和以為會被分封卻沒有被分封的人,就已經開始蠢蠢欲動了。這是項羽集團信用和個人崇拜的大潰敗。這個時候,項羽已經失去了對諸侯的掌控。因為大家已經不再信任你。而且也不再怕你。打不過就跑嘛;跑不過就投靠漢王嘛。我沒有能力,漢

  • 7 # 回望蒼茫歷史

    項羽,劉邦兩個梟雄,一個英勇無敵,一個智勇無雙,都是同時代的大佬,但歷史為什麼選擇了劉邦,而丟掉了項羽呢?我感覺眼光決定一切!

    在滅秦時期劉邦顯露稱霸天下的雄心,一路攻克函谷關後,命人死守函谷關阻擋項羽前進,自己進入咸陽,秦子嬰跪拜投降,劉邦要的是天下!項羽一路英勇無畏,一路攻克無數阻礙,滅秦的重要一環,但項羽滅秦只是報仇,恢復秦統一六國諸侯國的狀態,劉邦看到了統一後的好處,而項羽沒有,秦滅後自封“西楚霸王”!

    還有就是劉邦攻入咸陽後基本是和平處理秦國的貴族及百姓,而項羽攻入項羽後進行了燒殺搶掠的野蠻行為,咸陽宮,阿房宮,秦子嬰等!

    也許這就是歷史,歷史選擇了劉邦,有了大漢王朝,有了漢族,漢語……

  • 8 # Simple~

    第一,劉邦來自社會底層,秦朝剛剛在全國推進郡縣制,好多地方處於奴隸制到封建制度的過渡時期,社會階層不明確,社會階層混亂,這個時期會導致社會階層和社會框架重新洗牌,而劉邦代表的是基層人民的利益集團,順應時代潮流。第二,劉邦是實打實政治家,項羽最多算一個軍事家。個人觀點。

  • 9 # 愛逛的米大叔

    其實結合現實生活也是一樣的,現實生活什麼人會成功,肯定也是劉邦。

    項羽這個人什麼都好,智商也高,能力也高,但是他一不夠狠,二要面子,這就導致了他的悲劇。不夠狠,他放走了劉邦。要面子,他最後自刎。

    反觀劉邦什麼能力也沒有,但他的一不要臉,二能用人,能屈能伸,這也是現在社會很多人成功的祕訣。

    所以從古至今,你會發現。像劉邦這種人反而會在社會上立足了,項羽這幫人往往結局不會太好。你可以對比現在一些成功的大佬。人們都以成敗論英雄了,背後的節操就拋在一邊了。很多人沒有成功,然後就說別人沒有節操,不要臉。但事實上,換作你,可能你也拉不下臉吧,可能就過不了內心這一關。

    所以就安安心心過一輩子吧。

  • 10 # 我叫大偉

    這是歷史的選擇

    論打仗,劉邦不如韓信,論計謀,劉邦不如張良;論治國,劉邦不如蕭何;但是為啥他們願意跟著劉邦呢?因為這些人是可用之人,劉邦是用人之人!項羽則不然,項羽是可用之人,但他不是用人之人。而且,劉邦這個人能高能低,不像項羽,只能高不能低;這就導致了勝負。

  • 11 # 厚德載物83860

    後人在學習歷史,研究歷史,分析歷史事件與歷史人物時,都會發現一個問題,歷史為何要選擇某某人,例如此問題歷史為什麼選擇劉邦,而沒有選擇出身貴族的項羽,這與當時形勢以及人心背向和社會發展需要決定的。

    劉邦出身平民,沒有文化,當地人稱之為不學無術的無賴,雖後當了亭長,事業上也是一事無成。而項羽則出生貴族手握重兵可以稱之為勢力雄厚。但最終成果是項羽敗劉邦勝,這其中的原因有許多,下面做一下分析。

    劉邦雖然個人勢力單薄,但其識人用人能力超群,能團結帶領一批文臣武將通過努力積蓄了強大力量最終成為勝利者,而項羽則不會識人用人,最終失去眾人幫助,落了個失敗的下場。

    劉邦會收買人心,贏得廣大百姓的擁護,得到了寶貴的民心,而項羽卻由於自己失誤,一步步失掉民心。

    從以上幾點可以看出歷史選擇劉邦是正確的。是時代符合時代要求的,後來大漢王朝興盛的歷史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而項羽失敗也給了後人以啟視,歷史是不承認失敗者的功績與眼淚,而是歌頌勝利者的偉大與功業。

  • 12 # 酒醉憶往昔

    誰做皇帝都可以,具有隨機性,不管他是市井無賴還是達官貴人,只要他能統領當前主要勢力,別人打不過他就行了,和性情沒有直接關係。

    “剩者為王”,當時各地勢力都在反秦,在反秦的過程中,各方勢力也在角逐融合,最後剩下劉邦、項羽兩大主要勢力,劉邦在關鍵一戰中,籠絡韓信、彭越等小勢力打敗項羽,從而取得天下。

    在最後一站中,劉邦也險些被滅,關鍵時刻韓信等人遲遲不派兵支援,最後張良獻策,許諾戰後給他們封地,這才化險為夷,合圍項羽。

    有人從性格上分析劉邦和項羽特點,覺得項羽逞匹夫之勇,有婦人之仁,成不了大事。這都是猜測,歷史上什麼性格的皇帝沒有?連殘暴的秦始皇都可以得天下,也不差項羽一人。

    況且,在最後一戰中,如果韓信等人沒有支援,劉邦被滅,誰還能和項羽相爭?

    不要說施仁義才能得天下,看看秦始皇、成吉思汗這類狠人就知道了,誰能得天下有很多偶然性。

    說白了,歷史只選擇勝利者。

  • 13 # 傻傻205666629

    歷史為什麼選擇了劉邦,

    1.出身不凡,偽裝自己,靜待時機

    史載:劉邦的母親劉媼曾夢到與神交,當時正是雷電晦冥之時,太公也在一旁看到,並且看到有蛟龍在劉媼的身上,之後劉媼便有了身孕,隨後產下了劉邦。劉邦乃龍種也

    呂后的父親很會給人相面,見到劉邦後,覺得氣宇不凡,必不是普通人,就果斷將女兒呂雉嫁給劉邦,這就後來的呂后。

    劉邦見秦始皇巡遊的場景,內心非常震動,說:“大丈夫就應如此呀”

    以上故事都是司馬遷給劉邦成功添寫的神祕之筆,以顯示劉邦生來與凡人不同與個人抱負

    另據《漢書·高帝本紀》中,是這樣記載劉邦的來歷:“漢帝本系,出自唐帝。降及於周,在秦作劉。涉魏而東,遂為豐公。豐公,蓋太上皇父。其遷日淺,墳墓在豐鮮焉。”

    翻譯成白話文就是說:

    “漢帝家族是唐堯帝的後代。延續到周朝時,留在秦地的那一支族改姓為劉。到魏國後,又東遷到豐邑成為豐公。豐公是劉邦父親的父親,也就是劉邦的爺爺。由於遷到豐邑的時間不長,所以劉氏在豐邑的墳墓不多。”

    由此看出劉邦出身不凡,市井無賴。不尊敬儒生,那是表象。實質為偽裝自己。靜待時機。

    據《史記》記載,項羽“於人之功無所記,於人之罪無所忘,戰勝不得其賞,拔城而不得其封,其所任愛,非諸項即妻之昆弟,雖有奇士不能重用”。

    因此項羽手下不少有才幹的謀臣武將,如陳平、韓信等,都紛紛背叛項羽,投到劉邦這邊來。

    在楚漢戰爭的關鍵時刻,項羽身邊剩下的唯一謀臣范增,也因為受到懷疑而離開了他,最後項羽只好"霸王別姬"落了個自刎烏江的下場。

    與項羽不同,劉邦卻知人善任,按功行賞、量才錄用、崇尚賢才、不注重親戚,只要是能夠為他統一天下出力的,不管出身貴賤,社會地位高低,都按功行賞,量才錄用。

    他任用過當過小官吏的肖何、出身寒門的陳平做自己的謀臣;任用過屠狗為業的樊噲、編席為生的周勃、販賣絲綢的灌嬰做將軍。

    並以這些“布衣將相”為主組成了一個強有力的領導集團,這個集團不僅在與項羽爭奪天下,建立西漢王朝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以後的平定諸候王叛亂,維護中央集權等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2.正確的政治路線

    秦未農民大起義中,如何對待乘時而起的六國舊貴族的殘餘勢力,曾經是一件擺在起義軍領導面前,把運動引向何處去的大事情。

    按照舊貴族的願望,恢復春秋戰國時那種諸候稱雄,還是按照新興地主階級的意志,建立一個集中統一的封建制國家。

    當時這是兩條截然不同的政治路線,在這個問題上劉邦和項羽大不相同,項羽始終把封立諸候,自己當霸主作為最高政治目的。

    劉邦則始終堅持不封立六國後裔,堅持同舊的貴族勢力和地方割劇勢為作鬥爭,為建設一個集中統一的封建制國家做了不懈努力。

    劉邦執行的順應歷史發展正確政治路線,這條路線主要表現在堅持前進,反對倒退,加強中央集權,削減地方割劇勢力,注重發展農業,抑制商業,堅持實塞屯邊,打擊匈奴奴隸制軍事政權侵擾等。

    兩條截然不同的政治路線,導致了兩種截然相反的結果,項羽全軍覆滅,劉邦建立了西漢王朝。

    3頒佈發令,安定人心

    劉邦在與項羽爭奪天下時,頒佈了一些有利於人民的法令,來安定人心,例如劉邦在進入咸陽之初,就與民眾約法三章,宣佈廢除秦二世、趙高推行的荷法,不殺降,劉幫與項羽相反,堅持實行不殺降的政策。

    4軍事上注重根據地建設

    劉邦在奪取和鞏固政權的過程中,與他們所奉行的政治路線相聯絡,在軍事上也有大的舉措。

    注重根據地的建設,使漢軍在作戰中能夠得到來自關中地區源源不斷的兵員和物資支援,是劉邦經過長期相持、多次挫折而最後戰勝項羽的重要原因。

    5歷史機遇

    時世造英雄,英雄又促進時世前進,劉邦生活的年代是秦朝未期,徭役繁重,賦稅無度,刑罰殘酷,民不聊生,陳勝、吳廣首先點燃了農民起義的烈火。

    在此形勢下,劉邦率領眾人響應起義,各路勢力,各方英豪盡顯英雄本色,秦在農民起義的烈火燃燒下滅亡,最後形成劉邦與項羽奪天下的局面。

    劉邦充分抓住了這個歷史機遇,成就了自己,也進步鞏固了秦始皇大一統思想。使中華國家大一統思想深入人心,才會使中中國人的統一觀念牢不可破,也才會在每次分裂之後,重新走向統一。

    而中中國人的這種國家統一觀,在全世界範圍內也是獨此一家,別無分店。

    以上幾點是劉邦之所以能打敗項羽,建立漢朝及歷史為什麼選擇劉邦的原因

  • 14 # 柒染流年

    不是歷史選擇了劉邦,而是劉邦順應歷史時代的發展,順應民心,變成弄潮人。

    百姓在執政者(秦始皇后期,秦二世)的控制下,受到了嚴重苛刻剝削,陳勝吳廣起義“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擴大了人心中的慾望。

    劉邦雖然是小人物,但處事圓滑,聚集了一群有抱負的人士(蕭何、韓信、張良等),知人善用,在未建朝的時候,聽從謀士的話,以補不足,分封漢王聽從樊噲張良勸阻,“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與他們約法三章,去除秦之苛法,並令吏人仍守舊職。此舉大得秦人之心。而後,一步步走到建立王朝的地步。

    而項羽,是楚國名將後人,在一定程度上,之前可能有名將之後的光環,但在陳勝吳廣期以後,光環削弱很多。其次,項羽戰爭的目的,只是為了復仇,而沒有太大規劃,本人只有匹夫之勇,不通謀略。最著名的鴻門宴,不聽從亞父范增的話,殺了劉邦。(亞父范增的話都不聽,其他謀士,在項羽這裡更無出路)

    項羽失敗,過於崇尚武力,不通謀略,不聽謀士的話(鴻門宴),為人過於正直(機械遵守鴻溝協定),好面子(烏江自刎“無顏見江東父老”)

    綜上,劉邦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善用人才,有遠大規劃,得民心。自身能力不足,有牛逼的人願意幫他,他也願意聽下面人的意見。

    劉邦的崛起,可以稱得上是時勢造英雄。而後,劉邦成為了能改變歷史的人,便成了英雄造時勢。

  • 15 # 南山劉向雄

    楚漢之爭,天下不歸劉邦則歸項羽,兩者的勢力對比,劉邦還弱些。這也讓歷史老人犯難了。按說陳勝吳廣是第一人選,但卻和後世的太平天國一樣,早早稱王把天數都用盡了,落個兵敗身亡的下場。

    若是選擇項羽,這更難了,武力超群的他酷愛殺戮,可遇事卻又有婦人之仁,難堪天下大任不說,單是尚武之風就始終帶著始皇帝的影子,“天下苦秦久矣”,在反秦的大勢中難以服天下人心。

  • 16 # 神都土狗

    第一、從自身性格來講,劉邦屬於死皮不要臉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人。做事沒有下限,決定了他能打破常規做出一些正常人做不出來的事。比如,項羽抓到他父親威脅他要煮了他父親吃,他竟淡然說出:我們昔日有盟約,我父親就是你父親,如果你要煮你父親,不要忘了給我分一杯羹。在一次戰敗後被項羽追著跑,為了跑的快點竟將自己的親生骨肉扔到車下。這些都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第二、從劉邦的人生經歷來談,他出身與市井,打交道的三教九流、綠林好漢各色人都有。他深知這些人需要什麼,如何忽悠這群人死心塌地的為他賣命。加之他四十多歲才起兵,心智上較年輕的項羽更加成熟和靈活。

    第三、秦朝末年群雄並起,劉邦的天下實際是項羽消滅秦朝之後,他打敗項羽而得到的。而打敗項羽的很多關鍵人物都是當年跟隨項羽打天下的人,劉邦知人善用,捨得給予激勵那些曾經為項羽效命的人反過來倒戈項羽。從某種意義上講,項羽是被他自己打敗的。而劉邦捨得給予和賞賜各路人馬,用金錢和物質賞賜那些一起打敗項羽的人,恰恰是劉邦的制勝法寶。不能不說他絕對是個心理學高手。

    第四、劉邦只是建立了一個漢朝的雛形。他為奪天下而分封的異姓王,不久之後成為漢朝的隱患。他建立的漢朝實際上也是岌岌可危,他的子孫後代才是把漢朝推向鼎盛和統一的管理者。不得不說他個人的運氣也佔了很大成分。

  • 17 # 老牛愛讀書

    劉邦(前247年-前195年6月)字季,沛郡豐邑人,今江蘇豐縣人。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和軍事指揮家,漢朝開國皇帝,漢民族和漢文化的偉大開拓者之一,對漢族的發展以及中國的統一有突出貢獻。

    第一、劉邦與人友善,善交遊。他寬厚仁愛,性格十分開朗,平時不拘小節。後來,劉邦做了沛縣泗水亭的亭長(亭長是管十里以內的小官),時間長了,和沛縣的官吏們混得很熟,在當地也小有名氣,結交了許多朋友。張良與劉邦二人見面後,一交談,兩人大有相見恨晚之意。於是張良放棄投奔景駒的念頭,直接投奔到劉邦這邊。劉邦以張良為廄將。

    第二、劉邦心胸大度,知人前任,用人不疑。劉邦十分看重人才,他只要你有足夠的才能,能夠證明自己的價值,那麼你就是劉邦的座上賓,就會對你委以重任。比如說樊噲,在沒有跟隨劉邦之前,以屠狗為生,出身卑微了。可是在後來鴻門宴上,樊噲救了劉邦一次。如果沒有這次的相救,劉邦就沒有下面的故事了,劉自從這一次樊噲體現了自己的價值之後,得到劉邦的重用。

    酈食其說:收天下之兵,立諸侯之後。降城即以侯其將,得賂即以分其士,與天下同其利,豪英賢才皆樂為之用。

    高起、王陵說: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

    司馬昱說:“高祖則倜儻疏達,魏武則猜忌狹吝。”

    第三、劉邦素有大志,有領導才能。劉邦素有大志,出身低微,但有天下雄心,司馬遷說:然王跡之興,起於閭巷,合從討伐,軼於三代,鄉秦之禁,適足以資賢者為驅除難耳。故憤發其所為天下雄,安在無土不王。此乃傳之所謂大聖乎?

    劉邦善於用人,讓韓信帶兵、讓張良謀劃、讓蕭何治國,知人善任,讓人才真正發揮自己的作用,是劉邦用人的核心。何去非說:“漢太祖挾其在己之智術,固無足以定天下而王之。然天下卒歸之者,蓋能收人之智而任之不疑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學校休息時間安排老師下班輔導學生違反勞動法嗎?